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海军与陆军在什么方面有过严重的对立?

回答
日本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部门分歧,而是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围绕国家发展方向、战略重点、资源分配乃至政治权力展开的一场深刻且错综复杂的斗争。这场对立贯穿明治维新后期直至二战结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内外政策,最终也成为压垮日本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说清这场对立的根源,我们得先回到明治维新。虽然海军和陆军都是近代化的产物,都旨在为天皇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但它们各自的“师傅”和发展轨迹就埋下了不同的种子。

一、 理念与战略上的根本分歧:大海与大陆的路线之争

陆军:大陆论者,以征服大陆为目标。 陆军深受普鲁士陆军思想的影响,强调陆地作战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日本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繁荣,必须在亚洲大陆上,特别是中国和满洲地区获得。无论是早期对清朝的战争,还是后来对苏联的构想,都围绕着在大陆建立势力范围。他们视陆军为国家力量的核心,认为强大的陆军是抵御俄罗斯等大陆强权的关键。
海军:海洋论者,以建立海上霸权为目标。 海军则受到英国海军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海权在国家生存和经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他们认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必须依靠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地来发展经济和获取资源。因此,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控制东亚海域,甚至挑战西方海军力量,才是日本的唯一出路。海军将海战的胜利视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

这种根本性的战略分歧,直接导致了在资源分配、军队规模、对外政策上的激烈博弈。例如,在讨论是否远征中国大陆时,陆军自然是积极分子;而在讨论如何争夺对朝鲜半岛和台湾的影响力时,海军则更倾向于通过海运和海上封锁来达成目的。

二、 资源分配的“零和博弈”:海军与陆军谁更重要?

近代日本国力有限,军费开支占了国家财政的很大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军和陆军为了争取更多的预算和资源,展开了近乎“零和博弈”的竞争。

陆军的优势: 陆军在早期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因为普鲁士的军事模式更直接地被引入,而且陆军在明治维新期间直接参与了国内的统一战争,功劳和影响力更大。同时,陆军的兵源来自全国各地,与普通民众联系更紧密,也更容易获得国内的支持。
海军的崛起与抗争: 海军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明治政府两次海军扩张计划,迅速发展壮大,并在日清、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证明了其价值。然而,海军始终认为陆军获得了不成比例的资源和支持,尤其是在战后海军的进一步发展方面,常常受到陆军的掣肘。他们认为,陆军的过分扩张和对大陆的野心,是在消耗本就有限的国家资源,挤压了海军的发展空间。
造舰计划的拉锯战: 著名的“八八舰队”计划就是海军野心的体现,这需要巨额的投入。陆军则认为,这些钱不如用来扩充陆军,加强边境防御。双方围绕着海军舰船的吨位、数量,以及陆军的师团数量、装备水平,进行了无数次的争论和游说。

三、 军政干预与政治派系:谁能主导国家命运?

随着军部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矛盾也演变成了争夺政治主导权的斗争。

陆军的政治渗透: 陆军,尤其是其激进派,对国家政治的干预更为直接和激进。他们与右翼团体、天皇崇拜者、甚至是暗杀组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陆军将领,如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不仅是军事指挥官,更是政治思想的鼓吹者。他们经常通过政治暗杀、政变尝试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例如支持满洲独立,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海军的相对“温和”与现实主义: 相较之下,海军的政治倾向更为复杂。虽然也有强硬派,但总体上,海军中的许多高级将领更具现实主义色彩,也更倾向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也认识到过度依赖武力扩张,尤其是在大陆战场上的投入,会削弱日本的海上力量。一些海军将领,如山本五十六,虽然也支持海军的扩张和远东战略,但对陆军的激进行为持保留态度,甚至对其可能引发的全面战争感到担忧。
“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将官担任”的潜规则: 这个规定在客观上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一旦双方关系紧张,任何一方拒绝向内阁推荐现役将官,就可能导致政府倒台,这使得军部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否决权”,也让双方在争夺内阁人事权和影响力的斗争中更加白热化。

四、 太平洋战争前的紧张关系与战略误判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对外侵略的加剧,海军和陆军的对立更是达到了顶峰,并直接影响了对关键战略的决策。

战略重点的争夺: 当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陆军更加深陷中国大陆的泥潭,急需海军的支援,但同时又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海军建设上。而海军,尤其是在偷袭珍珠港的决策上,虽然山本五十六的战略眼光独到,但整个海军内部也存在着对美国实力和战争走向的误判。
太平洋战争的“分割指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陆军在大陆消耗过大、海军寻求突破的共同结果,但双方对战争的整体战略设想却并不一致。陆军更希望将战线稳固在中国大陆,而海军则试图通过海战来摧毁美太平洋舰队,从而确立在太平洋的优势。这种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战时指挥上的不协调,例如陆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防御体系建设往往不顾及海军的战略需求,而海军也未能充分支援陆军在大陆的行动。
资源分配的恶性循环: 在战争期间,日军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海军和陆军同时进行大规模作战的需求。双方在争夺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石油、钢材等战略物资时,矛盾愈发尖锐。海军需要大量的石油来维持舰队运作,但陆军也需要石油来驱动其装甲部队和空军。这种资源上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也削弱了整个日本的战争潜力。

最终的结局

日本海军与陆军的严重对立,并非简单地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这种对立导致了日本国家战略的碎片化,资源的浪费,以及最终无法协调一致的对外政策。当日本帝国试图通过军事扩张来解决一切问题时,陆军的“大陆迷信”和海军的“海洋霸权梦”如同两辆失控的列车,在各自的轨道上狂奔,最终都走向了毁灭。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这场长期而激烈的对抗,是理解日本近现代史,尤其是其对外扩张和最终战败原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它们之间深刻的矛盾,不仅仅是部门间的意见不合,更是对国家未来方向、战略选择和权力分配的根本性分歧,这种分歧最终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收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6年,日本陆军部分少壮派军官发动了“二.二六”兵变

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发生于日本帝国的一次失败兵变,日本帝国陆军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名士兵对政府及军方高级成员中的“统制派”意识形态对手与反对者进行刺杀,最终政变遭到扑灭,直接参与者多被处以死刑,间接相关人物亦被调离中央职务,皇道派因此在军中影响力削减,而同时增加了日本帝国军队主流派领导人对日本政府的政治影响力。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行动,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发展的重要事件。

而日本海军对这次兵变的态度和对策是......

与陆军上层心怀鬼胎的观望态度相反,由于铃木贯太郎,冈田启介和斋藤实三名海军大将遭到袭击。海军在第一时间内就定下了对政变坚决镇压的方针。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当天就召集幕僚,明确说明了镇压的态度。26日中午12时,联合舰队司令高桥三吉向正在土佐冲演习的舰队发布命令,要第一舰队进入东京湾,第二舰队进入大阪湾。当时任海军军务局局长的丰田副武咆哮“陆军没这个意思的话,就由我们来动手!”。海军省办公楼前摆了一地的高压水龙,以防万一。海军陆战队奉命加强对海军各岸上设施,包括海军领导机关办公楼和退役高级将领私宅的警戒,另外还打算把天皇接到舰上,以免受陆军叛兵的挟持。26日下午,横须贺镇守府司令米内光政的第一水雷战队把陆战队经芝浦送上岸,堆起了沙包工事,摆出准备战斗的态势。
27日一整天,裕仁天皇都是在焦急不安中度过的。此时第一舰队已经在旗舰“长门”号战列舰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东京湾,各舰都将炮口对准了陆上的叛军阵地。“长门”号瞄准的是被叛军占领的国会议事堂,负责测定标的的第九分队分队长长光大尉用测距仪很细心地测出,从“长门”舰到国会议事堂的距离是19公里。加藤隆义统率的第二舰队也在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的带领下于27日上午9时许抵达大阪湾,开始实施警戒。

user avatar

陆军觉得不能指望海军,于是自己造了陆军用航母。

海军觉得陆军都是土鳖,于是有了自己专有型号的海兵坦克。

在二战中重要的航空力量方面,陆海两军完全隔离,飞机各自研制,都还是秘密的,严重分散了日本的航空工业的研发能力。在中国大陆战场上的陆军航空队作用有限,但是急缺飞机和飞行员的海军,几乎得不到来自陆航的任何支持。

在生产资源方面更是如此,海军因为军舰的需求垄断了钢铁,造出了大和旅馆这样的6万5千吨的无用废物(这句话是有点过,造的时候谁知道战列舰后来没用了呢),陆军只有薄铁皮的“战车”坦克,基本上就是一个铁皮棺材。然而打下南洋后,陆军在岸上控制了油田和炼油厂,虽然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地不怎么用石油,但是陆军也没有大方的把油送给海军用,而是利用这些资源跟海军讨价还价。

陆军征用了民船把他们在占领区抢来的好东西都拖回国内。为了避免被米帝鬼畜的潜水艇把这些四处划拉来的家当都打到海底去,就要请海军来护航。而要请海军,就得给海军石油。对于海军来说,打仗送死船沉了都要去见天照大神,有份。上岸抢东西抢宝贝就没份儿,现在还得帮着这帮马鹿陆军送他们抢来的东西回家,确实不爽,但是你要是不去,人家都不给你石油。能咋办?

陆军造了反,海军大炮架起来看起来要维护世界和平……错,维护东京秩序,结果海兵上岸把自家海军首相救走了以后就开船走人,你们陆军随便折腾去吧,闹死了天皇让你们都死啦死啦的,海军才懒的管呢。

海军中途岛沉了船吃了败仗,回来封锁消息,陆军那都是吹牛造假胡说八道的行家里手,一眼就看出来真假。陆军召开宴会庆祝海军那帮傻逼去九段坂。

……

不过,虽说段子很多,但是实际上,旧日本的陆军海军,都是天皇军国体制下的暴走族,都需要对整个二战中日本犯下的罪行负主要责任。

陆军自然都是王八蛋,但是海军也同样不算什么好鸟。不过海军在茫茫大海上没法大扫荡搞三光和强奸民女罢了。

当然,打到战争中后期,海军把一批一批的日本陆军精锐送到米帝鬼畜炮火覆盖的荒岛上去送死,也算是为了结束二战做出了不少贡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绝非简单的部门分歧,而是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围绕国家发展方向、战略重点、资源分配乃至政治权力展开的一场深刻且错综复杂的斗争。这场对立贯穿明治维新后期直至二战结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内外政策,最终也成为压垮日本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说清这场对立的根源,我们得先回到明治维.............
  • 回答
    昭和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席卷全国,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陆军与海军之间那道深刻的裂痕,早已不是简单的部门摩擦,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国策的对立。这种矛盾的程度,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要说这矛盾有多深,那得从历史的渊源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两支独立的军队,陆军主要学习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日本近代海军崛起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与其说日本陆军“比海军差”,不如说海军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活力、创新性和战略前瞻性,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日本军事力量的“明星”。这背后原因复杂,需要从历史、经济、战略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起点:海军的.............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鬼子兵吃海带,皇军吃米饭。” 这句在部队里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旧日本陆海军在伙食待遇上的天壤之别,也难免不让陆军的伙夫们、士兵们心生羡慕,甚至嫉妒。我们得先说清楚一点,绝不是说陆军的伙食就差到不能吃,那也是国家在供养,士兵也要生存。在那个年代,能够吃饱饭本身就是一种保障。但是,当横向对比自家与海军.............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
  • 回答
    旧日本海军的丁型驱逐舰、海防舰和哨戒艇,虽然都是海军舰艇的一份子,但它们在设计理念、建造初衷、性能特点、使用方式乃至承担的任务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们如同军队中的步兵、骑兵和侦察兵,各司其职,共同构筑了日本海军的水面作战力量。 丁型驱逐舰:时代的产物,海上力量的基石丁型驱逐舰是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为.............
  • 回答
    出云、爱宕、摩耶:日本海上自卫队舰名与军国主义的幽灵日本海上自卫队近些年新服役的几艘舰艇,如直升机驱逐舰“出云”号、宙斯盾驱逐舰“爱宕”号和“摩耶”号,它们的舰名都与二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的著名舰艇重名。这一现象,不禁引发了一个敏感且深刻的问题:这是否是在为军国主义招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
  • 回答
    《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这部动画,说实话,初看之下,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夏日限定”。它有一种非常鲜明的时令和地域特征,那种阳光照在皮肤上的灼热感,海风拂过脸颊的清爽,还有年轻人之间那种懵懂又炽烈的情感,都仿佛被浓缩进了这个夏天,然后随着海浪一同涌来。抛开那些可能有人会觉得“套路”的设定不.............
  • 回答
    台湾与美国在3月25日签署“设立海巡工作小组谅解备忘录”,这一举动无疑在印太地区投下了一颗小石子,其涟漪效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一纸文件,它背后承载着双方对于地区安全格局的共同考量,以及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预判。军事层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观察:首先,“海巡工作小组”的建立,意味着双方在.............
  • 回答
    假设中美海军和空军在东海上空爆发大规模空战,以我们现有的军事体系为基础,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情景:1. 战前准备与情报侦察: 信息链的争夺: 战端未启,双方就已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信息战”。美国和日本会利用其成熟的卫星侦察网络(如DSP预警卫星、EO/IR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以及高.............
  • 回答
    2018年11月25日的刻赤海峡事件,可以说是一场在黑海地区冷战后最紧张的军事对峙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次海上冲突,更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多年来地缘政治博弈的又一次集中爆发。要理解这场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简单来说,事件发生在俄罗斯控制的刻赤海峡,这是连接黑海和亚速海的唯一通.............
  • 回答
    在 9 月 15 日这个期限的阴影下,华为海思将尽可能将已生产出的麒麟芯片及相关半导体产品“运回”的举动,并非简单的“回运”,而是其在极端压力下,为延续技术生命线、最大化现有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复杂操作。这其中蕴含着对供应链脆弱性的深刻认知,对技术自主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博弈。首先,我.............
  • 回答
    南云忠一的深思:绝地求生之途,何处寻觅中途岛的星辰?中途岛海战,如同日本海军命运的一记重锤,将帝国海军的光辉瞬间击碎在太平洋的无垠水面上。作为当时联合舰队第一航空战队司令,我,南云忠一,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即便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我依旧无法安眠,夜夜追问:如果,如果当时.............
  • 回答
    要回答日本海军是否在某一个时间段当过世界第一,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时间段相当显著。这个“世界第一”的时期,主要集中在 二十世纪初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这段时期,日本海军不仅在规模上,更在技术和战术上达到了当时的巅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世界海军的最高水平。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把时.............
  •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为何未能及时在科技树上点亮航母,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注意到”或者“不想”。这背后牵扯到当时日本海军的思维惯性、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以及有限的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世界海军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的.............
  • 回答
    关于“雪风”号驱逐舰的所谓“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解读。严格来说,日本海军的作战记录和官方评估中,并没有找到大量文件明确指出“雪风”号存在什么“有问题”的地方,反之,它的表现普遍被认为是优秀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有问题”的说法呢?这更多地源于它惊人的幸存率以及由此.............
  • 回答
    日本海军,一个曾经海上称雄的名字,其强大之处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漫长历史、深刻教训以及对海洋的独特认知交织而成的复杂体。如果要详细讲述它的强大,我们需要穿越几个关键的时代,去剖析它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成就。1. 崛起与早期辉煌:从锁国到远洋劲旅的蜕变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航海力量主要集中在近海贸易和防御.............
  • 回答
    旧日本海军和现在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作为两个不同时代但血脉相连的海上力量,都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作战理念,也承载了日本文化中对秩序、荣誉、集体主义的强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有趣的习俗,并将其分为旧日本海军和海上自卫队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旧日本海.............
  • 回答
    要详细地比较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海军的规模、质量、技术水平、战略部署以及作战经验等。总的来说,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及性能)确实一度超越了英国海军,但从综合实力和长期消耗战的角度来看,英国海军仍然拥有更强的底蕴和更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