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相比差在哪里?

回答
《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这两部都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人类在绝境中如何求生的军事大片,但它们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也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

咱们先说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极其详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复刻。它的优点在于,它极力想还原当年那场关键战役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战前的情报搜集、战术部署,还是空战中的飞机型号、弹道轨迹,乃至海军士兵的穿着和舰船的设计,都力求真实。

所以,《决战中途岛》的叙事节奏是宏大叙事与细致描摹并存。它会花很多时间去交代各方人物的背景,比如邓尼茨的野心、山本五十六的策略、以及我们美军一方那些英雄人物的个人故事。它的结构上,也比较线性,从战前铺垫,到中途岛的几个关键阶段,再到最终的胜利,一条线索贯穿到底。

观影体验上,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规模和残酷。那些海面上的炮火、天空中的爆炸、以及飞机被击落时的惨烈场景,都拍得相当震撼。它想让你明白,为什么中途岛会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以及美国海军是如何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以少胜多的。它侧重的是“战役本身”的逻辑和进程。你会看到很多指挥官们在会议室里讨论、在舰桥上指挥,然后镜头一转就是激烈的空战和海战。这种叙事方式,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让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场决定命运的较量。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对细节和史实的极致追求,《决战中途岛》在人物的情感深度上,可能就显得稍微有些“克制”或者说“浅尝辄止”了。虽然它努力塑造了几个主要角色,但很多时候,你更多的是在看他们作为“棋子”在历史洪流中的行动,而不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恐惧。比如,飞行员们在出击前的对话,虽然有家国情怀,但那种极致的个人恐惧、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或者说那种发自肺腑的呐喊,在片子里可能没有《敦刻尔克》那么淋漓尽致。它更像是对“英雄行为”的展示,而不是对“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内心剖析”。

而《敦刻尔克》,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诺兰导演的这部片子,更像是一个“沉浸式体验的生存挑战”。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多重视角的切换。你不会看到传统意义上的“从头到尾”讲故事,而是被直接扔进了敦刻尔克海滩上的混乱和绝望之中。

《敦刻尔克》更侧重的是“人在绝境中的感受”。它很少去解释历史背景,也很少交代人物的过去。你看到的,就是一群士兵被困在海滩上,面对着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胁,他们如何求生,如何等待救援。诺兰使用了“陆、海、空”三个视角,并且用三种不同的时间线来交织推进。比如,地面上的士兵等待撤离,海上驾驶船只前来救援的平民,以及空中为地面提供支援的飞行员。这三种时间线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呼应,最终汇聚成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

《敦刻尔克》的观影体验,是一种压迫感和紧张感十足的“体验式”观影。它通过大量的长镜头、极简的对话、以及汉斯·季默那标志性的、逐渐加强的配乐,营造出一种持续不断、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你仿佛能感受到沙滩上的绝望、飞机引擎的轰鸣、以及海浪拍打船只的声音。它让你直接去“感受”战争的恐怖,而不是去“理解”战争的历史意义。

它的“差在哪里”,或者说与《决战中途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牺牲了宏大的叙事和详尽的历史背景交代,来换取极致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冲击力。你可能不会记得片中哪个士兵的名字,你也不会深入了解这场撤退的战略意义有多么重大,但你一定会记住那种绝望中的挣扎,以及那些平凡人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气和人性光辉。它更像是在探讨“生存”这个最原始的本能,以及在极度绝望中人性的韧性。

总结一下,如果非要说《决战中途岛》比《敦刻尔克》“差在哪里”,那可能是在于它在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和叙事结构的创新性上,不如《敦刻尔克》那么极致和突破。它更像是一部严谨、扎实的战争历史片,而《敦刻尔克》则更像是一部将战争的“体验”和“感受”推向了新的高度的艺术电影。前者让你记住一场战役,后者让你记住一种绝望中的生存。两者都出色,但切入点和想要传达的侧重点,确实是截然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102年了,还有人觉得电影敦刻尔克是美化历史。而不知道敦刻尔克事件的宣传点是英国民众自发开自家船去接落败的士兵,体现的是民众的凝聚力,而电影真正的g点也是这个,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凸显英军的英勇,丑化法军,美化英军。

自从那年一票公众号开始带敦刻尔克的节奏之后,某些人的思想就被引导过去了,再也没有回来。

user avatar

1.服化道不够好,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只能写了一些剧情bug,比如没钱拍战斗机对决只能加强片中日军防空火力。

2.人物塑造有待提高,但作为一个伪纪录片不是大缺点。

3.没法让公众号恰饭。如果《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被瞎黑的程度一样,现在他乎应该正在热议“为什么弗莱彻和斯普鲁恩斯命令飞行队进行神风特攻,回去后竟然没被枪毙?这___还能不能好了,我流下了眼泪”。

4.如果你觉得历史上的中途岛不是丧事喜办,那你说是,那就是,我不狡辩。

user avatar

讲道理,这片子虽然还在扣南云屎盆子,然后日常的月下吹山口/战前吹山本,但是单论作为一部商业片,从观众的“观感”来说要比吨咳咳咳好看很多

别说啥专业观众看着不爽,谁家专业人士也不事靠电影研究历史的

几十块钱一张票让你把从珍珠港到中途岛简单过一遍(片尾还专门强调了中国军民在掩护杜立特撤退时做出的巨大牺牲,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版本特别加拍的情节。),而且最后给米德伟最好看的镜头留足了场面,对于一部2H时长的商业片,还有啥可要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这两部都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人类在绝境中如何求生的军事大片,但它们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也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咱们先说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极其详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复刻。它的优点在于,它极力想还原当年那场关键.............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在选取历史叙事时,确实在人物刻画和侧重点上引发了一些讨论,尤其是关于哈尔西、斯普鲁恩斯和弗莱彻这三位关键指挥官的呈现方式。要理解这种安排,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哈尔西的戏份相对较多? 戏剧张力与观众代入感: 哈尔西将军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性格鲜明且充满英雄主义色彩.............
  • 回答
    想找那种能让人热血沸腾、全程屏住呼吸、看完后又不禁对历史人物的英勇和命运产生深刻思考的战争电影?《决战中途岛》确实是一部不错的选择,它不仅仅是展现了战役的惨烈,更是在人物刻画和历史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想要寻找类似的作品,我这里有几部电影,绝对能满足你的口味。首推:《敦刻尔克》(D.............
  • 回答
    电影《决战中途岛》开头有一段非常生动的画面,那就是美国飞行员在珍珠港基地附近的码头抓捕海鸥,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珍珠港鸭子”。这段情节在影片上映之初引起了一些讨论,不少观众好奇这抓鸭子的行为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含义,特别是是否暗喻着什么。那么,电影开头抓鸭子,是否代表中国呢?直截了当地说,电影开头抓捕海.............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电影《决战中途岛》里,日本舰长在军舰沉没时与船共存亡的场景,确实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关于“军人荣誉”的讨论,甚至可能在某些观众心中会引发与“抗日神剧”的对比。但要说“打脸”,我觉得可能有些言过其实,或者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咱们就聊聊这个场景,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首先,我们.............
  • 回答
    《决战中途岛》(Midway)这部电影在军事细节的呈现上,确实力求突破以往同类影片的局限,试图为观众呈现更真实、更具深度的二战太平洋战场细节。相较于一些侧重宏大叙事或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决战中途岛》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墨尤深,且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一、情报战的优先级与残酷性:深度还原“破译”的关.............
  • 回答
    要评价一部电影,尤其是像《决战中途岛》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战争大片,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它上映时就引起了不少讨论,褒贬不一,这本身就说明它有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史实还原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一直以“大场面”见长,这次他将重心放在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他力图展现中途岛.............
  • 回答
    在《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情报官们如何一步步揭开日军海军那层神秘的面纱,最终锁定中途岛这个关键目标的过程。这并非什么戏剧性的灵光乍现,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推断之上。首先,破译密码是关键的开端。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美国情报人员,特别是约瑟夫·罗什福尔海军少校(由杰弗里·斯派克饰演.............
  • 回答
    在电影《决胜时刻》中,任弼时在那个关键时刻拉响小提琴,选择的曲子是《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这个选择绝非偶然,它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情感以及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刻隐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首曲子的意义,以及它与任弼时、与那个时代的契合之处。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电影《决战之后》的确是部值得细品的佳作,里面藏着不少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的细节,这些小巧思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层次,也让观影体验更加饱满。今天就来聊聊我印象最深的一些,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些,就当咱们一起回味去了。首先,咱们聊聊那场至关重要的“决战”,也就是主角们参与的那场辩论赛。这可不是普通的高中辩论.............
  • 回答
    《决战之后》:一场关于信仰、牺牲与抉择的深刻审视《决战之后》,这部电影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醇厚,但细细品味,却能咂摸出其中复杂而隽永的韵味。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瞬间肾上腺素飙升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幻巨制。相反,它将我们拉回了真实的历史洪流中,聚焦于那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
  • 回答
    《扫黑决战》,这部由张颂文和姜武联袂主演的影片,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部在当下国产扫黑题材影片中,颇具亮点,但同时也有一些可以商榷之处的作品。它试图触碰现实的棱角,刻画人性的复杂,整体上还是能让人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力量。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两位主演的表演。张颂文饰演的宋一锐,从外形到气质,都透着一股子刚.............
  • 回答
    看完《决胜时刻》,心里头说不出的滋味。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情绪跟着跌宕起伏的电影,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儿上来,才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影片里的那些日子,听着名字就觉得不容易,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关键时刻”,但真正看到那些画面,才体会到那份儿沉甸甸.............
  • 回答
    电影《决裂》,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时代印记,同时又在某些层面挑战观众认知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风貌、价值取向,以及在那股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首先,从时代背景和主题深度上讲,《决裂》无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主旋律电影。它诞生于一个特定时期,其.............
  • 回答
    《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里,都出现了为了“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的残酷决策,但它们在根源、执行方式以及背后传达的价值观上,有着天壤之别。《流浪地球》的“抽签”:绝望中的理性选择,个体尊严的最后坚守首先,刘培强在《流浪地球》中执行的“抽签”决定,其核心在于“生存的必要之恶”。 当地球发动机集体.............
  • 回答
    说实话,决定我走进电影院看哪部电影,这事儿有点儿像在寻宝,不是每次都能一眼就找到那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不过,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决定性因素”,那得拆开来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才能明白。首先,类型是我的第一道筛选器。我不是什么片子都来者不拒的。我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几个“偏好频道”。比如,如果最近压抑得.............
  • 回答
    电影《阿修罗》全体投资方决定撤档停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非常罕见且令人深思的事件,对整个电影行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要评价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影片本身的情况、市场环境、投资方的考量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等。一、 撤档停映的背景:一个充满争议的决定《阿修罗》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大的奇幻.............
  • 回答
    电影的灵魂,归根结底,是导演的艺术化身。这并不是在贬低编剧的辛勤付出,而是要清晰地认识到,编剧提供的是蓝图,而导演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用影像、声音、表演等等一切电影语言,将其赋予生命,并且烙下独特的印记。编剧的贡献:根基与骨架编剧的工作,是构建故事的基石。他们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编写对白,搭建起电影叙.............
  • 回答
    要弄明白灯泡的亮度到底是由电流还是电压决定,咱们得从灯泡这个小东西的本质上聊聊。其实啊,它俩都不是孤立地说了算,而是紧密相连,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果非要说哪个是“最终决定者”,那还得是功率,而功率的计算,又离不开电流和电压。咱们先从灯泡的结构上说说。一个普通的白炽灯泡,说白了就是一个灯丝,这灯丝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