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最强的武田军团为何灭亡?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提到武田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支令人生畏的骑兵军团,以其勇猛和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战场,一度被誉为“甲斐之虎”。然而,这支辉煌的军队,最终却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武田军团的衰落与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内部的弊病,更有时代变迁的洪流裹挟。

盛极而衰的序曲:信玄的时代已是巅峰

武田家最辉煌的时期,无疑是在“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统治下。信玄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厚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将武田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他改革家臣制度,严明军纪,制定了著名的“风林火山”军旗,这不仅仅是一个旗帜,更是武田军的作战精神象征。

信玄的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甲斐、征服信浓: 通过数次对信浓国众的征伐,信玄巩固了甲斐的统治,并将信浓大部分地区纳入武田家版图,为武田家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条氏与上杉氏的对峙: 信玄与关东的北条氏保持联盟,共同对抗北信浓的上杉谦信。著名的川中岛之战,虽然没有决定性的胜利者,但武田家展现出的顽强和战术运用,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让武田军的威名远扬。
战略东进,剑指京都: 在信玄晚年,他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了东进,目标直指京都,意图打破织田信长一统天下的格局。他精心策划并实施了“西上作战”,一路势如破竹,对织田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就在武田军即将实现其最大野心之际,命运的齿轮发生了转动。1573年,武田信玄在前往京都的途中,于三方原附近病逝。信玄的死,无疑是武田家由盛转衰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转折点。

继承者的困境:胜赖的才能不足与战略失误

信玄的继承者是他的长子武田胜赖。胜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在信玄死后,他迅速平定了内部的叛乱,并在岩村城之战中崭露头角,显示出不俗的战斗力。然而,与他父亲相比,胜赖在战略决策和对局势的判断上,却显得经验不足,且有些过于激进和鲁莽。

胜赖继承父亲的战略,继续推进对织田、德川联军的作战。他试图延续父亲的辉煌,但却忽视了时代和对手的变化。

长筱之战的毁灭性打击: 胜赖最为人熟知的失误,便是1575年的长筱之战。在此战中,胜赖集结了武田家世代积累的精锐骑兵,意图一举荡平德川家康的吉田城,并对抗前来支援的织田信长。然而,织田信长充分利用了当时新兴的火器——铁炮。他吸取了长岛一向一揆的教训,在长筱城外的“设乐原”构筑了大量的栅栏和射击壕,部署了数千名装备精良的铁炮足轻。

当武田家引以为傲的骑兵冲锋时,他们面对的不是传统的弓箭和长枪,而是排山倒海般的密集火铳齐射。武田家的骑兵虽然英勇无畏,但在密集的铁炮火力面前,如同飞蛾扑火,成批倒下。他们的铠甲无法抵挡铁炮的穿透力,冲锋阵型被轻易打散。据记载,武田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数千名精锐,包括许多世代为武田家效力的宿将和勇士。长筱之战的惨败,不仅让武田家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武田家引以为傲的骑兵军团的威名和实力的根基。

战略的僵化与对外关系的失误: 在长筱之战后,武田家虽然仍有一定实力,但已经元气大伤。胜赖未能及时调整战略,而是继续与织田家和德川家进行消耗战。同时,在外交上,他与北条氏的联盟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这使得武田家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盟友。

内部的腐蚀与人心涣散

除了外部的军事压力和战略失误,武田家内部也逐渐出现了裂痕,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进程。

功勋家族的离心: 武田家世代征战,积累了众多功勋卓著的家族。然而,随着战事的持续和家业的扩张,这些家族对信玄的继任者胜赖的忠诚度也出现了变化。一些老臣认为胜赖的用人不明,决策失误,对家业发展造成了损害,开始萌生退意。
家臣间的矛盾: 在信玄时代,虽然也有派系存在,但信玄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威望能将其压制。胜赖的领导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调和家臣间的矛盾,内部的派系斗争和猜忌开始滋长。
军备和财政的压力: 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武田家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失去了精锐骑兵后,重新组建和训练一支能够与织田、德川抗衡的军队,需要巨额的投入。然而,武田家在此之后,并未能有效地恢复其经济实力和军备,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最终的覆灭:天目山之战

在长筱之战后,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抓住了武田家衰弱的良机,开始了对武田家的联合进攻。胜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挽回颓势,但他已经没有了扭转乾坤的能力。

1582年,织田、德川联军集结了空前规模的兵力,兵分多路,对武田家发起了总攻。在绝对的军事优势面前,武田家的领土接连失陷,家臣们也纷纷叛离。曾经强大的武田军团,已经名存实亡。

最终,在天目山,武田胜赖与其子武田信胜以及少数忠诚的家臣进行了最后的抵抗。面对压倒性的敌军,武田胜赖意识到大势已去,在父子二人相互告诫后,选择切腹自尽,结束了武田家六代人的统治,也标志着这支令人生畏的武田军团的彻底灭亡。

总结来说,武田军团的灭亡,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人物的丧失: 信玄的去世是最大的转折点,他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无人能及。
继承者的能力不足与战略失误: 胜赖未能继承父亲的远见卓识,长筱之战的惨败是关键性的致命打击。
军事战术的落后: 忽视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导致引以为傲的骑兵战术失效。
内部的离心离德与家臣的背叛: 随着家族势力的衰落,内部的团结也随之瓦解。
外部强大的对手与时代的变化: 织田信长及其背后的强大实力,以及新兴火器的出现,改变了战国的战争格局。

武田军团的覆灭,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它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了短暂却辉煌的轨迹,也警示后人,即便再强大的力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保持内部的团结,也终将走向衰亡。那句“风林火山”的旗帜,最终也未能抵挡住时代洪流的冲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百忙之中趁乱辟几个谣:


1.武田胜赖是家督不是阵代。剩下的什么不能服众打仗立威都是无稽之谈,无聊。
武田胜赖到底是家督还是阵代?有没有确切的说法?


2.甲斐金矿在江户时代依旧高产,武田胜赖金矿枯竭是无稽之谈,无聊。


3.武田信虎不是因为残暴被流放。与其说他穷兵黩武,不如说这人太善良,喜欢到处交朋友,总帮别人打闲仗。今川是朋友,诹访是朋友,户石城那位村上也是朋友,他跟诹访朋友帮村上朋友打小县,可这小县和甲斐又不接壤,他哪里管理得了?再看武田信玄赶走老爹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高远破盟爆锤诹访,然后把高远、村上挨个打,这就很能反应出甲斐权臣拥护信玄反对信虎的原因了。
所以从大局上看,流放信虎是因为甲斐人想占便宜、得好处,且不愿吃亏。这一情况不仅表现在武田崛起前,武田濒临灭亡时也是如此。武田胜赖为何不守信浓门户高远城,修什么甲斐新府城呢?当时甲斐跟德川织田都不接壤,武田胜赖却早已表现出丢弃周边死守甲斐一隅的战略思想。武田征伐时武田1.5万大军屯在上诹访,听说守骏河的穴山信君要叛变,又马上把军队撤回甲斐保老窝(实际上德川根本不敢先进甲斐),到了织田军攻入甲斐该决一死战的时候,这一万五千人居然作鸟兽散了,都想保各自性命不顾他武田死活了。小山田信茂做了什么事你们也都知道了。
所以说,甲斐人跟寻常人非常不同,他们极端的自私自利,爱贪便宜,毫无信誉。武田胜赖临死前的奇葩操作看上去是他个人问题,可他做出这些举措难道就一点不会受到甲斐的“民意”绑架吗?


4.武田胜赖只带不到两万人打长篠不是因为什么啰哩吧嗦的理由,而是看在三方原、高天神城等前车之鉴,织田似乎并不会大举驰援,所以兵力只要压过德川即可。实际上长篠时织田的援军出动的非常紧急,可谓“一反常态”。


5.信长公记压根就没记载长篠之战时织田军的铁炮数量。对,你没看错,压根就没记载过铁炮数量!
你可能会问,织田铁炮不应该是千挺或三千挺+奇袭的五百挺吗?
错!
且不论千挺三千挺。这个数目是织田信长在正面开战前临时拨发给五名铁炮奉行的数量,是要加在其它铁炮数量之上的,并不等同于总数。换言之,难道泷川一益、羽柴秀吉、丹羽长秀、德川家康手下就是0铁炮吗?这是很荒唐的!
再看信长公记的这一段:四千奇袭队中明显包含织田军御马回铁炮五百,为什么到开打的时候反而说是“数百挺铁炮”,而不是具体的五百挺呢?——很明显可以从前文找到答案,因为其中一半人是德川的弓铁炮手,加上德川的若干铁炮,总数已经不止五百,又不明确知道德川具体的铁炮数量,所以泛称数百。“数百挺铁炮”这个数字也说明了德川此次派出的铁炮,加上织田御马回铁炮五百仍然不足一千,也就是德川给出的铁炮数量少于织田的,所以用了“数百挺”来描述。
总之,织田军此次携带的铁炮数量一定远在一般人的通常认知之上。

虽然织田军的铁炮数量无法得知,但维基上以明智家军役进行推算的做法我认为是有可取之处的。


6.长篠之战时两军人数的具体记载特别有意思。织德联军刚抵达时,人数是三万,去掉四千奇袭队,人数是26000。武田的人数我原本认为15000和12000都有可能,但我后来看了小和田哲男还是谁的一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做了一个史料对照表,指出甲阳军鉴、甫庵信长记和织田军记啥的后世书籍有明显根据信长公记改写内容的痕迹。这就基本可以判定甲阳军鉴是在信长公记的基础上给武田洗地了,由此判断12000是洗地后的结果,武田正面战场应就是15000人,守鸢巢山的应另有额外兵力,武田的总兵力大于15000,两军正面对战比例实际不足2:1。
这是以前写的文章:


7.长篠正面战场开始于午时。所以一切基于上午谁谁从哪个方向如何如何攻击的那些布阵图、进攻路线图、战绩表什么的:

全!部!都!是!假!的!

长篠正面战场仅持续了一个时辰,并没有七八个小时,跟织田信长当年800打1500的赤塚之战一样迅速。


8.接上条,由于织田军有超过一般人认识的大量铁炮,加之修筑了铁炮阵地,所以在两公里宽的战场上用一个时辰杀伤武田军一万人,我认为这不是很难理解的事情。

长篠之战的胜利得益于铁炮,这是没错的。武田军也确实使用了骑兵冲击铁炮阵地,这些是没错的。
但不能因为长篠铁炮打赢了骑兵,就说铁炮兵不该用骑兵去冲,这是倒果为因,事后诸葛亮。
因为对付火枪手,除了用炮兵和火枪兵自身以外,接近战效果最好的就是骑兵了。长篠的织田不仅胜在铁炮,更关键的是沿河布阵、小山坡、小树林、防马栅,这些重要条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假如说没有这些条件,只有骑兵冲铁炮,那就是“乱打如雨疾雷,铳筒亦不暇放”。


9.织田军在长篠的伤亡是无损。虽然对饱受江户谣言摧残的网友们而言一时间很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这样,与其嘴上不服不如多读书。


10.武田征伐时织田军远远没有16万人,不知这是从哪造出来的谣言。
虽说当时织田全领已有十万兵源,但武田征伐时织田信长已经明确要求过远国少出兵。并且织田信长本队还没有抵达战场,武田便已经被织田信忠的先锋给灭了。
实际参战的织田信忠这一波浓尾兵力即便比长篠时多,也不会有明显提升的。

最后:北条没出力!


楞漏!楞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