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海军当年为什么没有及时将科技树点向航母?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为何未能及时在科技树上点亮航母,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注意到”或者“不想”。这背后牵扯到当时日本海军的思维惯性、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以及有限的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世界海军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的主力仍然是战列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巨舰大炮”。大家普遍认为,决定海战胜负的是战列舰之间的大规模炮战,谁的战列舰吨位更大、火炮更猛、装甲更厚,谁就能取得胜利。这种思维在当时是主流,并且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成功经验”。英国皇家海军作为当时世界第一的海军,其海军战略也完全围绕着战列舰展开。日本海军作为后起之秀,当然会以英国海军为榜样,努力追赶和超越。

因此,日本海军的科技研发和造舰计划,自然就集中在了战列舰的“点亮”上。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资源去建造更强大的战列舰,比如“长门”级、“大和”级这样的巨型战列舰,这些都是他们海军实力和骄傲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海军建设的“正道”。

其次,航空母舰的出现,在初期是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其作用和发展前景并非一目了然。最早的航母,是从商船或巡洋舰改装而来,主要用于搭载侦察机或者进行小规模的攻击。在舰载机技术尚不成熟、起降效率不高、作战半径有限的情况下,航母在整体作战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特别是与战列舰的“一炮定乾坤”相比,航母的作用显得相对分散和次要。

当时的海军将领们,很多都是从炮术、鱼雷等传统领域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于传统的作战方式和思维模式。要让他们去理解和接受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依靠飞机进行远程侦察、攻击,甚至与战列舰进行决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时间和对新技术的充分理解和验证。

此外,资源是有限的。海军的建设是一个极其烧钱的项目。无论是建造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还是发展航空母舰、舰载机、以及配套的指挥、通信、雷达等技术,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有限的预算下,日本海军必须做出选择。当战列舰是绝对的重心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相对“不确定”的航母项目上,在当时看来可能是一种“不明智”的决策。

然而,我们也不能说日本海军完全没有意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1910年代末,日本就派遣了海军军官去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并且在1922年就拥有了“凤翔”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这说明日本海军并非完全落后于时代。

问题的关键在于“及时”和“倾斜”。尽管有了“凤翔”号,但日本海军的主流思路仍然是将航母视为辅助战列舰的侦察和支援力量,而非独立的海上打击力量。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他们更侧重于巩固和发展战列舰的力量,并且在航母的设计和运用上,也更多地是在模仿和学习。

真正让航母的价值被充分认识到,是通过实战的检验。例如,1937年发生的“八一三事变”,中国海军的飞机对日军舰艇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也让日本海军开始反思空中力量的重要性。但真正让航空母舰从“辅助”走向“主导”的,是后来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海战,比如珍珠港偷袭、中途岛海战等等。而这些,都发生在日本海军已经准备好向航母科技树“点亮”之后了。

总而言之,日本海军未能及时将科技树点向航母,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者完全没有想法,而是当时主流的军事思想、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以及在资源分配上的策略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将宝贵的资源和精力优先投入到了他们认为更有效、更能够确立优势的战列舰领域,而对新兴的航空母舰的潜力和发展方向,则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和犹豫。直到实战的残酷教训不断涌现,才迫使他们不得不加快对航母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但此时,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已经说了,实际海空力量日本其实在开战时是第一的。考虑上舰队规模来说,IJN的海空力量比例甚至远高于美英。

其实题主更想说的是,为什么不停造大和武藏,能够多造几条翔鹤?这就牵扯到好几个问题了:

  1. 战列舰是有很长的建造周期的。大和的立项时间我找不到,但是衣阿华级的立项时间可是38年,然后首舰在43年服役。这还是算上美国的工业实力以及战争期间加急的buff。由此反推的话大和级的立项时间不可能晚于35年。
  2. 35年的时候世界上有啥好用的航母吗?其实没有。赤城号还有着奇葩的三层甲板外形,世界上除了改装的列克星敦,光荣和赤城加贺以外没有其他大型航母。当时世界上专门建造的的航母叫龙骧,然后龙骧是个什么垃圾战斗力日本人知道的最清楚。
  3. 35年所有人都还在用双翼飞机,航速又慢,挂载也少,想只靠航母击沉战列舰怕是痴人说梦。即使是41年开战时,有了极大性能提升的飞机,也就是欺负一下停在港口里的战列舰。面对在公海随便机动,且无护航的战列舰,日本用了多少架飞机,还是在运气极好的情况下才击沉反击和POW。
  4. 即使你能穿越回去劝说高桥三吉放弃建造大和武藏,那省下来的资金倒是足够多建3条翔鹤或者5条苍龙。但是日本当时大型船厂以及尺寸足够建造战列舰和航母的船台数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即使你不造大和武藏,也就是多换出来2条苍龙或者翔鹤而已。多出来的钱可以还给国民,或者多造几条驱逐舰,但是造航母或者战列舰是没戏的。

也就是说,即使开天眼知道航母很有用。日本也不可能造出足够改变战场局势数量的航母来。

user avatar

1941年12月1日的时候,拥有航母最多的国家就是日本了:

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凤翔、龙骧、瑞凤、春日丸。

同期美国有啥:

列克斯、萨拉、游骑兵、约克城、进取、黄蜂、大黄蜂。

英国有啥:

鹰、光辉、胜利、无畏、不屈、独角兽。

而且日本的航母建造计划是基于未来与美国发生内线决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处于战略守势。在处于守势的前提下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多的航母、当时综合性能最好的航母、还在设计当时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航母(大凤),这叫没有及时爬航母?

按照日本的造舰计划,到了1942年应该开工3艘大凤改、1艘云龙并研制下一代航母,对比一下同期的美国,基于两洋海军法案也不过只计划在1942年开工4艘。所以以日本的国力和计划来说,即使没有彻底承认战列舰该退出海军主力的位置,但也是相当重视航母的。

user avatar

我已经想不起来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流行过的说法了。

这不是什么火箭科学要考虑工程细节,也不是什么文史瀚海要深挖皓首,数一数十以内个位数字就可以了:

IJN 20年开工凤翔,22年入役;22年赤城,加贺开始改建,27年赤城入役,28/9年加贺入役。29年开工龙骧,31年入役;批准飞龙苍龙。苍龙34年开工,37年入役;飞龙36年开工,39年入役。37年翔鹤开工,38年瑞鹤开工,全部41年入役。40年瑞凤改装完逼,41年翔凤改装完毕。

RN 带着百眼巨人进场,18年开工竞技神,24年完成,同年鹰改造完毕。25年暴怒全通甲板完成。28年勇敢完成,30年光荣完成。35年开工皇家方舟,38年完成。40年入役光辉,可畏;41年胜利,不屈。

USN 22年拿到兰利。22年条约改造列克星敦,27年拿到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31年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游侠才开工,43年完成。37年拿到了约克城级的约克城,38年企业,41年大黄蜂。40年入役了填缝舰胡蜂。

整体舰队规模最小,造船工业和财政基础最薄弱的是谁?可是间战期间建航母最多的是谁?条约ban掉主力舰以后改造成航母的最多的是谁?第一个拿到专门建造航母的是谁?第一个拿到排水量两万七千吨,满载三万吨以上的航母的是谁?掌握远东战争爆发时间的是谁?不需要分散兵力帝国防御或者两洋作战,可以集中航母编队行动的是谁?

来,USN,RN,IJN三选一,两次猜错的机会


又:设想IJN会在所有主要海军国都没有明显政策转向的情况下特立独行地继续向航空兵力倾斜远超过历史同期标准的投入甚至不惜违反条约是不现实的。

让我引用一下UK内阁文件记录66-67-7的总结:

“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实了(如果航空母舰被证实不需要战列舰保护),那么我们浪费了钱(来建造战列舰);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我们却实践了他们的理论,那么我们已经失去了整个帝国。”

user avatar

实际情况是日本海军不但高度重视航母,而且在航母建造上科技树爬得很认真很努力。

凤翔是世界上第一艘建成的航母。

赤城、加贺属于按照海军条约的改造舰,从三段甲板到全通甲板,日本海军很是在它们身上积极探索试验了一番。

苍龙、飞龙属于条约航母,就这么两艘,飞龙还在苍龙基础上有显著的改进。

翔鹤、瑞鹤是条约后放开手脚设计的理想舰队航母,前四艘舰队航母设计建造的经验结出的硕果。

大凤是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装甲航母,一开始被当成“中继平台”,实际建造中还是回到了常规用法的正道。

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航母的设计和建造是很愿意去探索和努力的。虽然三段式飞行甲板、左右对仗设置舰岛、装甲中继平台这些思路后来被一一证伪,但你说日本人没有及时点航母科技树,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更何况日本人毕竟设计、建造了翔鹤级、大凤级这样优秀的航母。

此外,出于在战时快速增加军力的考虑,日本人还在战前就准备了四艘航母预备舰,也就是后来的飞鹰、隼鹰、祥凤、瑞凤(千岁和千代田一开始是按照甲标的母舰考虑的)。连这都考虑到了,真不能说日本人对航母不用心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