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适合当下去看,几年前读日本金融考察报告那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对于里面有一段话没有很理解,或者说不以为然
总有很多朋友吐槽我太乐观,实际上在悲观世界中有两种乐观
实际上,很多时候,乐观都是建立在,看过类似情况,你知道情况可以解决。日本在90-01年的经济发展,其实给很多国家留下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所谓的失去的十年里面也是有起起伏伏的,具体来说日本从90年-01年经历了两次景气和三次不景气
分别是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过程中,景气和不景气是谁带来的,之前我把GDP用供需平衡表拆分,其实就是学了日本90年代的做法。这是一种在存量经济里面找亮点的方法。
对比上面的划分,我们大概可以知道
上述是同步指标的变化情况,我们来看看先行指标的变化
货币政策方面日本从90年宽松到了99年,所以这不是带来周期的关键变量,虽然日本银行有些时候和大藏省吵架,但大部分时候依然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呢?
除了1990-1992年的无为而治和1996-1997年桥本龙太郎的紧缩财政之外,大部分时候日本财政也是扩张的。
我们来看看1990-1992年的情况,这个对于我们今天是有借鉴价值的
这个M2+CD基本上你可以理解成一个社融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由于,1987-1990年的M2+CD还有10左右。这个数字也非常精髓,因为这个数字比名义GDP高了2%左右,猜测人行心目中M2和名义GDP相匹配也是高110-250bp左右。然后1992年这个数字变到了0.6,基本上社融没有增长。这可能是刺穿泡沫的核心驱动力。
所以这个经验就是,我们在今天,大概率不会放任M2无止境下跌,之前做的那个先行指标的图必然是有底的。
事后来看,日本泡沫的破裂的时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没有保持“社融与名义GDP相匹配并略高”的时候,那段时候日本的M2-名义GDP是负数
我比较确定人行不会再犯这个错误。
综上所述,日本的先行指标除了1990-1992年犯浑,把M2干到了GDP下面很多之外,下一次犯浑要等到1996-1997年桥本龙太郎非常不合时宜的财政紧缩(当然你不能说他错了,因为财政纪律是有道理的,错的可能是这个世界吧)。在整个90年代你会发现,在泡沫破裂前,越宽松越危险,在泡沫破裂后,或者危机发生后,越紧缩越危险。你会发现1990年之后,各国央行对于危机应对的态度就没有那么佛系了。
另外一点是,上图展示了不同GDP分项对于GDP的贡献,只有政府支出和消费可以支撑起日本在经济降速后的GDP,下图展示了,这两个同样也是增速比较稳定的,库存,住宅,设备这些东西的周期性太强了,出口也会受到国际影响
回到问题上,日本经济在90年代的复苏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素
在复苏中,政府支出和消费占大头,而且除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外,政府支出和消费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体现出存量博弈下的特征。政府支出多,消费就少,政府支出少,消费就多。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消费是顺周期的,危机后消费总是下行的,政府支出总是逆周期的,危机后总是上行的。
这里面有太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知识。但我们需要记得的是,1990年-1999年是全球经济繁荣的10年,日本在发达国家中的萧条是一个异类。而今天的2021年,我们看到了很多相似初,但2020年代是否可以类比1990年代是存疑的。
我认为日本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变化,并不是崩溃走向复苏的阵痛,恰恰相反,是从狂热走向正常的逐渐理智过程。
如果你是日本的财阀、政客,也许会感慨下所谓失去的二十年。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从来就没有所谓的的【崩溃】。
90年代的日本繁华吗?繁华,但却是一种畸形的繁华,一种以透支全民的希望与未来所构建的繁华。
经济倒数的宫崎县,斥资2000多亿日元,建起世界最大的室内沙滩,哪怕3公里外就是真实海滩。
渔业大户千叶县,举债修建全球最顶级的室内滑雪场,哪怕当地无雪无山。
日本第一批月光族诞生了。每个年轻人平均手握6张信用卡,全国个人金融消费暴增至1.7兆日元。
没人想着这种繁华是否合理,只想着不断透支未来,透支消费。
可这种繁华,真让普通人受益了么?
我看并不。
虽然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日本人所留下的印象,就是富裕、豪横,敢买。可人们所忽略的是,即使在那个年代,能够出国采买旅游的,也只是日本人中最顶尖的一群人。
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日本财阀、政客、地主们,全世界的疯狂采购,让欧美国家都自愧弗如。可基尼系数日益增长,贫富两极分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与他们疯狂采买相对的,是在疯狂中一路飙升的东京房价。
——东京京圈10KM内均价为129.7万日元每平米,那时候人均年收入为694.1万日元,普通年轻人不吃不喝十年才能买得起房。
于是年轻人不得不背负上沉重的生活压力,过劳死一词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karoshi。
当时东京医学界小有名气、专门从事“过劳死”研究的关哉博士说:“所有企业的情况都十分糟糕。许多年轻人从学校一出来就直接参加工作,工作紧张而又单调,有时甚至不分昼夜,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是机器。”
198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620号通知“关于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等的认定基准”,该基准明确:自症状出现或死亡前一周内,从事了在时间和地点能明确与发病或死亡有密切关联的工作的、或从事了较以往更加繁重的劳动而死亡的,可以被认定为因工死亡(过劳死)。
日本年轻人的压力之沉重,可见一斑。
可随着所谓日本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真的受到影响了么?
我看到的是,日本年轻人的消费开始恢复理智,各种平价品牌飞速增长。
虽然日本人再也没有跨洋去美国炒房的勇气,虽然日本的财阀、政客、地主们再也不能够通过投机“躺赢”,不能任由财产百万倍的增值。可在马太效应愈发严重的同时,日本的贫富差距却稳稳的控制住了。
据东日本不动产流通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6月首都圈二手房每平米成交价为53.48万日元(约3.49万人民币),即使新房也不超过百万日元,而东京人均年收入在470万元。
这意味着,他们的年轻人是有可能在七八年时间,在三十岁上下自己全款买一套东京的旧房子的。
基尼系数也同样下降了很多位,如今日本的基尼系数,在整个世界都是最小的那一批,仅次于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国家。
如果这样的日本还是【崩溃】,我认为这种所谓的【崩溃】,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人们都说股市泡沫,可股市里的钱至少能够助力Space-X这样的科技企业成长。而依托于一堆破烂水泥房子的资产,就算是超过了其他两百个国家的财富总量,也不过是一场无聊的自嗨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