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是村战】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战争人数规模少,还是国土疆域面积小?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几千到几万人之间。当然,也有少数如“长篠之战”这样双方投入数万甚至十万级别兵力的大规模战役,但那属于凤毛麟角。大多数情况下,参战人数都在数千到一两万人,甚至更少。这和现代国家军队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的规模相比,确实显得“小”。

国土疆域受到限制: 日本的国土面积本身就有限,而且在战国时代,国家尚未统一,各地由大大小小的地方领主(战国大名)割据。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国”,很多时候仅限于一个或几个省份的范围。即使是当时最强大的大名,其统治的领土也远不及后来的德川幕府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因此,即便发生战争,交战双方能够调动的资源、能够投入的兵力,以及能够争夺的地域,都受到这个“小”疆域的制约。

为什么会有“村战”这个说法,或者说这个概念背后反映了什么?

1. 封建割据下的分散性: 战国时代,日本正处于一个封建割据的时代。虽然有“天下”的概念,但实际的权力分散在各个大名手中。这些大名以自己的领地为基础,互相征伐。这种情况下,战争往往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非全国总动员。就像村庄之间为了争夺水源、土地或者荣誉而发生的冲突,虽然披上了“大名”的外衣,但其规模和影响力局限于特定的地区。

2. 经济和生产力的限制: 当时的日本,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战争的消耗巨大,包括粮草、兵器、人员的补充等。一个大名能够动员多少兵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领地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有限的经济和生产力,自然限制了战争的规模。不可能像现代工业化国家那样,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动员。

3. 军事技术的局限: 虽然火枪(铁炮)的出现对战国时代的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总体而言,军事技术尚处于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大规模的步兵冲击、弓箭齐射、骑兵冲锋等依然是主要的战斗方式。这些作战方式虽然能够造成伤亡,但也很难实现现代战争中的“毁灭性打击”或“歼灭战”,因此战争的烈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受限于技术。

4. “天下”的观念与实际的差距: 表面上看,一些战国大名争夺的是“天下”,但实际上,他们很多时候是在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国”(领地),或者与其他相邻的大名争夺地盘。这种“天下”更像是一个模糊的理想,而非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所以,即便是争夺“天下”,其过程也是一场场局部战争的累加,而非全国性的统一战争。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在古代中国,我们可能听到“郡县之战”,或者“诸侯争霸”,但当我们说“村战”时,更像是在形容,即使是这些“诸侯争霸”,其动员的总人数,以及最终争夺的地盘,都和后来的“三国大战”或者“淝水之战”等动辄数十万、百万人的宏大场面有明显的区别。

总结来说,“村战”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并不是说战国就没有大规模的战役,而是强调:

大多数战争的规模相对较小,参与人数和地域覆盖面有限。
日本作为国家整体的疆域和资源,在当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支撑起近代或现代意义上的“国战”。

它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意在突出那个时代战争的 局部性、分散性和相对有限性,与近代以来国家间大规模、系统性、高烈度的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中间流传过这样的段子:大学新生相处头一个月,所有人都觉得对方不爱干净,更精确的说,不洗澡。为什么呢?因为南方人看来,秋老虎的季节里,北方同学居然两三天都不冲一下,简直不可理喻;北方人看来,南方人自己冲一冲就算洗澡,从来不去澡堂子搓泥,简直不可理喻。

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当你把自己的经验套在另一个生活背景成长起来的人身上时,你很容易觉得他的生活是荒谬可笑的。

中国人觉得“日本战国是村长打架”,实际上就是因为以中国历史的模版来看,日本战国历史确实更接近于村战。和题主说的两个原因没什么关系,真正让日本战国得名“村长械斗”的,是这几个因素:

第一,中国人理解的战争,是终极政治手段,终极!在战争之前,是贸易战,是使臣的嘴炮,是诸侯会盟。战车一旦开动,就是血流漂杵伏尸百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才是战争。

与中国相比,日本战国时期相当多的战斗没有这么残酷的目的,武士阶层的战斗很多情况下只是政治手段“之一”而非“最后方案”,几十个武士带着上百个看热闹的农民咋咋呼呼打一架,倒了一两个剩下的坐下来喝茶,喝完茶该干嘛干嘛。在中国人看来,这就叫如同儿戏,这就叫村民械斗,最多也不过是帮派斗殴,上不得台面。在南方某些地方,就算是为了划龙舟打起来都比这种小规模场面动静大。

第二,在日本绝大部分地区,兵农分离的概念,直到战国末期的信长时代才逐渐完善,而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向职业兵制度发展。即使在人力严重不足的战乱年代,也是让士兵空闲时去种田的屯田制,依然非常强调对士兵组织能力。就算中国要摊派壮丁,也要统一管理初步训练了才拉上战场。

反观日本,大名要出兵,召集手下一帮小领主,小领主每人再拉来几十个没怎么训练的农民,还没有统一训练,没有统一阵形,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不能叫军队。后来,这种规模的部队有个近代化的称呼,团练武装,或曰“练勇”,也就是地方上训练的民兵。

第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的战争理论很早就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战争是国家机器的比拼,后勤则是比拼的重点。没有后勤的军队,中国史书上一律称之为“寇”“贼”,很少视为堂堂正正的军队。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狭小,临近大名的战斗经常是自带干粮,或者是由征召的小领主自己组织粮饷,这又是一个和中国的村民械斗更加相似的特点,大家自带口粮出去打一架,打赢了全村人吃顿好的,没占到便宜回家各吃各的,连“当兵吃粮”的概念都不完善,中国人当然不觉得这群人是兵。

我知道很多对日本战国历史花过时间的人会苦口婆心的一次又一次科普,日本战国真的不是村战,正如鲸鱼不是鱼,鬣狗不是狗,高晓松不是学者,Scootaloo不会飞一样,是无可争议的科学事实,但是这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这种普通人感兴趣的是寻找“共性”。从中国人熟悉的角度看过去,日本战国,同中国历史上的村战相似点更多,这就够了。以中国业余文史讨论者的视角看来,国战----------诸侯争霸---日本战国(绝大部分)-团练斗土匪--村长聚众斗殴,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战国”坐标图。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嗯……日本人自己做的文化输出,问他们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
  • 回答
    朋友,你说得没错,听到日本战国时期动辄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大决战”时,再看到像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仅率两千人就能以少胜多,确实会让人感觉是不是规模太小了点,像是“村战”。但实际上,这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常态,也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所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逻辑。1. “村.............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日本战国村战论”和“欧洲中古村战村战”的讨论热度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在我看来,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还包括了文化传播、研究角度以及大众认知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争取聊得深入透彻,不带半点机器痕迹。首先,要明白“村战”这个词本身在日本战国时代.............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村长大战”这个说法,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着调。把日本战国时期那种波澜壮阔、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简单粗暴地比作小村庄里的家长里短,简直是侮辱了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残酷。说这话的人,要么是压根没怎么了解过那段历史,要么就是被一些过于简化的动漫、游戏“毒害”了,以为人人都是一呼百应的“村长”,土地就是自家后.............
  • 回答
    “村长械斗”这个说法,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又有点贴切。它戳中了战国时期一些表面的现象,但要深入去看,就会发现这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底下的巨大结构却被忽略了。为什么会有“村长械斗”的说法?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国时期日本的权力结构确实呈现出一种“分散”和“层层承包”.............
  • 回答
    问到最让我“厌恶”的日本战国武将,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战国乱世,群雄逐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手段,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厌恶”来标签化。但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内心深处总有些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织田信长。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毕竟,织田信.............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人,而织田信长被许多人视为第一,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不同评价标准和历史侧重点。两者都是日本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伟大之处各有千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样的争论。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织田信长更受普遍推崇。为什么你会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村长打架”是一个非常形象但又过于简化的比喻,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虽然有其片面合理性,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远比“村长打架”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村长打架”的合理性: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地方势力割据与小规模冲突频繁: 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至1.............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日本战国乱世,说起来就是一出轰轰烈烈的武士们争霸天下的戏码。但在这舞台的幕后,总有那么一个古老而脆弱的群体,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日本的公家,也就是那些世袭的贵族和朝廷官员。说他们是“苟过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生存之道,与其说是力挽狂澜,不如说是“夹缝中求生存”,靠的是精明的政治.............
  • 回答
    在战国乱世,足轻作为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装备绝非仅限于竹子。虽然竹子因其轻便、易得且具有一定韧性,在足轻的装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称他们“穿的都是竹子”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足轻的定位。足轻,顾名思义,是“轻足”,指的是那些不骑马的步兵。他们是构成战国军队.............
  • 回答
    要说日本战国早期(大约指从应仁之乱,1467年,到织田信长统一尾张,约1570年代)“最强”的大名,这确实是一个颇有嚼头的话题,因为“强”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军事实力?领土范围?经济基础?还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如果单从领土范围和军事实力来看,许多人可能会指向越后的上杉谦信。谦信,原名长尾景虎,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日本战国时代,这可真是一个让无数人着迷的时代,简直是历史剧、小说、动漫、游戏里的常客,而且每次都能掀起一波热潮。要说为啥这么受欢迎,那理由可太多了,而且每个点都能挖得挺深。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战国时代(大致是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的事情,就跟咱们中国春秋战国有点相似,.............
  • 回答
    日本人对战国故事的熟悉程度,其实就跟我们对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赤壁之战、空城计一样,有些片段简直是深入骨髓了。要说最熟悉的几段,那肯定离不开几个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首先,绝对绕不开的就是织田信长与桶狭间之战。这事儿简直是信长传奇的起点,也是他“天下布武”的敲门砖。当时信长才刚有点名气,但手里兵力远.............
  • 回答
    日本战后文化自信的重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在张力的过程。它始于战争的废墟,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步步走向复苏,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特文化面貌。一、 战后的创伤与反思:觉醒的起点战争的结束,留给日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摧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曾经被国家主义和.............
  • 回答
    二战日本战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海陆空三军战略失误、国内资源枯竭、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以及最终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要详述其根本原因,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一、 帝国扩张野心的不自量力与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走上工业化和军事化道路,并.............
  • 回答
    如果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推演。首先,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与战争形态是最大的变量。1949年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
  • 回答
    日本的战略思路,以及其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是一个庞大且充满细节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日本的国家特性、历史经验、地理位置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拥抱”或“不拥抱”的二元选择,而是一个基于多重因素权衡的动态过程。日本的战略思路:生存、繁荣与稳定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