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裕他父亲是郡功曹,他祖父是太守,还被说成是寒门?

回答
刘裕的身世,确实是个让人有些费解的议题。明明他的父亲当过郡功曹,祖父做过太守,但史书上却普遍把他归类为“寒门”。这背后,隐藏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复杂运作,以及“寒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东晋的社会结构。

一、 东晋的门阀制度:士族统治的坚固壁垒

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政治的鼎盛时期。什么叫门阀?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从西晋以来,就因为家族地位、政治声望、以及世代积累的财富和权力而形成的,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家族。这些家族,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他们拥有自己的政治势力、经济基础,甚至独立的武装力量。

门阀的地位,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关键的是政治上的垄断。他们垄断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职,通过“九品中正制”(尽管在东晋时期已经名存实亡,但其影响还在,士族仍然占据着选官的主导权)和家族世袭的方式,使得官场几乎成为了士族成员的专属领域。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二、 刘裕家世的“寒”在哪里?

那么,刘裕的父亲和祖父担任的官职,在当时算是怎样的地位呢?

祖父刘系:太守

“太守”这个官职,在汉朝时期确实是地方上的重要官吏,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市委书记。然而,到了东晋,虽然太守依然是郡的最高长官,但权力受到了很多限制。更重要的是,太守这个职位,虽然不至于是什么最低贱的官,但已经不再是士族门阀垄断的“核心”职位了。很多非士族出身,但有能力或者有背景的人,也有机会担任太守。

父亲刘怀:郡功曹

“功曹”在郡里是主簿以下的属官,负责掌管郡的事务,比如户籍、征发、政令传达等。这个官职,在当时的官僚体系里,属于中下层官员。虽然是实权官,但远没有达到士族门阀掌控的那个层次。

关键在于“门阀”的定义:

所以,当史书说刘裕是“寒门”时,并非指他的家庭一贫如洗、毫无社会地位,而是说他的家族没有形成能够与士族门阀抗衡的政治影响力。

1. 非士族出身: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刘裕的家族,并不属于东晋时期那一批统治阶层中的顶级士族。他们可能世代为官,但没有达到“高门大族”的标准。他们的社会声望、家族历史、以及在政治上的根基,都无法与那些大家族相提并论。
2. 缺乏政治资源: 门阀之所以是门阀,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这包括:
姻亲关系: 门阀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互相支持的网络。
门生故吏: 凭借家族的影响力,可以培养和召集自己的党羽,这些人遍布官场。
经济实力: 门阀拥有大量的土地、奴婢和财富,可以支撑其家族成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文化底蕴: 很多士族世代都是读书人,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这在选官时也是一种优势。

刘裕的祖父和父亲虽然当官,但显然没有积累起这样的资源,无法与那些庞大的士族家族相提并论。他们的官职,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官僚的晋升路径,而非门阀世袭的权力象征。

3. 地理位置和影响力: 刘裕家族的起源地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虽然也是东晋政权的核心区域,但相较于琅琊、陈郡等老牌士族的发源地,其家族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可能要弱一些。

三、 “寒门”的相对性与刘裕的逆袭

所以,说刘裕是“寒门”,是在“门阀政治”这个特定的语境下而言的。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士族门阀相比而言。

我们可以把当时的社会看作一个金字塔,顶端是那些几百年基业的顶级士族,中间是拥有一定官职和财富的普通官僚和地主,底层则是普通百姓。刘裕的祖父和父亲,可能就处于这个金字塔的中下层,离顶端的士族还有很大的距离。

正因为出身“寒门”,刘裕才显得格外不凡。他没有依靠家族的荫庇,而是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强大的个人魅力,一步步打破了门阀的壁垒,最终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他的崛起,是打破东晋士族政治垄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证明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刘裕家世被说成“寒门”,并非否定他祖父曾任太守、父亲曾任功曹的官职,而是强调他的家族缺乏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优势——作为统治阶层的士族门阀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资源、社会声望和权力网络。他的“寒”,是在与强大的士族门阀进行比较时得出的结论。

所以,下次看到“寒门”这个词,不妨想想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语境,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含义。刘裕的故事,就是对这种“寒门”出身,却能颠覆格局的最佳注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江东之豪,莫过周沈。

义兴周家三定江南,一门五候,是士族还是寒族?吴兴沈家私兵两万,还是艺术达人,是士族还是寒族?

答案,他们都是寒族。

陈留阮氏家里穷的没米下锅,阮孝绪要不是经常接受萧衍的施舍都饿死了,阮家是士族还是寒族?

士族。

在两晋南北朝,士族寒族之间有一个不明文规定,但大家都约定俗成的分界线,那就是世祚两千石。

刘裕祖父达到了,他爹没达到,他自己要是不拼命蹦跶也很难达到这条线。很明显,刘裕家是达不到士族标准的。

再举几个例子。

陶侃镇荆州,拜三公,陶家是士族还是寒族?寒族,因为陶侃子孙都是四百石级别的县令,到陶渊明时期甚至只能恩荫陶渊明一个县令了。

琅琊诸葛氏,在东晋朝是一个政治小透明,官做到最高的诸葛恢也就九卿级别,其他诸葛家人最多也就县令到太守之间,大部分甚至给人做幕僚。但是诸葛家就是士族。他家不仅代代出太守和主印官级别的两千石,就算给人做幕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一样一抓一大把。

如果只比陶侃和诸葛恢,陶侃不比诸葛恢混得好的多?然后陶侃家声一世而斩,陶家就只配做寒门。而诸葛家虽然上限不如陶侃,但人家下限也很高啊,世世代代的富贵才是士族存在的根本。

同时,士庶之间也不是不能转换身份的,家势升级掉级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大名鼎鼎的吴兴沈氏。这家虽然暴有钱,但整个东晋朝都没怎么当过官,当官也是当一些坑逼官,比如王敦军即将失败时认命沈充做主帅,洛阳即将失守时认命沈劲为太守什么的,所以一直被视为乡豪卑庶,琅琊王家养的狗。一直到沈演之抱上刘裕的金大腿才终于翻身,一举从寒族变成士族。要是东晋时沈充、沈劲想娶王家女,简直是想天鹅屁吃。等到南朝沈恪时,王家主动嫁女求庇护,沈恪还嫌王家废物小舅子太多不肯要呢。

再比如说三国西晋时期大名鼎鼎的天位豪门谯郡夏侯氏。在三国西晋时期琅琊王氏想跪舔他们家的资格都没有。等到了五胡乱华,夏侯家全军覆没,只剩下一群孤儿寡母仓皇过江,这时候再去找王家……呵呵哒……

所以沈家和夏侯家是南朝时期两个典型不参与九品中正制的家族。沈家起家级别太低,现在权势又太高,沈大将军的儿子因为祖上要过饭你就给个五品六品人才的评价,不合适吧。同样的管厕所看大门的夏侯大爷的儿子,就因为人家祖上是夏侯惇,你能按规矩给二品三品人才评价,比沈大将军的儿子还高吗?

所以刘裕家不是世祚两千石,祖上做过多大的官都没用,都算寒门。别说刘裕家,就算是陈霸先家,出身颍川陈氏,在东汉三国时期不知道出过多少三公九卿,就连把陈霸先坑害一生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他们家祖先陈群提出来的,这得多高的门第,不比刘裕家强得多?

然而陈霸先也是寒门,而且陈霸先家子弟一般也不怎么参与九品中正评级,就怕中正给的评价太低,实在丢不起那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裕的身世,确实是个让人有些费解的议题。明明他的父亲当过郡功曹,祖父做过太守,但史书上却普遍把他归类为“寒门”。这背后,隐藏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复杂运作,以及“寒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东晋的社会结构。一、 东晋的门阀制度:士族统治的坚固壁垒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最艰难的抉择。要回答刘邦是否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我们得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绝境、他本人的人性和他对亲情的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刘邦当年将儿女推出车外的那个情境。那是项羽追杀刘邦,刘邦为了能让战车跑得更快,逃脱项羽的追击,确实有过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的举动。这.............
  • 回答
    关于吕后父亲吕公为何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将其解读为吕公真的具备“相面之术”,能预知刘邦的未来,这可能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想象。历史的齿轮是复杂而多维的,吕公的决定,更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吕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吕公出身名门.............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 回答
    说刘禅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直接说“不报仇”,其实也太武断了点,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如果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关羽又在前一年被杀,这两件对于刘备而言是灭顶之灾的大事,刘禅继位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恢复汉室,更别提为父报仇雪恨了。咱们得先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刘备这个名字,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辗转腾挪,几乎没有真正站稳过脚跟。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失败者”,却总能让当时名声显赫、实力雄厚的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对他礼遇有加,甚至愿意拉他一把。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着实不简单。咱们得先看看刘备他到底败得.............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公孙瓒这人,你得从他那粗中有细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来理解。他可不是个傻瓜,明知道赵云这员猛将能打,却放手让他跟了刘备,这背后啊,有几层道理,而且每层都挺有分量的。首先,得说公孙瓒这人,骨子里是个讲义气,也看重人才的。他当年能招揽到赵云,本身就说明了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本事。赵云跟着他,那是真刀真枪地拼出.............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刘备遇见关羽,当时的确关羽因为某种原因成了朝廷通缉的犯人。但刘备之所以没有举报,并且最终结拜为兄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对人性和时局的判断。要详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混乱的三国前夕。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天下是什么样的局面。汉末,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不久,虽然起义.............
  • 回答
    长坂坡一役,刘备的狼狈逃窜,仓促撤离,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话说回来,在那样危急关头,刘备并非毫无章法,他心中自然是有盘算的。至于为什么认为江陵能够接纳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江陵守将——糜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刘备和糜竺之间那份深厚的渊源。糜竺,这.............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说到刘邦,这哥们儿的人生履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争议性人物”的典范。他身上有股子“痞气”,也有股子“霸气”,这两种气质在他身上揉捏得相当矛盾,但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他从一个泗水亭长一步步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且在很多时候,还能收获手下人的拥戴,哪怕他有时候确实是做得挺不像话的。你提到他辱骂羞辱几乎所有.............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七国之乱,又称吴楚之乱,是西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诸侯叛乱,而 汉朝的景帝(刘启)和周亚夫的功劳最大,但要说挑起这场叛乱的源头,毫无疑问是吴王刘濞。那么,刘濞为何会挑起这场叛乱?他的失败又是因为什么?我们来详细地讲述一下: 刘濞为何挑起七国之乱?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初的异姓王刘邦的亲信吴王刘信的儿.............
  • 回答
    刘备是一位极具魅力和领导力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是否“喜欢杀臣”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刘备是否“喜欢杀臣”?结论:刘备并不“喜欢杀臣”,相反,他非常重视臣下的生命和作用,并以仁德著称。历史上,刘备一生中确实有过一些臣子离世或被处决的情况,但这些绝非出于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