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北方为什么一到冬天降水量就少的可怜,而日韩不会?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背后涉及的地理和气象原理也很有意思。中国北方冬季降水稀少,而日韩相对充沛,这背后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根本差异

首先,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西北等地)和日韩的气候类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北方: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但陆地的影响更大。冬天,广袤的亚欧大陆迅速冷却,形成一个巨大的高压中心——西伯利亚高压。这个高压势力强大,空气密度大,下沉运动明显,不利于云的形成和降水。同时,冬季大陆上的水汽含量极低,空气非常干燥。
日韩: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延伸,但受海洋影响更显著。 日本和朝鲜半岛三面环海,海洋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即便是冬季,海洋的水温也相对较高,能够储存和释放水汽。

2. 季风系统的作用和方向

季风是影响我们东亚地区气候的关键。冬季的季风从北方向南方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北季风”或“冬季风”。

对中国北方的影响: 当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干燥的季风吹到中国北方时,它本身携带的水汽就非常少。而且,这股冷空气在经过大片陆地时,进一步蒸发(干燥化)的过程很少,到达中国北方时已经非常干燥了。虽然北方有黄河、海河等河流,但在冬季大部分河流的蒸发量也显著减少。
对日韩的影响: 这股西北季风在吹到日本海(东海)和朝鲜半岛附近时,会遇到相对温暖湿润的海洋。当寒冷的空气遇到温暖的水面时,会发生强烈的蒸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迅速增加。然后,这股被“滋润”过的湿润空气,在遇到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山脉阻挡时,就会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这就是为什么冬季日韩沿海和迎风坡(通常是西部和北部)降水会比较多的原因,以雪的形式降下尤其明显。

3. 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叠加效应”

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解释中国北方与日韩差异的关键。

中国北方: 即使有渤海、黄海,但它们相比日本海和太平洋,体量和水汽贡献能力要弱很多。更重要的是,中国北方内陆距离海洋远,强大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压倒了海洋的微弱影响。冬季,冷空气从北边直接南下,基本上没有经过足够大的水体来增湿。
日韩:
地理位置: 日本是个岛国,朝鲜半岛也三面临海,这使得海洋对它们的冬季气候影响非常直接和显著。
山脉: 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都有呈南北走向的山脉。冬季的西北季风携带的水汽,在遇到这些山脉时,会被迫抬升,形成大量的降雪(特别是日本海沿岸的“日本海侧豪雪带”)。朝鲜半岛的太白山脉和妙香山脉等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4. 西伯利亚高压的“保护伞”

西伯利亚高压在冬季的强度和范围决定了冷空气南下的规模。当这个高压势力足够强大时,它不仅控制了寒冷的天气,也意味着从西伯利亚高原到中国北方,空气是下沉的,非常稳定且干燥,不利于降水形成。

总结一下,为什么中国北方冬季降水少,日韩不会:

中国北方: 核心是强大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冷空气本身干燥,加上距离海洋远,缺乏水汽来源,所以降水稀少。
日韩: 虽然也受到冬季风影响,但由于其海洋性气候特征更显著,加上海陆温差带来的水汽蒸发,以及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使得冬季风在经过海洋和山脉后,能够带来相对充足的降水(以雪为主)。

所以,这并不是说日韩就一定“多”,而是相比之下,中国北方冬季干燥是常态,而日韩则相对湿润得多。你可以想象一下,冬天我们在北京感受到的那种呼啸而来的凛冽而干燥的北风,和在日本海边(比如新潟或金泽)那种夹杂着湿气和雪花的冷风,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背后就是上述复杂的气象和地理因素在起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北方是大陆性气候,冬季降水量少;而韩国和日本是海洋性气候,冬季降水量要多一些。

第二,纬度不同。韩国在北纬38度以南,大约就是石家庄以南。韩国南部相当于安徽蚌埠。这纬度比中国北方大部分地方低,降雨量相对更多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背后涉及的地理和气象原理也很有意思。中国北方冬季降水稀少,而日韩相对充沛,这背后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1.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根本差异首先,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西北等地)和日韩的气候类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北方: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意味着什么.............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从北方统一到南方,这一现象贯穿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地理、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地理与地理环境的优势:北方是汉族文明的发源地首先,地理环境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文明重心,即汉族文明的摇篮,发祥.............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一种翠绿的叶子,带着独特的芬芳,牵动着无数人的味蕾,甚至引发着“爱者赞其香,厌者弃其味”的南北差异讨论。这种植物,在大部分地区被亲切地唤作“香菜”,但在从北到南的许多地方,它还有着一个更为古老、更为正式的称谓——“芫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香菜”和“芫荽”这两个名字的并存,又为.............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官制那点事儿,特别是三省六部制、北宋的官制调整以及元朝的行省制。这三者之间,看似是朝代的更迭,实则反映了政治权力、国家治理思路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三省六部制:集权与分权的微妙平衡首先,得说说这个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基础的三省六部制。这套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央的行政.............
  • 回答
    刘裕的北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简直是血与火的交响曲,把北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们打得满地找牙,自己也差点儿被这趟浑水给淹没。说他强,那真是实打实的强,绝不是靠什么花哨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要说刘裕为什么这么牛,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1. 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九成九: 时机抓得准,机会像流水一样.............
  • 回答
    北一辉,这位昭和时期的日本激进思想家,之所以会被扣上“其思想提供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的直接理论依据”的帽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系列著作中那些充满帝国主义色彩、鼓吹“东亚共荣圈”以及“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论调,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强行解读和利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北一辉的思想内核是什么。他出.............
  • 回答
    在中国北方,“强敌”这个词,并非指向具体的某一个敌人,而是历史长河中,长期以来,北方边境线所面临的军事、地缘和文化上的挑战的总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历史、民族构成等多个维度去深入探究。一、地理环境的塑造:无险可守的边疆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和人口聚集地。然而,从军.............
  • 回答
    中国进攻越南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北方帮助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中苏关系、越苏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一、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和转折 “蜜月期”到“貌合神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
  •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想想看,他起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沉重。历史上,中国屡次面临外敌入侵,确实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北方边境往往抵挡不住,而抵抗的“殊死一搏”却常常发生在南方。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交织而成。一、地理与战略的天然鸿沟: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首先,我们要看地理。中国北方.............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渴望迁徙中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催生出的复杂历史现象。与其说是“想”,不如说是一种生存、发展和改变命运的强大驱动力。这些民族,无论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还是后来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与中原的互动,大多源于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生存.............
  • 回答
    中国南方比北方总体发展更快,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单一原因。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化因素: 早期政治与经济中心: 历史上,虽然北方曾长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如长安、洛阳),但南方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尤其是在秦汉之后,经济重心有向南迁移的趋势。唐宋时期,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关于中国汉语方言“南方比北方复杂”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需要细致解读的观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复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被拆解,它可能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文化上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国地理跨度巨大,不同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等因素,语言自然会.............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中国南北方河流名字的“江”与“河”之分,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意思,绝不是简单的命名习惯。地理是根源:水量的差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地理环境和河流本身的特征。 南方:充沛的水量,宽阔的江流 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降雨量充沛,加上流域面积广阔,.............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中国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在历史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并多次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种强悍并非源于我们常说的“农夫拿起锄头就能变战士”的简单逻辑,而是多种战略、组织、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农耕文明”并非全然排斥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