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龙八部》里面枯荣早就可以练一脉六脉神剑,为什么要等到事到临头再突击?

回答
在《天龙八部》原著中,关于“枯荣大师早已能够练一脉六脉神剑,为何要等到事到临头再突击”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读者对小说情节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解读”的猜想。金庸先生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枯荣大师拥有“早已练成一脉六脉神剑”的能力,而是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为了救阿朱和段誉,他才展示了这一绝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事到临头才突击”的表象:

1. 误解的来源:

“一脉六脉神剑”的特殊性: 六脉神剑本就是段氏一脉的绝技,其威力巨大,且施展条件颇为苛刻,需要深厚的内力、精纯的真气以及极高的领悟力。在故事初期,只有段誉在因缘际会下获得了修习六脉神剑的法门,但初期他内力不足,真气不纯,即便有法门也无法施展,甚至只能打出微弱的剑气,被形容为“无有影形,无声无息”。
枯荣大师的身份与形象: 枯荣大师是天龙寺的方丈,是武林中的德高望重的前辈高僧,其武功境界必然非同小可。但他平日里给人的印象是慈悲为怀,潜心佛法,很少显露武功。这种低调的形象,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爆发出的惊人实力,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他其实一直隐藏了实力”的联想。
情节的需要: 小说创作需要戏剧性。在关键时刻展现绝技,更能提升故事的紧张感和观赏性,突出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2. 实际上枯荣大师并非“早已练成”而是“领悟并能在危机时刻施展”:

“一脉六脉神剑”的传承: 六脉神剑是段氏皇族的绝技,代代相传。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练成,但其法门和原理是存在的。枯荣大师作为天龙寺方丈,对段氏的武学自然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很有可能在长期的佛法修行和武学钻研中,对六脉神剑的原理有了深刻的领悟。
“领悟”与“练成”的区别: “领悟”不等于“练成”。段誉初期也拥有了“凌波微步”的法门,但因为内力不足,无法施展出其精髓。枯荣大师可能早已领悟了六脉神剑的要诀,知道如何运用内力去施展,但要将其发挥到极致,甚至达到传说中的境界,仍然需要一定的契机和条件。
契机与条件: 枯荣大师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施展六脉神剑,是因为:
危急情况: 当时慕容复要杀阿朱和段誉,情况危急万分,不容他有丝毫犹豫。在这种生死关头,他必须动用最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晚辈和无辜之人。
为救阿朱: 阿朱是段正淳的女儿,也是段誉的意中人,对段誉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当时阿朱已经被段誉误杀,她身受重伤,命悬一线,枯荣大师出手,一部分是为了救阿朱脱离险境,一部分也是为了让段誉在最后的时刻能够看到阿朱的安危。
保护段誉: 段誉虽然内力浑厚,但他当时还无法完全掌握六脉神剑,面对慕容复这样的绝顶高手,还是有危险的。枯荣大师出手也是为了保护段誉。
心境的契合: 佛门高僧的武功往往与心境息息相关。或许在当时那种大善大悲、舍生取义的心境下,枯荣大师才能够将对六脉神剑的领悟转化为实际的威力。

3. 枯荣大师的武学境界:

天龙寺方丈的实力: 天龙寺是段氏皇族的守护者,其武功绝不简单。作为方丈,枯荣大师的武功造诣必定是登峰造极的。他可能不像段誉那样通过秘籍一点点摸索,而是通过对武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的修行,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枯荣禅功”与“一指禅”的推测: 枯荣大师的武功以“枯荣禅功”和“一指禅”最为著名。许多读者推测,这两种绝技可能与六脉神剑的原理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六脉神剑的“前置”或“辅助”功法。例如,六脉神剑中的“无相劫指”和“少冲剑气”等,可能就是通过“一指禅”等指法来催发和控制的。如果他能够将“枯荣禅功”练到最高境界,或许就能将真气提炼到极高的纯度,从而施展六脉神剑。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就像段誉一样,他虽然得到了六脉神剑的法门,但初期也只是“无声无息”地打出一些剑气。真正能够发挥出“宝剑三尺”般的威力,需要内力的提升和对剑法的熟练掌握。枯荣大师或许已经达到了能够施展出“宝剑三尺”的境界,只是没有机会或者必要去展示。

4. 金庸先生的叙事手法:

留有余地的描写: 金庸先生在描写武功时,常常会留有余地,不会把所有底牌都一次性揭露。他更注重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成长。枯荣大师这种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人的设定,本身就符合了其作为高僧的慈悲和维护正义的形象。
强调段誉的成长: 小说的主线之一是段誉的成长和对六脉神剑的掌握。如果枯荣大师一开始就能轻松施展六脉神剑,那么段誉学习六脉神剑的难度和重要性就会被削弱。所以,让段誉逐渐掌握六脉神剑,成为六脉神剑的真正继承者,是故事的重要情节线。

总结来说,枯荣大师之所以在事到临头才展现六脉神剑的威力,并非是“早已练成却不愿施展”,而是因为:

他可能早已对六脉神剑的原理有了深刻的领悟,并且具备了施展的条件。
小说情节的需要,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突出人物的英勇。
当时危急的情况,让他不得不动用最强的力量来救人。
他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并非好勇斗狠之人,平日里潜心佛法,轻易不显露武功。

因此,与其说他是“事到临头再突击”,不如说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凭借其深厚的武学造诣和慈悲之心,施展出了能够化险为夷的绝技。” 他的出手,更像是一种出于责任和守护的本能爆发,而非是刻意隐藏实力的“突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六脉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练了就有提升的武功。

书中明确写明,枯荣五本天龙寺斗不过鸠摩智,是被鸠摩智言语挤兑,要用火焰刀领教段氏六脉神剑,所以被迫用每人一脉的六脉神剑对敌,才被鸠摩智压制。

后来鸠摩智抓住段誉,五本改用一阳指,鸠摩智立马知道不敌要跑路。

所以,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枯荣五本压根就不想练这破玩意,但是别人指明要领教这武功,而且这武功还是段氏的看家本领,要是大家都不会段氏的脸都要丢尽了,所以大家赶鸭子上架练一下。

事实上,枯荣确实没把这武功放心上,说烧就烧,一点不心疼。五本也觉得,这辈子一阳指都不够学的,学毛六脉。

从个人的感受来看,六脉这定位就很尴尬,既不能帮人练气,也不能增幅招式,正常一个人练到内力外烁形成无形剑气的程度,怎么也是大宗师级别了吧,这种情况下,本身武理水平基本也是接近九阴九阳易经筋的级别了,至少也能自创个黯然销魂掌,学不学六脉影响不大。

所以,六脉定位可能就是【开挂人士专用武学】。

————

评论区对武学强弱争论不休,但六脉神剑的地位却无需拔高。

因为金庸的思维就是武理到了某种境界,一套武学就是一个灵感的事,比如张三丰创真武七截阵,就是兴之所至;又如在扫地僧这种易经筋级别的武理面前,什么参合指斗转星移一概不好使,就是一掌的事。

所以,以此推彼,并不能排除六脉神剑就是段思平兴之所至创出来的一套武学,和九阴九阳易经筋这种毕生武理的精华总结完全不同,甚至和一阳指这种由弱至强的成体系武学也不同。

这也是六脉为何看起来这么格格不入的原因,它不像一套成型的体系武学,反而有点类似于华山之巅西毒北丐终极斗武,即兴创出来的招式。这套六脉可能适合段思平去发挥使用,但他很可能没考虑让后代去传承这套武学,并没有把它改良成后人可习练的程度,所以六脉神剑很可能是段思平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武功。

我之所以说它定位尴尬,是因为你可以说六脉上限吊打天龙四绝,但这没有意义,六脉的难点就在于你如何修炼到段思平水平,它本身没有难度,枯荣五本都随意学会。

它尴尬的点在于,它没有告诉你怎么才能在有生之年练到段思平的水平。这是他和九阴九阳易经筋的最大区别。

——————

评论里认为六脉是顶级高手致胜武学,个人认为也是不准确的。

就如上文的推论,能达到随意运转六脉神剑水平的,正常情况下都是武学领悟已经到了九阴九阳易经筋这种大宗师级别的。这级别的高手对运劲发力、内力流转、乃至对武学的概括总结、推陈出新都有了自己的独到理解,所以才有了武学之巅,殊途同归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欧阳锋逆练九阴,洪七公九阴残篇,黄药师无九阴,水平和境界依然差不多的原因。这几人的武理水平,在老年时已非常接近甚至已经达到九阴水平(但九阴境界未必是黄裳的极限)。对他们来说,早已明白降龙运劲出力的技巧、蛤蟆功吞吐内力的方式等武学原理,所以随手一招,都媲美降龙掌。这是这些大宗师和射雕郭靖他们最大的区别,射雕郭靖只知道按固定的架势加上固定的运劲发力流程能打出固定的一式降龙掌,至于为什么这种方式可以打出亢龙有悔,恐怕是他到了完全掌握九阴才了然于胸,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理解了以上关于武理的推论后,就可以回到解释六脉神剑的问题上。六脉和九阴的区别,就类似于线性微分方程解法和高等数学概论的区别,一个是专业解法,一个是学科概论。当你在这个学科的理解到了一种境界后,对于这种专业解法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华山之巅欧阳锋可以一晚破掉打狗棒法的原因,境界到了,这类顶级武学都脱不出自己的武理范围。

所以六脉神剑整体上来说,是段思平这位大宗师按照自身的特点和对武学的理解,得出的最适合自己的打法,也就是对内力的挥洒效率、攻击距离的延伸等方面进行特别强化的武学,属于明显的定制型武学。那么他面对同级选手是否能占据优势,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比如,假设存在黄药师武学特点的段思平,那他多半就不会去研发六脉神剑,而是走强化招式阵法甚至五行结合的特化武学路子。

因此,最后的结论是真正达到随意运使六脉神剑这种人力难以企及级别的内力境界,每位大宗师都会推演出属于自己的特化武学,六脉神剑在同级争斗中并不一定能占优势。同时,由于六脉太过特化,导致压根没有实用性,所以段氏后人根本就没人愿意去学。

user avatar

金庸武侠世界的藏私惯例而已。

好东西必须藏着,死都不给后人。

就拿天龙来说,逍遥派就故意把武功分成三份,让三老学不全,到下一代,更是好东西一点都不教了。

少林也把易筋经藏的严严实实,甚至还用特殊药水,绘制的隐形功法。

这也是古代人的思路,也不能说是金庸的局限。

现代人无法理解古代人的愚蠢,是时代和思想的进步。

user avatar

老和尚方法错了而已,一开始就不该专练一路,而是一路一路练,六路全部练会。只是这时候内力不足,只能同时使用一路,打架时候灵活切换,让对方摸不清自己的风格套路,一会右手一会右手,打对方个措手不及。

之后随着内力提升可以修炼增加同时使用的路数,譬如枯荣其实可以同时用两路。这时候其实有个有意思的事,左手五根手指都能用右手五根手指的剑法,但左右小指却都可以用两种剑法。这么组合起来一会左一会右,一会拇指一会食指,小指不但能换手还能换剑法,对面一会就被打蒙了威力绝对比两路大拇指强多了。

但枯荣比较死脑筋,内力够一路就真的只练一路,完全没领悟先祖创剑的意图。

user avatar

这武功,没用。

内力和境界没到,练不成。练成了使也费劲,还不如使自己看家本领。

内力和境界到了,举手投足、意念所至便是武学至理,发现自己聚气成剑不是不可以,然后随意根据气剑的特性现造出一套剑法也不差。

估计段思平就是这么玩的。境界和内力都到了,一次或者是对敌或者是顿悟,就使出来了。回家之后觉得弃之不顾可惜了,就总结下来。

这武功除了适合创始人,也就适合武学境界远低于内力的开挂者了。

user avatar

武功么本来就贵精不贵多,一阳指已经是独步天下的武学了,安心练就行了。而且没有鸠摩智逼宫,枯荣他们就没准备学六脉神剑。

按你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你还会问下一个问题,段正明干嘛放着皇帝不做,而要出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