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的战争真的是「村长打架」那样吗?

回答
“村长打架”是一个非常形象但又过于简化的比喻,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虽然有其片面合理性,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远比“村长打架”要复杂和残酷得多。

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村长打架”的合理性: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地方势力割据与小规模冲突频繁: 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至1615年)的特点就是中央权力衰弱,地方上的大名(诸侯)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在这种背景下,大名之间的领地争夺、城池攻防是常态。有时候,这些冲突确实只是邻近的大名之间为了争夺一块土地、一个资源点,或者报复性的袭击,规模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巨大。
基层单位的军事参与: 在很多情况下,战争的基层单位是“村”或“乡”。农民在农闲时期会被征召,成为足轻(步兵),参与到地方领主的军队中。有时,村庄本身可能因为地理位置险要而被用作防御工事,甚至村民组织起来抵抗入侵者。这使得战争的某些层面带有地方性和基层性。
个人恩怨与家族荣誉: 许多战争的导火索,或是冲突的动力,往往源于大名之间的个人恩怨、家族仇恨、继承权纠纷,或者是对某个小领地和资源的争夺,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村长”之间为了一点利益而争吵的逻辑。

二、 “村长打架”的不准确性:为何它远非如此?

规模与复杂性:
军队规模: 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但战国时代也出现了动辄数万乃至十几万人的大规模会战,例如川中岛合战、桶狭间合战、长篠合战等。这些大型战役 melibatkan 战术、战略的运用,绝非“村长”能比拟。
组织与后勤: 战国大名的军队并非乌合之众。他们有成熟的组织结构,包括武士、弓箭手、铁炮队(火枪队)、骑兵以及大量的足轻。军队的运作需要复杂的后勤保障,包括粮食、武器、弹药的供应,以及运输人员、马匹等。这需要精密的组织和管理,远超“村长”的范畴。
战略目标: 战国大名并非仅仅为了争夺一两个村庄。他们的目标是扩张领土、巩固权力、消灭对手,最终实现统一天下。这涉及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外交手段(如联姻、同盟、背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

军事技术与战术:
武器革新: 战国时代是日本军事技术的重要发展时期。火器(铁炮)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长篠合战中,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战术就充分利用了铁炮的优势,击溃了武田家的骑兵。
战术演进: 除了基本的步兵、骑兵作战,战国时代也发展出了更复杂的战术,如伏击、围城战、夜袭、水陆并进等。大名们会聘请优秀的军事家来制定战术,并根据战场情况进行调整。
城池攻防: 城堡在战国时代的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攻打和守卫城堡需要精密的工程、专业的攻城器械以及大量的兵力投入,这与“村长打架”中的简单对峙完全不同。

社会结构与战争动员:
职业武士阶层: 除了农民士兵,战国时代拥有一个庞大的职业武士阶层。他们是军队的骨干,从小接受军事训练,以武士道精神为指导。他们的作战能力和忠诚度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领国体制: 大名通过领国体制来动员和管理整个领地的资源。每个大名都有自己的家臣、家臣的家臣,形成一个层层分明的封建体系。在战争时期,大名会征召所有的家臣和可动员的民众,形成一支庞大的军队。
宗教寺院的军事化: 一些强大的寺院也拥有自己的武装僧兵,他们也参与到战争中,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战争的残酷性与后果:
大规模屠杀: 战国时代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极度的残酷。胜利者常常会屠杀败者,甚至对城内的平民进行“皆杀”,以示威慑和巩固统治。例如,织田信长对石山本愿寺的镇压就极为血腥。
政治影响深远: 一场战役的胜败,可能直接导致一个家族的灭亡,一个势力的崛起或衰落,甚至改变整个日本的政治格局。其影响远不止“村长”之间的争斗那么简单。

总结:

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比作“村长打架”,捕捉到了地方势力割据、小规模冲突频繁的某些特点,以及基层民众的参与感。 但是,这种说法严重忽略了战争的规模、复杂性、战略深度、军事技术、组织管理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造成的深远影响。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它既有地方性的冲突,也有全国性的争霸;既有个人恩怨的驱动,也有宏大的战略目标;既有落后的冷兵器搏杀,也有先进火器的运用。它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异常活跃和动荡的时代,其战争的本质远比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得更为壮阔和血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不得不答一下,原因就是 夏尔谢夫 的答案票数太高了。
关于他回答的前半部分我非常赞同,大家确实低估了村战的激烈程度。我就来自于他引用《民国趣史》说所描述的有“江西斯巴达”称谓的江西省乐平市。
但是对于他后文对宗族的极力贬低抹黑,实难认同。
首先宗族械斗有其历史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宗族?为什么会有宗族械斗?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当地政府的无能
械斗的高峰时期都是在乱世,清末民出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年代。我二十多岁,族谱传到我这一代已经81世了。负责任的说,我记事起(2000以来),乐平没有发生过上规模(超过100人)的械斗。
就拿80-90年代的事情说吧,那时候宗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听长辈讲过,那个时候有多乱啊?大的宗经常欺负小的宗,今天霸占你家的鱼塘,明天砍刀你家的枣树。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报警有用吗?那个时候社会乱成那样,警察管你?你只能依靠宗族。别看好像械斗好像都是小事引起的,其实不是,械斗其实都是世仇,都是临近宗族的利益之争。说白了,都是为了活命,是种生存方式。城里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鱼塘的事情嘛,在农村,这就是一家人的命啊。
夏尔谢夫 还将宗族和绿教做对比。简直搞笑了。绿教为什么被人骂?原因就是拒绝接受时代的变化。但是宗族呢?负责任的说,宗族对我这代人没有任何束缚力。当年宗族为什么强大?因为大家需要他强大,宗族不强大,你都没法活命。
但是现在世道太平,谁还需要宗族活命啊,有事情找警察啊。所以现在宗族没落了。但是从我接触到的宗族来看,包括我自己的宗族,没有任何一个宗族在退出历史舞台的途中激烈反抗过。宗族说白了就是同姓的一群人嘛,现在大家都忙着挣钱改善生活,谁还去管什么宗族不宗族啊。

回到原题,日本战国战争的激烈程度是否如同宗族械斗。我认为很有可能。因为都是为了生存而拼命,人口差不多,武器差不多(都是冷兵器),激烈程度,血腥程度,应该也不会差太远。
但是两者的主要领导人受教育水平可能还是有很大差别,宗族械斗很少有很高明的计谋。这点比着战国差远了。

另外,评论有提到武士脱产的问题,确实这方面影响也会很大。

所以综合来说,宗族械斗应该是远不如战国战争精彩的。

user avatar

我来补充一下

@夏尔谢夫

的答案。中国的宗族械斗像日本战国这个论点很有意思,宗族械斗的规模有时候确实超出想象,戚家军之所以多为义乌兵就是因为戚继光亲自目睹了一场上万人的宗族械斗被震惊之后决定另起炉灶的,我仅仅拿清代广东的土客械斗为例,清代土客械斗的长达14年左右,死亡人数上百万,大家如果看到当年广东各县县志的话触目惊心,视人命如草芥(下面13张图嫌麻烦不想看的话可以直接跳过看后面)这是一场类似于乌干达屠杀的民族悲剧




我只是截取了一小段资料,百人级别的屠杀随处可见(屠杀不分男女老少,但求赶尽杀绝),像广海城屠杀这种级别都是以万数计的,人数千人级别死亡的械斗比比皆是(注意是死亡不是伤亡),恩平一场械斗就可以战死2000人左右,换句话说按照1:4的伤亡比来换算的话就有10000左右的伤亡,更不要说参战总人数了,仅从人数而言完全达到了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一方落败的结果便是铲村,双方战术装备水平也早已经超出了我们对于械斗的认知,(参战双方普遍装备火枪火炮,比如二人抬火枪,剪纸尾枪,3000斤大炮),金堡之战中客民被水陆夹击,火烧连营数十里,死伤不可计数,以开平籍港商覃三才为例,其本人从香港大量购买洋枪洋炮,亲自设局参战,(比如全胜局,元胜局,万全局)土客双方互设埋伏,修建堡垒,视死如归,即使面对英军也毫不畏惧,(曹冲之战中直接击退英军登陆杀俘英军40人,对比一下大清的八里桥,此役土客双方死亡人数超4000)这早已经是一场典型的中古时代的战争了,在那个皇权不下乡的年代,因为人地矛盾,族群歧视,政府腐败不作为造成的两广械斗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与下南洋热潮,于此相对应的还有海盗横行,比如大海盗郑一嫂,陈保仔麾下坐拥10万海盗,千艘战舰,曾打败葡萄牙英国人的舰队

下面的是当时描写械斗之惨烈的诗

太平天国火枪队

二人抬火枪

这货这么长

3000斤大炮


土客械斗与宗族社会下也到出现了大量奇葩的堡垒型住宅,比如开平碉楼

仅开平现存就有1833座,恩平等地的数量也差不多

福建的土楼

仅永定一地就有土楼2.4万座



江西大量的围屋

还有大量的围堡

连祠堂都有很强的防御色彩(图侵删)

(这货的筑墙水平比日本城堡高)

下面这两张是姬鹭城的外墙,突然间发现蜜汁相似(顺便吐槽一下国内的文保水平,古建筑都破破烂烂的)

兴许真这么历害?(开个玩笑)

大家发现没有几乎能上新闻这个级别的万人群体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南方,夸张的比如围攻政府公安局,还有墙外整天标榜民主模板的乌坎,逆天的潮汕海陆丰

宗族的出现是当年为了在乱世中自保的时代悲剧,这两年全球都掀起了保守化浪潮,中国南方宗族势力开始重新壮大,希望大家能有所警惕,一种文化该进博物馆的时候最好不要再出来了

user avatar

来,我们谈谈日本战国最终战,决定天下人之战(天下分け目の戦い)—关原之战




————————————————————


西军布阵如下:

在笹尾山中,石田三成在该处中山本阵,先锋有重臣岛左近和蒲生赖乡,兵力估计为八千。


在三成的右则,驻守有秀赖的黄母衣众、织田信高、伊藤盛正等。

而在前往北陆道路中,兵力一千五百的岛津义弘驻守这里。


岛津义弘的右侧的天满山,有小西行长,兵力为数约四千。


在关原之战率兵最多的西军将领宇喜多秀家,则在南天满山布阵。


大谷吉继驻守于在通往京都地区的街道中,其家臣平冢为广和户田胜成担任先锋,兵力合共约二千。


在大谷吉继的右方,则有木下赖继和谷继的儿子大谷吉胜,数目约三千。

在东山道以南,有赤座直保、小川祐忠、朽木元纲和胁坂安治共约四千二部队。


在松尾山中,架构了松尾新城的小早川秀秋的一万五千六百的部队。


南宫山中,毛利秀元的万五部队驻守后方,吉川广家、安国寺惠琼、长束正家和长宗我部盛亲合共约一万零三百兵力守在山脚,西军布出鹤翼之阵,有利于挟击东军。




东军布阵如下:

南方的主力是福岛正则,共六千兵力。

右方的主力是黑田长政,有五千四兵力。在黑田队中,由北算起细川忠兴队约五千、加藤嘉明三千、筒井定次队有二千八百五十,还有田中吉政的三千兵力。与石田、岛津和小西队对峙。


后方则有井伊直政的三千六百、松平忠吉的三千,加上古田重然、织田有乐、金森长近和生驹一正队共约六千左右。

而在福岛队这一边,京极高知队的三千、寺泽广高的二千四百,军监督本多忠胜则部署了五百兵。

在后方的桃配山上,总大将德川家康统领三万兵。


殿后军中,也就是与南宫山的西军对峙的部队中,由西数过来则有有马忠氏的九百,山内一丰的二千零八十八,浅野幸长的六千五百一十和池田辉政的四千五百六十。


————————————————————

虽然根据NHK电视台与日本历史学者合作研究显示,关原之战双方动员兵力总合只有十万左右,只打不到一天所以总死伤仅3000人左右,以往书面史料人数多为灌水,且多数大名只是动员兵力但是观望而未投入战场,与其说是战争,更像是大规模的政治角力。


但要说这是村长级别的打架,未免有失偏颇……

而中国随随便便举出一个战役(例如较前的万历三大征)的战争规模都可以碾压日本,但这种比较又有多少意义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