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如今经济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不能承认二战时士兵的战犯罪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

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长崎受害者的立场。这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日本在战争中作为侵略者和加害者的角色。公众对于战争的记忆,很大程度上被聚焦在本土遭受的苦难上,而对海外的暴行则相对模糊或选择性遗忘。
“国家叙事”的统一与控制: 战后,虽然有反思的声音,但日本政府在塑造国民对战争的集体记忆方面,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国家叙事”的倾向。官方在承认战争责任方面,往往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军部”或“少数领导者”,而非全体参战士兵。这是一种试图将战争责任“降级”和“局部化”的做法,避免将全体国民,特别是曾经的参战者,置于罪犯的地位。
对“战犯”定义的模糊处理: 国际法上对“战犯罪”有明确的定义,包括违反战争法,如虐待战俘、屠杀平民等。然而,在日本国内的讨论中,“战犯”一词往往更多地被与东京审判中的“甲级战犯”等同起来。而绝大多数普通士兵,即使在执行命令时可能存在不当行为,也未被纳入这种高层的审判范围。这使得“战犯罪”的讨论,在民间层面,与普通士兵的直接关联性被弱化。

2. 法律与国际审判的框架:

战后审判的局限性: 尽管有东京审判等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争罪行进行了审判,但这些审判主要针对的是战争的策划者和主要责任人(如甲级战犯)。对于数百万参战士兵而言,个体性的战犯罪行,由于取证的难度、规模的庞大以及当时国际法的实际操作局限,并未得到全面和系统的清算。
“命令责任”与“个人责任”的辩证: 很多士兵在战争中执行的是上级命令。在法律上,这会涉及到“命令责任”的问题。如果士兵执行了非法的命令,他是否负有个人责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日本国内对于是否应该追究这些士兵的个人责任,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们是无辜的执行者,有人则认为即使是执行者,在明知命令非法的情况下也应承担责任。
时效性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当年可能存在犯罪行为的士兵已经去世,即便健在,证据的收集和固定也变得异常困难。从法律操作层面来说,对大量士兵进行“战犯罪”的认定,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3. 社会心理与国民情感的考量:

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许多日本人的祖父、父亲或亲戚曾经是二战士兵。如果公开、大规模地承认士兵的战犯罪,意味着要承认这些亲人可能也参与了战争罪行。这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引发深刻的社会情感冲击。
“受害者”与“加害者”身份的自我认知: 日本在战后努力塑造其“和平国家”的形象,但这与战争时期作为侵略者的历史是矛盾的。承认士兵的战犯罪,是在承认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其国民在战争中扮演了“加害者”的角色。这会动摇其“受害者”的叙事,也可能影响国民对自己国家历史定位的认同。
对“国家荣誉”的维护: 在一些保守派观点看来,承认士兵的战犯罪,是对国家和军人荣誉的玷污。他们更倾向于将战争的责任推给“外部因素”或“时代潮流”,而不是直接指向参战士兵的个体行为。

4. 政治因素与外交考量:

邻国关系与历史问题: 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在二战历史问题上存在深刻的矛盾。这些国家普遍认为日本至今未能充分反省和道歉,也没有对战争罪行进行彻底的清算。日本政府在处理历史问题时,需要顾及与这些邻国的关系。公开承认大量士兵的战犯罪,可能会加剧这些外交上的敏感性,但另一方面,不承认也导致了持续的外交摩擦。
国内政治势力平衡: 日本国内存在着不同政治派别,其中一些保守派势力对历史问题的态度较为强硬,倾向于淡化或否认战争罪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平衡这些国内政治势力。
“国家正常化”的诉求: 日本一些政治家认为,日本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完整的国防力量,并对自己的历史有更自信的叙事。在他们看来,承认士兵的战犯罪,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自责”或“弱化”,不利于国家“正常化”。

总结来说,日本未能大规模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既有历史叙事上聚焦“受害者”的倾向,也有法律层面追责的实际困难;既有社会心理上对集体记忆和家庭情感的顾虑,也有政治上处理国内及国际关系的考量。

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完全否认战争罪行。日本政府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反省”和“道歉”,也为战争受害者提供过一些补偿(尽管这些措施在受害者国家看来常常是不够的)。但“承认士兵的战犯罪”这一表述,触及了更深层、更具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历史责任问题,而这正是日本社会和政治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之一。

与其说是“不承认”,不如说是“如何承认”、“承认到什么程度”以及“谁来承担这个承认的后果”,这些问题在日本国内至今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也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官方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道理啊。

日本政客一旦承认二战罪行,那么就意味着给自己揽了黑锅,等于断送了自己的政治仕途。

因为二战后日本的政坛是政党派为主,这些人在二战前是被法西斯军部派打压的人,因此在战后积极与军部派划清界限------比如1945年的首相币原喜重郎之前就被军部打压的差点退出政坛,他作为鸽派政客在战后积极对军部展开清算,1945年通过了<关于战争责任等的问题>,把战争责任全部推给了军部,是军部支配下的日本帝国发动的战争,与如今宪法支配下的日本国无关。

币原喜重郎之后的吉田茂更是一位重量级,他之前就有点跪舔英美,1938年被军部认为“思想不正确”给强制罢官了,二战后当了首相索性不装了直接批判军部、跪舔英美。有一次在议会上,某个反对派议员说日本要走自己的路,不要盲目听从英美,气得吉田茂当着所有议员的面破口大骂“八格牙路”,最后还解散了议会,史称八格牙路解散(日语叫马鹿野郎解散)。

别笑,真的是这么记载的,有时候真正的历史比虚构作品更魔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广发银行在7月22日发布的关于与恒大近期诉前财产保全事宜已经妥善解决的声明,无疑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也引发了不少解读和思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次声明的发布时机和内容都显得相当及时和重要。在恒大债务风波持续发酵、市场情绪高度紧张的背景下,广发银行作为国内重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与恒大的动向自然.............
  • 回答
    猫猫社(NekoNeko)的经典 ADV 游戏《120 日元》(120 Yen)登陆 Steam,对于许多日式冒险游戏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部作品在猫猫社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主题和叙事方式,使其在众多 ADV 游戏中独树一帜。要评价《120 日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日本经济崩溃是否会重蹈覆辙,发动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简单地将现在的日本与1937年的日本划等号,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演变。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经验对当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借鉴或警示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理解1937年日本发动战争的深.............
  • 回答
    日本汽车产业的盛衰,确实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就像是日本经济的一块重要基石。如果这块基石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经济大厦都可能随之动摇,甚至面临危机。我们不妨细致地剖析一下这其中的逻辑。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汽车产业如此重要,需要看看它在日本经济中的几个关键角色:1. 经济增长的引擎.............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经济不受美国制裁,其发展轨迹确实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要详细勾勒出这个假设下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制裁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初期,特别是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戳破那个巨大的经济泡沫,时光的长河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轨迹。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变化,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和其国民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如果没有戳破泡沫:失控的繁荣,潜在的危机首先,最直接的后果是,日本的经济会继续处于一种“高烧”状态。房地产价格和股市指数将可能在短时间内继续.............
  • 回答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后,人均GDP增速(官方数字)为何在某些时期显得不如日本韩国,却与巴西秘鲁相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结构性问题以及比较基数等关键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起飞”的定义和所处的历史.............
  • 回答
    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漫长而艰难的复苏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甚至“失落的二十年”(Lost Two Decades)来形容。日本经济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并且至今仍有其历史遗留问题。以下是日本经济在90年代房地产崩溃.............
  • 回答
    对于日本政府在紧急经济对策预算中,为外务省拨出24亿日元用于应对有关新冠的国外言论这一事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笔钱的用途,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带着一丝“宣传”或者“公关”的色彩,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肆虐、各国都在自顾不暇的背景下。但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这笔预算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现实考量.............
  • 回答
    要说日本的经济中心是如何从京都一步步转移到江户的,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故事,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掺杂着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京都:天皇的庇护,贵族的辉煌,但经济根基的隐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京都(平安京)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天皇居住于此,贵族阶层也世代繁衍,这使得京都拥有了强大.............
  • 回答
    日本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可以说是一种深度且多维度的交织,远不止简单的贸易往来。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伙伴关系,通过投资、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交流等多个层面,共同塑造着印度经济的未来图景。日本参与印度的具体体现: 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FDI): 日本是印度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其投资.............
  • 回答
    日本海外资产丰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但要说日本的实际经济实力是否不输现在的中国,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而且其中涉及的考量维度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将“海外资产多”直接等同于“经济实力强”。首先,我们得明白“海外资产”是怎么来的。日本之所以积累了巨量的海外资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长.............
  • 回答
    中国经济的腾飞,如同一艘巨轮在历史的海洋中劈波斩浪,令人瞩目。然而,每一次宏大的叙事,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出对过往经验的审视和对未来路径的思考。在谈论中国经济如何避免重蹈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的覆辙时,我们需要抛开AI的冰冷标签,回归到对现实逻辑和历史脉络的深度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避雷”,更是对自身发.............
  • 回答
    看待这次日本经济访华代表团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贸易洽谈,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经济、地缘政治以及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的考量。首先,从日本经济代表团的规模和组成来看,230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这显示出日本企业界对当前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视程度,以及希望通过集体力量来发声和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经济大学学部入学考试的笔试和经营学面试情况。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关于日本经济大学学部入学考试的笔试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经济大学学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一般的学部入学考试,比如秋季入学或者外国留学生特别选拔等,具体题型和难度可能会因考试类型、年份略有不同,但整体方向是相似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本科金融的同学在考虑日本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学和经营学,这确实是它们最直接的延伸。但其实,除了这两大热门领域,金融背景的你还有不少非常有潜力的跨专业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往往能让你在某个细分领域独辟蹊径,甚至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下面我给你仔细梳理一下,并尽量讲得详.............
  • 回答
    2019年,美国GDP达到日本的4.18倍,这确实是一个显著的经济差距,背后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结构以及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等多方面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GDP总量与结构性的差异 绝对规模的悬殊: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经济的“盘子”比日本大得多。GDP总量不仅.............
  • 回答
    孙正义在2014年大胆预言,日本经济将在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个预言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这个设想真的成为现实,那么世界格局无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日本将重塑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曾经的“经济巨人”日本,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后,如果能够奇迹般地.............
  • 回答
    东京奥运延期一年,光是这笔“额外账单”就足以让不少人咋舌。按目前披露的数字折算,这笔新增开销大约在2300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85亿出头。这个数字放到任何一个国家身上,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是对于一向以精打细算著称的日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什么会多花这么多钱?我们得把这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