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吕布才跳槽两次,就被骂“三姓家奴”?而刘备投靠无数次,还被称作英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

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

“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于“背叛”和“无信”。吕布这个人,说白了,就是典型的“能力很强,但品行不端”。

第一次:丁原——“义父”的忠诚?
吕布最初跟着的是并州刺史丁原。丁原对吕布可以说是恩重如山,收他为养子,赐姓“吕”,并且让吕布担任自己的“主簿”(类似秘书长)。这种关系,在那个讲究“父子情深”、“君臣义重”的时代,那是相当牢固的。
然而,董卓进京后,为了拉拢吕布,那是费尽了心思。董卓先是收买了吕布的心腹,又送了赤兔马、金银财宝,最关键的是,他利用了吕布的“勇武之名”和“对权力的渴望”。董卓一句“汉朝天下,是靠我复兴的,你吕布不过是我帐下的一员将,现在董卓如此厚待你,你应该为我效力”,就点燃了吕布心中的野心。
结果呢?吕布为了讨好董卓,为了那点利益,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这一下,就在道义上给自己打上了“弑父”的烙印,是非常严重的道德污点。

第二次:董卓——“恩人”的背叛!
跟随董卓后,吕布确实是地位飞升,成了董卓的亲信,甚至让他执掌亲卫军,号称“勇冠三军”。董卓也确实对吕布“恩宠”有加。
但吕布这个人,冲动、易怒,而且容易被外界挑拨。当时,因为一件小事,董卓拿剑想砍吕布,吕布差点就成了董卓的刀下鬼。虽然事后董卓道歉了,但这件事在吕布心里留下了阴影。
更重要的是,王允利用了吕布的“情欲”。王允将自己的义女貂蝉献给董卓,又安排貂蝉与吕布私通,制造了“连环计”。吕布被貂蝉迷惑,又觉得董卓抢了他的女人,加上之前被董卓差点杀死的心结,被王允一煽动,就起了杀心。
于是,吕布再次出手,杀死了自己的“恩主”董卓。这次背叛,更是直接导致了董卓集团的垮台,也让吕布的“无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为什么叫做“三姓家奴”?
“三姓”指的是严与(丁原姓)、董(董卓姓)、以及他自己的吕姓。这里的“姓”不仅仅是指血缘上的姓氏,更多是指他效忠的对象。他先是效忠丁原,接着又杀了丁原,投靠董卓,然后又杀了董卓。等于说,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背叛了两个对他有恩的主子。
“家奴”则是一种侮辱性的称呼,形容一个人没有原则,为了利益和地位,可以随意更换效忠的对象,就像家里的仆人一样,主人是谁不重要,谁给钱就给谁干活。
所以,“三姓家奴”这个帽子,并不是说吕布真的姓过三个不同的姓,而是讽刺他先后依附并背叛了三个重要的“主人”,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连续背叛,而且是杀主这样极端的方式,这在那个强调忠诚和气节的时代,是极其严重的道德败坏。

再来看看刘备,为什么他“投靠无数”,却依然是英雄?

刘备这边,用“投靠无数”来形容确实不为过,他一生中确实辗转多个势力。但关键在于,他的“投靠”,性质和吕布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仁德”和“理想”。

刘备的“投靠”,更多是“依附”和“求存”
刘备出身贫寒,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地位低微,起初只是一个县尉。他没有吕布那样超绝的武力,也没有董卓那样直接掌握军权的机会。他更多的时候,是在乱世中寻求一个立足之地,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的“投靠”,很多时候是在强大的势力夹缝中求生存,或者是因为自身的势力不足,需要依附更强的力量来发展。

早期依附:公孙瓒、曹操、孙权
公孙瓒: 刘备早期跟着公孙瓒,公孙瓒给了他一个瓒的骑都尉的职位。这不算什么“背叛”,更像是一种初入社会,寻找机会。后来刘备离开公孙瓒,也并非背叛,而是公孙瓒的势力衰弱,刘备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曹操: 刘备曾在曹操麾下,当时刘备虽然有自己的队伍,但远不如曹操强大。他投靠曹操,是为了在北方有一席之地,并且有机会参与讨伐董卓的后续事宜。但在“徐州牧”的事情上,刘备有自己的考量,他与曹操“情同兄弟”,但也有各自的势力和目标。当刘备因为保护百姓而放走吕布,导致徐州失守时,他确实落到了曹操手里。但即便如此,曹操也曾想拉拢他,甚至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也认可刘备是“汉贼”。后来,刘备借口去讨伐袁术,才逃离曹操。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脱离,而非对曹操的直接背叛。
孙权: 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的部分地盘,需要与孙权合作对抗曹操。在荆州争夺战中,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有过合作,也有过摩擦,但刘备始终以“共抗曹贼”为名义,并且在“借荆州”的问题上,也保持了一定的“信义”(尽管有被解读为“无赖”的成分)。

“主公”变化,但“理想”不变
刘备虽然多次换了“老板”,但他始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匡扶幼主。他辗转各地,不是为了个人的权位,而是为了能找到一个平台,去实现这个目标。
“仁德”的旗帜
刘备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他的“仁德”和“爱民”。无论是在哪个势力麾下,他始终保持着对百姓的关怀,以及“义”的原则。这使得他能够吸引和留住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追随者。这些人,不是因为刘备给了他们多少权位,而是因为他们认同刘备的为人,认同他的理想。
“英雄”的定义
在那个时代,“英雄”不仅仅指武力高强,更重要的是品德、理想、以及能够凝聚人心。刘备虽然在初期势力弱小,频繁“跳槽”,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且以仁德感召他人,最终能够建立蜀汉,成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这使得他被后世称为“英雄”。

总结一下,为什么吕布被骂“三姓家奴”,而刘备被称为英雄?

1. 背叛的性质不同: 吕布是直接杀害“父”和“主”,是极端恶劣的背叛,完全丧失了道义。刘备的“投靠”,更多的是在乱世中策略性依附和求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在过程中尽量保持一定的“信义”。
2. 动机不同: 吕布的“跳槽”,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私欲(权、利、情),冲动易怒,没有长远目标。刘备的“投靠”,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虽然身不由己,但初心不改。
3. 品行不同: 吕布被贴上“无信”、“勇而无谋”、“残暴”的标签。刘备则以“仁德”、“爱民”、“知人善用”著称。
4. 追随者的态度: 吕布身边没有真正忠心耿耿、可以生死相托的追随者(虽然部下很多,但更多是畏惧他的武力)。而刘备身边却汇聚了无数才华横溢、肝脑涂地的好汉。
5. 历史评价的侧重点: 历史对吕布的评价,更侧重于他对道义的践踏。对刘备的评价,则更侧重于他在乱世中坚持理想、以德服人的奋斗历程。

所以,同样是“换主”,一个是因为道德败坏和失去信义,被钉在耻辱柱上;一个是因为怀揣理想、以德服人,成为乱世中的一面旗帜。这其中的差别,可就太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有见过跳槽时还顺便亲手把老板给砍了的好员工么?吕布就是这样的。

提醒题主一句,大耳朵一直是作为客将身份(而不是下属)投奔各路诸侯的,自己又有私兵,他有绝对的人身自由——想走就走,对方也没有权利强留。

另外吕布的三姓家奴出自演义。题主想为吕布翻案更不该这样黑布布啊!

刘虞(是个什么情况)刘璋(请大耳朵援助)和孙权(联合大耳朵对抗曹吉利)都不算是大耳朵投奔过的对象,吕布倒是在投奔大耳朵后偷袭了大耳朵。


当然,大耳朵因为密谋败露偷袭刘璋,这是他的黑点。


这是匿名题主在另一回答下的评论,令人震惊啊。

1.诛董卓从大义

难道不是遵从个人恩怨么,顺便假借下大义把董卓除掉?

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吕布传》

所谓的父子之情被一句姓不一样就解决玩完了?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吕布传》

2.刘备照样背叛,只不过没杀掉罢了。

原来杀不杀掉主子对题主来说居然是只不过的区别。

只不过找匿名用户帮忙之后顺便把匿名用户杀了而已,为毛匿名用户还这么森气!

呵呵。


题主真幽默!你信不信你现在连问题都删除不了,,,你还确信这是你的问题?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习凿齿:“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吕雉死后,功臣们才敢对她家族的人下手,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政治环境、权力格局、个人恩怨、时机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吕雉的强大势力与严酷统治: 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吕雉在刘邦死后,逐渐掌握了汉朝的实权,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她.............
  • 回答
    吕布这人,你说他不行吧,那武力确实是三国里独一份儿,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单挑战场上,谁碰到他都得绕着走。可要说成就大业,那可就差了点意思,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虽然奔跑速度惊人,但没个驾驭的人,终究是跑不出个章法来,更别说奔向最终的胜利了。要说吕布为啥就只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就大业,这事儿得从.............
  •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我们.............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吕布的结局无疑是令人扼腕的。这位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绝世猛将,在小说中却早早地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最终被曹操围杀于下邳。然而,尽管他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却丝毫未能撼动他在读者心中“武功第一”的地位。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的结果,其.............
  • 回答
    “方天画戟”,光听这名字,就透着一股霸气和金属的冰冷感。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兵器谱里,它绝对是辨识度最高的选手之一。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一提到这玩意儿,最先跳出来的名字往往是那几位赫赫有名的大佬,吕布首当其冲,然后很多人也会想到薛仁贵。这就让人忍不住好奇了:为什么好像只有他们俩才拿得动这宝贝,其他人要么.............
  • 回答
    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波诡云谲的时代,吕布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如果从博弈论的角度去审视,吕布之所以最终落得众叛亲离、被所有人围剿的下场,其核心原因在于他自身行为模式与那个时代残酷的生存法则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导致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囚徒困境”和“占优策略”的选择中,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一、 吕布的“非理.............
  • 回答
    吕布,这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其复杂的人品,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何吕布会被描写成人品有问题?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又为何会塑造出如此矛盾的人物?要理解吕布的人品问题,我们不妨从他那个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来一一剖析。出身背景:边.............
  • 回答
    在唐国强老师主演的那版《三国演义》里,吕布留着胡茬,这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设计,而是非常有讲究,背后承载着不少对于“战神”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说胡茬这东西,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硬汉”和“粗犷”的意味。 你想想,古代打仗那是个什么环境?风餐露宿,刀剑无眼,哪有时间天天刮胡子?更别.............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日本人对吕布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超乎寻常。这种喜爱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强大的个人武力与魅力: “三国无双”的代表: 在日本,吕布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他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传说。他的武力值被描绘得登峰造极,几乎是.............
  • 回答
    关于陈宫为何选择追随吕布,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背景、陈宫的个人考量,以及吕布身上吸引他的地方,都给扒拉清楚了,才能明白他这选择的深层原因。咱们先来看看陈宫是哪号人物。陈宫字公台,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后来却背弃曹操,转投吕布。你说他是个寻常的文弱书生?那可就错了。陈宫出身名.............
  • 回答
    吕布这人,你说他厉害吧,那是真厉害,单挑谁能稳赢他?三国时期,那是出了名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你说他招人待见吧,那又未必。很多人对吕布是没什么好感的,甚至可以说是瞧不起。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一点点捋捋。首先,最重要的一个点,也是最让人詬病的一点:他的“反复无常”,也可以说是“缺乏忠义”。吕布这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罗贯中之所以选择“造神”关羽,而非吕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文学叙事等多方面的考量。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人物本身的特质与大众认知: 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羽在三国时期,虽然也是一员猛将,但他最突出的品质是“忠.............
  • 回答
    说张飞敢多次羞辱吕布,这事儿啊,得从头捋捋。咱们都知道,吕布那可是天下无双的猛将,弓马娴熟,万人敌。一般人见了,那是腿都得软三分,可张飞不一样。他跟吕布这梁子,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就结下的。初遇:一言不合就开喷最早打交道,那是在虎牢关。当时吕布那叫一个威风,一个人挡住刘关张三兄弟,三英战吕布,那是打得有.............
  • 回答
    吕布的武功高绝,这在《三国演义》中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他最鲜明的标签。要探究其缘由,不能简单归结于“天生神力”,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就像打磨一块璞玉,需要审视其质地、雕琢的技艺以及环境的加持。首先,天赋异禀是根基。 吕布天生体魄雄健,力大无穷,这是他能够施展出惊人武艺的先天优势。小说中常以“身长.............
  • 回答
    吕布和张飞在三国演义中虽然都有着惊人的武力表现,但关于“吕布怕张飞”的说法,以及两人武力排名的问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和区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讨论的“怕”和“武力排名”是基于哪个体系: 《三国演义》小说: 这是我们最常提及的关于吕布和张飞的描写来源,其中充满了文学创作和戏剧冲突。 历史记.............
  • 回答
    说到刘备建议杀吕布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史料和评书里都有提及,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了。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直接建议处死吕布的细节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推断出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和心态。刘备这个人,从他早年颠沛流离,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人在读《三国演义》时的一个普遍疑问:吕布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不是被曹操“招揽”麾下,甚至利用其“优良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白咱们所说的“基因”和“配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现在我们说基因,那是现代生物学.............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