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吕布打曹操开始是战无不胜,最后突然一路输了,张绣打曹操也是开始是战无不胜,最后也突然一路输了?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

我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为何吕布和张绣的命运,会如此惊人地重叠。

吕布:从战神到阶下囚的坠落

吕布,字奉先,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遇到曹操之前,他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

初露锋芒,董卓麾下的“战神”: 吕布最初以勇武闻名,被丁原收为义子,后又认董卓为父,成为董卓最为倚重的猛将。在董卓专权时期,诸侯讨伐董卓,关东联军势如破竹,但董卓却能凭借吕布的勇武和出色的骑兵部队,屡次击破联军的进攻。吕布一人一骑,便能搅动万军,他的出现,使得联军的集体优势难以发挥。例如,在虎牢关一战,吕布亲率骑兵,在阵前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交战,虽然最终未分胜负,但其单挑的勇武已然震慑全场,给联军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挟州牧,坐拥兖州,野心勃勃: 董卓死后,吕布更是依附了州牧,先后占据了兖州、徐州等肥沃之地。此时的吕布,虽然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远不如曹操、刘备等枭雄,但他凭借手中的精兵强将,在战场上依然能够与曹操抗衡。曹操早期也曾多次试图吞并吕布的地盘,但都被吕布顽强地抵挡住,甚至一度让曹操陷入困境。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北方霸业尚未完全稳固,吕布占据的兖州和徐州,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扎在曹操的腹背之上,时刻威胁着曹操的根基。

是什么让吕布从“战无不胜”走向覆灭?

1. 政治根基不稳,人心尽失: 这是吕布最大的致命伤。他勇猛有余,但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严重不足。
反复无常,无信可言: 吕布先后杀害了丁原和董卓这两位主公,这种行为不仅让他背负了“杀父弑君”的骂名,更让天下士人对其失去信任。即使后来占据了兖州、徐州,也难以得到当地士人的真心拥护。
内部不和,人心离散: 吕布帐下虽然有张辽、高顺、臧霸等猛将,但整体凝聚力不强。尤其是他对待部下的方式,常常是粗暴而缺乏远见。高顺,这位以治军严谨著称的将领,却因吕布听信谗言而被疏远,这无疑是削弱了吕布最宝贵的军事力量。
妻子之事惹祸: 众所周知,吕布与丁原的义子曹豹之妻有染,这直接导致了曹豹的反叛,成为他失势的直接导火索之一。一个连自己后院都管不好,并且将关键盟友推向对立面的人,在乱世之中注定难以长久。

2. 战略短视,缺乏长远规划: 吕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战将”,而非“帅才”。
逐鹿中原的战略不清: 他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他一会儿占据徐州,一会儿又侵占兖州,辗转腾挪,但始终没有形成稳固的根据地和有效的政治联盟。他更多的是被动地应对曹操的进攻,而非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的政治版图。
不懂得借力打力: 曹操在与吕布的争斗中,能够巧妙地利用刘备、袁术等其他势力,形成对吕布的围堵。而吕布则常常是孤军奋战,即使有盟友,也因为其不稳定的政治立场,难以得到持续的支持。

3. 曹操的策略精准打击: 曹操并非仅凭武力击败吕布。
围点打援,消耗战术: 在白门楼之战中,曹操采用了围困下邳的策略。虽然吕布骑兵强大,但长期围城消耗了吕布的士气和粮草。更重要的是,曹操切断了吕布与其他可能援助者的联系,尤其是对刘备的拉拢,使得吕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陷入绝境。
离间计的成功运用: 曹操对吕布内部的离间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收买刘备,并在战略上利用刘备对吕布的不满,曹操成功地制造了吕布内部的裂痕,最终导致了吕布的溃败。

张绣:昙花一现的“宛城之战”

张绣,曹操北征的又一个“拦路虎”,他与曹操的交锋,以宛城之战最为著名,同样是“初期占优,最后惨败”。

初战宛城,曹操大败: 曹操于建安二年(197年)东征张绣,张绣起初归降。然而,曹操在宛城期间,因纳了张绣叔父张济的遗孀(胡车儿之母),激怒了张绣,张绣趁夜突袭曹操大营,曹操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长子曹昂、长侄曹安民、大将典韦均在此战中阵亡。这无疑是曹操早年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败,让张绣在短期内赢得了声望和实力。

为何张绣也从“战无不胜”走向覆灭?

1. 力量对比悬殊,缺乏持久作战的资本: 张绣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小军阀,其兵力、地盘、以及军事体系,与正在蓬勃发展的曹操集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宛城之战的胜利,更多的是一场“夜袭奇兵”,而非实力上的碾压。
单次胜利的偶然性: 张绣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曹操的疏忽大意和内部矛盾。一旦曹操吸取教训,加强戒备,张绣就很难再复制同样的辉煌。
军事和政治资源的匮乏: 张绣没有强大的后勤补给,也没有广泛的政治盟友。他能够打败曹操一次,但无法在后续的拉锯战中与曹操抗衡。曹操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持续的兵力补充,而张绣的军事实力是有限的。

2. 政治上的孤立和战略上的被动: 张绣的政治地位,让他难以成为曹操的真正对手。
缺乏战略纵深: 张绣的地盘相对狭小,一旦被曹操的主力部队围困,就很容易被切断后路。
无力与其他势力联合抗曹: 在曹操逐渐统一北方的大背景下,张绣缺乏与袁绍、刘备等其他势力建立有效战略联盟的能力。他更像是一个被动的防御者,而不是主动的进攻者。

3. 曹操的反击及其战略调整: 曹操虽然遭受了宛城之败,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进取之心。
吸取教训,加强戒备: 曹操在宛城之败后,虽然暂时撤兵,但并未放弃对张绣的征讨。他意识到自己用人的失误,并加强了对部队的整肃。
战略性的耐心和消耗: 在之后的几年里,曹操虽然忙于其他战事(如官渡之战),但他并没有忘记张绣。当曹操稳定北方局势后,他再次征讨张绣,这次不再是孤军深入的冒险,而是有备而来。最终,曹操凭借压倒性的兵力,以及对张绣地利的熟悉,迫使张绣再次投降。这一次投降,也成为了张绣命运的终结。

共同的失败逻辑:战略与政治的软肋

总结吕布和张绣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模式:

强大的个人武力,却缺乏强大的政治集团支撑: 无论是吕布还是张绣,他们都能在战场上展现出令人胆寒的勇武,但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能力,而缺乏一个稳固的政治基础、清晰的政治目标以及能够长久维系的政治联盟。
战略眼光不足,无法适应乱世的复杂博弈: 他们更擅长于“打仗”,却不擅长于“谋国”。在讲究权谋、联盟、政治操纵的乱世,单纯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决定最终的胜负。
对对手的低估和对局势的误判: 他们都曾因为一次辉煌的胜利而一度“战无不胜”,但这种胜利往往是暂时的、局部的,他们未能看清自己与曹操这样的顶级枭雄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未能预见到最终会被对手抓住机会,一击致命。
缺乏坚定的政治盟友和内部凝聚力: 吕布的反复无常和张绣的政治孤立,都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难以获得外部支持,也无法形成坚不可摧的内部力量。

曹操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才能,更具备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他善于利用人才,善于团结盟友,更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找到突破口。吕布和张绣的“战无不胜”只是他们短暂的人生片段,而曹操,则是在整个乱世中,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和运用综合实力,最终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他们的失败,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更是那个时代对军事和政治才能并重的高要求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略被人诟病的题目其实关系到了三国史上一段被人隐藏的历史!

长篇考证文慎入。

感谢知友@Darkwingslord 的提醒,已重新排版(吐槽,手机排版不靠谱呀)。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 为什么吕布打曹操战无不胜,最后突然输了。第二,为什么张绣打曹操战无不胜,最后也突然输了。

这里先只说吕布打曹操。在这里,题主虽然没有明说,但明显指的是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出征徐州时,联合陈宫的‘兖州之叛’事件。

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其蹊跷的地方。

第一,兖州的反叛

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刺史曹操因为杀父之仇出征徐州。留下陈宫和夏侯惇镇守东郡濮阳,荀彧守备鄄城。陈宫趁机勾结吕布袭击兖州,并占据东郡濮阳。兖州全境只有东阿、鄄城、范三座城坚守。曹操回师在濮阳一带和吕布发生战斗,但并不占优势。加上当时蝗灾,双方各自引军回师。

以下为部分原文。

《曹操传》: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吕布传》: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太祖引军还,与布战于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余日。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

这段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他一些细节信息,比如荀彧和程昱的出色表现,乐进、于禁、典韦的战斗,夏侯惇人质事件,伤一目等,我们就不详述了。

第二,谜之濮阳

接下来发生的,大家“似乎”依旧熟悉: 曹操击败吕布,吕布东奔徐州刘备。这也很容易被理解为提问者所说的“吕布突然输了”。 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一下《三国志》原文是怎么说的。

《曹操传》:…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冬十月,太祖至东阿。二年春,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未拔。会吕布至,又击破之。夏,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布东奔刘备 …
《吕布传》: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钜野。布东奔刘备。

一切似乎看起来合情合理呀。 但是,请大家注意东郡濮阳的情况。

东郡濮阳其实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因为

1)陈宫和吕布一直占据的就是濮阳,陈宫本人就是东郡人,他们在此得到了夏侯惇部的辎重。而且,虽然当时整个兖州都叛变了曹操,但其实是各地不满曹操的人各自反叛,所以吕布和陈宫所能依靠的也只是东郡濮阳而已。

2)濮阳对曹操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据点。曹操在兖州就是从东郡太守发迹的。曹操出征徐州,夏侯惇的职位就是东郡太守,治濮阳。

但是从已有记载来看,吕曹双方并未在濮阳发生决定性的战斗,吕布和陈宫就放弃了东郡濮阳这个据点。直接就“到乘氏”了。原因,不明!

随后在乘氏被当地武装李进(很可能是李典家族)所击败。

放张图,大家能看到大致位置。看不清的话点开大图。


为什么吕布放弃了濮阳?

这是一个不追究问题不大,追究起来很有意思的问题。

第三,濮阳背后的真相。

我差点就不去追究这个问题了,直到读到《袁绍传》裴注引《魏氏春秋》记载的袁绍檄州郡文。这片檄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官渡之战前夕陈琳所撰的檄文。其中的一段如下(没耐心看的话略过,后面有草译):

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这段檄文前面提到袁绍(即文中“幕府“)表曹操为东郡太守和兖州刺史,曹操杀边让,兖州叛迎吕布等事件,不难理解。

有意思的是后面,“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大概意思就是说,袁大将军没有乘人之危(不登叛人之党),而是率军出征(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击败了吕布(布众破沮),拯救曹操于危亡之间(拯其死亡之患),重新让曹操成为兖州之主(复其方伯之任),袁大将军对不起兖州人民呀(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便宜了曹操那孙子(而有大造于操也)。

因为这是檄文,所以说成全曹操对不起兖州人民(怎么有种解放军的代入感呀)。

说白了就是袁绍出兵击败了吕布,拯救曹操于危亡之际!

那么,我前面的疑问,也就是吕布为何离开濮阳,并且在乘氏被当地地主击败的疑问似乎就有答案了。

因为袁绍出兵击败了吕布,吕布才被迫离开了濮阳。兵败逃跑路上,被李氏地主武装补了一刀。

那为什么没有明确记载呢?

熟悉《三国志》的也不难理解,袁绍的好嘛,魏武帝的书当然不会写太明显。 这里就不展开了。

继续正题,那么,袁绍有理由这么做吗?

有!略举几例。

一,袁绍和曹操当时处于蜜月期。比如,曹操出兵徐州时,袁绍就曾派援军。

《朱灵传》: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

二,兖州之叛时,曹操差点答应入伙袁绍。

《曹操传》: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程昱传》: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鄴。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时昱使適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原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当时不知为何曹操居然会考虑袁绍的这种提议,后来读到那篇檄文,恍然大悟。

因为当时曹操的情况确实非常窘迫,而他所能依靠的就是袁绍。

三,袁绍和吕布有嫌隙。

《吕布传》: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袁绍曾刺杀吕布!

第四,袁绍曾在此期间认命东郡太守。

但是,一定还有人不服。这些只是动机。

既然你说袁绍曾攻打占据濮阳的吕布,有直接的证据吗?

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总还是有蛛丝马迹的。

《臧洪传》:(张)超遣(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而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

请注意这里关键信息,“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东武阳和濮阳一样,也在东郡,曹操初上任东郡太守,治所就是东武阳。

这段文字为什么能说明袁绍曾出兵攻打濮阳呢?

我们来看下《臧洪传》中所提到的有关事件的时间。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被表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接下来,“(张)超遣(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这句说的是初平三年(192年),界桥之战就是这一年。同年,刘虞被公孙瓒杀害。

兴平元年(194年)秋,“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此前: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大约在此期间,袁绍任命臧洪为东郡太守。注意对应原文,也就是“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接来下,“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这是兴平二年(195年)秋八月。

那么,问题来了。袁绍委任臧洪为东郡太守是什么时候呢?

非常明显,只能是在兴平元年或兴平二年,因为之前东郡太守是曹操或者夏侯惇。这个时间与吕布兖州之叛事件非常吻合!

另外,袁绍是冀州牧,东郡属兖州牧曹操,正常情况下,他是没有权力这么做的。但现在他帮曹操击败了吕布,夺回了濮阳。再加上两者关系当时非常之好。这样才解释的通。

概括下就是,袁绍在兴平元年末或次年,出兵击败吕布,占据濮阳,并任命臧洪为东郡太守。

综上,有充足的证据显示,兴平元年的“兖州之叛”,袁绍曾经出兵击败占据濮阳的吕布。

那么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可以回答为,吕布打曹操并非战无不胜,之后突然战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绍的出兵干预。


-----------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我们.............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人在读《三国演义》时的一个普遍疑问:吕布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不是被曹操“招揽”麾下,甚至利用其“优良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白咱们所说的“基因”和“配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现在我们说基因,那是现代生物学.............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在处决吕布时要先缢死再枭首,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程序问题,而是藏着一些深层次的考量和当时的政治现实。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家伙,人称“三国第一猛将”,打起仗来那是真能以一当百。更关键的是,他“三姓家奴”的名声在外,哪个阵营呆不久,就跳到另一个阵营去了.............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白门楼,风萧萧,吕布,这位万人敌,最终还是跪在了曹操的脚下。但那天,在献帝的注视下,在众将的围观中,曹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奉先,你我皆是天子之臣,何苦相残?孤今日许你一个机会,与孤一同辅佐天子,共建大汉。”曹操的话语如同惊雷,震慑了在场所有人。吕布先是错愕,继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
  • 回答
    白门楼上,吕布面对曹操,想要活命,必须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智慧和更灵活的策略。仅仅依靠勇武或往日的情义,在此时此刻都已不足以打动曹操。吕布需要做的,是让曹操看到他更大的价值,并且让他相信,杀掉他,曹操会失去更多。以下是吕布可以对曹操说的话,以及其背后更详细的考量:核心策略:价值最大化与威胁.............
  • 回答
    “曹操为什么不留着吕布配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对“优秀基因”和“战力传承”的一些思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规甚至有些猎奇的角度,但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一些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古代中国,即便有对优秀基因的模糊认知,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中国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比较,虽然缺乏直接的量化标准,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普遍认知,对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在开始详细对比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衡量。 曹操的“统率”不仅仅.............
  • 回答
    吕布这人,你说他不行吧,那武力确实是三国里独一份儿,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单挑战场上,谁碰到他都得绕着走。可要说成就大业,那可就差了点意思,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虽然奔跑速度惊人,但没个驾驭的人,终究是跑不出个章法来,更别说奔向最终的胜利了。要说吕布为啥就只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就大业,这事儿得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吕布的结局无疑是令人扼腕的。这位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绝世猛将,在小说中却早早地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最终被曹操围杀于下邳。然而,尽管他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却丝毫未能撼动他在读者心中“武功第一”的地位。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的结果,其.............
  • 回答
    “方天画戟”,光听这名字,就透着一股霸气和金属的冰冷感。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兵器谱里,它绝对是辨识度最高的选手之一。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一提到这玩意儿,最先跳出来的名字往往是那几位赫赫有名的大佬,吕布首当其冲,然后很多人也会想到薛仁贵。这就让人忍不住好奇了:为什么好像只有他们俩才拿得动这宝贝,其他人要么.............
  • 回答
    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波诡云谲的时代,吕布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如果从博弈论的角度去审视,吕布之所以最终落得众叛亲离、被所有人围剿的下场,其核心原因在于他自身行为模式与那个时代残酷的生存法则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导致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囚徒困境”和“占优策略”的选择中,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一、 吕布的“非理.............
  • 回答
    吕布,这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其复杂的人品,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何吕布会被描写成人品有问题?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又为何会塑造出如此矛盾的人物?要理解吕布的人品问题,我们不妨从他那个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来一一剖析。出身背景:边.............
  • 回答
    在唐国强老师主演的那版《三国演义》里,吕布留着胡茬,这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设计,而是非常有讲究,背后承载着不少对于“战神”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说胡茬这东西,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硬汉”和“粗犷”的意味。 你想想,古代打仗那是个什么环境?风餐露宿,刀剑无眼,哪有时间天天刮胡子?更别.............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日本人对吕布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超乎寻常。这种喜爱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强大的个人武力与魅力: “三国无双”的代表: 在日本,吕布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他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传说。他的武力值被描绘得登峰造极,几乎是.............
  • 回答
    关于陈宫为何选择追随吕布,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背景、陈宫的个人考量,以及吕布身上吸引他的地方,都给扒拉清楚了,才能明白他这选择的深层原因。咱们先来看看陈宫是哪号人物。陈宫字公台,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后来却背弃曹操,转投吕布。你说他是个寻常的文弱书生?那可就错了。陈宫出身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