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打了那么多败仗,为什么还能统一中国北方?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

想想看,他起家的时候,天下还是汉朝的天下,虽然摇摇欲坠,但至少名义上还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曹操,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出身的年轻人,想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各路豪杰的觊觎和挑战。他一开始的势力并不大,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谋略和胆识,一步一步拼杀出来的。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面对的是一群经验老道、根基深厚的对手。曹操得罪过的人可不少。比如,他跟袁绍的对峙,那是北方的两大势力之间的生死较量。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日子可以说过得相当艰难,兵力、粮草都比不上袁绍。很多时候,他都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靠着一些冒险的策略,比如偷袭乌巢,才赢得了那场关键性的胜利。要知道,官渡之战要是输了,曹操基本上就没戏了,甚至可能被袁绍彻底吞并。

还有,在征讨吕布的过程中,曹操也并非一帆风顺。吕布这家伙,虽然勇猛,但反复无常,曹操曾经一度被他打得狼狈不堪,差点就丢了性命。要不是后来得到了刘备的帮助,加上吕布自己的失误,曹操也未必能这么快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

再往前追溯,他还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虽然崭露头角,但那时他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官,手下的部队也并非精锐。后来,面对董卓的专权,曹操也曾有过孤身犯险的举动,虽然一时激起了天下人的响应,但他自己的力量也有限,更多的是在观望和等待时机。

就算是他统一北方之后,面对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他依然遭遇过重大的挫折,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那场战役,可以说是曹操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之一。他带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却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打得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仗,直接让他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灭,也为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那么,既然曹操打过这么多败仗,为什么最终还能在北方站稳脚跟,并且建立起强大的势力呢?这其实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 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曹操并非那种只会匹夫之勇的莽夫。他深谙权谋,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也善于用人。他能够发掘并重用各种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他都愿意给机会。像荀彧、郭嘉、许褚、典韦这些他倚重的谋士和武将,都是他一步步聚集起来的。他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成大事。

其次, 他有着极强的韧性和战略眼光。 即使是吃了败仗,曹操也从不气馁。他会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然后调整策略,卷土重来。他的目光长远,不会只顾眼前的小得小失。在官渡之战前,他知道自己实力不济,但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采取了更具风险但更有效率的围魏救赵式策略。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他虽然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迅速休整,继续巩固在北方的统治。

再者, 他对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谁能把握住时机,谁就能占据优势。曹操对于汉朝衰落、天下大乱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光靠道德感化是无法统一中国的,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没有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号所束缚,而是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 他能够适应环境,并且勇于改革。 曹操不拘泥于旧的制度和思想。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他推行屯田制,这在当时极大地缓解了军队的后勤压力,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他还鼓励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这些措施都为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所以,虽然曹操有过不少败仗,但正是这些失败,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成熟和稳重。他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他打赢了多少场仗,更重要的是他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抓住机遇,最终在那个乱世中,凭借着卓越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他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一番霸业的宏图。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他的人生更加真实和令人敬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肯定很多人注意过,但是没有完全注意到的因素:南方军阀足足浪费了8年时间。

之前有人跟我说,如果蒙古帝国有你说的这么拉跨(花了10多年时间都没完全拿下河北),那怎么还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土,还能最终统一?有一个原因,蒙古一打金国,金国就去打南宋,南宋就去打红袄军,大家都永远挑比自己弱的打。最终南宋在线旁观几十年,直到金国全军覆没(才出手打了一个小小的蔡州),自己被动进入几十年的漫漫抗蒙路,可叹又可悲。

其实从这点来看,官渡之战后,南方军阀比方说刘表、孙权何尝不是犯了和南宋一样的错误(当然,正确说法是南宋犯了跟东吴、东晋一样的错误)。

博望之战后,刘备没有再对许都发动大的攻势,与于禁、荀彧等人开始对峙,可能主要就是得不到刘表增兵,实在没有足够的实力继续威胁许都了,这从刘备数次劝刘表全力北上均遭拒绝也可以看得出来。200-207年间,刘表始终坐观成败,直到袁氏全军覆没,然后曹操可以放心南下,单就这点来看,似乎真就应了郭嘉的”座谈客耳“之说。

刘表传: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汉晋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祖还,谓备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不过,如果从全局来看,刘表可能也有一些苦衷,比如说张羡、张怿在荆南起兵,刘表荆南四郡一度去了三个,然后孙权又几乎每一年都来打一次江夏(下面会讲到),这些都肯定牵制了刘表大量兵力,四面一分兵,可能也的确剩不了多少机动力量了。桓阶仅凭鼓动张羡叛变的功劳,后来就在魏国扶摇直上升为尚书令。

接着说孙权,说到这应该有人会说,孙策暴卒之后江东危机四伏、立足不稳,孙权不能打,那让我们看看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七年(202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203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204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205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十二年(207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十三年春(208年),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可以看出,孙权203年起就开始大举进攻黄祖了,而且规模阵仗还不小,黄祖的水军都已经被击破了,也就是江夏城坚打不下来而已,此后孙权又两次征讨黄祖,甚至是在曹操行将南下末日审判的208年,他还在接着打黄祖,直到攻屠江夏为止。

要说孙权到底空余兵力多不多,我看挺多的,反正他这样一再动用主力打黄祖的同时,还能让贺齐都打到福建了,我们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建平“在哪里: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会稽郡南部建安、汉兴、南平等地的强族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起兵反对孙权,此五将领各率万余人在汉兴一带形成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布防,又派出吴五率本部六千人屯大潭防守,又派邹临也率本部六千人屯驻大潭南面的盖竹,以保东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这时,山越兵先发制人。屯驻盖竹、大潭的一路人马,越过武夷山,杀向余汗,洪明、洪进一路则攻打汉兴,来势汹汹。
孙权命南部都尉贺齐往讨,传命各县出兵五千兵卒,由县令、县长率领,统归贺齐指挥。

如此看来,孙权还真是有不少人马的,难怪他赤壁时候采取的策略是周瑜用水军顶曹操,自己用陆军去打合肥。

剩下一个刘璋,这个毕竟是6万以上人马(光成都就屯兵3万)能让刘备2万给灭了的人,军事上还是不要要求太高了。


陈寿说曹操官渡之战后”天下莫敌矣“,就南方军阀上述这些状态来看,还是有相当理由的,不夸张的说,官渡之后的确可以说南方军阀普遍害怕曹军,孙权很明显是208年曹操的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才不得不殊死一搏,之前反正是宁可浪费兵力去福建开山越的荒,都没有决心奋力一击北上徐州(毕竟之前被陈登教育过)。如果这段时间孙权打过徐州或淮南,吴主传没有理由不记的,所以应该就是没有。

这么看,诸葛亮宁可选1个县的刘备,都不要刘表和孙权,还真是无可厚非的,当时曹操势力之外,还真就只有刘备能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了,庞统就没有他这样的眼光,先后仕于刘表和孙权,结果就白白浪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当了好多年的南郡功曹)和才能。

user avatar

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反董战争到官渡之战间的十年关东大混战中脱颖而出,站稳兖、豫、司三州部之地盘,并进而在为期四年的河北征战中消化徐州,吞并袁绍父子的青、并、冀、幽四州部,最为核心的一个原因,其实是曹操在战略上懂得如何精准到位地“比小事大”战略上的“精准事大”,有效弥补了曹操在战术上的频频扑街,使得曹操能够在看似四面作战的局面中,战术狼狈却又战略从容地应对一次次鏖战。

在曹操刚刚发迹的陈留起兵之时,“散家财合义兵”的曹操本质上其实只是一个刚刚从董卓控制的洛阳朝廷中出奔到陈留郡的前中央官员,至于他具体是一个被通缉的状态还是离岗的状态?他究竟是顶着典军校尉还是骁骑校尉的军职去募兵?我们都已无法知悉。

考虑到此时曹操的好友张邈才是陈留郡太守,私以为,至少在反董起兵之时的曹操,或许是陈留郡守张邈的部将,至多是个有中央军职的高级“合伙人”,曹操之于张邈,恰似刘备之于公孙瓒,二人均非《演义》那般渲染的所谓十八路诸侯,至少从“汉末诸侯”所比附的“州牧郡守”来看,反董之时的曹刘均不具备“汉末诸侯”之资质。是故,陈留郡守张邈,本质上就是曹操起兵后所“事”的第一个“大”。《三国志》很有可能在描述张曹关系的最初时,刻意模糊了曹操对拥有陈留郡地方合法治权之张邈的依附关系。

反董战争中的曹操,担任了代理奋武将军之职务,此“杂号将军”似乎是一种类似于“监各路诸军”性质的军职,“代”则应当是对反董联军集结时期的暂时代理,从法理上讲,未经汉帝国正是除拜,因此暂代也是OK的,或许也是典军校尉与骁骑校尉的中央军职以及曹操与袁绍、张邈均有交情所导致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曹操之于张邈的独立化,使得本来就与张邈颇为短暂的一段从属关系,进一步变得稀薄了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代奋武将军的职务,是自号车骑将军的盟主袁绍为首的诸军联盟授予的,这似乎也代表着曹操与袁绍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从属关系,至少也是在陈留郡太守张邈与渤海郡守袁绍之间弥缝游走。哦,对了,袁绍得冀州以后的奋武将军是沮授。

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县)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等黑山军部众,已然从韩馥手上夺取冀州并成为冀州牧的袁绍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取代原东郡太守王肱(或已死难),这一方面标志着曹操的军事力量在曹洪远赴江东募兵以后的凤凰涅槃,也标志着车骑将军袁绍与奋武将军曹操在反董联盟结束后的再度联手,更标志着曹操成为袁绍集团在大河以南的利益代理人,至少也是袁绍集团在兖州插入的一个钉子(东郡属于兖州),河南曹操之于袁绍,恰似江东孙策之于袁术、汉中张鲁之于刘焉/刘璋,先是依附,后是分立,依附是独立性颇强的一种名义依附,分立则是独立性的最终发展样态。

东郡太守曹操几乎始终作为袁绍的兖州代理人而存在,在政治地位上,一开始是与济北国相鲍信(反董联盟破虏将军、曹操战徐荣时的唯三助力者之一)、陈留郡太守张邈平级的存在。曹操平定作乱兖州并杀害兖州刺史刘岱的青州兵,方才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兖州人望,再加上同为兖州地区守相的鲍信(袁绍表奏)、张邈的支持,当地豪族代表陈宫(东郡东武阳县人)、程昱(东郡东阿县人)的支持,这才有了曹操出任兖州刺史的可能。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曹操之最终出刺兖州,本质上是其凭借自身实力并借重袁绍、张邈之人脉权势而逐步取得的军政成果

如果说奋武将军时期的曹操之所以在汴水失败,纯粹就是因为他得不到真正掌握实权的“诸侯”型牧守之支持而势单力薄所致。

那么,兖州刺史时期的曹操之所以会迎来吕布、张邈、陈宫的联手背刺以至再次近乎覆灭,完全就是因为曹操的兖州刺史本来就来自兖州本土豪族、好友张邈袁绍的支持,一旦曹操杀浚仪县名士边让得罪兖州士人、屠徐州造成兖徐不满,再加上张邈与袁绍反目,曹操刺兖的战略基础自然地动山摇,自然会积攒一连串惨败扑街。

任何一个军事集团,得罪本地势力,都会面临一番大震荡,没有“在地化”的势力,根本没法儿长久

好在此时的曹操,依旧选择抱紧已然在河北对公孙瓒取得战略、战术双重优势的冀州牧袁绍,另有诸曹诸夏侯、颍川荀彧、东郡程昱的鼎立支持,这才逐渐在兖州再度站稳,并在一年后成功驱逐吕布、张邈之流。

质言之,吕布乱入兖州后寿张县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司马荀彧凭借鄄城县(曹氏家眷居城)、东阿县(程昱家乡)、范县的据守,本身也代表了曹操仍旧在兖州、豫州一带的威望,这也是曹操集团仍旧具备一定“在地”性的表现

吕布、张邈、陈宫的联合背刺,荀彧、程昱、夏侯惇的鼎立支持,为曹操集团整合自身的“在地化”资源,整肃队伍,清除毒瘤,提供了条件,铁杆得到强化,二五仔得到清洗,倒也算是因祸得福。

在196年,曹操的“事大”战略又抱上了一个巨大的“大”,或者说是一个大汉天下顶格的“大”——汉帝刘协,这就为曹操把持并操纵名分大义朝廷编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曹操由此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动用大汉帝国四百年之余威,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高举天子与大义的名分。一方面可以对外攘除群雄,一方面可以对内压服豪族,甚至可以高举着天子那个“大”,而不再需要多么用心经营“在地化”,朝廷在许的威望,完全压得住地头蛇的蠢蠢欲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曹操集团突破了地方割据的性质,成为那个理应集权在握的“中央”,曹操集团的扩张,也因此而得以被包装成“平叛”

试问,袁术、吕布、刘备、张绣、袁绍父子,乃至之后的刘表、孙权、刘璋、张鲁、韩遂、马腾,在先帝汉灵帝刘宏之子刘协面前,哪个不是“地方”?曹操以天子之名指斥上述群雄是反贼,哪个能够轻易反驳?

理论上讲,天子有召而不往、身为命官而不朝,本身便是“叛”。曹操完全可以从政治上、战略上,取得对于天下诸侯的先天优势,天下诸侯固然可以说曹操是篡夺朝廷权柄的曹贼,可我们别忘了,那些数得上号的将军、州牧、侯爷们,有几个不是许昌朝廷除拜或晋升的军政大权?这就使得曹操在196年以后的建安年间,获得了战术失败的战略兜底保护罩,而且这个战略,或者说“政治立场”还是大汉天下的顶级正确,多败上几场仗又如何?只要没丢了基本盘,就相当于毫发无损。

那么,什么是曹操的基本盘呢?

当曹操通过募兵丹阳、平黑山贼、收青州军而攒出军力,通过对吕布、张邈的兖州争夺战,对袁术的豫州争夺战,巩固了兖州、豫州之地盘,整合了人才队伍,再套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装扮,成为戴着羊皮的大尾巴狼,事大的对象已然不再是袁绍,而是天子。

以上四点,军队、地盘、人才、天子就是曹操在建安之初的战略基本盘,军队、地盘、人才在天子大义托庇下的不断扩张,使得曹操得以在建安年间获得战略基本盘不断拓张的势头

就拿天子与人才的关系举例,拥戴天子之大义与朝廷体系的编制,也为曹操带来了最大的人才福利,合法的爵级、官阶与俸禄只有他曹操能够颁得出,给曹操打工,你是朝廷命官,给群雄打工,你大概率只是个将军府属或州郡长吏。

说得形象一点,人家夏侯惇、荀彧可以早早成为侍中、尚书令、河南尹,你关羽、糜竺充其量也就是个郡太守、州从事,所以牵招、田豫、陈登、陈群之流没有跟了刘备,除了风云际会的错过,或许更多的还是败给了现实吧?魅力确实能够招徕一部分人的拥戴,但,编制与待遇,显然更有诱惑力。

换言之,“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能为曹操带来人才基本盘不断扩大的优势,败仗打再多,这个优势能轻易打掉么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政治,永远是最大的战略。

只要曹操在战略上、政治上不遭遇失败,军事上、战术上的失败,是无法撼动曹操的基本盘的(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论述“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的核心原因。

曹操在建安年间,即便遭遇了赤壁之战、汉中之战乃至襄樊之战三次军败危局,但他在政治上始终没有犯什么当时人看来的大错(除了筹备称帝[1][2],这就决定了曹操集团在政治上、战略上的稳定与安全,自然能够抵消掉一次次战术上的失败,这也是汉末其他军事集团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自然能够帮助曹操统一北方。

不过,我们千万别忘了,赤壁之战前的天下,刘备一度想要逃亡岭南、刘璋已经派出了张松前去投诚、孙权帐下的张昭也是带头投诚,西北乱战的韩遂、马腾早就是曹操的附庸,形势一片大好,当时全天下都快认定曹操马上就要平定乱世了。

曹操在战术上军事上整的这么多败仗、劣迹,当然也存在反噬,只不过这个反噬的表现不是曹操败死,而是统一天下变成了统一北方而已。如果没有这么多劣迹与败仗,屠城京观、擅养人妻、大小败仗,曹操若是像刘秀那般干净利落,或许早就统一天下了。

参考

  1. ^寒鲲的回答:为什么曹操到死都不称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00724/answer/1682370046
  2. ^寒鲲的回答:曹操为何不称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90600/answer/37169573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想想看,他起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曹操去世前统一天下,那么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无疑是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最终目标。是继续扮演忠臣的角色,还是走向权臣乃至自立为帝的道路?我认为,刘备这个人,其性格和早期经历,决定了他大概率会选择一条既能巩固自己地位,又能尽量披上“复兴汉室”合法外衣的道路,.............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击鼓骂曹”一章中,祢衡确实以其尖锐的言辞,将曹操手下的一众文臣武将批得体无完肤。他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借用大家熟知的历史典故、人物特质,甚至是当时流传的民间笑谈来影射和攻击这些人的短处。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祢衡所攻击的各位曹营人物及其缺点的出处:1. 孔融:好文辞而无才干,言过其实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我们.............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关羽挥师北上,一举攻克了重镇襄阳,并且这股势头顺势而下,最终将曹操的势力彻底瓦解。在那样的情境下,刘备面对的将不再是与曹操争夺天下的艰难局面,而是如何安置一个曾经是天下共主的汉献帝。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账,其中牵扯着道义、权谋、民心,还有刘备他自身.............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刘备在三国时期,虽然以仁德著称,屡败屡战,最终建立蜀汉,但要说他的鼎盛时期国力是否超过曹操,答案是:没有,而且差距还挺大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1. 土地与人口: 曹操(曹魏): 曹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原腹地。这些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富庶.............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官渡之战无疑是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集中体现了曹操高超的军事谋略、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出色的政治手腕。要详细讲述官渡之战如何体现曹操的军事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精准的战略判断与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和袁绍在实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冀、青.............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这是一道颇有趣味的问题,但也需要我们先纠正一个事实——曹操与诸葛亮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前者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后者则是蜀汉的开国丞相。他们之间并没有交集。但如果,我们假设性地将诸葛亮“穿越”到曹操的阵营,来帮助曹操“夺天下”,那么这出“三国演义”的走向无疑会变得更加波澜壮阔,也充满无数的变数。首.............
  • 回答
    说起曹操,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名号。千古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奸雄,多少文臣武将,多少历史故事,都绕不开他。要是这家伙真能成英灵,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绝对是能搅翻整个圣杯战争的存在。我脑子里勾勒了一下,觉得他这英灵数据得是这么个配置:职阶:这个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剑士肯定不行,他虽然也带兵打仗,但主要.............
  • 回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历史人物的评价,特别是军事成就的比较,需要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对势力、战略目标以及实际执行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简单地将某项成就的成败作为衡量其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带有误导性。辽宁地区,历史上的战事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我们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