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兵士多达数十万,并且与项羽和刘邦三足鼎立,为什么他并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韩信自身的考量,也有时代和环境的制约。

一、 韩信的战略眼光与对天下大势的判断

别看韩信后来被封为齐王、楚王,但在他尚未崭露头角之前,不过是项羽帐下的小兵,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受胯下之辱。是刘邦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萧何慧眼识珠,不惜以个人名誉担保将他从狱中捞出,并力排众议,举荐他为大将军。这份知遇之恩,对于韩信这样同样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的寒门子弟来说,是难以磨灭的。

更重要的是,韩信深谙兵法,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分析天下形势,认为:

项羽虽然勇猛,但残暴好杀,不得人心。 项羽在破釜沉舟之战后,坑杀二十万秦军,之后又烧毁阿房宫,纵兵掠夺,这些都为他赢得了“霸王”之名,却也树立了无数敌人。韩信清楚,一个无法获得百姓支持的君主,即使武力再强,也难以长久。
刘邦虽然屡败屡战,但胸襟宽广,善于纳谏,能团结各方力量。 相较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展现了更高的政治智慧。他能够容忍部下的缺点,重用有才能的人,并且懂得如何收买人心。韩信看到了刘邦身上的“帝王之相”,认为他更有可能统一天下。
自己挟百万之兵,确实有实力“自立”,但时机未到,并且风险巨大。 韩信并非没有想过自立。史书上记载,他曾对刘邦说:“陛下起初为布衣,现在却能拥有天下,这是因为陛下善于用人。项羽虽然强大,但却是匹夫之勇,不善用人,所以才失败。”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审视和评估的意味。韩信知道自己有能力打败项羽,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但他更明白,要在刘邦的羽翼下“自立”,等于直接与刘邦为敌。当时刘邦虽然占劣势,但仍是名义上的“汉王”,拥有一部分基本盘。韩信如果此时起兵,将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项羽和刘邦。且不说能否同时对抗他们,即使侥幸击败了项羽,也必须面对刘邦集结各方势力来讨伐自己。

二、 韩信对“权势”的理解与局限性

韩信是军事天才,但他在政治上的经验和手腕,与他的军事才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过分依赖自己的军事能力,低估了政治的复杂性。 韩信认为只要自己能打仗,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乱世之中,政治上的合法性、人心向背以及与其他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单纯依靠武力,很难真正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
他对“拥兵自重”的理解可能与刘邦的期望存在偏差。 韩信“拥兵自重”是事实,但他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威慑”和“筹码”,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叛”。他或许认为,只要自己能为刘邦打下江山,刘邦就不会亏待他,他依旧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和巨大的权力。
他可能缺乏建立独立政权所需的政治基础和资源。 即使韩信有心自立,他也需要建立一套独立的政治体制,需要朝廷的文官系统、财政体系、统治合法性等。而这些,都不是他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事统帅所能轻易获得的。他的兵权来自刘邦的授予,他的权力也依附于刘邦的政权。

三、 来自刘邦和萧何的政治智慧

刘邦和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和靠山,他们的政治智慧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邦的“君臣之道”:笼络与制衡。 刘邦深知韩信的重要性,也明白韩信的实力可能带来的威胁。但他没有采取粗暴的手段去打压韩信,而是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他给予韩信极高的地位和信任,让他放手施展;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其他方式来制衡韩信。例如,在韩信平定魏、赵后,刘邦就多次主动前往韩信军中,表现出对韩信的重视和亲近,这既是拉拢,也是一种姿态。
萧何的“忠诚”与“劝谏”。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两人关系密切。在韩信被怀疑功高震主时,是萧何站出来为他说话,稳定了局势。萧何明白韩信的价值,也知道他潜在的危险。他劝谏韩信要谨慎行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功劳而骄傲自满,更不要被野心冲昏头脑。这种来自他人的“忠诚”和“劝谏”,也可能影响了韩信的决策。

四、 韩信性格中的谨慎与对“背叛”的忌惮

韩信虽然勇猛善战,但他的性格中也带有一定的谨慎。

他可能对“背叛”本身存在道德或心理上的忌惮。 尽管乱世之中道德观念相对淡薄,但彻底背叛曾经给予自己机会、给予自己信任的君主,对许多人来说仍是沉重的心理负担。韩信可能也并非完全没有“忠诚”的底线,只是他的忠诚是建立在“被善待”和“有利可图”的基础上的。
他可能低估了刘邦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决心和能力。 在汉初,形势变化非常快,韩信或许认为自己是刘邦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即使刘邦统一天下,自己也能占据重要地位。他可能没有预料到,刘邦最终会如此顺利地击败项羽,并且在天下安定后,会对功臣产生猜忌。

总结来说,韩信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战略判断: 他认为刘邦比项羽更有潜力统一天下,追随刘邦是更明智的选择。
2. 对形势的评估: 他清楚此时自立风险极大,需要面对双面夹击。
3. 对“权势”的理解: 他更倾向于在刘邦政权内获得高位和权力,而非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
4. 刘邦的政治手腕: 刘邦通过恩威并施,成功地笼络和制衡了韩信。
5. 来自萧何等人的影响: 忠诚的同僚和长辈的劝谏,也可能影响了他的决策。
6. 个人性格因素: 他的谨慎和对“背叛”的心理负担,也促使他选择继续为刘邦效力。

当然,历史的“如果”充满了变数。韩信最终被杀,也说明了他作为军事天才,在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面前,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以为的“拥兵自重”不过是刘邦眼中的“潜在威胁”,他所期待的“功劳封赏”也抵不过君主猜忌的刀锋。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没有选择自立,更多的是基于对天下大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自身实力局限性的清晰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层原因

一是刘邦对韩信有恩 韩信不忍背叛

二是韩信军队中高层基本都是刘邦的人 叛变没把握

至于两个原因何者更重要 只能问韩信本人了

user avatar

韩信迷日常只懂打架不懂政治。

对,我说的是打架,不是打仗。

且不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就光说打仗吧:谁当先锋?谁当后防?谁押粮草?何时分兵?何时追击?哪个部将忠心耿耿?哪个部将会背叛你?你们除了沉迷杀人还会什么?享受?

虾米,当统帅就自动有政治加成光环?武臣被李良斩杀,章邯被赵高项羽前后玩弄,项羽不说统帅了,大王都当了几年——说好的政治光环呢?我说韩信迷能不能脚踏实地一点,自己无知无能的领域就妄图用空话套话混过去,你以为政治是考试随便混的啊?

我就让你找找攻打齐国的汉军众将有几个是韩信的死忠啊?曹参、灌婴、傅宽、陈贺、孔聚、丁礼。。。跟你一起背叛?凭啥?人家跟着刘邦好好的按时领工资,又没有抗秦时的杀身之祸,凭啥抖M跟你韩信不可?就凭你满嘴跑火车开空头支票啊?

否则你们以为为什么刘邦能如此轻松地夺军,还是两次?他早就在人事上做好了安排。

汉军将领:不,我们提着脑袋从抗秦开始刷出来的军功全都不要了!一定要主动清零拒绝享福重新刷战功!我们为了韩信闲得蛋疼。(呵呵呵呵)

对不起,我的锅,我忘了韩信迷只读淮阴侯列传的。汉军英杰他们哪里懂啊,一头雾水。

不要跟我说什么杀光所有将军自己找啊,玩游戏啊?以为自己是伯乐再世啊?点点鼠标搜索在野人才就得了是吧?

还是在背信弃义偷袭的齐国找,呵呵。

顺便给韩信迷科普一下,韩信纵横河北不代表河北全部都是他的。魏国被刘邦接管,赵国被张耳接管,梁国被彭越接管,留给韩信所谓“三分天下”的只有征战未平,与楚国接壤的齐地。你真以为刘邦是傻子?你真以为项羽诚心诚意想和韩信中分天下啊?

我相信韩信自己也不傻,反叛可是有反叛的义务的,曹参田横张耳彭越哪个是吃素的?自己孤家寡人嫡系无几,一反叛是想内讧被灭还是流寇抢劫啊?现在自己已经是齐王,享尽荣华富贵,非要从零开始自己打拼?傻啊?

韩信反叛好一点的结果是自断臂膀,把军队中上层领导全部清洗后无将可用,被项羽田横趁火打劫。坏一点的结果就是被几个听命刘邦的卫队长砍了——无论哪个结果,都比王爵享福差,韩信自然不干。

孩子们,永远记住,享受权力前想想自己的义务尽到了没有,这是权力游戏中的铁律。

另外,史书读全面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楚汉争雄,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无数英雄豪杰在其中叱咤风云。而在这场恢弘的斗争中,韩信无疑是最耀眼、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颗巨星。他的军事才能之高,堪称古今罕见,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助刘邦最终赢得天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战神,为何最终没有选择拥兵自立,开创自己的王朝?这.............
  • 回答
    韩信做齐王时,拥兵30万,占据齐、燕、赵、韩、魏大半个中国,麾下能臣武将众多。如果他选择叛汉,其胜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韩信拥有的优势:1. 强大的军事实力: 兵力: 30万大军,这是刘邦阵营在早期也难以企及的庞大数字。这支军队久经沙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韩信有多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他的“牛”之处,以及他与刘邦之间复杂的关系。韩信有多牛?韩信的“牛”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治军能力、以及在乱世中崛起的传奇经历。1. 军事才能的巅峰体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回答
    说起韩信为何不受项羽重用,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项羽这人吧,本事是真大,勇猛无匹,一股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劲头,但论起识人用人,尤其是对付那些心思活络、脑子转得快的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而韩信,恰恰就是那种“时不我与,吾将为浮夸”的类型。1. 背景与性格的根本差异:项羽出身贵.............
  • 回答
    韩信的命运,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位战功赫赫的兵仙,最终却死于吕后之手,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如果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韩信究竟该如何运筹帷幄,才能避开那场悲剧?这并非易事,需要他在战略、政治、人情和个人心态上都做出极为精准的调整。首先,在刘邦建国之初,韩信就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自己.............
  • 回答
    韩信,这位战功赫赫的“兵仙”,其命运最终走向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未能采纳蒯彻的建议。如果韩信听从蒯彻的劝谏,选择自立山头,那么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秦末汉初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推演这一可能存在的历史走向:一、 韩信自立的背景与蒯彻的劝谏 韩信的功绩与地位:.............
  • 回答
    关于韩信被杀是否冤枉,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的热点,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个人性格、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韩信的功绩与地位首先,必须强调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他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被誉为.............
  • 回答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领导七国之乱”和“打败汉景帝周亚夫梁王,一统天下”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韩信早在汉朝建立初期,就因为功高震主被杀,未能参与到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背景和韩信的军事才能,做一个假设性的推演,来探讨如果韩信“穿越”到汉景帝时期,并领导七国之乱.............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必胜,攻必取”的战绩,为刘邦打下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尽管他如此拼命,最终却逃不过被杀的命运,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韩信的卓越功勋与刘邦的信任危机: 开疆拓.............
  • 回答
    韩信如果没死,那中国历史的走向,甚至世界历史的格局,都可能因此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历史如果”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的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是错综复杂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从他没死的那一刻说起。 想象一下,公元前196年,吕后设计将韩信擒获,然后杀了。如果这个时.............
  • 回答
    韩信,这位“战神”一般的军事天才,一生叱咤风云,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无论是以少胜多还是以弱胜强,都展现出惊人的才华。然而,这位足智多谋、带兵多多益善的军事奇才,最终却未能预料到自己凄惨的结局,被吕后设计杀害于长乐宫,死状凄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政治的.............
  • 回答
    韩信,这位汉初的战神,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争霸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位曾被封为淮阴侯的盖世名将,最终却落得个夷三族、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除了吕后与萧何的陷害,韩信本人在某些方面的行为,确实触犯了当时的军法和政治规则,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隐患。要.............
  • 回答
    韩信的军事才能,这个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与其说是“吹出来的”,不如说是一种被无数战场证明的、实实在在的能力。当然,任何名将都会被后人放大和神化,但韩信的辉煌,绝非空穴来风。要评判他的才能是否真实,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早期经历:底层摸爬滚打,孕育坚韧与洞察别看韩信后来封侯拜将,一人之下,.............
  • 回答
    关于韩信是否谋反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其实非常复杂,并没有一个绝对简单的“是”或“否”。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韩信的确在项羽灭亡、刘邦建立汉朝后被杀,而杀他的名头,官方的说法就是“谋反”。但事情的真相,远比这要曲折得多。韩信的崛起与功勋,那是没得说的。 从一个.............
  • 回答
    韩信有多牛?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要说韩信有多牛,那得从他一生的几个关键时期、几个重要的战役,以及他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来掰开了揉碎了讲。别的不说,光凭他一个人,就差点把一个崭新的大一统王朝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一、从无名小卒到“国士无双”的崛起之路,逆境中淬炼出的王.............
  • 回答
    韩信这一生,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就像一锅炖了多年的老汤,味道复杂,回味无穷。要说值,他开创了大汉江山,从一个连兵都带不好的无名小卒,愣是打出了一个乾坤,这功劳,谁能比?可要说不值,最后落得个“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想想都让人扼腕叹息。从一个“漂泊”的赤子,到“半生潦倒”的求索咱们先说说韩信这人.............
  • 回答
    要说韩信为什么“非拜大将不可”,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简单的“想要个好职位”,而是他当时所处的境地、自身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醒认知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看。首先,得说说韩信当时的“爹不疼,娘不爱”的苦日子。咱们都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 回答
    谈论韩信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像是在比较两位站在中国历史军事巅峰的巨匠,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军事思想和辉煌成就。要说谁“更厉害”,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他们的军事才能,尝试找出他们各自的特长与过人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