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导演决定了一部电影的风格,其风格为何不是主要由编剧决定?

回答
电影的灵魂,归根结底,是导演的艺术化身。这并不是在贬低编剧的辛勤付出,而是要清晰地认识到,编剧提供的是蓝图,而导演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用影像、声音、表演等等一切电影语言,将其赋予生命,并且烙下独特的印记。

编剧的贡献:根基与骨架

编剧的工作,是构建故事的基石。他们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编写对白,搭建起电影叙事的框架。一个好的剧本,必然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鲜活立体的人物,有掷地有声的对白。剧本是导演创作的起点,也是电影能够成形的基本要素。没有一个扎实的剧本,再伟大的导演也难以妙手回春。

但是,剧本本身,仅仅是故事的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表达。它更像是一个“说明书”,告诉我们“要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人物是这样的,对话是这样的”。它并没有规定“这个故事要以何种方式呈现”,也没有定义“观众会以何种情绪去感受”。

导演的艺术:血肉与灵魂

而导演,才是真正将这份“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灵魂人物。导演的工作,是将剧本从纸面上的文字,转化为银幕上流动的画面。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数的决策和选择,而这些选择,正是塑造电影风格的关键。

视觉语言的塑造:
摄影风格: 导演会与摄影指导紧密合作,决定镜头的运用。是大量运用长镜头,营造沉浸感和压迫感?还是频繁使用特写,放大角色的内心世界?是追求明亮的色调,还是偏爱阴郁的色彩?是采用手持摄影,带来纪实感,还是使用稳定器,追求流畅的画面?这些选择,直接影响着电影的视觉风格。
构图与色彩: 导演对画面的构图有着绝对的决定权。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景物的安排,光影的运用,都会传达出特定的情绪和意义。色彩更是导演情绪表达的直接工具,是温暖还是冰冷,是明快还是压抑,这些都需要导演的审美判断。
美术设计与服装造型: 导演需要指导美术部门如何构建场景,如何设计道具,如何选择服装。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份特质,以及整体的氛围。是复古的优雅,还是现代的简洁?是华丽的奢靡,还是朴实的自然?这些都源于导演的设想。

声音的运用:
配乐与音效: 导演对电影的配乐和音效有最终的决定权。音乐是情绪的催化剂,是氛围的营造者。什么样的音乐才能烘托出戏剧张力?什么样的音效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导演的选择,决定了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和风格。
对白的处理: 即使剧本中的对白已经写好,导演也会决定如何呈现。是让演员自然地说出,还是经过戏剧化的处理?是强调某些词句,还是保持语言的节奏感?这些都会影响到电影的整体风格。

表演的指导:
演员的塑造: 导演是演员的“第一观众”和“第一指导”。他们需要与演员沟通,帮助演员理解角色,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引导演员呈现出最符合导演设想的表演。是张扬外露,还是内敛深沉?是写实主义,还是风格化的表演?这些都由导演决定。演员的表演,是电影中最直接触动观众情感的部分,导演在这方面的指导,直接决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和风格。

剪辑的节奏与叙事:
蒙太奇的运用: 剪辑是连接画面的桥梁,也是塑造节奏的关键。导演与剪辑师一起,决定了画面切换的快慢,画面的组合方式。是快速剪辑,营造紧张刺激?还是慢节奏,强调情感的沉淀?是运用跳跃式剪辑,制造惊喜?还是采用流水式叙事,让观众自然跟随?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感。

为什么风格不是主要由编剧决定?

编剧提供的是“说什么”,而导演决定的是“怎么说”。

剧本的开放性: 好的剧本,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为导演留下了足够的创作空间,允许导演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去填补空白,去赋予故事更多的层次和解读。同一个剧本,由不同的导演来执导,最终呈现出的风格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个关于爱情的剧本,有的导演可能会拍成浪漫喜剧,有的可能拍成悲情史诗,有的则可能拍成写实的生活流。

导演的个人印记: 导演的艺术风格,如同作家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一样,是其个人世界观、审美情趣、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这种风格,是在他接受的艺术教育、阅读过的作品、人生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当导演拿到剧本时,他会自然地将自己的风格注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和诠释剧本。

电影的媒介特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它不仅仅依靠文字来传达信息。视觉、听觉、表演、剪辑等所有元素,都是导演可以用来表达的工具。编剧虽然能通过文字营造氛围,但这种营造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导演的转化才能真正地呈现在银幕上。导演的工作,是将编剧的文字转化为感官的体验,而这种转化本身,就是风格的生成过程。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讲述“失落的爱情”的剧本。

A导演 可能是一位擅长黑色幽默的导演。他会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荒诞之处,用一种戏谑的口吻来讲述,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讽刺性的对白,来展现人物的痛苦与挣扎,最终呈现出一种黑色幽默的风格。
B导演 可能是一位擅长营造唯美画面的导演。他会注重摄影的构图和色彩,用舒缓的音乐和细腻的表演,来放大人物内心的伤感,将失落的爱情拍成一首凄美动人的诗篇,风格偏向文艺浪漫。
C导演 可能是一位崇尚写实主义的导演。他会追求纪实感,采用手持摄影,让演员自然地展现生活化的表演,用真实的对话和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痛苦,呈现出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写实风格。

尽管剧本的核心故事是一样的,但不同导演的介入,使得最终的电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总结:

编剧为电影提供了“故事”和“人物”,是电影的骨架。而导演,则赋予了这个骨架血肉,赋予了它灵魂,并且为它披上了独特的“外套”——风格。导演通过他对视觉、听觉、表演、剪辑等一切电影语言的驾驭和运用,将剧本从文字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带有个人印记的艺术品。因此,说导演决定了一部电影的风格,是对其在电影创作中核心地位和艺术主导作用的准确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这其实是诸多因素作用在一起造成的结果,我将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 电影剧本长什么样
  2. 编剧与导演在教育方面的侧重点
  3. 电影的媒体特性与导演中心论

  1. 电影剧本长什么样 —— 编剧可以通过剧本对电影风格所进行的干涉与影响

看张图比较直观,以下是2006年的电影《人类之子》(The Children of Men[1])剧本的第一页。


从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专业的编剧通过文本所能控制的部分:场景、人物、台词、动作、镜头运动、声音等等,可以说是电影中的多数元素都涉及了一点,但用语都非常精练,并没有对单一要素过于精细的描绘。像图中对于场景和人物的描绘都非常简单利落,点出其核心特质就到此为止,不像文学作品一样会追求文字美感而使用文学修辞或者复杂的句式。

为什么会是这样?首先是因为,剧本往往是一部电影的起点,而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自然要追求能将剧本上的文本转化为可视可听的内容,所以编剧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些要素进行基本的设计。

然而,剧本毕竟是一种工具性的体裁,所以它非常注重的一点是对于制作的服务性。编剧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交待一个完整的故事,而非对各种细节钻牛角尖。

此外,如果编剧在剧本上都事无巨细地进行设定,那么这样的本子自然是极为不简洁的,可能一眼下去都看不到台词在哪里,那么这样的剧本对于后来的表演和拍摄肯定会起负面作用(当然,编剧所提供的剧本并不完全是拍摄时使用的脚本,导演和其他人员还会根据需要制作其他的脚本,比如分镜稿shot list)。

所以说,编剧对于电影风格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的,但出于分工和制作上的要求,编剧对这些元素的干涉自然是有限的。更进一步的是,编剧和导演在其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上,对于其核心职责与技能也各有侧重,所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话题——


2. 编剧与导演在教育方面的侧重点 —— 编剧和导演在产业中的具体分工

因为我自己也长期在外读书,接触和了解过一些欧美艺术院校在编剧系和导演系的课程设置,所以根据这些来谈谈。

就我个人的观察,编剧和导演的侧重点很明确——编剧所学习和负责的对象是文本,而导演负责的则是对于人员(包括演员)的统筹、管理以及制作,而这意味着,哪怕是学习同样的课程,编剧和导演在每门课上的产出其实也有所不同。

举几个例子:我目前所就读的Stony Brook/Killer Films MFA中,导演和编剧虽然都会上编表导三门技术的课程,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

导演的大部分课程都以拍摄为中心,最终的产出主要是片子,而即便是纯粹的剧本写作课,所创作的剧本也会在后来的其他制作课上投入使用,所以很多导演学生在写剧本的时候会同时思考这个剧本在制作上的可行性,剧本在无形之中也更倾向于拍摄服务。

(顺便一提,NYU的课程设置大概也是这个倾向,我在NYU的时候和Graduate Film MFA的学生一起上过剧本创作课,有看到课程规划上会写这门课的剧本会在什么时候投入拍摄)

编剧则不同,编剧在多数课程上的产出主要是剧本,就算涉及到拍摄,也主要注重于技能的传授,而非成片的质量。这就让编剧在剧本的写作上更无所顾忌,尽情发挥自己的的创意和想象,将自己的艺术表达最大化。同时编剧在教学上对于叙事结构和剧作理论的挖掘也更加深入,相较之下,很多高校导演系的剧作教学则更倾向于让导演熟悉基本的写作流程与技法,可以让导演为拍摄撰写最基本的剧本,而非精通此道。

这样以来,导演和编剧的分工与侧重就形成了:导演在教育中所重点关注的,是文本的可视化与拍摄的可行性,而编剧则更加注重与文本内容创作的本身。

我所就读的专业因为以培养独立电影人为主,所以对于跨专业合作不甚强调,而在一些学校的MFA,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招生时会按一定比例招生编表导以及其他技术专业的学生,然后同一届的学生组成一个cohort,相当于一个生产团队,专业分工更加明确。

也有很多学校的编剧系,比如伦敦艺术大学的MA Dramatic Writing和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Screenwriting MFA,是完全不涉及制作与拍摄方面的课程的,编剧学生的学习重点就是文本本身,其他会涉及的可能还有一些创意写作和电影学理论方面的课程。

总而言之,编剧和导演在教育上的分歧,也导致两者在职业和生产中有着不同的分工。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约定俗成的分工呢——


3. 电影的媒体特性与导演中心论 —— 导演主导地位形成的媒介原因与历史原因

戏剧影视界有大概这么一句话:电影以导演中心,戏剧以演员为中心,电视剧为写手为中心。这么一句话虽然出处不详,但确实非常精准到位,很明确地点出了三种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

电影之所以以导演为中心,即是因为电影的媒体特性,也是有电影产业的历史原因。

就电影这种媒体而言,电影本身是视听艺术,观众通过视听体验来接收和消费电影,所以在电影中,最直接与观众发生互动的是视听(特别是视觉)元素,故事本身再出色,也需要经由视听语言来传达,像Hochberg和Brooks[2]就曾指出,电影首先要通过图像和视觉元素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此之上才能建立起叙事以及观众对于叙事内容的理解和接收。换言之,文本对于戏剧影视这一类的艺术而言,虽然重要,但不是首要的,就像王胜华先生所言,「脱离文字的纪录,戏剧仍是戏剧,而脱离了戏剧,文本则不是戏剧的文本」[3],这一点也适用于电影。

同时,根据Giannetti[4]所言,在研究电影是如何传意时,符号学家主张使用符号作为更准确的单位,而这些符号可粗糙分为摄影、场面调度、机位运动、剪辑、声音、表演等等,并存在于每一个镜头当中,而这些主导和掌控这些要素的,根据职责,便是导演。即便导演所能直接掌控和负责的也只是这些要素中的一部分,但他在整个团队中还是会起到统领全队的作用,毕竟导演在接受培训时,对于这些工作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而对整个制作流程也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在这方面自然是负责做决定的人。相较之下,很多编剧在这方面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管理能力的。

当然,不排除有编表导精通的多面手,可以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的职责,但这样的话他也是更多以导演的身份来影响这部作品的风格,因为导演这个职业本身的职责与定位便是如此。

实际上,关于编剧和导演两者间,谁是电影的「作者」这一点的争论,从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还因此出现了一个概念叫作「作者论」(auteur theory)。

据Hayward[5]所言,从1910-1920年代,德国和法国的电影作者们都分别提出了自己关于电影作者的主张。在1913年左右的德国,将剧本作者看作电影的作者的呼声曾兴盛一时,但到了20年代,法国的很多电影工作者开始主张导演才是电影的主导者。由于那个年代的电影导演中多数人都同时是自己作品的编剧,所以这样的说法开始变得更有力。

这种争论的起源于20年代时「电影的实际创作者」与以「剧情为中心的剧本」(scenario-led film)之间的矛盾。那时,西方电影界的主流还是「制片厂制度/片场系统」(studio system),而在这种体系下,影视制作的核心是制片人和制片厂,编剧和导演都是在前两者的指派和委托下参与到电影的生产之中,因而对电影风格的影响力都非常受限。

同时,那个时期的电影中非常流行改编文学名著,强调对文本的皈依与还原,于是很多电影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并因而催生了明星制度,从而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和个人风格来弥补电影在其他方面的因同质化所造成的问题。因此,将电影创作的实际主导权向导演进行转移,其实对于增强电影在艺术表达与艺术风格上的多样性是非常有利的。实际上,对作品进行去文本化的思潮,大概从19世纪直到现在都是艺术发展的最前沿,不光电影,同时期的戏剧也一样在号召将戏剧从文本中解放开来(戏剧方面这种思潮出现得更早,大概从自然主义运动开始就有类似的主张出现)。

于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亚历山大•阿斯楚克、弗朗索瓦•特吕弗等知名导演的发声,「作者论」这种主张「好的电影应该为导演个人视野所主导,而他的各种主导可由他一连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色看出」的理论开始冲击西方电影界。这种理论虽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譬如演员自身也存在技能和知识短板,以及并非所有导演都具有显著的个人风格等等),但是它解放了电影的创作与评论,更是解放了以导演为首的直接参与电影摄制的很多电影工作者,所以在70年代逐渐成为了主流,并直到今天都持续地影响着电影业界。

于是,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导演作为电影风格的主导者,一方面是因为导演和编剧在职责和教育上存在着既定的分工,而作为拍摄环节的主要负责者,导演不论是在对于拍摄团队的控制与管理,还是影视摄制相关的技术性知识上,都比编剧具有更成熟、更完善的专业修养与技能组成。

另一方面,导演脱离剧作者的束缚,对剧本的可视化加入自己的见解与审美,对于影视创作来说也有着巨大的解放意义,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对于既有文本的改编——假如我们认为一部剧本只有一种拍法,那么从这一部剧本诞生的所有影视作品都是大同小异的,艺术创作也因此丧失了活力与多元性。

因此,导演的主导地位,即是因为其在业界内分工所决定的,也更是电影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其成因看似简单,但其实有着多层次的原因,非常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

  1. ^ Screenplay by Alfonso Cuarón & Timothy J. Sexton
  2. ^ Hochberg & Brooks - In the mind's eye : Julian Hochberg on the perception of pictures, films, and the world
  3. ^ 王胜华 - 《戏剧人类学》
  4. ^ Louis Giannetti - Understanding Movies
  5. ^ Susan Hayward -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有一部关于小孩拍电影(并遇到外星人)的电影叫《超级8》。

电影中有一段,在僵尸肆虐的时候,一对情侣分别时的对手戏。

一开始男女演员排练,对台词:

这个时候主要的基调是缠绵的,温吞的,类似《建党伟业》里的baby。

忽然,一列火车来了:

小胖一声令下,赶紧拍赶紧拍!!

其他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

但是还是按照小胖的命令准备好。

结果就成了这样:


因为迎着火车,头发被吹乱,声音也不由自主变大,整场戏由原来的缠绵悱恻,变成了慷慨激扬。

这两段戏,台词一个词也没有变,整个基调全部变了。可见决定的不是编剧,而是那个小胖——也就是导演。


这种同一场戏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其实是很多关于电影的电影都喜欢表现的桥段。例如更著名的《穆赫兰道》,一个女孩要去试镜,闺蜜帮她排练:

a:你还没走?

b:我又回来了,这不正如你所愿吗?

a:没人想看见你!

b:真的嘛?

a:我父母就在楼上,他们以为你已经走了。

b:那又怎样?

a:我要叫他们下来,我要叫我爸爸。

b:你不会的。

a:你威胁我是没有用的,你玩的游戏很危险。

b:你知道我想怎么样的,也不是很难满足的。

a:出去,否则我把我把叫下来!他信任你,把你当最好的朋友,一切都结束了。

b:你呢?你父母会怎么看你?

a:不要说了,你一开始就这样说。如果我把实情告诉他们,你就要去坐牢了。请马上离开,免得我……

b:免得什么?

a:免得我宰了你!

b:那坐牢的就是你了!

这个剧本大家一看,是一个me too的故事,爸爸的朋友去性骚扰女儿,女儿警告无效,亮出武器,剑拔弩张,马上就要出人命了。

说实话,很烂,所以两个女孩在排练完了直接笑场了,太烂了。


但是到试镜的是,导演是这么说的:

最后演成什么了呢?

同样一个剧本,由原来的剑拔弩张,变成了调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的灵魂,归根结底,是导演的艺术化身。这并不是在贬低编剧的辛勤付出,而是要清晰地认识到,编剧提供的是蓝图,而导演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用影像、声音、表演等等一切电影语言,将其赋予生命,并且烙下独特的印记。编剧的贡献:根基与骨架编剧的工作,是构建故事的基石。他们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编写对白,搭建起电影叙.............
  • 回答
    当年中国与苏联的决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国性的饥荒和还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历史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这场“三年困难时期”(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三年自然灾害”,但实际上人为因素影响巨大)的惨痛教训,至今仍是讨论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沉重话题。要理解这场决裂,我们得从建国初期中苏两国.............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辉煌成就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尤其是导演杨洁在采访中透露的,因为“师徒间有些不好的事情”而“十年不看《西游记》”的说法,更是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要理解杨洁导演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需要回到86版《西游记》拍摄的那个年代,以及剧组内部的.............
  • 回答
    刘裕北伐,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辉煌的胜利,收复了洛阳和长安等北方故土,但从长远来看,他的称帝以及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决策,确实与关中地区的最终失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刘裕称帝是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东晋内部权力结构的彻底改变,.............
  • 回答
    “美国印钞票导致全球分担通货膨胀,收割世界财富”这个说法,是理解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和美元霸权地位时一个非常重要且带有批判色彩的视角。要详细解释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印钞票” “印钞票”的实际含义: 在现代经济中,“印钞票”并非指真的印刷大量纸币。它主要指的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现代科技进步太慢,导致科学发育迟缓,跟不上中医理论高度”这个观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不被主流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现代科学在近几个世纪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绝后的,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改造能力以及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上的成就,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
  • 回答
    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国民革命(通常指19241927年间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如何导致国民革命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背景: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罗马帝国遗产对欧洲历史走向的深远影响,也引出了一个常见的历史学讨论点:为什么欧洲不像中国那样长期保持统一,而是演变成了由众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版图。要说罗马帝国统一大部分欧洲后的“宽容政策”导致了后来的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度,但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得明确罗.............
  • 回答
    “科研搞好了,工作随便找”——这句话,咱们做科研的,大概率都听过,尤其是刚入坑的时候,导师、师兄师姐,时不时就会抛出这句话,像是给迷茫的我们打的一剂“定心丸”,又或者是一种“终极KPI”。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好像只要你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论文一篇接一篇,成果一项项,毕业了就能直接被各大公司抢着要。但仔.............
  • 回答
    这话说得确实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背后却藏着不少道理。它不是说你读完了《算法导论》的绝大部分内容,就能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业界顶尖的开发者,而是强调了这本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核心知识体系对程序员能力提升的巨大影响。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拆解开来聊聊,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说法:1. 《算法导论》是什么样的存在?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因果关系”和“能量传递”的理解,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物理学的核心原理。之所以我们习惯说“温度升高导致粒子运动变快”,而不是反过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会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并且避开那些生硬的AI腔调:1. 根本的能量来源与传递方向: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杯凉水,它放.............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定义不清晰导致的”——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也有些道理。抛开那些过于玄乎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是成立的。首先,哲学是什么?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对“基本”问题的探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生命?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去美国读 PhD 要避开亚裔、女性、助理教授(AP)、未婚四类导师”这个说法,虽然在学术圈存在,但 绝不是一个普遍认可的真理或客观事实。它更多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在申请和读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 刻板印象、负面经验、以及某些具有特定挑战性的学术环境中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导师的成功与否,以及对学生.............
  • 回答
    我的导师,一位在化学领域浸润了几十年的老教授,每次提起未来的趋势,总会带着一种笃定的神情说:“21世纪,绝对是化学的世纪!” 我刚开始听到时,觉得他有些“一家之言”的偏执,毕竟现在大家聊得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太空探索。但随着我在这条科研道路上越走越深,越发觉得他这句话的分量越来越重,它不仅仅.............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乙肝病毒感染和遗传之间一个关键的误区。我们来一点点捋清楚:乙肝病毒为何能整合进染色体?这和肝癌的关系又在哪?要理解乙肝病毒的整合,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它本身。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但它不是像我们普通人DNA那样是双链的。它有一个叫做“共价闭合环状DNA”(.............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本想用在自己脸上,结果却买了假货,不仅钱打了水漂,脸还被毁了,这真是让人既愤怒又心疼。说假货里含有“毁脸成份”这么“有效”,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绝非巧合。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假化妆品存在?说白了,就是暴利。正规化妆品从研发、生产、质检到品牌营.............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捉急的,复试还没开始,朋友就放出“大部分老师没名额了”这样的消息,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别急,咱们一点点来分析,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你可以怎么做。1. 复试还没开始,为什么会有“没名额”的传言?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名额分配的“潜规则”与提前沟通: 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交通安全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80%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颇,但不可否认,与交叉口相关的事故在道路安全统计中占据着非常显著的比例,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的语境下,后果往往更惨烈。 既然问题如此突出,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出现?这背后涉及了技术、成本、人文、以及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