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阿修罗》全体投资方决定撤档停映?

回答
电影《阿修罗》全体投资方决定撤档停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非常罕见且令人深思的事件,对整个电影行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要评价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影片本身的情况、市场环境、投资方的考量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等。

一、 撤档停映的背景:一个充满争议的决定

《阿修罗》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大的奇幻史诗电影,在上映前曾备受期待。然而,在上映当天(2018年7月7日),影片却突然宣布撤档,并且是“无限期停映”,理由是“优化影片的艺术呈现和观众口碑”。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电影界热议的焦点。

二、 评价《阿修罗》全体投资方决定撤档停映,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影片本身的质量与市场反馈:

高投入,高风险: 《阿修罗》的投资据说高达7.5亿人民币,这是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顶级投资规模。如此巨大的投入意味着极高的商业风险,对影片的票房表现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口碑争议: 在撤档前,《阿修罗》的口碑就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负面评价: 许多观众和影评人批评影片剧情逻辑混乱、节奏拖沓、特效与剧情结合不佳、价值观导向模糊不清,甚至有“堆砌特效但缺乏灵魂”的说法。尤其是在豆瓣等影评网站上,影片的评分一度跌至3分以下。
正面评价(相对少数): 也有部分观众和影评人肯定了影片在视觉特效、世界观构建上的努力和创新,认为其是中国奇幻电影的一次勇敢尝试。
市场表现不佳的预兆: 虽然正式票房数据并未形成,但从点映和预售情况来看,《阿修罗》的票房号召力并未达到预期。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如果影片口碑持续低迷,很有可能无法收回巨额投资。
“优化影片的艺术呈现和观众口碑”的真实性: 这是官方给出的撤档理由。然而,在影片已经上映的情况下,再进行“优化”似乎已为时已晚。更有观点认为,这个理由更多的是为了给撤档一个体面的说法,实际原因可能更为复杂。

2. 投资方的考量与决策:

止损的理性选择: 面对口碑和市场表现不佳的双重压力,投资方可能做出了一个艰难但理性的决定——及时止损。继续上映,如果票房收入远远无法覆盖成本,不仅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也可能进一步损害出品方的声誉。撤档虽然意味着放弃了潜在的票房收入,但避免了进一步的“血本无归”。
对未来可能的“救赎”: 官方给出的理由也暗示了投资方可能希望通过后期修改(尽管可能性极低)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上映,以期挽回一些口碑和经济损失。然而,对于一部已经上映并遭受大量负面评价的电影来说,这种“救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品牌与声誉的维护: 对于投资方来说,影片的失败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可能对其品牌形象和未来项目的投资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及时止损,避免影片持续糟糕的市场表现,也是一种对公司声誉的维护。
资金链的压力: 巨额的投资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投资方本身也面临资金周转的困难,那么撤档或许也是一种为了缓解短期财务压力的无奈之举。

3. 撤档停映行为的评价:

“不按常理出牌”,打破行业规则: 在中国电影市场,影片上映后撤档是非常罕见的。通常情况下,即使影片质量不佳,也会选择硬撑完宣发周期。此次撤档行为,无疑打破了既有的行业潜规则和玩家的思维模式。
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也有观点认为,影片上映后又撤档是对已经购票的观众不负责任。观众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观影,却在短时间内被告知影片“消失”,这会损害观众的信任感。
对行业健康的思考: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关于电影投资、制作和宣发模式的深入思考。高投入是否一定等于高产出?当影片质量与巨额投入不匹配时,应该如何应对?是否应该更注重影片质量本身的打磨,而不是过度依赖营销和概念炒作?
行业“虚火”的体现? 《阿修罗》的遭遇,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电影市场“虚火”过旺的体现。一些项目盲目追求大制作、大IP、大明星,却忽视了内容创作的根本,导致资金浪费和市场泡沫。

4. 对中国电影行业的长远影响:

对巨额投资的警示作用: 《阿修罗》的失败,无疑给中国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投资方在进行巨额投资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不能仅仅凭借概念或明星阵容来驱动。
对内容质量的重新审视: 这一事件也进一步强调了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再炫酷的特效,再华丽的阵容,如果故事本身不过硬,也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
对电影审查和备案机制的探讨: 虽然《阿修罗》的撤档理由并非审查问题,但其引发的争议也间接促使人们反思电影审查和备案机制是否能够更早地识别并规避存在重大风险的项目。
对电影行业的成熟度考验: 成功的市场经济允许失败,健康的行业也需要有能够及时纠错和调整机制。从这个角度看,《阿修罗》的撤档,虽然结果是负面的,但也体现了投资方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一种“自我纠错”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是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代价。

总结:

《阿修罗》全体投资方决定撤档停映,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事件。从经济角度看,这可能是一个为了止损而做出的理性决策,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但从行业生态和观众角度看,这个决定也暴露了中国电影市场在内容创作、风险控制和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用脚投票”的结果,即市场用不买账来表达了对影片质量的不认可,而投资方则用撤档来回应这种不认可。

总的来说,这一事件是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黑天鹅”事件,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了整个行业:无论投资规模有多大,无论阵容有多豪华,最终能否赢得市场的尊重,还是取决于影片本身的质量和能否真正打动观众。 这也促使更多的从业者和投资方开始反思,中国电影的进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容和创作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片方公布的7.5亿成本到底是什么概念,能拍出什么级别的电影。7.5亿,以今日汇率来算大约1.1亿美金,我们翻看好莱坞公布的影片成本数据,看看近三年在1亿-1.2亿成本之间的影片,来判断这笔钱可以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

首先,这个数据如果属实,可以进好莱坞影史花钱前300了,继某部影片以后又让我们扬威国际。

《海洋深处》,1亿美金,跟水有关的视效大片,奥斯卡最佳导演朗·霍华德,雷神主演。

《极盗者》,1亿美金,极限运动题材,卡司一般。

《全球风暴》,1亿美金,特效大片,灾难题材,杰拉德·巴特勒主演。

《时间的皱折》,1.03亿美金,迪士尼出品特效大片,奥普拉·温弗瑞 、 瑞茜·威瑟斯彭主演。

《王牌特工2》,1.04亿美金,卖座续集,不用赘述了。

《冰川时代5》,1.05亿美金,著名动画IP。

《火星救援》,1.08亿美金,科幻大片,大师雷德利·斯科特导演,马特·达蒙主演。

《分歧者2&3》,两部制作成本都是1.1亿美金,著名青少年读物IP,未来乌托邦题材。

《攻壳机动队》,1.1亿美金,著名日本漫改IP,赛博庞克背景,斯嘉丽·约翰逊主演。

《太空旅客》,1.1亿美金,太空探险题材,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和星爵主演,导演是提名过奥斯卡的莫滕·泰杜姆。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1.1亿美金,暗黑大师蒂姆·波顿作品,主演有伊娃·格林,萨姆尔·杰克逊。

《末日崩塌》,1.1亿美金,灾难题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巨石·强森主演。

《死侍2》1.1亿美金

《公牛历险记》1.1亿美金,曾获193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IP。新版入围了201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猎神:冬日之战》1.15亿美金,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查理兹·塞隆 、艾米莉·布朗特 主演。

《神奇四侠2015版》1.2亿美金

《超凡战队》1.2亿美金,著名儿童IP改编。

《狂暴巨兽》1.2亿美金,又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巨石·强森。

《谍影重重5》1.2亿美金,保罗·格林格拉斯和马特·达蒙合作的卖座动作谍战片续集。


也就是说,这笔钱,拿到不差钱的好莱坞市场里,奥斯卡最佳导演GET、超A咖演员GET、全球著名IP GET, 最顶级的视效团队GET。我们可以看看1.1亿美金制作出来的画面水平:

所以...不要再碰瓷工业化了,工业化的特点恰恰是成本控制。别人同样的成本拍出来的东西,跟这部电影是一回事??

user avatar



单纯属于好奇,了解一下号称7.5个亿的投资背景。通过4月份的宣发,我们知道这家名为三十六计的文化影视公司是投资的大股东。

而且这家公司财大气粗,只花了两个小时就确定了几个亿的投资,关键是人家第二天就资金到位。


通过征信网站我们马上就发现这家公司2012年注册资本100万,但很少能找到这家公司曾经有哪些投资案例。而且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那就是他的公司地址是宾馆的房间。

一个轻松投资几个亿的公司在宾馆办公,一定是一家高级会所。然后我用高德地图查了一下

user avatar

我国人民观影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这是国产电影和人民的巨大胜利!!!

每年国内都会上映几部号称大制作的准洗钱电影 ,这部阿修罗应该是投资额最大的几部电影之一。演员阵容确实很强大,但我估计片酬不会很高,只是为了帮忙而出演;2个外国编剧:一个好莱坞18线编剧,一个好莱坞干特技的,我就想知道这些编剧能写出什么来,纯粹是瞎编一个故事把我们国内观众当傻子的吧;还有主投资方里有一个宁夏电影集团,好像还是国企,那是不是有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开头,查一查国有资产流失呢?!

PS:昨天浏览电影的相关新闻和公众号,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目前的电影圈,凡是票房破10亿的国产片,一定会有多家一线资本护航保驾。这类大公司可以提供充足的资源、资金和圈内人脉,他们的专业性对于电影风险的判断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也是十分给力的。但是从图中的公司来看,这家“中科粒子医院管理技术公司”甚是显眼,不少门外汉公司也都纷纷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投资方。那么请你告诉我 拍电影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是来做什么的?

所以说这个洗钱是不是可以石锤一下了

PPS:我的评论里没有什么过激的回复吧,就是简单讨论一下影帝影后演技和分析一下这类电影是否有洗钱的可能性。这它喵就给我举报了。算了算了,作为没有完整观看过这部电影的我,我收回我之前对电影并不客观的评价。

重来:《阿修罗》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烂片,它是一部有着独特情怀的烂片,是一部底下有无数人暗中努力的烂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烂片。

user avatar

这垃圾电影的票房连《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都不如,可见有多烂。微博上还有一堆人心疼WL,真是搞笑。人家该拿的钱一分不少还不用跑路演了,也没几个人看过自己演的这部烂片对名气损失不大。开心还来不及呢。

另外谁给官博这样的勇气?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说这种话不怕被雷劈吗?本来我因为《后来的我们》卸载了猫眼,现在又装回来了。

这样的电影因为票房低而撤档,简直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user avatar

1、受邀来回答这个问题

2、明确反对目前点赞量最高的那个匿名答案。

其实,本问题下,有几个实名ID的高赞答案,也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通篇基本没有说对的地方,但是人家实名写答案了,我一点名批评人家,这不是又得罪人了么。

反对、反驳、揭人家短,把人家的答案批的体无全肤;自恃为专业人士,把业余答主捆起来吊房梁下边抽嘴巴打脸……这在知乎是很得罪人的事。甭管我答案写的如何,总有人喜欢表现泛滥廉价的同情:你牛什么牛,你怎么老是喜欢挂人啊,你身上戾气咋那么重,你就不会好好说话么,你在现实中和别人也是这么说话的吗……

知乎遍地玻璃心,一不小心就会打碎几个,很让我无奈

万幸还有一个匿名答主的高赞答案,我不至于得罪具体的ID,这就好办了。

既然如此,就允许我再得罪匿名答主一次吧。这位匿名答主,委屈您一下,临时充当下出头的蠢鸟吧。



一、

首先,我开门见山的解释——

这个电影撤档,不是因为什么制作方洗钱,也不是因为观众方向不好,口碑差……这些理由都是瞎扯。

真正的原因,因为制作出品方和发行方之间,在发行合同里的对赌协议

请注意一个重点:这个电影的制作出品方和发行方不是同一家,该片的制作出品方是宁夏电影集团和真鉴影业(下文简称A);该片的发行方,是中影集团北京分公司和完美影业(下文简称B)。因此,他不是出品、宣发同一家集团的“A~A”形式,而是出品方A委托发行方B发行的“A~B”形式。

出品方A,对此片的信心的期望值过大,他们天真的认为本片的故事题材和主演阵容等因素,再加上在暑期档这个时候上映的档期,很有可能达到至少24亿元的票房成绩,甚至冲击30亿都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在这种盲目自信的状态下,他们和B,签署了一份分阶段的不同分配比例的、带有对赌性质的发行协议。

现在这个上映三天,票房惨淡的结果,与当初的预估严重不符,赔钱是铁定的了;如果放映时间再延长的话,按照这个发行委托中有关协议,那在已取得4500万的票房收入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分给B方的比例还要提高。

也就是说,上映三天就撤档,目的是及时止损。既然已经铁定赔钱了,那就尽量少陪点,就是这么一个心态。

以上发行协议中带有对赌协议的部分,恕我不便把具体条款透露,只能以举例方式说明:

当初投进去10块钱,现在上映第一周票房就拿回来3块钱.票房收入首先要缴增值税,缴电影基金,然后超过半数的票房是给电影院的分账(人家电影院不白给你放电影,剩下的才是制作发行方得到的。

处在第一周,总票房中制作发行方得到3块,AB按照2:1的比例分配,A方拿走2块,B放拿1块。A方虽然赔的挺惨,好歹还弄回来2块钱呢;

拖到第二周,总票房中制作发行方涨到3.3块,AB分配比例是1:1,对半分,A和B都拿到1.65块。

拖到第三周,再涨到3.6块,AB分配比例是1:2,A只能拿1.2块,B却能拿到2.4块。

票房惨淡,但对赌协议里,放映档期时间有利于于B,拖得越久,A的损失越大。

另外,无论自家发行还是委托发行,电影在上映前期和上映档期内的宣发费用,都是随话随使,也就是说电影没上映,你做宣发就得花钱;电影上映中,发行宣传造势更要同步花钱。

现在眼看票房已经疲软了,出品方和发行方都意识到此片肯定是赔钱,那就别再继续往里花钱,到此打住。

所以说一看票房不行,立即就撤档,是出品方在残酷现实打击下,及时止损。尽管这个举动,在网络社交平台等方面,遭到了社会质疑和嘲讽,成了一个很丢人的笑话,但对于出品方而言,是很明智的举动。




二、

其次,我再说下制片方号称高达“7.5亿元”的投资。

不用解释了,就是出品方瞎吹牛放卫星呢。该片制作成本,别说7.5亿元,0.75亿元恐怕都用不了。

电影出品方肆意夸大影片投资制作成本,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通病。

但是他吹牛逼,蒙的了外人,蒙不了同行。

我都不用到电影院去看这个电影的具体故事情节,只要看他的创作人员中,涉及到服化道、摄灯录这些技术部分的人员团队和专业外包公司,基本就可以确定他的大致制作档次。

这个剧本如果让我来操作,0.75亿元都未必花的完。




三、

我再解释在其他几个扯淡答案里,都提到了本片涉嫌的“洗钱”——

现在一说电影投资(尤其是烂片电影的投资),就习惯说这是“洗钱片”,网上无数人在哪里跟风,说拍电影是一种流行的洗钱途径。

说的神乎其神,但网民讨论半天,都是传闻。我从来没见谁拿出来确凿的证据,证明具体哪部电影是用来洗钱的。

更何况,中国金融系统对银行间大额钱款的流动,一向实施严密的反洗钱监控。

前面N多答主,都说这片7.5亿元的投资是涉嫌洗钱。但是要想想:7.5亿元这么大的流水,中国的警察、税务和金融监管三个部门都没有察觉吗?

以中国《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通过任何在大陆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外资或合资合作银行,账户之间单日单笔或累计达200万元的转账交易,都要向国家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备;达到1000万元的,除了上中心报备,还要对钱款去向做30天跟踪,对转出、转入账户关系做关联调查;达到5000万元元,必须说明转账理由用途。

就以金融和警力部门如此密集的跟踪,还想洗7.5亿元?早让有关部门盯上了!



既然本片的投资绝不会有7.5亿这么多,那么本片也就不会涉嫌洗钱。

本片的出品人杨真鉴(即出平方之一“真鉴公司”的老总),我还是知道一些的。他就是电影宣发营销这块业务的。

而另一个出品方宁夏电影集团,和他是多年的长期合作伙伴。

十年前的2008年,杨真鉴作为营销总监,参与制作《画皮1》;2011~12年的《画皮2》,宁夏电影集团就是第一出品方。这次的《阿修罗》也是如此。

他最擅长的就是这路神不神鬼不鬼,用青春偶像和小鲜肉做主演的玄幻/魔幻题材影片。


哎呦,实在抱歉,接下来,忍不住又要挂人了,挂实在的ID。不过放心,第一不瞎挂人,第二挂您不是单纯的批评,您话里说的正确的地方,我会明确赞同肯定;说的不对或者说认识有误的地方,我才给你指出错误。

@外向的孤独患者 这位吧。

这是他答案中一段内容的截图——


@外向的孤独患者 这段文字中,我用绿线标出的,说的很对,我很赞同,以我从业十余年经验感受,的确如此。

至于红色的部分,说的都有问题,需要指正。

第一段红线,我已经解释过了,宁夏电影集团和杨真鉴是十年之久的长期合作,期间出品了多部电影,可以说,双方关系很稳固。

其次,本片投资我也解释了,所谓7.5亿只是放卫星,绝不是实际投资。

所以第一段红线部分的内容,都不成立。

实际上,宁夏营业集团,就是扮演这个“多家一线资本护航保驾。这类大公司”的角色。

杨真鉴做电影,喜欢找社会游资、小公司和港资。



四、

现在大陆注册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是个非常简单的事,你手里几十万闲钱花不出去,没地方投资,忽然哪天你想试试拍电影了,去注册个影视公司,没问题,轻松寻常。

才几十万元钱,别说拍院线电影了,连演员的片酬都不够。所以这种财力有限的小公司,大都采取大公司出项目领投,他许多小公司凑钱参股跟投的方式。

而且,投资拍电影容易,但是发行电影不容易,是有政策门槛的。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规定,民营影视公司必须以执行出品方的身份,出品了两部院线片之后,才能从自己操作的第三部电影开始,获得电影发行资质。很多小公司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自身实力还弱,别说发行电影了,他都不能执行操作一部电影。

大家合股做生意,这些小影视公司就相当于小股东、跟屁虫。

杨真鉴最擅长的是集中资源,就是他可以联络到很多这种没有发行资质、手头资本也不算多的小民营公司,他用一个电影项目把大家都说动了,大家各自掏腰包,你一点我一点,凑份子,把电影的投资凑出来。

都是小公司不行,在中国办事,要找一个来路大的大公司,撑起整个幌子来。作为一个游击队一般的出品人,他如果个人出马,找华谊这种非常强势的公司,绝对是要吃亏的(华谊也未必看得上他的项目),所以他找了宁夏这么一个国营电影集团。

这个宁夏电影集团集,其实在国内三流水准的,虽然他有发行资质,但是能力并不强。所以发行还要委托中影。他可贵的地方,第一是国字头,第二是他旗下有个“西部影视基地”,就在宁夏银川当地,画皮1、画皮2和这个阿修罗,都是在这个影视基地里搭景取景拍摄。


杨真鉴在电影行业是个体户、“游击队制片人”,他没有签大公司,属于自己耍单的路数。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这十年间,由他操作的这三部魔幻题材电影——画皮1、画皮2和如今这个阿修罗的发行方:画皮1,由上影和北京新影联发行;画皮2,由华谊兄弟发行;阿修罗,由中影和完美发行——每拍一个片子,就换一次委托发行方,说明其一他自己没有发行资质或发行实力,只能委托别人;其二说明他在制作发行方面没有长期不变的大公司做东家。自己单打独斗。

《画皮2》是11年他找华谊兄弟合作,由华谊给他做监制和发行。那是我在华谊最后的岁月。华谊是大公司,和他合作,会给他提各种要求,对剧本、摄制、导演、宣发这些环节层层把关,华谊各方面的专业骨干也会参与这个项目当中,《画皮2》的导演乌尔善就是华谊兄弟的签约工作室导演么。

当然华谊势力大,在这个合作过程中,肯定也特别强势,有店大欺客的作风,杨真鉴的让步比较多。

这次杨真鉴弄《阿修罗》,属于自我感觉良好。之前画皮1和2都不错,票房越来越高,有一有二再来个三,找着老路数弄就得。他真以为自己是金刚钻,能揽瓷器活了。他是做市场起家,属于商人,当个挑事的制片人是可以的,但是他不擅长折腾剧本讲故事和做宣发等这些环节。就凭以往经验,想趁暑期档搂一把,影片剧本等环节先天不足,结果栽大跟头了



第二段红色字,恕我直言,就错的更多了。

吸引、使用社会游资,也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普遍习惯。我举例说明——

我是个电影制片人,你是搞IT的。现在又人跟我说,你家刚拆迁得了1000万拆迁款,闲在银行。我知道你手里有闲钱了,来游说你拍电影,建议你去注册一家影视公司,通过这个公司,在我这个院线片项目里跟投一下。

我这个项目制作成本8000个(万),我把他均分成十个股,800个(万)一股;或者均分成二十个股,400个(万)一股,然后去四处游说找投资。你是只其中之一。主演是当红小鲜肉,导演其实就是我,但挂名要挂冯小刚或者其他哪位明导的名字,不挂导演名挂监制也成。计划是今天9月份就开拍,外景大部分在横店影视城,棚内景在北京小汤山,拍摄周期为11周,然后转入后期。我承诺本片将在明年暑期档保证上映。

你手里这点钱,在银行里闲着也是闲着,支付宝能给你多少利息?P2P现在到处暴雷,你敢碰吗。

不如往我这里投个一股半股的,操作好了,明年6月暑期档上映,票房至少打17亿,分账完了,到手怎么也有5个亿,你现在给我投一股800万,明年变成4800万。怎么样,投不投?


用这种路数拉社会游资拍电影,是我过去从业生涯里,见到最多的了。你说你是卖冰棍的,淘宝开店,海外代购的,挖小煤窑的、盖房子的、折腾区块链炒数字货币的、做股票期货的……都无所谓,我不在乎你是干什么的,只要你手里有闲钱就成。

这种社会游资,电影出品方通常最注意两点:

1、保证资金来路安全合法

2、保证及时到账,投资协议也签了,结果我这边戏已经开拍,剧组每天都在花钱,您这边承诺的钱却迟迟打不过来,这不是坑我么。


好了,答案就写到这里,就说这么说。

还是那句话,您的话里,哪些是说错的,我指出来;说对了,我也明确肯定。

咱们以前没有来往,毫无恩怨,我写这个答案,不是故意找不痛快,纯粹就事论事

user avatar

洗钱目的已达到


转自豆瓣,侵占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