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日本90年代房地产崩溃后,日本经济是如何复苏的?

回答
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漫长而艰难的复苏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甚至“失落的二十年”(Lost Two Decades)来形容。日本经济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并且至今仍有其历史遗留问题。

以下是日本经济在90年代房地产崩溃后复苏过程的详细讲述:

一、 泡沫经济破裂的背景与直接后果

在深入讲述复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泡沫破裂的背景和直接后果,这有助于理解复苏的难度:

泡沫的形成: 1980年代,日本凭借出口强劲和低利率政策,经济快速增长。房地产和股票价格被过度推高,形成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土地价格一度被认为是“可以卖掉整个日本”。
泡沫的破裂: 1990年代初,日本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加息,并实施了更严格的房地产贷款审查。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股票市场从最高点下跌了约60%,房地产价格也普遍下跌了60%80%。
直接后果:
金融机构的坏账危机: 银行和金融机构大量持有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当房地产价格暴跌时,这些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导致银行出现巨额坏账。许多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甚至倒闭。
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 企业也持有大量房地产和股票,泡沫破裂导致它们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负债远远大于资产。
消费和投资的萎缩: 消费者因为资产缩水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大幅削减消费。企业也因为资产负债表问题和融资困难,暂停甚至削减投资。
通货紧缩的开始: 随着需求萎缩和资产价格下跌,日本经济陷入了通货紧缩的泥潭,物价持续下跌,这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和投资。

二、 日本经济复苏的艰难探索与主要应对措施

日本政府和央行为了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初期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加剧了经济的停滞:

1. 处理金融机构的坏账(关键但漫长的过程):
初期应对不足: 泡沫破裂初期,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坏账问题认识不足,或者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试图通过拖延来解决。这使得问题不断积累,银行体系持续承压。
“金融再生法案”与坏账处理加速: 199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金融再生法案》,开始更加积极地处理金融机构的坏账。这包括:
成立“整理回收机构”(RTC): 类似于美国的RTC,负责从银行手中购买不良贷款,然后对这些资产进行重组、处置,以清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国有化和增资: 对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政府不得不进行国有化或向其注资,以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例如,日本长期信用银行(LTCB)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JSCB)在1998年被国有化。
银行合并与重组: 为了提高效率和规模效应,银行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与重组。许多地方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被兼并,形成了少数几家大型金融集团。
过程的艰辛: 坏账的处理是一个极其漫长且痛苦的过程。资产的估值、处置的效率以及政府财政的负担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直到21世纪初,银行体系的坏账才基本得到清理。

2. 货币政策:长期维持零利率及量化宽松(QE)
零利率政策(ZIRP):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鼓励借贷,日本央行自1990年代末期开始长期将政策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并持续了数十年。
量化宽松(QE): 2001年,日本央行首次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试图降低长期利率,鼓励银行放贷,并对抗通货紧缩。这是全球最早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之一。
效果有限: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由于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即资产价值下降导致负债沉重,企业和家庭更倾向于还债而非借贷投资或消费)以及持续的通货紧缩预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并不理想。

3. 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巨额公共投资
公共工程投资: 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内需,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政策,特别是增加了公共工程建设投资,例如修建公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
财政赤字与国债: 然而,这种依赖公共投资的财政政策导致了日本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和不断膨胀的国债。虽然日本国内储蓄率高,使得政府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融资,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对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并未解决,反而增加了财政负担。
“有效需求不足”的担忧: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者和企业缺乏消费和投资的意愿。公共工程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GDP增长,但并未能有效解决根本性问题,且投资效率也受到质疑。

4. 结构性改革的尝试与挑战
放松管制和市场化改革: 政府也尝试进行一些结构性改革,例如放松对某些行业的管制,鼓励竞争,促进服务业发展等。
改革的阻力: 然而,日本根深蒂固的产业结构、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以及社会文化因素,使得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非常缓慢,且效果有限。许多改革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能触及核心问题。
劳动力市场僵化: 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和效率。

三、 复苏的缓慢进程与21世纪初的转机

尽管困难重重,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迷后,也逐渐显现出复苏的迹象,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且充满反复:

21世纪初的温和增长: 在2000年代初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和国内金融体系的逐步稳定,日本经济出现了一段温和的增长时期。出口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
“小泉改革”: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2001年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被寄予厚望的结构性改革,包括金融部门的改革、邮政民营化等。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加速了金融机构的重组和不良资产的处理。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又一次重大打击。日本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外部需求依赖较高,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其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再次陷入困境。
“安倍经济学”的挑战: 进入2012年后,安倍晋三上台后提出了“安倍经济学”,其核心是“三支箭”:大胆的货币宽松、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促进民间投资的结构性改革。
货币宽松: 日本央行推出了更为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更多国债和ETF,目标是将通胀率提升至2%。
财政刺激: 政府也继续通过财政支出拉动经济。
结构性改革: 在结构性改革方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提高企业治理水平、鼓励女性就业等,但其深度和广度仍然受到质疑。
效果的争议: “安倍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日本股市和企业利润,也一定程度上推升了通胀预期,但未能实现将通胀稳定在2%的目标,也未能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企业部门的投资意愿依然不强,家庭消费也相对疲软。

四、 复苏的特点与长期遗留问题

日本经济的复苏具有以下特点,也留下了许多长期问题:

复苏的“质”与“量”的辩证: 从GDP增长率来看,日本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有过温和增长,但与泡沫时期相比相差甚远。从增长的质量来看,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出口和政府投资,内需相对疲软。
人口结构的老化与少子化: 日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人口结构问题,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能力下降、社会保障负担加重,这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长期通货紧缩的惯性: 即使在“安倍经济学”下,日本也未能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思维模式和惯性。物价温和上涨的局面并不稳固。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停滞: 虽然企业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但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依然缓慢。
国债的负担: 日本的国债占GDP的比重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这给未来的财政政策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适应: 日本在适应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浪潮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在某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总结:

日本90年代房地产崩溃后的经济复苏是一个漫长、艰难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它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政策调整和结构性问题的逐渐消化实现的。

其复苏的关键在于:

1. 系统性地处理金融机构的坏账,尽管这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
2. 央行长期维持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尽管其效果受到争议。
3. 政府的财政刺激措施,尽管导致了高额国债。
4. 企业部门的自我调整和技术创新。

然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结构性改革的局限性以及全球经济的波动等因素,日本经济的复苏并非一帆风顺,并且至今仍然面临着许多长期性的挑战。可以说,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即在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下寻求稳定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适合当下去看,几年前读日本金融考察报告那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对于里面有一段话没有很理解,或者说不以为然

  • 改革要在高增速的时候完成,低增速下去杠杆可能越去越多(这其实也是达里奥的观点)
  • 不要指望经济会自然恢复,总有人要站出来逆周期。

总有很多朋友吐槽我太乐观,实际上在悲观世界中有两种乐观

  • 一种是有历史可以借鉴的乐观,这种情况只要大家不犯浑,就能走出来
  • 一种是没有历史可以借鉴时候的乐观,这种时候是信仰

实际上,很多时候,乐观都是建立在,看过类似情况,你知道情况可以解决。日本在90-01年的经济发展,其实给很多国家留下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所谓的失去的十年里面也是有起起伏伏的,具体来说日本从90年-01年经历了两次景气和三次不景气

分别是

  • 1991年2月-1993年10月,32个月时间的”第一次平成不景气“
  • 1993年10月-1997年5月的景气
  • 1997年5月-1999年1月的”第二次平成不景气“
  • 1999年1月-2000年1月的 ”IT景气“(科网泡沫的扩散效应,最后一波)
  • 2000年10月-2002年1月的”IT不景气“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过程中,景气和不景气是谁带来的,之前我把GDP用供需平衡表拆分,其实就是学了日本90年代的做法。这是一种在存量经济里面找亮点的方法。

对比上面的划分,我们大概可以知道

  • 第一次平成不景气,是消费和设备周期的萧条,政府逆周期的尝试姗姗来迟
  • 第一次景气,是消费和设备跌到底了反弹,政府支出继续给力
  • 第二次不景气,是亚洲金融危机+政府再一次懒得逆周期(桥本龙太郎的宽货币紧财政)
  • IT景气和IT不景气纯粹就是外需了。美国的金融市场波动带来

上述是同步指标的变化情况,我们来看看先行指标的变化

货币政策方面日本从90年宽松到了99年,所以这不是带来周期的关键变量,虽然日本银行有些时候和大藏省吵架,但大部分时候依然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呢?

除了1990-1992年的无为而治和1996-1997年桥本龙太郎的紧缩财政之外,大部分时候日本财政也是扩张的。

我们来看看1990-1992年的情况,这个对于我们今天是有借鉴价值的

这个M2+CD基本上你可以理解成一个社融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由于,1987-1990年的M2+CD还有10左右。这个数字也非常精髓,因为这个数字比名义GDP高了2%左右,猜测人行心目中M2和名义GDP相匹配也是高110-250bp左右。然后1992年这个数字变到了0.6,基本上社融没有增长。这可能是刺穿泡沫的核心驱动力。

所以这个经验就是,我们在今天,大概率不会放任M2无止境下跌,之前做的那个先行指标的图必然是有底的。

事后来看,日本泡沫的破裂的时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没有保持“社融与名义GDP相匹配并略高”的时候,那段时候日本的M2-名义GDP是负数

我比较确定人行不会再犯这个错误。

综上所述,日本的先行指标除了1990-1992年犯浑,把M2干到了GDP下面很多之外,下一次犯浑要等到1996-1997年桥本龙太郎非常不合时宜的财政紧缩(当然你不能说他错了,因为财政纪律是有道理的,错的可能是这个世界吧)。在整个90年代你会发现,在泡沫破裂前,越宽松越危险,在泡沫破裂后,或者危机发生后,越紧缩越危险。你会发现1990年之后,各国央行对于危机应对的态度就没有那么佛系了。


另外一点是,上图展示了不同GDP分项对于GDP的贡献,只有政府支出和消费可以支撑起日本在经济降速后的GDP,下图展示了,这两个同样也是增速比较稳定的,库存,住宅,设备这些东西的周期性太强了,出口也会受到国际影响


回到问题上,日本经济在90年代的复苏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素

  • 1990-1992年没有保持“M2与名义GDP相匹配并略高”,同时没有财政刺激,导致第一次不景气
  • 财政刺激发力,政府支出开始增加,且消费回落见底,带来第一次景气
  • 1997年景气过后自信过度开始财政紧缩,此时日本央行已经没有底气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依然带来了第二次紧缩
  • 1998年财政纠偏重新开始宽松之后,一年后承接了科网泡沫的外溢,开始了世纪末的IT繁荣。

在复苏中,政府支出和消费占大头,而且除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外,政府支出和消费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体现出存量博弈下的特征。政府支出多,消费就少,政府支出少,消费就多。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消费是顺周期的,危机后消费总是下行的,政府支出总是逆周期的,危机后总是上行的。

这里面有太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知识。但我们需要记得的是,1990年-1999年是全球经济繁荣的10年,日本在发达国家中的萧条是一个异类。而今天的2021年,我们看到了很多相似初,但2020年代是否可以类比1990年代是存疑的。

user avatar

我认为日本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变化,并不是崩溃走向复苏的阵痛,恰恰相反,是从狂热走向正常的逐渐理智过程。

如果你是日本的财阀、政客,也许会感慨下所谓失去的二十年。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的【崩溃】。

90年代的日本繁华吗?繁华,但却是一种畸形的繁华,一种以透支全民的希望与未来所构建的繁华。

经济倒数的宫崎县,斥资2000多亿日元,建起世界最大的室内沙滩,哪怕3公里外就是真实海滩。

渔业大户千叶县,举债修建全球最顶级的室内滑雪场,哪怕当地无雪无山。

日本第一批月光族诞生了。每个年轻人平均手握6张信用卡,全国个人金融消费暴增至1.7兆日元。

没人想着这种繁华是否合理,只想着不断透支未来,透支消费。

可这种繁华,真让普通人受益了么?

我看并不。

虽然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日本人所留下的印象,就是富裕、豪横,敢买。可人们所忽略的是,即使在那个年代,能够出国采买旅游的,也只是日本人中最顶尖的一群人。

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日本财阀、政客、地主们,全世界的疯狂采购,让欧美国家都自愧弗如。可基尼系数日益增长,贫富两极分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与他们疯狂采买相对的,是在疯狂中一路飙升的东京房价。

——东京京圈10KM内均价为129.7万日元每平米,那时候人均年收入为694.1万日元,普通年轻人不吃不喝十年才能买得起房。

于是年轻人不得不背负上沉重的生活压力,过劳死一词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karoshi。

当时东京医学界小有名气、专门从事“过劳死”研究的关哉博士说:“所有企业的情况都十分糟糕。许多年轻人从学校一出来就直接参加工作,工作紧张而又单调,有时甚至不分昼夜,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是机器。”

198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620号通知“关于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的认定基准”,该基准明确:自症状出现或死亡前一周内,从事了在时间和地点能明确与发病或死亡有密切关联的工作的、或从事了较以往更加繁重的劳动而死亡的,可以被认定为因工死亡(过劳死)。

日本年轻人的压力之沉重,可见一斑。

可随着所谓日本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真的受到影响了么?

我看到的是,日本年轻人的消费开始恢复理智,各种平价品牌飞速增长。

虽然日本人再也没有跨洋去美国炒房的勇气,虽然日本的财阀、政客、地主们再也不能够通过投机“躺赢”,不能任由财产百万倍的增值。可在马太效应愈发严重的同时,日本的贫富差距却稳稳的控制住了。

据东日本不动产流通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6月首都圈二手房每平米成交价为53.48万日元(约3.49万人民币),即使新房也不超过百万日元,而东京人均年收入在470万元。

这意味着,他们的年轻人是有可能在七八年时间,在三十岁上下自己全款买一套东京的旧房子的。

基尼系数也同样下降了很多位,如今日本的基尼系数,在整个世界都是最小的那一批,仅次于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国家。

如果这样的日本还是【崩溃】,我认为这种所谓的【崩溃】,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人们都说股市泡沫,可股市里的钱至少能够助力Space-X这样的科技企业成长。而依托于一堆破烂水泥房子的资产,就算是超过了其他两百个国家的财富总量,也不过是一场无聊的自嗨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