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为什么日本选择从上海开始入侵中国,从山西往南打不是更好吗?

回答
关于日本当年选择从上海开始入侵中国,而不是从山西往南打的策略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军事和战略层面的选择。简单地说,这不是一个“更好”与否的简单判断,而是基于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国力、海上运输能力以及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判断所做出的综合考量。

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1. 日本的战略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想“占领全中国”

首先要明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侵华的“起点”是上海,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并非从这一刻才开始。此前,日本已经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并试图将华北纳入其势力范围。上海作为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和经济中心,以及当时国民政府的实际所在地(虽然首都当时是南京,但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日本而言,控制上海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它关乎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打击中心: 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汇聚了大量的外国势力和资本。在此地制造事端并取得突破,能够制造巨大的国际影响,直接打击国民政府的威望和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能给当时国民政府施加巨大的政治压力,迫使其就范。
经济掠夺前哨: 上海是中国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控制上海意味着能够直接切断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通道,并开始对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进行经济掠夺,为其战争机器提供资金和物资。
封锁中国经济: 通过控制上海及其周边的沿海地区,日本可以有效封锁中国从海上获得的外部援助和物资补给,对国民政府形成经济上的压迫。
海军优势的体现: 日本当时拥有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从上海登陆,能够充分发挥其海军的优势,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运输和登陆作战,相对而言比在内陆地区作战更能发挥其技术和装备优势。

2. 从山西往南打的设想与难度:

如果日本选择从山西往南打,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地理环境与补给线: 山西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多山地和高原。日军陆军虽然强大,但要在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难度将远大于海上登陆。山西往南打,意味着要穿越黄土高原和中原腹地,补给线会拉得很长,且容易被中国军队利用地形进行阻击。
缺乏制海权: 如果不先控制上海及沿海港口,日军在中国内陆的军事行动将非常依赖陆上运输。一旦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切断或破坏其铁路和公路补给线,日军的进攻将难以为继。而要保证从山西往南打的后勤,就必须先夺取中国北方的铁路网,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政治和经济效益较低: 山西虽然有战略意义,但在当时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地位远不及上海。从山西开始,虽然可以威胁到平津地区(已被日本控制),但对于打击国民政府的统治核心和掠夺中国经济而言,效果可能不如直接攻占上海来得直接和显著。
“以战养战”的困难: 日本当时也希望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来支持其侵华战争。占领上海及其周边富庶的江南地区,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获取战争所需资源。

3. 上海战役(淞沪会战)的性质:

1937年8月发生的淞沪会战,实际上是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的重要序曲,也是一场试图速战速决的军事行动。日军的目标是通过闪电战控制上海,进而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日军的初衷: 当时日本的战略构想并非要一步到位占领整个中国。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控制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节点,达成其政治和军事目标,如分割中国,扶植傀儡政权,并从中国索取巨额战争赔款和资源。上海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棋子。
战术上的选择: 从上海登陆,日军可以利用其海军优势提供强大的炮火支援和海上运输,快速将大量陆军投送到中国战场。这与在内陆复杂地形中进行的机械化作战相比,更符合日军当时的作战思路和装备优势。

总结来说:

日本选择从上海开始入侵中国,是基于其速战速决、政治打击和经济掠夺的战略目标。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化中心,是实现这些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突破口。从山西往南打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威胁到中国腹地,但在后勤保障、地理环境适应性、海军优势发挥以及政治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比从上海登陆要困难得多,而且也无法快速达成其初期战略意图。

因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哪里更好”的问题,而是日本根据自身国力、战略需求和对中国整体形势的判断,做出的最优选择。上海战役的爆发,也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北京天津等地,往山西进军然后南下往四川和武汉都可以,为什么反而从东往西打。战略一下子就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当年选择从上海开始入侵中国,而不是从山西往南打的策略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军事和战略层面的选择。简单地说,这不是一个“更好”与否的简单判断,而是基于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国力、海上运输能力以及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判断所做出的综合考量。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1. 日本的战略目标:并.............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当年日本投降,原子弹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但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日本似乎对美国究竟有多少枚原子弹,竟然有着如此严重的误判?这其中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既有信息不对称的客观限制,更有战争末期日本自身政治军事决策的扭曲和信息传递的障碍。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日本当年“一定要消灭中国”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地说,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抱有“消灭中国”的绝对目标,而是随着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其侵略中国的野心逐渐膨胀,最终走向了全面战争。历史的根源: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与对西方列强的模仿日.............
  • 回答
    关于美国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决定,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复杂考量,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战争状态、美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国内的政治与社会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末期日本的状况。到1945年夏天,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场已经结束。然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虽然已经显.............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为何未能及时在科技树上点亮航母,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注意到”或者“不想”。这背后牵扯到当时日本海军的思维惯性、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以及有限的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世界海军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的.............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行,特别是利用中国人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和痛苦的一页。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实施者、受害者以及这些行为的性质,同时也要避免任何显得生硬或缺乏情感的陈述。历史的阴影:背景与动因要理解日本为何会如此残忍,我们必须回溯到那.............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日本当年在中国修建铁路,选择准轨(1435毫米)而不是更宽的中国传统轨距(1524毫米,后来新中国统一采用1435毫米),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有技术层面的优势,也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深层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看当时的情况。技术与经济的考量:效率与成本的平衡首先.............
  • 回答
    回望历史,日本当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概念,确实曾吸引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跳出“侵略”和“殖民”的单一视角,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宣传策略以及当时亚洲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复杂心态。一、 历史的背景:欧美殖民主义的阴影在20世纪初,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西方列强.............
  • 回答
    “亚洲第一”的水师,对上“一群拿香炉跳大神”的义和团,怎么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把时间捋一捋,从头好好说道说道。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是怎么来的?话说在甲午战争之前,咱们的北洋水师确实是顶呱呱的。清政府当年花.............
  • 回答
    在探讨日本色情片演员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日本的社会文化以及成人娱乐产业的特殊性。很多人对这个行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但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职业分工的社会,而且成人娱乐产业在日本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并且拥有一个庞大且成熟的产业链。这个产业在日本并非被.............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二战历史爱好者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也是理解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的心态和决策的一个关键点。“大和”号的沉没,与其说是为了“输”,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悲壮的使命,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大和”号在当时日本海军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艘战列舰,更是日本工业和技术巅峰的.............
  • 回答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权力斗争、家族传承、个人信仰以及时代变迁,常常促使那些身处权力之巅的人物,包括那些曾经拥有实权的日本天皇和赫赫有名的大名,选择一条看似与世隔绝的道路——剃度为僧。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于那些拥有天皇实权却最终选择出家的例子,虽然不像战国时代的大名.............
  • 回答
    关于当下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为何被认为“处处跟中国作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某一方的“恶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两国之间历史、现实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交织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下中日关系的一些关键表现。表面上看,两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中.............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