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决战中途岛》:陆军负责作战,海军负责接送,两者该是合作关系,所以二战日本的海陆两军为何势不两立?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根深蒂固的派系。

首先,得从日本明治维新说起。那时候,日本为了富国强兵,学习西方,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请来英国人指导;另一方面也建立陆军,主要学习德国的模式。这就像是两个不同的“师傅”带出来的“徒弟”,各自的培养理念、战术风格,甚至思维模式,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同的种子。

更关键的是,随着日本国力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海陆两军在国家战略的制定和资源分配上,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并且为了争夺话语权和资源,变得越来越对立。

陆军的“大陆论”与海军的“海洋论”

日本陆军,特别是关东军那一派,他们的核心思想是“大陆论”。他们认为,日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控制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东北。他们信奉陆地力量,认为强大的陆军是国家基石,主张向中国大陆推进,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的作战方式也更偏向于传统的陆地战争,依赖步兵、炮兵和后来的装甲部队。

而海军,尤其是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联合舰队,则奉行“海洋论”。他们深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海军力量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他们认为,要打破西方的海上封锁,控制太平洋,就必须拥有强大的舰队,能够远洋作战。他们对陆军那种不计后果的“大陆扩张”感到忧虑,认为这会分散日本的战略重点,消耗过多的资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这种根本性的战略分歧,就像是两个人在指着同一张地图,一个说“往东走”,一个说“往西走”,而且两人都认为自己的方向是唯一正确的。

权力斗争和派系林立

除了战略上的差异,日本海陆军之间的对立,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

派系众多,互不买账: 在陆军内部,就有“统制派”和“皇道派”的斗争。陆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各个军区,都有自己的山头和利益。他们之间互相猜忌,争夺晋升机会,甚至会为了某个职位、某个资源而明争暗斗。海军虽然相对统一一些,但也有“舰政派”和“舰本派”等内部派系。这种林立的派系,使得军队整体的协同变得非常困难。

陆相的特殊地位: 在大正民主时期和昭和初期,日本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拥有直接向天皇进言的特权,而且规定内阁中必须有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否则内阁就无法成立。这使得陆军和海军在政治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人选来左右政府的走向,也加剧了他们在政策上的对峙。

互相排挤,不愿支援: 很多时候,这种对立已经到了“零和博弈”的地步。如果海军某次行动成功,陆军就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反之亦然。他们不愿意互相支援,甚至会互相拆台。比如,在一些重要的军事计划中,陆军可能会故意拖延部署,或者海军在战术上故意不配合陆军的行动。

中途岛战役中的体现

中途岛战役,虽然我们主要看到的是海军的空战和舰艇对决,但海陆军的隔阂也体现在战役准备和后续的战略部署上。

情报共享的障碍: 尽管海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掌握了中途岛作战的关键情报,但这些情报是否能够顺畅地传递给陆军,或者说陆军是否认真对待这些情报,都存在疑问。陆军可能更习惯于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部署。

资源分配的矛盾: 为了一场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海陆军在资源(如飞机、舰艇、兵力)的调配上,本应该通力合作。但由于派系和利益的纠葛,资源分配可能充满了互相掣肘。

战略协同的缺失: 山本五十六的作战计划,虽然大胆,但对陆军的协同作战考虑并不周全。陆军在关岛、阿留申群岛等地的部署,也可能没有完全与海军的整体战略相契合。

总结一下,日本海陆军势不两立的原因,并非是简单的“陆军负责作战,海军负责接送”这种功能性的划分,而是:

1. 根本性的战略路线之争: 大陆扩张 vs. 海洋霸权。
2. 激烈的政治权力斗争: 争夺政治发言权、资源分配权和军权。
3. 根深蒂固的派系林立: 各自为政,互不信任,甚至互相排挤。
4. 扭曲的军国主义思维: 将个人和派系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正是这些复杂交织的原因,使得在二战的关键时刻,日本的海陆两军,本应是生死相依的战友,却成了互相拆台的对手,最终将日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我们在《决战中途岛》中看到的海军的英勇,也更加凸显了这种内部不和对整体战局造成的巨大损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任期)是一段永无休止的战争··· ···唯一变化的是战场的位置。在最开始,斗争的敌人是国防部长们,比如格勒纳或者施莱谢尔。然后是与陆军的斗争,那时候看起来简直要把海军吞没。再往后是长达十年里和德空的战争,这些你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最后是和所有人的斗争,比如托特,施皮尔和考夫曼,这些人本是来支持海军的,但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给我们制造困难。’

——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1943年1月30日,辞职演说(ansprache raeders von den offizieren des oberkommandos der kriegsmarine zur niederlegung des oberbefhls,III M 1005/7)

‘(皇家空军轰炸机指挥)增援已经编制冗余,纯属防御性的海岸指挥无法取得任何重大成果,也无助于我们击败敌人··· ···海岸指挥不过是我们通向胜利的阻碍··· ···为什么要在敌军潜艇和海军部队的外壳上小口啃食,当我们可以轻易把这些部队背后的国家轰炸摧毁?’

——英国空军元帅哈里斯,1942年6月,至丘吉尔信(AIR 14/3507)

‘难道我需要对你大吼并且展示我们(海军部)的论文吗?里面说除非我们我们像我们的敌人一样将相当的航空兵力部署在海上,我们就有严峻的输掉海上战争的危险。那时候你的轰炸机上哪里找燃油?’

——英国海军元帅庞德,复哈里斯

‘他对我的礼貌看起来非常真诚··· ···但是当我们提到参谋长联席会议最近几天的指示要求他加速准备(对菲律宾战役的)替代方案,和如果日方力量被削弱地话可能的抵达吕宋-福摩萨-中国三角的捷径时,他大发雷霆起来。对我发表了一通演说证明越过菲律宾的不可能性,他对菲律宾的神圣承诺,一千七百万人民,被美国人们抛弃的人民,的救赎,以及他灵魂的血污等等等等。他批评‘华盛顿的绅士们远离战场,从没有听过机枪的尖啸,却打算为太平洋战争制定策略’等等等等。当我终于能插上嘴以后,我说我理解他的想法,但是我不能同意。’

——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至金上将信

‘菲律宾最大的麻烦看起来是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争执不下,看起来美国海军想要麦克阿瑟办任何事情都得手捧帽子去他面前乞讨··· ···我在大使馆见到了约翰·麦凯伊,国防部的副部长,大使也在场。他邀请我分享我对现阶段太平洋行动的意见。我指出了两位最高指挥官,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之前显而易见的不和,认为理想情况下埃森豪威尔可以成为最高指挥官,他有统筹协调的天赋可以让两人合作··· ···’

——英国海军上将萨默维尔,1945年7月9日,英驻美海军代表团,至坎宁安(Somerville Paper, 463. to Cunningham 9/7/4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决战中途岛》上映后获得的评分确实不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历史准确性与艺术加工的争议: 过度简化与模糊焦点: 许多历史学家和对二战史有深入了解的观众认为,电影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时过于简化,甚至模糊了关键的细节。例如,电影可能没有充分展现情报工作的重要.............
  • 回答
    在《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情报官们如何一步步揭开日军海军那层神秘的面纱,最终锁定中途岛这个关键目标的过程。这并非什么戏剧性的灵光乍现,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推断之上。首先,破译密码是关键的开端。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美国情报人员,特别是约瑟夫·罗什福尔海军少校(由杰弗里·斯派克饰演.............
  • 回答
    在电影《决战中途岛》中,你听到的“Free China”(自由中国)这个词,实际上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用来指代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要理解它,我们需要回到二战的背景。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的侵略,中华民国政府是领导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合法政府。而“Free China”这个说法,在当时的语境下.............
  • 回答
    在《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中,日军将领在沉船上赏月的场景,其描绘的“英勇”并非传统意义上战场上的奋勇杀敌,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这个场景的设计,意在展现日军在战败局面下,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武士道精神,尽管这种精神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令人唏嘘。首先,让我们来剖析这个场景的.............
  • 回答
    如果莱顿的情报出了岔子,中途岛海战的历史走向可能会发生惊天逆转,那一天,太平洋的命运将会被改写。设想一下,那本应是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的胜利之夜。在收到并破译了日本海军的作战密码后,莱顿少校及其团队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他们确信,日军的目标是中途岛,并据此部署了空母舰队,布下天罗地网。然而,如.............
  • 回答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美国海军在这场惨烈的海空战役中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舰。然而,对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来说,这场失败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他雄心勃勃的太平洋扩张计划上。就在舰队遭受重创之际,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浮现:如果.............
  • 回答
    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这场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中,我们通常会聚焦于美国海军的几位核心人物,尤其是那些在战略决策和实际指挥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将领。如果说到“双弹王”,这通常是指在同一次战役中,一次性摧毁敌方两艘重要舰艇的飞行员。而在《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中,虽然是以整体战局和几位关键人物的.............
  • 回答
    南云忠一的深思:绝地求生之途,何处寻觅中途岛的星辰?中途岛海战,如同日本海军命运的一记重锤,将帝国海军的光辉瞬间击碎在太平洋的无垠水面上。作为当时联合舰队第一航空战队司令,我,南云忠一,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即便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我依旧无法安眠,夜夜追问:如果,如果当时.............
  • 回答
    电影《决战中途岛》开头有一段非常生动的画面,那就是美国飞行员在珍珠港基地附近的码头抓捕海鸥,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珍珠港鸭子”。这段情节在影片上映之初引起了一些讨论,不少观众好奇这抓鸭子的行为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含义,特别是是否暗喻着什么。那么,电影开头抓鸭子,是否代表中国呢?直截了当地说,电影开头抓捕海.............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电影《决战中途岛》里,日本舰长在军舰沉没时与船共存亡的场景,确实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关于“军人荣誉”的讨论,甚至可能在某些观众心中会引发与“抗日神剧”的对比。但要说“打脸”,我觉得可能有些言过其实,或者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咱们就聊聊这个场景,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首先,我们.............
  • 回答
    《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这两部都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人类在绝境中如何求生的军事大片,但它们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也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咱们先说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极其详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复刻。它的优点在于,它极力想还原当年那场关键.............
  • 回答
    《决战中途岛》(Midway)这部电影在军事细节的呈现上,确实力求突破以往同类影片的局限,试图为观众呈现更真实、更具深度的二战太平洋战场细节。相较于一些侧重宏大叙事或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决战中途岛》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墨尤深,且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一、情报战的优先级与残酷性:深度还原“破译”的关.............
  • 回答
    想找那种能让人热血沸腾、全程屏住呼吸、看完后又不禁对历史人物的英勇和命运产生深刻思考的战争电影?《决战中途岛》确实是一部不错的选择,它不仅仅是展现了战役的惨烈,更是在人物刻画和历史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想要寻找类似的作品,我这里有几部电影,绝对能满足你的口味。首推:《敦刻尔克》(D.............
  • 回答
    要评价一部电影,尤其是像《决战中途岛》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战争大片,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它上映时就引起了不少讨论,褒贬不一,这本身就说明它有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史实还原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一直以“大场面”见长,这次他将重心放在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他力图展现中途岛.............
  • 回答
    看《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确实能让人对那段历史产生很多思考,尤其是关于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参战的逻辑链。你提出的“如果当年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不会插手”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回溯一点,看看当时美国和日本之间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在选取历史叙事时,确实在人物刻画和侧重点上引发了一些讨论,尤其是关于哈尔西、斯普鲁恩斯和弗莱彻这三位关键指挥官的呈现方式。要理解这种安排,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哈尔西的戏份相对较多? 戏剧张力与观众代入感: 哈尔西将军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性格鲜明且充满英雄主义色彩.............
  • 回答
    珍珠港事件后,中途岛海战前的太平洋战场,日本联合舰队无疑处于其最巅峰的时刻。他们刚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从东南亚一路席卷至印度洋,海军的士气如日中天,装备也普遍优于美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投入“全部兵力”,能否获得胜利?这个问题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回到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