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等到吕雉死了以后那些功臣才敢下手?

回答
吕雉死后,功臣们才敢对她家族的人下手,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政治环境、权力格局、个人恩怨、时机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1. 吕雉的强大势力与严酷统治:

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吕雉在刘邦死后,逐渐掌握了汉朝的实权,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她以雷霆手段扫除异己,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对刘氏皇族的控制达到了极致。她不仅将许多刘姓诸侯王削藩、夺权,甚至为了防止他们日后威胁自己的儿子,不惜杀害刘邦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之子)并残害戚夫人。这种做法在当时是极其血腥和残忍的,但也让其他刘姓宗室和功臣心生畏惧。
吕氏家族的崛起与荫庇: 吕雉为了巩固刘氏江山和她自己在其中的地位,也大力提拔和倚重自己的吕氏家族成员。她的兄长吕泽、吕释之等人曾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但吕雉的父母、姐妹以及他们子侄辈更是成为吕雉统治时期的重要力量。吕氏家族成员也因为吕雉的庇护,在朝中占据重要职位,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吕禄、吕产等更是被封为王,手握重兵,这使得吕氏家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功臣们的恐惧与顾忌: 面对吕雉如此强大的政治手腕和吕氏家族的势力,许多汉初的开国功臣虽然身居高位,但也深感不安。他们深知吕雉的性格和手段,也明白一旦触怒了她,或者挑战了她家族的利益,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许多功臣,比如周勃、陈平、樊哙等,虽然跟随刘邦打天下,但在吕雉面前,他们的地位和话语权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们可能也对吕雉专权、排挤功臣的做法有所不满,但为了自保,只能隐忍。

2. 吕雉死后权力真空与政治格局的剧变:

吕雉的死亡是转折点: 吕雉的去世,直接导致了她强大个人权威的消失,也打破了她维持的权力平衡。失去了吕雉这个“保护伞”和“压制者”,吕氏家族失去了最强大的靠山。
权力真空的出现: 吕雉死后,汉朝的权力陷入了一个暂时的真空状态。虽然她立了刘弘(汉惠帝)为太子,但刘弘懦弱无能,无法真正掌握权力。这为有野心和实力的势力提供了介入的机会。
功臣集团的机会: 那些对吕氏专权和排挤心怀不满的功臣们,在吕雉死后看到了机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周勃、陈平、灌婴、刘泽等,都拥有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并且在朝中仍然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意识到,这是结束吕氏家族统治、恢复刘氏江山(或者说是恢复他们自己政治地位)的绝佳时机。

3. 功臣们联合起来,伺机而动:

共同的利益驱动: 功臣们之所以敢于在吕雉死后行动,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驱动。他们担心吕氏家族会继续把持朝政,甚至可能威胁到刘氏皇室的正统性,从而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深知,如果吕氏家族继续掌权,他们这些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将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政治待遇。
暗中串联与谋划: 即使在吕雉活着的时候,一些对吕氏不满的功臣可能就已经在暗中进行串联,等待时机。吕雉死后,这种暗中的联系就会公开化、具体化。以周勃、陈平等为首的功臣集团,开始积极策划如何铲除吕氏势力。
利用刘氏宗室的支持: 功臣们深知要动摇吕氏家族的统治,还需要获得刘氏宗室的支持。在吕雉死后,刘氏宗室也对吕氏家族的权力扩张感到不安。功臣们可以联合一些对吕氏不满的刘姓宗室成员,形成更广泛的政治联盟。例如,汉文帝刘恒(当时是代王)最终能够继位,就离不开功臣集团的支持。

4. 具体的行动策略与时机选择:

先稳定朝局,再图铲除: 功臣们并非鲁莽行事,而是有周密的计划。他们首先要做的是稳定朝廷的局势,防止出现大乱。在吕雉死后,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住朝廷的兵权,并决定由谁来继承皇位。
抓住吕氏家族内部的弱点: 吕氏家族虽然有吕雉的庇护,但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弱点。例如,吕禄、吕产等人虽然掌握了兵权,但其政治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可能不如老一辈的功臣。功臣们可以利用这些弱点,逐个击破。
借用“拥立刘氏”的旗号: 功臣们行动的合法性在于“拥立刘氏正统”。他们以清除吕氏的外戚专权、恢复刘氏江山为名义,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也更容易为自己的行动辩护。
快速而果断的行动: 在周勃、陈平等功臣的领导下,他们迅速采取行动。他们首先控制了宫廷守卫,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掌握兵权的吕氏家族成员,如吕禄、吕产等。这种迅速果断的行动,避免了吕氏家族有机会集结力量反扑。

总结来说,吕雉死后功臣们才敢下手,是因为:

吕雉生前的压制和恐惧: 她的强大权力和血腥手段让功臣们敢怒不敢言,只能隐忍。
吕雉死后权力真空的出现: 失去了核心领导者,吕氏家族失去了最坚实的后盾。
功臣集团的联合与谋划: 他们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暗中串联并制定了详细的铲除计划。
时机的成熟与行动的策略: 他们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并采取了迅速果断的行动,利用了吕氏家族内部的弱点和“拥立刘氏”的政治合法性。

吕雉死后,功臣们得以“拨乱反正”,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转折点,也为后来汉文帝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二十六年蝉 认为,因为只有吕后死了,吕禄那头蠢猪才会抱着过富家翁的理想交出了兵符。

这一答案过于强调吕后死后吕禄的愚蠢之举,忽视了作为“事实上的皇帝”吕后驾崩所造成的政局失衡,即诸侯外反,功臣内叛,诸吕分裂,局势危若累卵

这一形势可通过对读参与诸吕之乱的相关人物传记得知,如《绛侯周勃世家》、《樊郦滕灌列传》、《齐悼惠王世家》、《郦生陆贾列传》等。

与其说是功臣起来造反,莫不如说是功臣为稳定局势,与外反的东方诸侯达成妥协,以“诛吕”为旗号,花最小的代价结束政争。

从历史书写来说,“诸吕之乱”是文、景、武帝一支发家史的叙事起点,太史公在叙述时,必然凸显其得位之正当,诛吕之合理,甚至赋予了诛吕过程以超强的戏剧性和魔幻性,如郦寄卖友、吕嬃散金、吕禄交权、全军左袒、天风大起等。

日餔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

同时,吕后临朝称制多年,其附势集团显然不止吕氏一族,而“诸吕”或“诛吕”一词,将吕后势力与吕氏一族作了分化与切割,从而实现甩锅诸吕,团结大多数的政治目的。

一、功臣内叛

功臣集团是吕后在高祖驾崩后,赖以执掌大权、平衡政局的决定性力量。吕后一死,外戚诸吕无法与功臣有效协商,从而失去这一力量的有力支持。

“郦寄卖友”正是这一态势的佐证,因为其父郦商是沟通吕后与功臣的关键人物,郦寄的出卖看似戏剧化,其实代表的是功臣的转向与叛变。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或闻之,语郦将军。郦将军往见审食其,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驾崩,主少国疑,吕后与审食其为稳定局势,欲诛功臣。当然,可能只是放出风声,借机试探大臣。

“人或闻之,语郦将军”,其中“人”应当是指陈平、灌婴、樊哙、周勃等功臣,“郦将军”是诸吕之乱中卖友郦寄之父郦商。

由上可知,在吕后稳定政局、临朝称制的过程中,审食其和郦商实际上起着协调和弥合吕后与功臣关系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吕后原本“四日不发丧”,经审食其和郦商陈说利害,“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从而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

功臣之所以是政权平稳过渡的关键所在,乃在于其掌握的军事实力,“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

樊哙、周勃所将二十万军士,是为了平定高祖在世时爆发的陈豨、卢绾之乱,燕、代平定之后,边将与中枢的吕后达成协议,全力支持中枢。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则是在皇权交接的关键时刻以重兵应对东方诸侯可能发生的叛乱。如《汉书·惠帝纪》记载惠帝死时,太尉灌婴领军驻守荥阳:

七年冬十月,发车骑、材官诣荥阳,太尉灌婴将。

从地理位置考虑,荥阳地处都城长安之东,诸侯国之西,是中央朝廷赖以控制诸侯的军事要地。楚汉相争时,荥阳就是双方必争之地。从后来的诸吕之乱来看,齐兵止步荥阳,此举确实有防备诸侯、保卫都城之功效。

齐哀王闻之,举兵西,且入诛不当为王者。上将军吕禄等闻之,乃遣婴为大将,将军往击之。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死后,功臣集团手握数十万百战之精锐,把守诸侯东进问鼎之重镇,其地位可谓举足轻。吕后通过审食其和郦商与之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实现皇权的顺利交接。

其后,吕后欲王诸吕,同样也获得了功臣集团的有力支持: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吕太后本纪》)

审食其也因此成为沟通吕后与外朝功臣的渠道:

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吕太后本纪》)

二、诸侯外反

吕后凭借功臣集团的支持,自然不惧东方诸侯的威胁与挑战,甚至可以趁机削弱诸侯,以吕氏女配诸刘,从而壮大惠帝一系的力量。

赵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於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
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後宫子彊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建成康侯释之卒,嗣子有罪,废,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续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十一月,吕王台薨,谥为肃王,太子嘉代立为王。三年,无事。四年,封吕嬃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吕王产徙为梁王。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受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谗之於太后,诬以罪过,曰:“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後,吾必击之”。太后怒,以故召赵王。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

当然,吕后如此压制东方诸侯,诸侯也有怨气和反弹,如齐哀王之弟刘章就借进京宿卫皇宫之机,联络功臣:

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待高后燕饮,高后令硃虚侯刘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进饮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兒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後,诸吕惮硃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彊。(《齐悼惠王世家》)

吕后一死,也正是刘章通知齐王起兵诛吕:

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硃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悼惠王世家》)。

诸侯有诛吕之心,而功臣却无保吕之志,“郦寄卖友”即是其具体表现。之前旗帜鲜明地支持吕后掌权的功臣灌婴、周勃等也抛弃吕氏,与东方诸侯连和。

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绛侯等既诛诸吕,齐王罢兵归,婴亦罢兵自荥阳归。
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於齐西界以待约。

齐王等东方诸侯欲诛吕称帝,而功臣与之在诛吕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因而双方得以连和。

三、诸吕分裂

@二十六年蝉 引吕嬃散金之事,以证吕禄之愚蠢。结合上下文,这其实说的是吕氏一族的政治立场是分裂的,诸吕内部矛盾是尖锐的。

在东方诸侯造反、朝局动荡不安的关键时刻,吕禄就算再愚蠢,也不会有闲心与郦寄外出游猎,然后顺道拜访吕嬃。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曲周侯郦商老病,其子寄与吕禄善。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嬃,嬃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吕禄之所以相信郦寄的游说之辞(”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此万世之利也“),并召集吕氏宗族集议,是出于对高帝、吕后政治惯例的信任。

其一,高祖初定天下,与功臣盟誓:“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吕后在掌权过程中,也同样与功臣进行了盟誓,这是汉初君臣互信的前提与纽带,已成为政治惯例。吕禄显然相信的是这一惯例,并与功臣进行了盟誓(”与大臣盟而之国“)。

其二,郦寄是代表以陈平和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来游说吕禄,而此前双方已有过合作,即前文提到的吕后与功臣集团的协商,中间人同样是郦家人。

其三,吕氏一族对于功臣集团的提议,犹豫未决,而吕禄并不能一言而决,此时局势又险恶异常,挂印归封地梁国,确实是吕禄的最优解。

其四,吕禄敢于独自挂印归封地,而不怕受到诸吕牵连的最后保证,在于吕后早已废除了惩治叛乱的连坐法(“除三族罪”)

至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袄言令。(《汉书·刑法志》)

此外,之前在高祖驾崩后,弥合和沟通吕后与功臣关系的关键人物审食其,应当也有出场,并作出保证。此时,审食其已卸任左丞相,而为少帝太傅。

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
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郦生陆贾列传》)

功臣如欲夺宫政变,万不能绕过审食其,因为他此前掌管宫殿守卫,如郎中令,此时又为太傅,控制少帝。文帝即位,入未央宫,连夜任命张武为郎中令,可见此职之重要。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文帝本纪》)

审食其本为吕后亲信,与吕氏牵连极深,竟然能在诸吕之乱中全身而退。《郦生陆贾列传》隐晦提及其原因是因为“皆陆生、平原君之力”。

结合上文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陈平是诛吕的策划者,而陆生是替陈平奔走游说汉廷公卿的。亦即,陆生说服审食其背叛吕氏,转投功臣,一同合作诛吕,而设计夺权吕禄,应是其投名状。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柰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郦生陆贾列传》)
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太史公自序》)

至于诸吕之乱中,襄平侯持节内太尉北军,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应当也是作为太傅的审食其以皇帝命令作出的配合行动。

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内太尉北军。太尉复令郦寄与典客刘揭先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兄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
硃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

内部意见分歧,控制皇宫的亲信倒戈,至此,诸吕分裂、被诛之势已不可挽回。

四、多阴祸的陈平

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陈丞相世家》)

陈平是诛吕首谋,以盟誓蒙骗吕禄,最终又背信族诛吕氏。此事应给陈平内心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以致其感叹“多阴祸”。

除吕禄上当受骗之外,曹参之子、御使大夫曹窋亦入陈平彀中,为其所利用:在陈平派陆生连和功臣过程中,凭借其监察百官的职司为其遮掩;在诸吕之乱中,积极协助陈平诛杀吕产,但因不赞成滥杀吕禄而被免官。

由此可见,吕禄并非死于愚蠢,而是敌人太过于狡猾和残忍

八月庚申旦,平阳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郎中令贾寿使从齐来,因数产曰:“王不蚤之国,今虽欲行,尚可得邪?”具以灌婴与齐楚合从,欲诛诸吕告产,乃趣产急入宫。(《吕太后本纪》)
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以平阳侯曹窋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张丞相列传》)敌人

敌人的残忍在于不论男女老少,一网打尽。其中,“有司”(有关部门)一词意味深长,”无少长皆斩之“、“分部诛灭”、“少帝”等则显露出敌人的獠牙和血口。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而伉母吕须亦为临光侯,高后时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伉代侯九岁,高后崩。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甚至有学者指出,按照吕后在位时大力推行的刘吕联姻惯例,孝文帝为代王时,其王后应为吕家女,“更死”之三子则是吕氏血脉,因而被杀害。

吕氏有女,不必他适,而必配以诸刘,正见(吕)后之欲使刘吕常相亲。(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更多回答:

刘邦为什么不考虑戚姬母子的安全,在临终前处死皇后吕雉?

user avatar

首先,吕雉和功臣集团并不是死敌,恰恰相反,吕雉的家人都有军功,本人也参与了建立汉朝的全过程,而且和功臣集团关系紧密,刘盈更是功臣们默认的接班人,这也是为什么刘邦要废长立幼的时候功臣现在吕雉一边的原因。吕雉和功臣本身是盟友,并不是死敌,而且吕雉还是太后,功臣不不会去反,功臣们要打击的是从吕后权势衍生出来的外戚势力

吕雉本身是刘邦的发妻,也是正妻,别看人老珠黄失宠了,在封建时代嫡长子制度下,母亲的出身直接决定了儿子的地位,恰恰吕雉就具备这种出身

首先,吕雉的家族,吕泽本身在刘邦起事阶段就执掌一半军兵,还定三秦,东出关中争霸天下更是全程参与,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击溃,残兵败将还是吕泽掩护之后还站稳脚跟,京索之战,没有萧何的后勤和吕泽的军兵,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鸿沟议和

其次,吕家的家人一样参与了汉朝全程的建立,其中包括吕释之和吕媭,特别是吕媭,这个人很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吕家能和功臣和平相处的核心

吕媭为吕雉之妹,樊哙之妻,二人生樊伉,吕禄吕产皆为其子侄

很平常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决定了,吕媭和樊哙的关系存在,决定了吕媭是吕家和沛县功臣集团的连接点,而连接点的关键就在樊哙 ,樊哙是毫无疑问的沛县集团成员,又和刘邦是连襟,等于同时连接了皇族,外戚,功臣,樊哙的存在决定了,吕雉为代表吕家外戚势力,和沛县集团为主的功臣集团,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死敌,恰恰相反,这两帮人早在汉帝国建立之前就已经合流

这时候搞定了功臣集团,还有另一个实力集团,那就行刘姓诸王,以齐国刘肥和吴国刘濞为首,这两位刘姓王爷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一个掌握汉初最大的封国,另一个的封国则是当时最有油水的肥差

按道理说,刘姓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和吕家外戚合流,是天然的敌人。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刘肥虽为庶出,却是吕后抚养长大,和惠帝及鲁元公主的感情联系相当紧密,远不是刘如意那种小妾生的可比,刘肥本身就藩齐王也有吕雉支持的原因,因为相比汉惠帝,刘邦还能演一下,对这个庶长子,刘邦的厌恶是从里到外全方位的,刘肥能就藩齐王,并得曹参作为国相,没有吕雉的支持是很难搞定的

另一个则是20岁之前一直在挂机划水的吴王刘濞,也就是历史上那位带头发动七国之乱的爷,20岁凭借镇压英布得封赏,不管后人怎么说吴王的爵位是刘邦的真心实意的封赏,刘邦封赏完了立马后悔倒是有据可查,同时对这个亲侄子多次打压,以当时汉帝国的政治环境,没有吕后的外戚势力的支持,刘濞甭说后来挣钱发动七国之乱,能不能保住盐铁和铜山两个钱袋子都是问题

以上,刘姓宗亲两个最有实力的藩王对吕雉就算不是感恩戴德,也是看做一路人,刘姓实力宗亲这个所谓的敌人在吕雉活的时候并不敌对,反而友善的很,因为吕雉哪怕对远支的刘姓宗亲一样关照有加,刘泽在吕雉的支持下担任了卫尉执掌禁军

最后,吕雉通过重封功臣,拉拢了以张良,陈平为代表的非沛县集团势力,大量因刘邦而未得到封赏的人各个感恩戴德,甚至连萧何长子无嗣的情况下都能让萧家封赏继续,搞出了小子继承家门的延续方式

综上所述,当时汉朝的实力集团,要么是吕家的人,要么是吕家的盟友,要么对吕家善意很大,吕雉本身,就是汉朝当时各方势力的结合体和主要代表之一,并不是一个失去丈夫宠爱的深闺怨妇,吕雉代表了汉朝的建立和合作势力,吕雉本身就是一部分汉朝

所以,刘盈的地位坚若磐石,吕后称制无人闹腾,前后少帝寂寂无名,为什么?

因为吕雉在沛县集团眼里是自己大侄子的亲妈,是自己打天下的时候尽力扶持的大嫂子,在非沛县集团的中州功臣团体里,吕雉是肯定自己功绩的领导者,给自己付出发赏金的老板,而在刘姓宗亲当中,吕雉则是那个家母,顶着自己那个人渣一样的家长给自己挣好处的家母

对于刘肥,那是从小抚养自己的母亲,对于刘濞,那是保住自己封王的婶婶,对于萧何一众人,那是自己打心里佩服的大嫂,对于张良陈平,那是肯定自己功绩,发钱大方的老板,而对于吕家,吕雉就是家长,就是吕家的天

正是因为吕雉极其特殊的身份,身边勾连错节的关系盘根了整个汉帝国的权利阶层,才会有后来刘邦意图废除刘盈的行动,因为吕雉已经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垄断了整个汉帝国的权利层,而刘邦对吕雉早已经没有了夫妻之情,只有对吕雉身后势力的恐惧,这也是为什么韩信明明被恨的要死还能活那么多年的原因,刘邦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和吕后同时忌惮的人来形成三角形的恐怖平衡

至于戚夫人和刘如意,表面上看是小老婆小儿子挣家产,深层次的原因是刘邦试图通过废立太子来打击刘盈背后的吕家外戚势力,从根本上摧毁从吕家身上延伸出来的外戚,功臣,诸侯王合流的可能,戚夫人和刘如意看着风光,本身不过是刘邦政治斗争的棋子而已,一个连发妻和嫡子女都不在乎的人,你指望他对一个妾生出来的小子能有多少真情,刘邦本身的操作也很毒辣,直接对准了吕家和其他势力连接的关键节点,樊哙,并且安排周勃和陈平处置樊哙,樊哙虽然被擒,奈何周勃和陈平都不想给刘邦当枪使,刘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终点,临终之际已经无法阻止吕家和其他势力合流,最后陈平在刘邦丧礼上的表演与其说是复命,倒不如说是给吕雉表功,并以违背刘邦皇命为投名状正式和吕家合流

说了这么多,其实意思很明白了,对于功臣来说,吕雉活着,那吕雉就是各派势力的总把头,是老大,领头人,为人有心计,有手腕,有决断,这样的老大谁都服气,吕雉活着的时候,她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刘邦,各路人马不是她的亲眷就是在她的羽翼下遮风挡雨,对于各路势力来说,吕雉不是敌人,而是老板,这也是为什么吕雉活着的时候,看似风雨无常,实际上不过是死水微澜

而吕雉死后,吕家群龙无首,各个家族互相提防,而功臣集团在樊哙和吕雉相继去世的情况下,既失去了联系也是去了压力,刘姓宗族也因刘肥的去世而失去制衡,新一代的家族人物譬如刘襄和刘章,各个对长安帝位跃跃欲试,而远在吴国的刘濞,吕后去世后和吕家 的情分也就没了,陈平等一众中州群体也和吕家没有了关联,远支的刘姓宗亲同样是受吕后恩惠而非吕家

吕雉活着,她就是吕家的家长,也是天下的家长,吕雉死了,吕家瞬间四分五裂,功臣集团失去压制和平衡,自然要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时候,功臣集团一部分藏在暗处,以灌婴为首带走汉军以镇压齐国叛乱为名,和同样已经穿一条裤子的刘襄所部齐军互相隔着阵地大眼瞪小眼,按兵不动,削弱吕家可调之兵,同时陈平周勃策动吕氏兄弟交出南北军兵权,并由刘章带队,杀了吕家满门

至于吕家有没有造反,这事纯属子虚乌有,你见过谁家都要造反了,几句话就能交出兵权的,吕家兄弟纯碎是没有自己姑妈的本事,被功臣集团联合刘姓诸王一通障眼法给忽悠了

最后诛灭诸吕,并不是因为吕氏危及刘氏天下和统治,毕竟天下姓刘而不是跟着功臣们姓,而是因为吕后死后,吕氏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了。

重臣集团就迅速的和刘姓宗室联合起来,消灭吕氏,瓜分利益。权力斗争就是如此残酷。

诛灭诸吕是一场典型的政治斗争之后的清洗行为,而清洗的对象不仅仅是吕家,甚至包括刘章的妻子吕氏也死于清洗,同时消失的还有刘盈四个个在世儿子:常山王刘不疑、襄城侯刘弘、轵侯刘朝、壶关侯刘武,刘盈所属支脉绝嗣,同时不知所终的还有当时代王刘恒的代王妃和代王妃所生四子,几乎所有权利阶层阶层和吕家有血脉相连之子嗣,被全部赶尽杀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吕雉死后,功臣们才敢对她家族的人下手,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政治环境、权力格局、个人恩怨、时机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吕雉的强大势力与严酷统治: 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吕雉在刘邦死后,逐渐掌握了汉朝的实权,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宗法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为什么吕雉、冯太后、萧太后、慈禧都能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权,甚至“临朝称制”,而最终只有武则天一人坐上皇位?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女性不能称帝”就能简单概括的。临朝称制:一种特殊的权力过渡和维持方式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不能等到老了再去旅行?”这个问题,我想说,这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想法,好像旅行是人生中一件可以一再推迟、随时都能安排的事情。但细想一下,却会发现,这背后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首先,我们得谈谈“老了”这个概念。 很多人想象中“老了”是有一段充裕的、不用操心生活琐事的时光,可以悠闲地游山玩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很多准妈妈在分娩过程中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宫口开三指才能打无痛分娩?开一指的时候上无痛有什么不行吗?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无痛分娩的原理和作用无痛分娩,学名为“硬膜外麻醉分娩”,是通过在产妇的腰部(通常是腰椎间隙)注入局部麻醉药物,阻.............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格罗博士是个科学狂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终极目标是干掉孙悟空,为他那个被悟空毁掉的红绸军报仇。为此,他投入了无数时间和精力,研究出了我们所熟知的人造人系列,比如16号、17号、18号、19号、20号(他自己)。但要说为什么他没等到魔人布欧出现再提取细胞来造人造人,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
  • 回答
    在《天龙八部》原著中,关于“枯荣大师早已能够练一脉六脉神剑,为何要等到事到临头再突击”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读者对小说情节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解读”的猜想。金庸先生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枯荣大师拥有“早已练成一脉六脉神剑”的能力,而是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为了救阿朱和段誉,他才展示了这一绝技。我.............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似乎对小学一年级并不那么“上心”,总觉得孩子刚入学,玩玩闹闹就过去了,等到了高年级,课程难度上来,成绩开始显现差距,那时候再着急,往往为时已晚。这种“后知后觉”的模式,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细细捋一捋。首先,一年级“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大家想想,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像.............
  • 回答
    要理解肖途为何直到 1982 年才恢复身份,我们得把时间轴往回拉,深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肖途身上背负的沉重使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官方流程”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的牺牲、隐忍,以及国家安全最核心的考量。首先,要明白肖途的身份是什么。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潜伏者,而是一名身居高位的、为国家长期服务的秘密.............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看到不少朋友或者身边的人,到了年纪了,好像对找对象这件事儿,没那么“上赶着”的意思,让人不禁好奇,他们到底在等什么呢?或者说,他们觉得不着急的理由是什么?咱们一个一个捋捋。首先,得承认,不是所有大龄单身男性都是“剩男”,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还没遇到那个对的人,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多人关心的,身边也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为什么有些大龄女性似乎“不着急”,一直等到某个时间点,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试着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社会观念对女性的压力确实存在,尤其是“三十而嫁”这种传统观念。但为什么有些人就不那么“着急”呢?1. 自我实现.............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 回答
    关于 Luxenius 和采铜声称飞鸟冰河、吕葡萄等人收钱为百度转移火力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网络舆论操纵、商业利益以及个人动机的复杂问题。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一、 事件背景回顾: 飞鸟冰河和吕葡萄是谁? 他们是活跃在某些网络平台(如知乎、微博.............
  • 回答
    孟晚舟案美国司法部与她达成延迟起诉协议,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其背后牵扯到法律程序、外交博弈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延迟起诉协议是一种允许控辩双方在特定条件下暂停起诉程序的安排,并非彻底的“无罪”或“有罪”判决,而是为解决争议提供了一个临时的、有条件的解决方案。延迟起诉协议的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