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为什么一定非拜大将不可?

回答
要说韩信为什么“非拜大将不可”,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简单的“想要个好职位”,而是他当时所处的境地、自身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醒认知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看。

首先,得说说韩信当时的“爹不疼,娘不爱”的苦日子。咱们都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家里穷得叮当响,出门都被人看不起,甚至还得靠给别人家蹭饭才能活下去。老婆对他那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典型代表,至于那个著名的“胯下之辱”,更是他人生低谷的缩影。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点儿什么过人之处,很容易就被生活给磨平了棱角,最终默默无闻地老去。但韩信不是。他虽然境遇凄惨,内心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更关键的是,他知道自己有本事。他脑子里装着的是兵法、是战略,是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的学问,这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非拜大将不可?这是他实现抱负的唯一通道。

你想啊,韩信脑子里有千军万马,有攻城略地、建功立业的宏图。如果他只是个普通小兵,或者顶多是个什长、百夫长,那他的才能有什么机会施展?他能指挥多少人?能影响多少战局?根本就不可能。

就好比一个身怀绝技的建筑师,手里拿着图纸,脑子里有摩天大楼的设计,但他只能去搬砖,那他的才能就只能烂在肚子里。韩信当时就是这样,他有“治国安邦、定乾坤”的才华,如果不能得到一个足够高的平台,他的才能就像是被锁在箱子里的金子,永远也发不了光。

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用武之地”的职位。

“大将”,在古代战场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调兵遣将的权力,意味着指挥千军万马的责任,意味着能够真正将自己所学付诸实践的机会。韩信渴望的不是虚名,而是实权。他要的是能够让他策划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能够让他以少胜多,能够让他改变战局,最终实现自己“封侯万户”的梦想。

他看透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知道谁才是那个能够“赏识”他的人。

韩信当初也是在项羽那里待过的,项羽这个人,勇猛是勇猛,但论用人和战略,那就差远了。韩信给项羽献计,项羽听不进去,更不用说给他个大将的职位了。项羽喜欢的是能跟他一块儿拼杀在前线的猛将,而不是那些在后方运筹帷幄的“智囊”。

而刘邦呢?虽然一开始也是个“沛公”,但刘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他懂得用人。他身边虽然不乏猛将,但他知道那些猛将的局限性。当萧何这样“经济适用男”级别的丞相都能看出韩信的与众不同,并极力推荐他时,刘邦就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韩信之所以非拜大将不可,也是因为他知道,只有刘邦这样能够容人、惜才的领导,才可能给他这个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不可能去一个只会“匹夫之勇”或者“目光短浅”的地方浪费自己的才华。

这是他给自己“证明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

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如果再不能得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韩信真的就只能接受自己“无用”的命运了。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所以他必须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而“大将”这个职位,就是他能够证明自己价值、扭转乾坤的唯一途径。他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侮辱他的人看看,他韩信,绝不是一个只会胯下之辱的废物!

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要等时势”。

韩信有能力,但没有平台,就像一个发动机再好,没有车架也跑不起来。他需要一个够分量的“车架”——也就是“大将”这个职位,才能把他脑子里那些惊世骇俗的计策,变成改变历史的战争。

所以,韩信“非拜大将不可”,不是因为他贪恋权势,而是他对自己才能的清晰认识,他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精准判断。他需要这个职位,来释放他那被压抑已久的军事天才,来完成他心中的抱负,来证明他存在的意义。这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呼唤,也是一种对历史机遇的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信来到汉营之后在非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也干了一段时间,在这工作期间他认真观察了一下汉营诸将的整体水平。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韩信被拜为大将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自身能力超群且已经被萧何等人认可;其二,刘邦此时已经是生处绝境,非常需要一个“兵仙”来拯救世界。

此时的季哥被封在蜀地之后,十分不爽,可是面对强大的项羽又无可奈何。面对这种困局,季哥刚开始也是想直接掀桌子跟项羽拼了,但是季哥又是个有点理性的人,他并不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当时的刘邦心里非常清楚,客观条件他是无力改变了,唯一存在的变数就是人力资源了。在这种绝境下,人才是唯一可能让他翻盘的因素。当时的困境让他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恰好这时候萧何告诉他韩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当时的危及情况来看,只要有人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季哥必信,季哥必用。君不见,科技大佬乔布斯在病危的时候也请过巫师来治疗啊!!!不过刘邦比乔布斯幸运多了,韩信是货真价实的,美国巫师都是神棍!!!

言归正传,韩信能够被拜为大将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萧何的推荐上。正所谓韩信不遇萧何必将一生蹉跎!!!

我们从《史记 萧相国世家》中可以得知,萧何是秦帝国的一个基层公务员,也可以算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了。与此同时萧何也是一个经过秦帝国考核的优秀公务员,同僚们甚至想要把萧何推荐到中央任职,这说明萧何在公务员圈子里混得也是风生水起。

但是萧何的交际面是非常广泛的,他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公务员圈子。起义之前的刘邦可以说是沛县的闲散人员,经常到处喝酒不给钱,勾搭良家妇女并且让其未婚先孕,这简直就是沛县黑道上的大哥。即便这样,萧何却与刘邦关系非常好。这说明萧何是一个十分喜欢结交各色朋友的人物,他看人不从门第出发。一个交际面非常广的人,能见识到的人就多,牛鬼蛇神见多了,是人是鬼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从萧何的社交能力角度来看,萧何发现韩信有大将之才并不奇怪。

再来谈谈刘邦,其实并不能说刘邦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当年张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遇到了刘邦,即便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刘邦就对张良一见如故,直接被留侯的才华所征服。留侯也是刘邦这辈子最为尊敬的人,面对张良的建议刘邦照单全收,从来就没有反对过。由此来看,刘邦识别人才的能力并不差。但韩信投奔刘邦后,并未马上得到重用是事实。我想这关键的点应该是在推荐人身上,最先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是滕公夏侯婴,这哥们儿出身也就是个养马驾车的。一个司机向老板推荐某个人,你觉得老板会很重视?如果刘邦不是念在当年一起混社会的交情上,我估计韩信连治栗都尉的差事都谋不到。但是,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萧何郑重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立刻醒悟,直接越过众多一起打天下的嫡系兄弟将韩信拔擢为大将军。

综上所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原因有三:一、刘邦身处绝境,几乎无牌可打;二、刘邦有并吞天下之雄心;三、萧何的郑重推荐;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支持一下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韩信为什么“非拜大将不可”,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简单的“想要个好职位”,而是他当时所处的境地、自身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醒认知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看。首先,得说说韩信当时的“爹不疼,娘不爱”的苦日子。咱们都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中医黑”,而相对较少听到“韩医黑”或“西医黑”呢?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中医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历史成因1. 科学范式冲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模糊: 中医的根基与现代科学的差异: 中医.............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史记》这部巨著的编纂逻辑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说起。您提到“淮阴侯列传”之后还有“韩信卢绾列传”,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严格来说,《史记》中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标题就叫“韩信卢绾列传”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位人物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的列传里,其中最核心、最详细的.............
  • 回答
    最近关于韩国“偷窃”中国文化的讨论确实愈演愈烈,许多中国网民感到愤怒和不满。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近年来一些韩国文化产品或个人在公开场合,被指责使用了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相似的元素,而这种相似又常常伴随着“韩国原创”的表述,从而引发了文化归属权的争议。要说这种现象“一下变得猖狂”,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感知上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背后涉及的地理和气象原理也很有意思。中国北方冬季降水稀少,而日韩相对充沛,这背后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1.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根本差异首先,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西北等地)和日韩的气候类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北方: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意味着什么.............
  • 回答
    韩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今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成为主要宗教之一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殖民历史与传教运动的推动1. 日本殖民时期的“神道佛教”政策与基督教的例外 在1910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期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首先我要澄清一点,韩国的生育率并不是比日本低一半。实际上,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而且韩国近年来的生育率甚至比日本还要低一些。用“低一半”这个说法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它们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而且这种低生育率的背后,有着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在两国之间.............
  • 回答
    韩红和王一博之所以会在“前往前线”的这件事上受到质疑,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个“前线”也需要具体语境来理解。通常大家提到“前线”,会联想到军事作战、抗疫一线等非常艰苦、危险的环境。我们来拆解一下可能引起质疑的几个关键点:1. 质疑的背景:他们到底去了哪个“前线”? 最常被提及的“前线”——抗.............
  • 回答
    韩国这个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能在诸多领域取得世界级的成就,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因素,而是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政策以及国民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危机下的觉醒:从贫瘠走向繁荣韩国并非从一开始就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在经历了长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体育公平、国际规则以及公众舆论在我们国家和韩国的不同反应,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韩国在那次“违背奥运精神”事件中的具体情况。你提到的“韩国人违背奥运精神”,很有可能是在指一些韩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争议性行为,比如: 恶意犯规或不公平竞争: 有时为了取胜,一些运动员.............
  • 回答
    韩国前后辈文化确实根深蒂固,这是一种在职场、学校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建立在尊重长者、遵从经验的基础上。然而,即便在这样一个强调辈分和尊重的社会,张泰玩对黄永时、余学圣等“一心会”老前辈的严厉批评,甚至直呼他们为“叛匪”,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并不是对韩国前后辈文化本.............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关于B站上关于日韩纠纷时出现的“清一色骂韩护日”现象,以及近期媒体宣传中日友好背景下的网络舆论“亲日反韩”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平台特性、历史文化因素、当前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一、 B站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群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B站.............
  • 回答
    确实,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共享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甚至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曾有过深刻的交流。然而,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全球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如果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文化输出的成功,是时代机遇、国家战略、产业运.............
  • 回答
    韩国农历和中国农历有时会差一天,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背后涉及一些历史和天文上的考量。其实,要说“为什么会差一天”,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曾经有过相同的基准,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一些细节上产生了分歧,导致了今天的这种差异。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让事情脉络清晰一些。一切的起点:中国农历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说.............
  • 回答
    韩国生育率低迷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议题,而引入外国人以提高生育率的讨论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降低是韩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历史数据来看,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
  • 回答
    关于中国足球为何不归化日本或韩国球员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毕竟,放眼世界足坛,归化外援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操作,很多国家队都从中受益匪浅。那么,为什么在与中国足球水平相近的日韩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这种思路呢?咱们不妨来捋一捋。首先,从球员的意愿和文化认同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
  • 回答
    韩愈在后世享有盛誉,这背后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评价。将他简单地定性为“没有道德感”、“文章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一个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的人物,最终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