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中间流传过这样的段子:大学新生相处头一个月,所有人都觉得对方不爱干净,更精确的说,不洗澡。为什么呢?因为南方人看来,秋老虎的季节里,北方同学居然两三天都不冲一下,简直不可理喻;北方人看来,南方人自己冲一冲就算洗澡,从来不去澡堂子搓泥,简直不可理喻。
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当你把自己的经验套在另一个生活背景成长起来的人身上时,你很容易觉得他的生活是荒谬可笑的。
中国人觉得“日本战国是村长打架”,实际上就是因为以中国历史的模版来看,日本战国历史确实更接近于村战。和题主说的两个原因没什么关系,真正让日本战国得名“村长械斗”的,是这几个因素:
第一,中国人理解的战争,是终极政治手段,终极!在战争之前,是贸易战,是使臣的嘴炮,是诸侯会盟。战车一旦开动,就是血流漂杵伏尸百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才是战争。
与中国相比,日本战国时期相当多的战斗没有这么残酷的目的,武士阶层的战斗很多情况下只是政治手段“之一”而非“最后方案”,几十个武士带着上百个看热闹的农民咋咋呼呼打一架,倒了一两个剩下的坐下来喝茶,喝完茶该干嘛干嘛。在中国人看来,这就叫如同儿戏,这就叫村民械斗,最多也不过是帮派斗殴,上不得台面。在南方某些地方,就算是为了划龙舟打起来都比这种小规模场面动静大。
第二,在日本绝大部分地区,兵农分离的概念,直到战国末期的信长时代才逐渐完善,而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向职业兵制度发展。即使在人力严重不足的战乱年代,也是让士兵空闲时去种田的屯田制,依然非常强调对士兵组织能力。就算中国要摊派壮丁,也要统一管理初步训练了才拉上战场。
反观日本,大名要出兵,召集手下一帮小领主,小领主每人再拉来几十个没怎么训练的农民,还没有统一训练,没有统一阵形,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不能叫军队。后来,这种规模的部队有个近代化的称呼,团练武装,或曰“练勇”,也就是地方上训练的民兵。
第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的战争理论很早就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战争是国家机器的比拼,后勤则是比拼的重点。没有后勤的军队,中国史书上一律称之为“寇”“贼”,很少视为堂堂正正的军队。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狭小,临近大名的战斗经常是自带干粮,或者是由征召的小领主自己组织粮饷,这又是一个和中国的村民械斗更加相似的特点,大家自带口粮出去打一架,打赢了全村人吃顿好的,没占到便宜回家各吃各的,连“当兵吃粮”的概念都不完善,中国人当然不觉得这群人是兵。
我知道很多对日本战国历史花过时间的人会苦口婆心的一次又一次科普,日本战国真的不是村战,正如鲸鱼不是鱼,鬣狗不是狗,高晓松不是学者,Scootaloo不会飞一样,是无可争议的科学事实,但是这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这种普通人感兴趣的是寻找“共性”。从中国人熟悉的角度看过去,日本战国,同中国历史上的村战相似点更多,这就够了。以中国业余文史讨论者的视角看来,国战----------诸侯争霸---日本战国(绝大部分)-团练斗土匪--村长聚众斗殴,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战国”坐标图。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嗯……日本人自己做的文化输出,问他们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