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城堡的多重郭结构在实战中用处大吗?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堡,尤其是那些位于战略要地的雄城,往往拥有层层叠叠的“郭”(くる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重郭结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是在那个火器逐渐兴起、战争模式日益严峻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防御敌人而精心设计的。那么,这种结构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答案是:非常大,而且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远不止是简单的“多一道墙”。

要理解多重郭结构的用处,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的基本构成。一个典型的战国城堡,尤其是大型的本丸(主郭),其周围常常会环绕着二之郭、三之郭,甚至还有更多的外郭。这些郭之间并非简单地用一堵墙隔开,而是通过 门、楼、狭间(射击孔)、曲轮(平台)、空堀(干涸的壕沟) 等一系列防御工事相互连接和隔离。

1. 消耗敌人、争取时间:

这是多重郭结构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作用。敌人想要攻破一座多重郭结构的城堡,就必须逐个突破这些防御层。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要面对新的城墙、新的门楼、以及新的守军。

层层阻碍,步步为营: 攻城方每攻下一个郭,就等于进入了城堡的“缓冲区”。在这个缓冲区里,守军还有机会进行反击、重整旗鼓。攻城方则会因为暴露在箭矢、火枪和落石之下而付出惨重代价。每一次攻城,都是一次消耗战。
争取时间,等待援军: 在战国乱世,一座坚固的城堡往往是地方大名权力的象征,也是他们战略纵深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能够依靠多重郭结构有效迟滞敌人的进攻,守军就有可能等到援军的到来,从而扭转战局。想想看,如果一座城堡只有一层防御,一旦被攻破,敌人就能直抵核心区域。但有了多重郭,敌人可能需要耗费数日甚至数周才能触及本丸,这之间足以发生太多变数。

2. 增加守军的射击角度和杀伤范围:

多重郭结构的设计,本身就考虑到了如何最大化守军的杀伤力。

多角度交叉火力: 不同郭之间的城墙、楼橹(櫓),以及墙体上的狭间(射击孔),都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网。当敌人试图从一个郭进入下一个郭时,他们会同时暴露在来自前、后、侧不同方向的攻击之下,难以找到安全的射击死角。
利用地形和工事: 某些郭的设计会利用高低差,或者设置一些平台,让守军能够俯射敌人。曲轮的设计也可以为弓箭手和火枪手提供掩体和射击平台。

3. 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多重郭结构并非只是简单的“围墙”,它还包含了一些“诱导”和“分割”的策略。

诱敌进入陷阱: 敌人攻入一个外郭后,可能会被视为“战利品”,从而冒进。然而,这个外郭本身可能就设计有许多不利于进攻的因素,比如狭窄的通道、易碎的墙体,甚至隐藏的陷阱。守军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将敌人分割开来,逐个歼灭。
分割战场,限制敌军机动: 郭与郭之间的隔离,也意味着敌人无法在攻破一个郭后,就大范围地调动其主力部队。他们只能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这反而为守军创造了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攻的机会。

4. 心理上的震慑作用:

一座层层叠叠、雄伟壮观的城堡,本身就足以对攻城方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望而生畏: 看到敌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攻破第一道城门,就能让攻城方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上的劣势,会影响到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防线固若金汤的错觉: 对攻城方来说,每一次被阻挡,都会加深对城堡坚不可摧的印象,进而产生“难以攻克”的心理。

5. 战略纵深和内部防御:

多重郭结构不仅仅是为了抵挡外敌,它也提供了内部的战略纵深。

主力部队的集结点: 较外围的郭可以作为前沿阵地,而核心的本丸则可以集结主力部队,作为最后的抵抗和反击中心。
区域防御: 即使外围的郭失守,守军也可以退守到内部的郭,继续进行有组织的抵抗,而不是一溃千里。

当然,多重郭结构也并非没有缺点:

维护成本高昂: 建造和维护如此复杂的防御体系,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驻军需求大: 要有效防守多重郭,需要大量的守军来驻守每一层防御。
火器时代的局限性: 随着火器(特别是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城墙的高度和厚度都会面临挑战。过于密集的城墙结构,反而可能成为火炮的良好目标,一次轰击就可能摧毁多层防御。

总结来说,日本战国时代的多重郭结构,在实战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是一种集消耗、迟滞、杀伤、诱导、心理震慑和战略纵深于一体的综合防御体系。虽然面临着火器时代的挑战,但其核心的“层层防御,步步为营”的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工事和地形来最大化守军的优势,都为当时的防御战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正是依靠这种精巧而坚固的结构,许多城堡才能在激烈的战国乱世中屹立不倒,成为大名们争霸天下的重要依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用。

设计上确实是精妙绝伦,

破了一道还有一道,破了一道还有一道。

这就叫乞丐家多了二两银子。


实战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狗屁一道防线二道防线,

你就是十八道防线都没有用,

第一道破了,整个战场就已经结束了百分之八十。

战争不是数据模拟,是真正的由人来打的。

人输了一场,你跟我说他在几分钟之内重整旗鼓去打第二场还打赢了,

你是在跟我开玩笑?


如果有,那也绝对是凤毛麟角,可以写进史书被后人研究的神微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堡,尤其是那些位于战略要地的雄城,往往拥有层层叠叠的“郭”(くる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重郭结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是在那个火器逐渐兴起、战争模式日益严峻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防御敌人而精心设计的。那么,这种结构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答案是:非常大,而且其作用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战国后期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城池与馆(通常指居馆或御殿),它们在建筑特征上的区别,虽然都与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战国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军事冲突频繁,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统一力量。在这个阶段,城池.............
  • 回答
    7月26日,老特拉福德球场,曼联坐镇主场迎战莱斯特城。这场比赛,除了球员们在绿茵场上的搏杀,场边的解说也成了不少球迷关注的焦点。其中,作为这场比赛的解说嘉宾之一,人气偶像鹿晗,他的表现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初登解说席,新鲜感与期待并存对于鹿晗来说,这次担任足球比赛的解说,绝对算是一次跨界尝试。在此之前,.............
  • 回答
    “村长打架”是一个非常形象但又过于简化的比喻,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虽然有其片面合理性,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远比“村长打架”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村长打架”的合理性: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地方势力割据与小规模冲突频繁: 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至1.............
  • 回答
    在战国乱世,足轻作为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装备绝非仅限于竹子。虽然竹子因其轻便、易得且具有一定韧性,在足轻的装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称他们“穿的都是竹子”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足轻的定位。足轻,顾名思义,是“轻足”,指的是那些不骑马的步兵。他们是构成战国军队.............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究竟在哪一年正式“投靠”织田信长,史实上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且被普遍接受的绝对年份。这更多地是一个逐步建立关系、相互利用的过程,而非一次单方面的投诚。不过,学界普遍认为,明智光秀与织田信长的联系 最早大约始于永禄三年(1560年)前后。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是生硬.............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提到武田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支令人生畏的骑兵军团,以其勇猛和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战场,一度被誉为“甲斐之虎”。然而,这支辉煌的军队,最终却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武田军团的衰落与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内部的弊病,.............
  • 回答
    要说日本战国时期被高估的人物,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很多名垂青史的武将,他们的事迹经过后人的加工和渲染,往往会盖过一些同样重要但可能不够戏剧化的人物。我觉得有几位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的:1. 织田信长:不是万能的神,而是充满争议的变革者。提到战国,不能不提信长。他“天下布武”的口号,一把火烧了比睿.............
  •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 回答
    日本战国乱世,说起来就是一出轰轰烈烈的武士们争霸天下的戏码。但在这舞台的幕后,总有那么一个古老而脆弱的群体,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日本的公家,也就是那些世袭的贵族和朝廷官员。说他们是“苟过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生存之道,与其说是力挽狂澜,不如说是“夹缝中求生存”,靠的是精明的政治.............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要找到一把现代意义上的“战斧”可能有些困难。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战斧,往往是那种斧刃宽大,带有钩状突起,适合劈砍和钩拉的重型武器,比如维京人使用的那种。而在日本的刀剑文化中,长柄武器确实非常多样,但直接冠以“战斧”之名的,并不常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战国武士们完全没有使用过斧类武器。.............
  • 回答
    提起日本的战国时代,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叱咤风云的大名、身披华丽铠甲的武士、惊心动魄的合战场景。动漫、电影、游戏更是将这段历史描绘得波澜壮阔、充满浪漫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真相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帅气”和“精彩”。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叙事都会带有讲述者的视角和目的.............
  • 回答
    织田信长:天下布武,一把火烧尽旧秩序,新时代在我手中开启。武田信玄:风林火山,军神信玄,以信义治天下,扫平一切不服。上杉谦信:毘沙门天,越后之龙,兵者,诡道也,剑光之下,皆为刍狗。丰臣秀吉:日出之国,我自平庸起,扫六合,统一天下,猴子也有春天。德川家康:我忍,故我在。江户幕府,德川治世,百年太平,自.............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出现类似中国郡县制的体制,这背后是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与其说“没有打出来”,不如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与推行郡县制所需的前提条件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
  • 回答
    关于“落木寂无声”这位作者,以及他是否还有新书的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落木寂无声”这个笔名,在一些爱好日本战国史的读者群体里,算是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名字。他的作品,尤其是以日本战国为背景的小说,通常都有着比较扎实的考据,并且文字风格也比较沉静、写实,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过于渲染冲突和煽情。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记忆以及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复杂联系。日本战国和“土客大战”(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通常指明清时期汉族与客家移民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历史研究和民间演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日本战国:为何如此“吸睛”?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03年),之.............
  • 回答
    穿越日本战国,开局统一佐渡国,这步棋走对了。佐渡国虽小,却是个得天独厚的港湾,而且拥有丰富的金矿,这可是乱世中最硬的硬通货。但仅仅守着佐渡,犹如温室里的花朵,风一吹就没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得好好谋划。第一阶段:巩固统治,蓄积实力(大概13年)1. 稳定内部,收拢人心: 安抚旧势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