问题

大战略: 日本从二战开始,在重大历史关头,怎么都缺乏真正的大战略了呢? ?

回答
大战略:日本从二战开始,在重大历史关头,怎么都缺乏真正的大战略了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日本近代史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为何日本在二战中以及之前的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显得缺乏“真正的大战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

定义“大战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大战略”。简单来说,大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其长远的国家目标(如安全、繁荣、影响力等),而制定的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方针。它不仅仅是军事战术的集合,更包含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协同配合。一个成功的大战略,应该能够预见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并为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提供清晰的路径。

日本在二战前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误判

日本走向二战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其战略的缺失或扭曲体现在多个关键节点:

1. 明治维新后的崛起与“富国强兵”的战略局限性:

成功与局限: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功地通过“富国强兵”实现了国家近代化,一跃成为东亚强国。这本身是一个有力的战略,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并实现国家独立和崛起。
过度军事化与扩张主义: 然而,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崛起,日本的战略重心逐渐向军事扩张倾斜。对西方模式的模仿,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却没有辅以足够成熟的政治和经济战略来支撑这种扩张。国家发展目标变成了单纯的军事征服和领土掠夺,而非长远的国家建设和国际秩序中的稳定角色。
“大陆政策”的惯性: 受制于历史惯性,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就形成了“大陆政策”,即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为战略跳板,逐步向亚洲大陆扩张。这一政策在明治维新初期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20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联时代”与战略迷失:

国际地位提升的假象: 一战后,日本作为战胜国之一,成为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这本应是一个日本巩固自身国际地位、参与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机遇期。
西方列强限制与不满: 然而,日本在国际会议上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限制和歧视,例如在种族平等问题上的受挫,以及海军条约对日本海军发展的限制。这种不满情绪,加上对自身实力被低估的认知,加剧了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未能形成与国际秩序相协调的战略: 日本没有能够形成一套与现有的国际体系相协调的战略,反而认为国际体系是对其发展的压制。未能有效地利用国联平台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塑造国际秩序,反而将其视为障碍,为后来的脱离国际体系埋下了伏笔。

3. 经济危机与军部势力的崛起:

大萧条的冲击: 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军部成为“解决之道”: 在经济困境下,军部势力趁机利用民族主义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将其扩张主义的军事行动视为解决国内危机的唯一途径。他们提出的“满洲事变”和随后的全面侵华战争,被认为是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获取战略资源的出路。
文官政府的软弱与失能: 当时的日本文官政府未能有效应对经济危机,在军部的压力下显得软弱无力,甚至纵容或支持军部的非法行动。政治体制的缺陷使得国家无法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战略。这反映了国家在面对危机时,缺乏一个能够超越短期利益和部门偏见的整体性战略考量。

4. 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关键战略误判:

“南进论”与资源获取的短视: 随着与中国战争的泥潭化,以及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等制裁,日本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的丰富资源,即所谓的“南进论”。然而,其“南进”战略并未充分评估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发生冲突的风险,也未能建立起能够长期支撑其扩张所需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低估对手实力与战争意志: 日本的领导层(包括军部和部分政客)普遍低估了美国的工业实力和人民的战争意志。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一场“闪电战”就能迫使美国屈服,或在短期内耗尽美国的战争资源。这种战略基于一种危险的乐观主义和对现代战争复杂性的忽视。
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与冲突: 日本在战争期间,其战略目标本身就是模糊和相互冲突的。一方面是获取资源,另一方面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如何平衡这两者,以及如何应对占领区的反抗,都缺乏清晰的规划。军部内部的陆军和海军在战略上也存在分歧。
缺乏有效的经济战略支撑: 日本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在战争初期,日本试图通过掠夺和占领来维持经济运转,但这种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其经济战略未能有效支撑其庞大的军事消耗,更未能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和“共荣”。
外交战略的孤立: 日本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外交联盟体系来分散其战略压力。虽然曾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但在实际操作中,盟友之间的战略协调非常有限,未能形成有效的牵制力量。而其对苏联的东线战略则充满了摇摆和误判。

日本缺乏真正“大战略”的根本原因:

综合以上分析,日本在二战及其前的一些重大历史关头缺乏真正的大战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根本原因:

政治体制的缺陷: 过度权力集中于军部,文官政府软弱无力,缺乏一个能够进行理性、长期规划的中央决策机制。政治权力分裂,部门利益至上,导致战略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难以保证。
军国主义思想的主导: 狭隘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渗透到国家决策层面,强调勇武和牺牲,但忽视了战略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外交手段的重要性。军事胜利被视为一切的根本,而缺乏与之匹配的政治和经济蓝图。
对现代战争的认知不足: 对工业化战争的消耗性、科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理解不够深入。将战争视为一种冒险的博弈,而不是一个需要全民族、全社会资源投入的系统工程。
战略思维的短视与非系统性: 在关键时刻,日本的战略决策往往是短期导向、反应式而非主动式。缺乏对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系统性预测和评估,对风险的认知不足,容易被短期战术的成功所迷惑,而忽略了长远战略的整体性。
文化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一亿玉碎”精神,强调牺牲和绝对服从,虽然能激发战斗力,但也可能抑制了理性思考和对现实的客观评估,不利于战略的灵活性和调整。

结论: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的每个关键历史节点,日本并非完全没有战略,但其战略往往是 片面的、短视的、过度军事化的,并且未能与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环境相协调。 它未能形成一个能够统一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力量,并在长期内服务于国家根本利益的真正的大战略。尤其是在走向全面战争的关键时期,其战略的失误和误判,最终将日本推向了灾难性的结局。这为后来的国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即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一个健全的政治体制、理性的战略思维以及与世界协同发展的能力,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真正的战略家要么被天诛国贼了,要么就装聋作哑了。

纵观日本发家史,可以说就一赌徒发家史。

明治维新后不久借款打甲午战争,搞来了一大笔赔偿。不到还清了借款,还一夜暴富!

不久之后日俄战争,表面上平手,但对马海战直接干翻沙俄海军。

借着日俄战争的条约,几十年后发动918侵占东北,搞了一个“满洲国”。

几次关系国家命运的豪赌都赢了,是你,你会停手吗?

就像你劝一个刚刚赌来豪车豪宅的赌徒,别赌了,早晚输的,他会听你的还是会恨不得弄死你?

比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没有经历过低谷,没有过大范围的社会变革,经济结构极其不正常。

日本登上列强的时间太短了,就像一个一夜暴富的人突然加入俱乐部。

典型特点之一就是爱国无罪。

炸死张作霖,促进中国统一的河本大作本来应该被审判,结果硬生生被保了下来。因为爱国无罪嘛!

后面策动9.18,侵占我国东北的石原莞尔,成了大家的“楷模”,于是乎各种大大小小的军官有样学样。

之二就是对战斗力没有b数。

战争目的是什么?不知道,打着看。

民国居然不像满清那样唱跪下征服,怎么办?不知道。

明明屠城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非要搞,还屠首都。导致中国人更加团结,谁该负责?反正没人负责。

中国土地太大了,拖下去会死的,得考虑怎么谈判。军队:你谈你的,我打我的。

之三就是对国际局势想当然。

资源不可能支持全面战争的,用光了怎么办?抢呗,就赌美国不敢出手。

那要是美国出手了怎么办?没关系,天皇保佑,一波埋伏送海军主力见天照大神,就像以前一样签个协议继续打。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会发现日本虽然明面上是个“列强”,但只是有列强的样子,骨子里封建残余中的东西一样不落。

天皇借助兵变清除异己,军队借助“爱国”清除不利于自己的政客。

最后的局面成了军队一家独大,政府成了战车挂件。

全体国民都成了炮灰。

对付这种国家只有迎头痛击才能让它清醒。

经常有人把英国和日本比较,但无论是手段还是实力,日本就是个弟弟。

要是日本有英国十分之一的手腕,也不至于成战败国,最差和意大利一个水平。现在能有自己的军队,相对独立的执政环境,和中国之间的协议不会经常被搅黄。

可是那样的话二战中国就惨了。

总之,日本就是一个没有做大国的经验,但因为站在风口上被吹起来的国家。

做了几十年黄粱美梦后被两颗蘑菇炸成狗。


大家可以看看我国建国后的表现。

什么时候签投名状?

什么时候该强硬?

什么时候该出兵?

什么时候该装怂?

哪一次不是出手时机刚刚好,游刃有余,还能起到良好效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