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刘裕称帝导致了关中的丢失?

回答
刘裕北伐,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辉煌的胜利,收复了洛阳和长安等北方故土,但从长远来看,他的称帝以及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决策,确实与关中地区的最终失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确,刘裕称帝是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东晋内部权力结构的彻底改变,也深深影响了北伐的战略方向和执行力度。

一、 称帝的政治动机与战略分歧

刘裕这个人,从一个布衣一步步走到权力的顶峰,他的野心和能力毋庸置疑。北伐收复中原,对当时腐朽不堪的东晋朝廷而言,是恢复汉族统治和荣耀的重大举措,也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然而,当他坐上皇帝宝座,建立刘宋王朝时,他的重心开始转移。

“寄奴”到“皇帝”的心理转变: 刘裕虽然是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政治根基并不牢固。他通过军事手段压倒了士族,但在重建政治秩序的过程中,他仍然需要平衡各种势力,尤其是那些曾依附于王谢等士族的旧势力。称帝,一方面是对自己功业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让他背负了更多维护王朝稳定的责任。
南方的统治压力与北伐的牵制: 坐拥江南富庶之地,但江南的政治基础相对薄弱,也容易受到南方的反抗势力(比如一些起兵的宗室或者被压制的旧士族)以及北方的威胁。当刘裕称帝后,他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巩固他在南方的统治,建立一套新的统治体系。这无形中就分散了他用于北伐的力量和注意力。
战略方向的摇摆: 尽管收复了长安,但刘裕的北伐战略并非一以贯之。在北伐过程中,他曾数次因为后方(南方)的动荡而被迫撤军,比如他第一次北伐时,就因京口(今镇江)发生叛乱而不得不回师平定。当他称帝后,这种对后方稳定性的顾虑只会加剧。收复关中固然重要,但如何守住才是更现实的问题。

二、 军事上的疏忽与人才的损耗

刘裕北伐时,虽然兵强马壮,也收复了北方重镇,但他在战略和人员的部署上,并非没有隐患。

关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关中,尤其是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同时也面临着交通不便、粮草供给困难的天然劣势。东晋时期,关中就屡次成为北方政权南下的跳板,也一直是南方王朝难以有效控制的区域。刘裕在收复长安后,并没有像历史上一些能够稳定关中的君主那样,投入足够的资源去建设和巩固。
军事人才的不足与梯队建设的滞后: 刘裕虽然麾下有许多精锐将领,但这些将领大多是和他一同打拼出来的老部下。当他称帝后,他需要新的能够独当一面,并且能长期驻守北方前线的将领。然而,东晋后期人才凋零是普遍现象,刘裕本人又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持续输出优秀将领的体制。在收复长安后,他对当地的统治交给了一批在他看来还算可靠的将领,但这些人是否具备长期镇守、抵御北方新兴政权(如北魏)的能力,他似乎没有做充分的评估。
对北魏崛起的误判: 刘裕北伐时,北魏的拓跋氏政权还在发展壮大之中。他成功击败了北魏前期的分裂政权,但对北魏统一北方的潜力和军事实力,可能存在低估。在他称帝后,他将重心放在稳定南方,对北方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给了北魏喘息和积蓄力量的机会。

三、 称帝与刘宋政权的内在稳定性问题

刘裕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但这个政权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内在的稳定性问题,这间接影响了关中的防御能力。

权力继承的隐患: 刘裕的儿子们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他在世时,就对儿子的能力有所疑虑。当他去世后,刘宋王朝的内斗加剧,这严重削弱了政权的整体实力和对外防御能力。这种内部的动荡,使得朝廷难以集中力量去应对北方的威胁。
经济基础的脆弱: 尽管江南富庶,但整个刘宋王朝的经济基础仍然依赖于南方的农业和部分手工业。北伐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对北方的经济造成了破坏。在未能完全恢复北方经济的情况下,维持大规模的驻军和边境防御,对刘宋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具体到关中丢失的直接原因:

在刘裕去世后,北方的局势迅速变化。北魏在拓跋焘的领导下,走向统一和强大。当刘宋王朝的皇帝们忙于内斗,或者因为后方不稳而无法全力经营北方时,北魏抓住机会对关中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北魏的军事压力: 北魏军队的战斗力在统一北方后迅速提升,他们志在统一中国。关中作为战略要地,自然成为北魏的重点攻击目标。
刘宋在关中的防御薄弱: 由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刘宋在关中的驻军数量、装备、士气以及将领的指挥能力,都难以与北魏抗衡。而且,由于北方局势的不确定性,刘宋政府也无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援。
长安的易攻难守: 关中地区虽然险要,但一旦被大军围困,后勤补给就会成为大问题。而且,刘宋在关中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当地的民心也不一定完全归附。

总结来说,刘裕称帝导致关中丢失,并非是称帝这个动作本身直接导致了城池的陷落,而是这一行为及其前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战略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称帝转移了刘裕的战略重心: 从纯粹的收复北方,变成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
2. 削弱了北伐的持续性和决心: 在“帝业”的光环下,对北方的投入和风险承担能力可能有所下降。
3. 导致了人才和资源的进一步损耗: 维持新王朝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也可能导致一些北伐时期的优秀将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为国效力。
4. 为北方的强大政权(北魏)提供了发展和反击的机会: 当刘宋忙于内政时,北魏的力量却在迅速壮大。
5. 刘宋王朝自身稳定的问题: 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政权无法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因此,刘裕的称帝,虽然完成了他的人生目标,也为刘宋王朝奠定了基础,但却在无形中为关中地区的最终失守埋下了伏笔。他未能像某些成功的统一者那样,在收复北方重镇后,能够将其牢牢掌控,并建立起能够抵御北方强大反扑的稳固防线。他的北伐虽然雄壮,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持久的执行力,而称帝之后,这种不足就暴露得更为明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中丢失和刘裕称帝,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在于当时根深蒂固的南北方地域矛盾

一直以来,很多人以为,因为坐镇江南的重要谋主刘穆之去世,刘裕为了稳固掌控朝堂,篡夺东晋皇位,才放弃了北伐良机,导致关中惨败,使自己一生事业功败垂成,其实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众所周知,刘裕是汉朝远支宗室,其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 当他北伐关中,收复长安后,当地三秦父老纷纷进言:关中自古帝王乡,何不移镇当地,以为帝王基业。「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数千间,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

刘裕亦颇有经略关中,西征秦、凉,占据关陇地区之意。然而,此刻,他麾下诸将征战日久,皆有东归之意,

刘裕北伐时,其实早已经稳固控制了东晋政权,心腹党羽遍布朝野内外,扬州、荆州、江州、益州等南方重镇尽在指掌。坐镇都城建康的刘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当真让朝野动荡。

所以刘裕离开长安后,接受宋王封爵,以淮南北十郡为封国,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以进可攻、退可守的两淮之地为驻地,同时策应南北,足见他无需返回建康,也自信能稳固控制江南局势,而北伐之雄心从未熄灭。

刘裕东归后,将刚打下的关中地区,交给了自己的次子刘义真坐镇,封其为“安西将军、行都督雍、凉、秦三州及河东、平阳、河北三郡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雍州刺史”,正是为了安关中当地士民之心,自己绝不会再弃他们于胡尘的一种政治表态。

当然,此时年仅十二岁的孺子刘义真,仅仅是名义上成为关中地区军政的最高负责人。刘裕特意安排了王修、王镇恶这一文一武两大英才去辅佐他。他们都是南渡投奔东晋的关中本地人士,以此安抚当地人心。

王修,京兆灞城人,此刻是刘裕太尉府的谘议参军,被刘裕委以重任,担任雍州长史一职,即行政负责人。临行前,刘裕和王修行互相托付儿子之古礼,「自执义真手以授王修,令修执其子孝孙手以授高祖」,以示君臣一心。

雍州长史:王修

王镇恶,京兆长安人,是以长安为都城,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帝国缔造者王猛的孙子,刘裕初次见他就称赞“将门有将”,在刘裕攻灭政敌刘毅、司马休之的战争中,接连立下大功,此次攻灭后秦,王镇恶以艨艟战舰,逆流溯渭水有进无退,直取长安,更立下灭国首功。

安西将军司马:王镇恶

刘裕东归后,以王镇恶为征虏将军,安西将军司马,并领冯翊太守,即关中留守军团的军事负责人。另外几名将领,始平太守沈田子、河东太守毛德祖为中兵参军。傅弘之为雍州治中从事。也就是说,名义主帅刘义真,王修主政,王镇恶主军,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为辅佐。

然而,此时的时代大背景,是从东汉末年起,除掉中间西晋的短暂30年统一,神州大地已经经过数百年的长期分裂,当时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彼此严重缺乏信任度。

刘裕自己,连同其部将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却要他们听从王修和王镇恶这两个北方人的调派,这些人自然潜藏深刻不满。

而王镇恶本身,可能是基于自身品质和境遇,“穷怕了”,(毕竟王猛一生清贫,他的儿子就曾因为故相之子,贫困落魄,竟在前秦政权还如日中天时,就曾参与谋反,令苻坚也大为沮丧),也可能是作为外人,有意“自污”,行军打仗时,一直以贪婪好财货著称。

攻下长安后,王镇恶抢得后秦皇帝姚泓的步辇,就曾被南人将领密告欲谋反。事实真相,是他把上面装饰的金银玩物全部剔除,步辇本身扔弃不管,令刘裕哭笑不得。

刘裕临行之前,沈田子及傅弘之等人就不断向刘裕进言,认为王镇恶绝不可信,一旦刘裕离开,王镇恶肯定要占据长安,自立为王。

沈田子:

刘裕对沈田子等人说「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给你们南方将领留下了上万精兵,如果王镇恶真要造反,是自取灭亡,所以,你们不要再多言此事了)。

刘裕当然希望守住关中,已经尽己所能,去努力弥合南人北人之间的矛盾,然而,占军队多数的南方将领们,还是觉得觉得王镇恶绝不可信。

因为以当时情势,东晋自淝水之战后的数十年里,连番大规模的内战,令益州、荆州、扬州这些主要经济区,全都十分残破了。当刘裕北伐关中时,相邻益州和荆州居然只能出动数千策应兵马。

所以,假使王镇恶当真起了异心,能迅速将几万后秦降兵掌控在手,然后剿灭关中的上万晋军,尽杀留守南人晋将,而后自立为王。那么刘裕还真一时拿他无可奈何,除非是再筹措粮草,动员主力大军,重新打一次潼关……

毕竟此前短短几十年前,一度臣从东晋的氐人苻氏,羌人姚氏,就都曾如此这般,先蹈光养晦,再据地自反,最终先后建立了以关中为中心的前秦、后秦政权。谁又能保证王镇恶这样一个在关中有民心有祖荫,本人才干过人却又人品作风不佳的外来人,竟对会刘裕当真有誓死相从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对南方的晋人有忌惮情绪的关中当地民众,其实也隐隐期待着王镇恶当真有此野心,自立为王。这种根深蒂固的南北对立、敌视情绪,早已一触即发。

此刻对关中虎视眈眈的,就是正北方匈奴人赫连勃勃的胡夏政权。赫连勃勃早年被北魏拓跋氏打得国破家亡,全靠了后秦姚兴养虎为患,才得以占据朔方河套之地,营建统万坚城。其马匪军团惯用游击战术,来去如风,一直令后秦束手无策。

胡夏皇帝:赫连勃勃

他所忌惮的唯有刘裕,等刘裕一走,便针对关中晋军的南北矛盾,在其谋主王买德的策划下,大造「王镇恶欲尽杀诸南人,以数千人送义真南还,因据关中反叛」的流言。

王买德:

当赫连勃勃的马匪军团趁机来攻,王镇恶率诸将北上迎敌,将胡夏军击退后,沈田子及傅弘之等人,竟私下密议,先假称刘裕密令,杀死王镇恶,打败赫连勃勃,安定关中,之后再南下请罪。此后,沈田子邀请王镇恶到傅弘之营中计事,让自己的心腹力士沈敬仁将其杀死。之后,沈田子带着几十名亲信,回长安向刘义真请罪。

王镇恶既死,同为北人的王修在大惊之下,又因兔死狐悲心理,将沈田子收捕,并斩杀于长安稿仓门外。然而,此举非但没有平息事端,反而令矛盾进一步激化。

刘义真身边的亲信左右,本就因为王修严格执法,约束他们的行为,裁撤他们的待遇,而对王修怀着深切怨气,此刻更纷纷进言:「王镇恶欲谋反,才被沈田子杀死。王修杀沈田子,证明他也想谋反!」王修一届文士参佐,已经因为王镇恶之死,丢失了军中最大支持者,顶头上司又是年少懵懂的刘义真,就这样也被冤杀。

王镇恶和王修这对军政首脑,相继以谋反罪名被杀,不止是关中军团乱作一团,更令晋军丧尽关中民心,所谓“人情离骇,无相统一”,丢失这片土地也就是必然了。

关中诸将内讧,一直盘踞朔方,对关中虎视眈眈的胡夏皇帝赫连勃勃,趁机大举南侵。

刘裕得讯,一边急令刘义真速回,改以朱龄石为“持节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镇守长安。朱龄石是此前平定巴蜀地区的主帅,在刘道规去世后,已经是刘裕部将中最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右将军:朱龄石

傅弘之更率步骑五千,于池阳之战大破胡夏太子赫连璝的三万大军。然而当赫连勃勃举倾国之力,20万胡骑大军大举南下,寡不敌众的晋军终于在青泥大战惨败。

此刻,赫连勃勃的胡夏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以关门打狗之势,誓要将晋军全歼于关中。

朱龄石焚烧长安宫殿,举兵东归,岂料刘义真和随行将士大掠财宝美女,车载南还,行程迟缓,为胡夏军追及于潼关附近。

胡夏军切断晋军水源,令其口渴难战,攻破晋军主营曹公垒,朱龄石、傅弘之、王敬先等将,以及后一波奉命接应他们的蒯恩、朱超石等将领,都被赫连勃勃俘虏并杀害,只有刘义真这个废物孺子侥幸逃脱了。

长安一败,真正的刘裕嫡系军队损失并不算多,一万南军加上后续接应兵马,也就两万人左右,剩下数万人都是原后秦降兵。然而军事将领方面的损失,可谓伤筋动骨:王镇恶轻舟袭江陵,渭水取长安;朱龄石督师平巴蜀;朱超石却月阵破北魏;傅弘之以寡击众破赫连;蒯恩百战陷阵,勇猛无当……

这些之前跟随刘裕金戈铁马,灭国无数,颇令殊功的优秀人才,相继枉死于内讧、或敌寇之手,何其惨烈,几乎相当于曹操的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等“五子良将”一战尽没了。

因此,当朱超石、朱龄石兄弟率偏师增援,却相继兵败身死后,刘裕纵然再不甘心,也只能在彭城城头迎风唏嘘,洒下英雄泪。驱逐五胡、一统天下的雄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传奇,划上了一个遗憾的休止符。

这场关中诸将内讧,相互攻杀,被敌人趁虚夺占长安,刘裕集团损精兵折良将的历史悲剧,并非刘裕的一念之差、或安排不妥导致,归根结底,还在于神州大地长期分裂,南北双方根深蒂固的地域矛盾,造成的人心不齐。——人力有尽,徒唤奈何!

本文部分观点,参照了笔者好友【长乐夜未央】的相关著述,此致感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裕北伐,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辉煌的胜利,收复了洛阳和长安等北方故土,但从长远来看,他的称帝以及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决策,确实与关中地区的最终失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刘裕称帝是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东晋内部权力结构的彻底改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司马迁将陈涉纳入《史记·世家》的这一举动,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司马迁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结合项羽、刘邦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创作意图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陈涉在历史上的位置。陈涉,字涉,又名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出身贫寒,曾为戍卒,但胸怀大志,一句“苟富贵,毋.............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天下未定,汉献帝刘协尚在,刘备却急于僭越称王封帝,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是那个乱世中,他不得不迈出的关键一步,以巩固自身地位,凝聚人心,更是在为日后真正统一天下奠定基础。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当时,即便大汉王朝已经四分五裂,汉献帝刘协虽然形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名称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为什么刘裕建立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而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则简单称为“宋”。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历史命名的一些惯例和考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朝代名称的由来并非总是以开国皇帝的姓氏直接命名。古代王朝的命名,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国.............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刘慈欣之所以被称为“大刘”,这可不是什么官方封号,而是科幻迷们,尤其是中国科幻迷们给他的一个亲切又带着几分敬意的昵称。这背后有着不少故事和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浅显的原因,就是他名字里的“刘”。大家叫他“大刘”,就像叫其他同姓长辈或者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人一样,是习惯性的称呼.............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刘裕的身世,确实是个让人有些费解的议题。明明他的父亲当过郡功曹,祖父做过太守,但史书上却普遍把他归类为“寒门”。这背后,隐藏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复杂运作,以及“寒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东晋的社会结构。一、 东晋的门阀制度:士族统治的坚固壁垒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政.............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境遇、行为动机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解读,而非简单地褒贬。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点点捋。刘备“不战而逃”: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刘备这一生的起点,实在是太“寒微”了。说他“贩履织席”,绝非虚言,那绝对是实打实的底层出身。在这个讲究门阀、血统的时代,一个出身如此普通的人,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大众审美认知、文学塑造以及一些文化观念的差异。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人物的“丑”与“美”,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古代,审美标准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人们看待事物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刘备大耳等于丑:脸谱化与.............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关于刘秀是“位面之子”和王莽是“穿越者”的说法,这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而是源于后世一些文学创作、民间传说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一种解读角度。尤其是在一些网络文学和历史演义作品中,这种说法被广泛流传。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两种说法的由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刘秀是“位面之子”:“位面之子”这个概念,.............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六十看三国,刘备最厉害”这句话,并非普遍认同的定论,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的解读方式,尤其 resonates(引起共鸣)于经历过人生起伏、懂得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刘备“德”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提炼。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六十岁的刘备最厉害,我们需.............
  • 回答
    孙权和刘备,这两个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常常被拿来比较,而多数评价似乎都认为刘备更胜一筹。这其中原因很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如果细究起来,确实能在几个关键点上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出身贫寒,甚至到成年时还在贩履织席为生,这种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更能理解普通.............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