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时,足轻穿的都是竹子吗?

回答
在战国乱世,足轻作为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装备绝非仅限于竹子。虽然竹子因其轻便、易得且具有一定韧性,在足轻的装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称他们“穿的都是竹子”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足轻的定位。足轻,顾名思义,是“轻足”,指的是那些不骑马的步兵。他们是构成战国军队数量最庞大的基础兵种,从农民、城镇居民中征召而来。由于其平民出身和庞大的数量,足轻的装备在整体上是参差不齐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依赖竹子。

那么,竹子在足轻装备中究竟是如何应用的呢?

武器:长柄武器的延伸——枪(长柄枪)与薙刀
这是竹子在足轻装备中最为关键的应用之一。日本战国的战场上,长柄武器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足轻的核心武器就是枪(yari)。所谓枪,是将锋利的金属枪头安装在长长的柄上。而这个“长长的柄”,很多时候就采用了经过加工、加固的竹竿。竹子相对轻便,可以制作出长达数米甚至更长的枪柄,这使得足轻能够对骑马的武士和敌人形成有效的远程打击,在阵列作战中能够刺穿敌人的马匹和身体,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更精良的枪也可能使用木材作为枪柄,并加以金属加固。
薙刀(naginata)也是类似的道理,它是一种带有弧形刀刃的长柄武器,同样依赖于长长的柄来实现其攻击范围和威力,竹子也是制作薙刀柄的常见材料。

防御:简易的护甲部件
虽然足轻普遍没有像武士那样全身覆盖的铁制具足(甲胄),但他们也会装备一些简易的防护装备。其中,竹材的编制物就常被用来制作防御部件。例如:
笼手(kote):保护手臂的护甲,有时会用竹片或竹篾编制成筒状,再外覆布料,提供一定的防护能力。
胫当(suneate):保护小腿的护甲,同样可能使用竹材制作。
竹甲(takedo或takeyoroi):在一些时期或特定兵种中,甚至会用大量竹片经过复杂的工艺编制成甲胄,形成相对轻便但具有一定防御力的“竹甲”。这种甲胄的制作成本远低于铁制甲胄,更适合大规模装备足轻。虽然防护力不及铁甲,但足以抵挡弓箭的近距离射击或普通的刀剑劈砍。

其他辅助装备:
除了直接作为武器或护甲的材料,竹子还可能被用于制作:
盾牌:虽然大型的木制或铁制盾牌更常见,但一些小型的、轻便的竹制盾牌也可能被足轻使用,尤其是在作为弓箭手掩护或防御飞石时。
箭杆:作为弓箭手(弓足轻)的主要消耗品,箭杆的制作离不开优质的竹材。战国时期,弓箭手是足轻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搭建工事的材料:在战场上,足轻也承担着搭建营地、设置防御工事的任务,竹子作为轻便且易得的材料,自然会被广泛使用。

为什么会有“穿的都是竹子”的误解?

1. 视觉上的突出性:在描绘战国足轻的绘画或复原模型中,那些长长的枪柄、编制的竹甲,以及可能使用的竹制盾牌,在视觉上确实非常醒目。尤其是那些使用竹甲的足轻,其整体外观确实与我们印象中身着铁甲的武士截然不同。
2. 经济成本的考量:战国时代,兵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动员大量的农民成为足轻,意味着必须考虑装备的成本。竹子相比于精炼的钢铁,在成本上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使得它成为经济实惠的装备选择。
3. 战术的需要:如前所述,长柄武器是足轻克制骑兵和步兵的重要手段,而竹子正是实现这些武器长度和灵活性的重要材料。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足轻的装备绝非单一的竹制品。

铁制兵器是核心:虽然枪柄可能是竹子,但枪头、薙刀的刀刃、刀剑等核心的杀伤性部件,毫无疑问是铁制的。没有这些金属部件,竹柄武器的威力将大打折扣。
部分足轻拥有金属护甲: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一些装备精良的足轻,或者在特定时期(如战国后期),也可能配备有简单的铁制护甲,如铁制头盔(兜或笼),或是部分身体的铁制护身板。尤其是那些被编入“铁炮足轻”(火枪兵)或成为“弓足轻”的精锐,其装备水平会相对更高。
布料和皮革的应用:即使是编制的竹甲,通常也会辅以布料或皮革进行加固和连接。足轻身上穿着的也并非全然是竹子,而是有作为基础衣物的布衣。

总结来说,足轻在战国时代的装备是多元化的,竹子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材料,尤其体现在长柄武器的枪柄和部分简易的防护装备上。但是,将他们的装备概括为“穿的都是竹子”是片面的。 足轻的装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兵种、所属势力、经济条件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是适应时代需要、成本效益与战术要求相结合下的产物,竹子作为一种优良的材料,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并非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竹甲论,我已经完全看不懂了。

早期竹甲论是为了贬低日本战国。这种观点的逻辑是:由于日本近代钢铁产量很低,加上日本铠甲的横引板外观看起来有点像竹板,于是凭空出现了这种说法。

有关于日本钢铁产量的概念,我找到一了一张八幡制铁所建立之前的日本钢铁产量表:

基本每年都仅有一两千吨,确实少得可怜。但要知道,一件足轻具足的重量不过4公斤左右,区区一千吨钢铁就足以制造25万件这样的具足了!

而且在当时我国的《坤舆万国全图》里,对日本的描述为“土产银铁”,这至少说明在当时的认知里,日本是不缺铁的:

在维基的足轻页面有这样一段话:

胴鎧に関しては、稀に和紙や皮革、竹でできたものも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が、現存しているのはほとんどが重量4kg前後の鉄製のものである。

关于铠甲,虽偶有和纸、皮革、竹子为材料的,但现存大多是4公斤左右的铁甲。

从第一张图片下的介绍已经可以得知,这件足轻具足的胴甲部分也是铁质的,草摺是革制,这是很常见的搭配,当然也不乏上下全铁的具足,但胴甲部分是毫无疑问的以铁质占绝大比重,极少有纸或竹制的。

那么竹制具足究竟长什么样呢?其实只要稍微动动手,搜一下就知道了:

在外网搜索“竹具足”,它就是唯一的实物结果,很明显是一种非常劣质的替代品。但除此之外便再也找不出第二件竹制具足了,这是有手就能验证的事情(另一种是江户时代后用于剑道护具的竹胴)。

总而言之,日本战国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竹甲,但竹甲的占比确实极低,低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那些号称“日本战国全竹甲”的论调,更是可以直截了当的彻底证伪。

但是随着这一谣言的消亡,近几年来一种全新的论调正在以非常诡异的方式传播着。

而这些“新型日本竹甲论”居然是一些吹捧日本战国的用户所创造的:

所谓“日本铠竹甲论”大多数指的是大铠。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甲片而不是有些人说的“竹子甲”。
日本人之所以不用竹甲,是因为竹甲才是奢侈品,把竹子制成甲胄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制作合乎标准的竹片比制作铁片麻烦多了。竹甲的成本比铁甲高得多了,和一般人想当然以为的恰恰相反,实际情况是是穷人穿铁甲,竹甲只有少数好得瑟的土豪才会穿。
要知道,竹甲的保存很廢精力和時間,保存製造都造價不菲,大名根本就不可能給足輕上什麼竹甲,相比之下,鐵反而更廉價易保存.
竹甲比一般的铁甲贵
竹甲比铁甲造价都高 竹甲比铁甲贵
日本甲胄系统里有竹制札片的参与,但这不代表日甲就是竹子做的

几乎每个人都在说同样的话,但是在他们的讨论中,你永远也见不到任何实例,甚至是见不到任何一句来自日本本土的文字。

因为这路QQ群派史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利用了对方鄙视竹甲的心理。由于无法彻底否认竹甲的存在,便反向宣称竹甲的造价比铁甲更高,再根据价格高联想到一般人穿不起、专门用于仪式,再根据这一条联想到大铠,再根据大铠联想到镰仓时代……总之就是变得越来越莫名其妙。

哪怕只是用眼睛看看这张图上的实物,也不会说出竹甲比铁甲造价高、是镰仓时代的大铠这种论调吧!

大铠的小札材质在维基里就有明确的介绍:

大鎧の主体部は小札と呼ばれる牛の皮革製、または鉄製の短冊状の小さな板で構成されている。

大家应该都听过“势如破竹”这个成语。这是因为竹子在纵向受力时极易开裂,看看上图中的小札长什么样吧!竹子怎么可能作为小札的材料啊!

注意看上图竹具足的固定结构,它也是将长条状的竹板用绳子横向固定,打尽量少的孔,避免竹体开裂。

而唯一跟“仪式”有关的,就是这件弥生时代的祭祀用甲胄:

要注意它也不是竹甲,而是木制的,并且是弥生时代的祭祀用具,仅用肉眼也能看出它与“镰仓时代大铠”的明显不同。

至于“竹子”和“大铠”这俩词究竟是怎么联系到一块的,我搜索许久也没能找到答案,唯一沾边的结果是这副“赤糸威大鎧”:

它的金物是“竹雀虎”,就是铠甲上装饰着用黄金制成的竹子、小鸟和老虎,你能很容易的在这件盔甲上找到成片的竹子、好几只小鸟和一只疑似老虎的东西。

总之,这就是唯一能将“竹”和“大铠”两个词联系上的搜索结果了……

不然那些信誓旦旦宣称一定有竹大铠的人,为什么从来也没拿出过一点证据呢?

只有贬低日本的谣言需要反驳,吹嘘日本的怪论为什么就不需要反驳了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