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隐形守护者》中,为什么肖途要等到82年才恢复身份?

回答
要理解肖途为何直到 1982 年才恢复身份,我们得把时间轴往回拉,深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肖途身上背负的沉重使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官方流程”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的牺牲、隐忍,以及国家安全最核心的考量。

首先,要明白肖途的身份是什么。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潜伏者,而是一名身居高位的、为国家长期服务的秘密战线上的同志。他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新中国建立和巩固的伟大事业,在最危险的敌人心脏里,扮演着关键角色。他的“隐形”,是为了更好地“守护”。

那么,为什么这个“守护”会持续那么久,直到 1982 年才迎来“显形”?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潜伏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求:

“深潜”是成功的关键: 肖途的潜伏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他的价值体现在长期、稳定地为我方提供情报,以及在关键时刻发挥影响力。要想在一个敌对势力深严的体系中立足并获得信任,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关系、获取地位、熟悉环境,并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的一部分。这种“深潜”一旦暴露,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危及更多潜伏在其他地方的同志。
“安全网”的巩固: 肖途的身份,是他为国家建立的一张“安全网”,是他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石。在他“显形”之前,这张网必须足够坚固,能够承受得住各种风浪。一旦暴露,不仅他个人的安全会受到威胁,他过去所有工作的成果、所有建立起来的联系,都可能被敌人利用,成为对付我方的武器。

二、 时代的特殊性和政治环境:

“文革”的阴影: 1982 年,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这个时期,政治斗争异常复杂,政策和人事变动频繁。在这种环境中,贸然恢复一个长期潜伏人员的身份,可能会因为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反而给肖途本人和组织带来危险。组织需要等待一个更稳定、更明朗的政治环境,确保肖途的身份能够得到公正的认定和妥善的安置。
对潜在威胁的警惕: 即使在 1970 年代末期,国际局势依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敌对势力依然存在,对新中国仍然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暴露都可能被敌人抓住把柄。组织需要谨慎再谨慎,确保肖途的“回归”不会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漏洞。

三、 保护“上线”和“情报网”的需要:

“一损俱损”的风险: 肖途并非孤军奋战,他背后有着负责与他联络的“上线”,可能还有更广泛的情报网络。如果肖途的身份过早暴露,这不仅会牵连到他本人,更可能导致整个情报网的瓦解,让其他潜伏在不同岗位的同志们面临危险。因此,组织必须等到确信肖途的身份不会牵连到更多人,或者等到整个情报网已经安全转移或完成其历史使命,才能考虑他的“回归”。
“上线”的命运: 很多时候,像肖途这样的情报人员,其“上线”的身份是极其隐秘的,甚至可能为了保护下线而选择牺牲自己。肖途的身份恢复,也可能与“上线”的最终安排和安全保障有关。

四、 肖途自身任务的性质和完成度:

任务的“收尾”: 肖途的任务可能直到这个时候才算真正完成,或者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这意味着他在敌方体系中已经完成了组织交代的关键任务,包括收集了足够的情报,或者成功地影响了某些关键决策,并且确保了这些情报的价值最大化。
“销毁痕迹”和“重建身份”: 潜伏者在完成任务后,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包括销毁与组织联系的痕迹,清理可能暴露身份的证据,然后才能逐步恢复正常身份。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周密的计划。

五、 组织工作的严谨性和对细节的把控:

“证据链”的完整: 恢复一个长期潜伏人员的身份,绝非一句“你是谁”那么简单。组织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肖途的身份,并且这些证据需要在政治上、组织上都站得住脚。这可能涉及到他在潜伏期间的“功绩”记录,与组织联系的“暗语”和“信物”,以及其他同志的证明等。这些证据的收集、整理和核实,都需要一个过程。
“历史叙事”的需要: 恢复身份,也意味着他要开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一个“回归者”的身份重新融入社会。这需要组织在政治和宣传上做好准备,为他接下来的生活安排好“历史叙事”,确保他能够平安、有尊严地生活。

总结来说,肖途之所以要等到 1982 年才恢复身份,是因为:

他所承担的任务是极其危险和关键的,需要长时间的“深潜”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革”结束后的政治过渡期,使得组织在进行如此重大的身份恢复时,必须格外谨慎。
需要确保他潜伏期间建立的情报网和“上线”的安全,避免“一损俱损”。
他本人的任务可能要到那个时间点才算真正完成,或者达到了组织预期的目标。
组织在进行身份恢复时,需要严谨的流程和充分的证据,以及为他未来的生活做好周全的安排。

肖途的“隐形”是牺牲,他的“守护”是隐忍,而他最终的“显形”,则是国家安全、历史进程以及无数无名英雄默默奉献的见证。这漫长的等待,是对国家忠诚的体现,也是一种无声的伟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肖途的原型——袁殊,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一下游戏中的人物。

袁殊的名分相当多:中共情报人员,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情报员,CC系特务,军统特务,日本特务,汪伪高官。

这样一个人,难免是个有争议的人。

于是,出现了这一幕:袁殊在1982年10月刚获平反,就有老同志联名写信,认为袁殊被捕后叛变,投靠日本人,是真正的汉奸,不该平反。

1987年底,袁殊病逝,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烈士墙上。

至此,应该盖棺论定了。

但是,他的平反结论里仍然有一句话:“犯有严重政治错误”。

平反时,他的党籍得到恢复,但是,党龄却是从1946年重新入党算起,这比他第一次入党的1931年,足足晚了15年。

争议在他身后一直没有平息,焦点在于,袁殊的多重身份背后,他的真实政治底色到底是什么,“他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抹掉了16年党龄”,为什么 ?


平反后,袁殊有次说起党龄,掉了眼泪:“他们欺负我,抹掉了我15年的党龄。”

欺负?抹掉15年党龄?此为何来?

袁殊第一次入党是在1931年10月。那天,他按通知要求走进上海爱文义路的一家咖啡馆。中央特科负责人潘汉年招呼他坐下,向他介绍了身边的王子春(欧阳新)。潘汉年说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今后由王子春单线联系并领导他的工作。潘、王给袁殊布置的任务是,寻找机会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做一个“白皮红心萝卜”式的情报人员。

袁殊在王子春指导下,通过关系打入CC系头目吴醒亚的特务系统,先任“编外特别情报员”,后来担任了“干社”情报股长。

袁殊又借吴醒亚之力得到一个记者身份,经常参加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新闻发布会,结识了岩井英一。岩井表面身份是领事馆官员,实际是日本外务省情报人员。

袁殊有意接近岩井,岩井也有意寻找中国人做情报关系。袁殊日本留过学,日语流利。两人各有所需,搭上关系。

袁殊答应将通讯社不便发布的新闻材料提供给岩井,岩井答应把领事馆将要发布的消息提前告知袁殊,帮助袁殊“抢新闻”。

经过一段时间配合,岩井感到满意。袁殊正式成为日本领事馆雇用的情报员,每月有200元的“交际活动费”。

袁殊20岁出头的时候,就在情报战线有了三重身份。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中央特科指导下进行的,虽然“白皮”,却是“红心”。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顺利发展下去,袁殊的党龄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时事晦暗,四方风动。1935年初,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袁殊连续两次在约定的时间地点,都没有见到王子春。

袁殊不知道,王子春已经紧急转移前往苏联,后来在苏联不幸牺牲。

情急之下,袁殊找到夏衍帮忙。几十年后,夏衍还记得这件往事。“大概在1933年(应为1935年之误)春,他(袁殊)忽然约我见面,说他和特科的联系突然断了,已经有两次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碰不到和他联系的人,所以急迫地要我帮他转一封给特科领导的信。按规定,特科有一个特殊的组织系统,为了安全、保密,一般党员是不能和特科工作人员联系的,因此我对他说,我和特科没有组织关系,不能给他转信。但是他说情况紧急,非给他帮忙不可,又说,把这封信转给江苏省委或者任何一位上级领导人也可以,当时白色恐怖很严重,他又说‘情况紧急’,于是我想了一下,就同意了他的要求,把他的信转给了蔡叔厚。我也知道,蔡这时已从中央特科转到了第三国际远东情报局,但他的组织关系还在中央特科(吴克坚),所以我认为把袁殊的信交给蔡转,是比较保险的。想不到那时第三国际远东情报局正需要袁殊这样的人,于是袁的关系也转到了国际情报局。”

远东情报局指定的单线联系人是个学生打扮的“小李”。第一次见面,袁殊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向来人问道:“你是复旦学生吗?”来人答出暗号,就此接上了头。

这时,中央特科也派出刘长胜接替王子春来与袁殊联系。刘长胜发现情况有变,就没有再与袁殊联系。

于是,袁殊与中央特科的联系、与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就此中断。

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袁殊的组织关系不是转到远东情报局了吗?何谈中断?

彼一时,此一时也。那时,调转组织关系完全不像今天,有大红印章的介绍信,有全套的文字档案材料,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有便捷的通讯和机要交通系统。

那时,是严峻的白色恐怖环境,是极为隐蔽的秘密地下工作,尤其中央特科这样的情报保卫组织,安全保密是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干部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大多都是单线联系,联系的唯一纽带,就是秘密接头的那位上线。

上线一旦意外变化,无法联系,很可能就意味着组织关系的中断。那个年代,有多少共产党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永远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远东情报局虽然是共产党,但它是共产国际的组织,与中共情报组织互不隶属,没有直接组织关系。工作中如果需要沟通,只能通过上级机关,彼此不能横向联系。

袁殊可能以为,他加入远东情报局,就等于接上了组织关系。但是,此组织非彼组织。这就是当时地下工作的现实。

有过这种经历和感受的,不止袁殊一人。

蔡叔厚,就是将袁殊关系转入远东情报局的那位同志,在一年之后,也遇到了和袁殊同样的困局。

他的上线联系人突然消失,此后一直没有等到上级再派人来与他联系。两年后的1938年,蔡叔厚在一个抗日小型集会上遇到刘少文,得到他是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就向刘少文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开始继续为党做了一些工作。

蔡叔厚以为,自己的组织关系这就接上了。但是直到1943年,他与一个同志谈起很久没有看到党内文件了,才知道自己竟一直是被当做“党外人士”。他马上找有关同志提出恢复党的关系,但是,因为当时情况所限,没有能够解决。

白色恐怖下的情况就是如此。国民党竭力剿杀,形势极为严峻,脱党叛党者不在少数,有些人叛变后还潜伏在组织内部,充当内奸,危害极大。

对待一个中断了组织关系的人,如何鉴别他的真实政治状况,那时既无法外调,也没有证明人可以询问,没有档案资料可以查证,没有组织能够出具证明。只能保持必要的适度警惕与怀疑,只能听其言观其行。如果轻信,就可能导致灾难。

白色环境使然,非人力可以左右。

所以,当袁殊1935年进入远东情报局后,尤其当他在1937年再度见到潘汉年讲述了自己的情况后,他以为组织关系就此接上了。

但是,这只是他自己的理解。

袁殊的党龄问题,如果仅仅是因为远东情报局这一段经历,那么后来经过详细调查决定平反时,党龄计算时间也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

但是,袁殊加入远东情报局之后不久,又出了一件事情,使问题更复杂了。

袁殊被捕了。


“严重政治错误”,是什么?


“犯有严重政治错误”,袁殊平反结论中的这句话所指何事?从已披露的史料看,大致与两件事情有关。

一件是袁殊的第一次被捕。

1935年,袁殊加入远东情报局不久,他就被捕了。

他的被捕源于远东情报局负责人华尔敦的被捕。华尔敦是苏联立陶宛人,1933年派遣来华,因为叛徒陆海防的出卖而被捕。他被捕后拒绝回答任何问题,被称为“怪西人”。

国民党特务从“怪西人”身上搜出一个笔记本,上面有袁殊的名字。

袁殊立即被捕。审讯中,国民党特务问:和你经常在一起的那个女人是谁?

特务问的这个女人,是著名电影明星王莹。王莹此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特务对她早有怀疑,苦无证据下手。

袁殊与王莹是结识多年的好友。就在前一年,王莹在日本留学,国内舆论有些不利于她的传言。袁殊受岩井资助,专程前往日本探望,回国发表访问记《王莹在日本的动静》,澄清了许多谣言,王莹甚为感激。

袁殊认为王莹只是一个演员,他们只是交往密切的朋友,说出王莹的名字不会给王莹造成什么伤害。

于是,袁殊说出了王莹的姓名。国民党特务又要求袁殊约见王莹。结果,王莹被捕了。

王莹的被捕,引起不少与袁殊认识的地下党员的紧张,夏衍就赶紧转移隐蔽起来。

幸而王莹被捕后应付得体,国民党特务又没有充足证据,只得将她很快释放了。

戴笠想把袁殊拉入麾下,派人专程来上海,带话给袁殊:“你的事我都知道了,等风波平息后,你可以加入到我们团体里来。你还年轻,摆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此完结,要么参加蒋委员长领导的抗日工作。”

在这个关头,袁殊写了如下的话作答:“我不认识‘怪西人’,过去也不认识陆海防。但从事过共产党的秘密情报工作。现在中日两国的问题是抗日问题。希望蒋先生领导全国人民抗日。”

袁殊被捕后的这些表现,以共产党人面临考验时应具有的政治操守来衡量,差距是显然的。

1954年审干,组织给袁殊做的政治结论指出:1935年被捕时自首变节有严重政治错误,后来为中共做情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另一件与“严重政治错误”有关的事情,发生在1941年袁殊介绍潘汉年与岩井英一见面的时候。

在那次见面前的1939年,袁殊经历了第二次被捕。

这次抓他的是汪伪特工总部。袁殊因为执行军统任务谋刺李士群,事情败露遭捕。他觉得岩井英一能救他,就发出了求救信息。岩井此时已是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掌管情报机构“特别调查班”,对外名义是“岩井公馆”。岩井得到消息,出于自己的算盘,把袁殊捞了出来。

由此可见,袁殊此时与军统、汪伪、日特之间的纠缠瓜葛,已经很深了。同时,他与分别多年的潘汉年也恢复了联系。

时间进入1941年5月,潘汉年为了拓展对日情报渠道,决定与岩井会面。牵线人找的就是袁殊。

见面前,袁殊询问如何向岩井介绍潘汉年。潘汉年说:你就说我是你过去的老师,叫“胡越明”,是个左派人士,一向反蒋,目前在香港,主张中日和平解决争端,可以在香港帮助搜集大后方的战略情报。

潘汉年说得十分清楚,不应该出什么问题了。

但是,还是出问题了,而且出得很蹊跷。不知因为什么,袁殊提前向岩井介绍潘汉年时,没有按照事先的商定,还是透露了潘汉年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

背弃约定,出尔反尔,此乃情报工作之大忌,严重危及信任关系。

多年后袁殊之子问袁殊:把潘汉年真实身份告诉岩井英一,算不算供出了共产党的重要人物?袁殊答:不能这么说,如果不说潘汉年的真实身份,见面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个解释是勉强的。问题的要害在于:既然有这个考虑,为什么在事先商议时不说?为什么事先不向潘汉年请示?

擅自背弃约定,私自把潘汉年的真实身份透露给日本特务头目。这是把谁当成了自己人?

袁殊平反之后,有负责同志告诉袁殊之子:袁殊平反结论中“犯有严重政治错误”,即指此事。

负责同志还说,这也是袁殊平反的最大障碍,有人暗示他改口,反正其他人也不知情,但他坚持不改口。

如此耿介,倒也显示了袁殊的磊落一面。


用人之疑,疑人之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某些领导学管理学提倡的理念。

但是,在秘密情报活动中,这个理念有时要反其道而行之。

有价值的情报,多出自敌手内部。能拿到情报的人,必须与敌对营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人,不可能白纸一张,观之气象,往往混沌不清。如果固执政治洁癖,如果坚持疑人不用。那么,情报工作就无从谈起。

袁殊第一次被捕后的表现,难免使组织与同志对他产生疑问。

1936年5月,袁殊在南京模范监狱和湖北反省院关了8个月后释放了。他回到上海,想联系党组织,找到了著名电影编剧孙师毅。孙师毅与地下党有联系。

孙师毅见到袁殊,劈头就是一句:“你回到上海是帮助特务抓人的呢?还是来看望老朋友的呢?”

可见袁殊当时在朋友中的印象。

袁殊连忙解释:“我回上海来,就是要向老朋友请示今后个人行止的。”

孙师毅将袁殊的情况告诉了负责上海左翼文艺工作的冯雪峰。

冯雪峰几十年后回忆道:“1936年8、9月间,袁殊刚从汉口监狱中出来,到上海来找关系。潘汉年这时怀疑袁殊替几方面做情报,他派我去同袁殊谈过一次话,记得谈的要点是,要他到当时他认为可以活动的关系方面去活动,并没有决定他同我们之间的确定关系,只答应他以后可以继续来联系。当时也给过一点钱,他当时很穷。”

虽然有所怀疑,还是留下了联系的空间。

袁殊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和任务,又跑到日本去上学。那时岩井已回到日本,在外务省工作,资助了袁殊在日本的全部费用。

1937年4月,袁殊从日本回到上海,再次找到冯雪峰。当时地下党的许多同志都认为袁殊已是“转向”人物,不能轻信,夏衍尤其心存芥蒂。冯雪峰只得让袁殊先利用旧关系找点事情做起来再说。

袁殊便去找帮会关系,由杜月笙资助他办了一个并不起眼的“时事刊行社”,实际做了杜月笙门下的食客。

七七事变后,正当袁殊在政治上彷徨踟蹰无所归依之际,他见到了分别6年的潘汉年。

袁殊汇报了这些年的经历,希望能够“归队”,重新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尽一份力量。

6年前,潘汉年把袁殊引上了革命道路。那时的袁殊,年方二十,少年英发,向往革命,一个可堪造就的红色青年。6年后再度聚首,虽然青春依然,可是,他的政治色彩似乎有些模糊了。

潘汉年深谙情报规律与策略,认为对袁殊应该争取,恰当运用,不应拒之门外。

潘汉年让袁殊先参与一些统战工作,从事一些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工作。

潘袁会面后不久,戴笠找到了袁殊,表示要委以重任,希望他在上海沦陷后坚持敌后开展情报特工活动。

袁殊报告了潘汉年,潘汉年认为这个机会可以利用,同意他加入军统工作。袁殊随后被任命为军统上海站少将情报组长。

岩井英一也向袁殊发出邀请。袁殊分别向潘汉年和军统汇报并得到同意。袁殊又进入了日本领事馆的情报系统。

这样,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袁殊在上海隐蔽战线又有了三重身份。

不过,在起初的约两年时间里,袁殊主要还是为军统工作。因为中共这个时期不是很重视他,1937年冬天潘汉年撤离上海到香港工作后,他和袁殊的单线联系也暂时中断了。日本方面这时也没有对袁殊提出更多要求。而军统则对袁殊抓得很紧,袁殊参与军统针对日伪的情报和暗杀,干了不少事。

1938年秋天,戴笠在香港召开军统骨干人员座谈会,并表彰奖励敌后有功人员,袁殊应召参加。会上,戴笠对潜伏敌后有功人员先是奖励,并送给每人两把最新式加拿大无声手枪,然后又冷冷说道:“你们可以用它杀敌,但是,谁要是对党国和团体不忠,两面三刀,也可以用这个制裁他。”戴笠说这话时,眼睛盯着袁殊。袁殊明白,戴笠对他并不信任。

开会期间,袁殊获悉潘汉年在香港活动,设法见了一面。潘汉年对袁殊说了一番很有份量的话。

“你这次来开会,说明戴笠待你不错,他们对你的行动也很信任。现在虽说是国共合作时期,但本质上两党是对立的,一个人的前途是在关键时刻决定的,向右,你可以跟着戴笠干下去,成为他的红人。但我看你成不了戴笠的红人,军统是清一色的黄埔派,这就要看你自己的决定了。”

袁殊问自己的组织问题如何解决。潘汉年说:这要看你以后的表现,将来再说。

从潘汉年将信将疑的态度中,袁殊明白了,在潘汉年眼里,他现在不是自己人了;但是,共产党对他仍有期盼,仍然给他留有一扇门。

袁殊回到上海后,执行军统任务行刺李士群,计划败露被捕,他求助岩井英一后得到释放。

但是,岩井的解救是有条件的,他要求袁殊公开发表一篇论述中日关系的文章,也就是要袁殊公开“落水”充当汉奸。

袁殊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两年前岩井找上门时,潘汉年同意他和岩井保持关系,但那是秘密情报活动。现在岩井要他公开投敌,性质完全不同了。

真要公开“落水”,不仅无法向中共交代,军统也不会放过他。但是他的命运现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何去何从?

幸运的是,潘汉年在关键时刻出现了。

潘汉年一年前在香港见过袁殊不久,回到延安参加中央会议。针对抗战新形势,新成立的中央社会部认为,必须以更大的魄力从敌伪上层寻找突破口,更加大胆灵活地运用新的策略手段,争取一切可资利用的情报力量,开辟新的情报渠道。

汪伪特务头目李士群都被列入可以争取的对象,袁殊更是应该争取。

1939年秋,潘汉年到达上海。很快,他与袁殊在百老汇大厦见面。

这是改变袁殊后来政治前途与人生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袁殊汇报了近来的活动和当前的处境。

潘汉年分析道:“既然如此,你就听岩井的安排好了。日本人内部有矛盾搞派系,岩井要把你推出来另搞派系另树汉奸旗帜。如果你能以此为掩护更好地开展抗日情报工作,只要是真正‘身在曹营心在汉’,将来总是会被人理解的。”

袁殊有了方向,有了底数。他找岩井答应了要求,撰写发表了一篇《兴亚建国论》的文章,充当了一个“兴亚建国运动”的头目,担任了特务机构“岩井公馆”的情报员。后来,在日本与汪伪的权力斗争中,袁殊又担任了汪伪政权的数个要职。

以袁殊这些名义为掩护,潘汉年派了数名干部渗透进日本情报机构,扩大了中共情报阵地。袁殊在潘汉年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情报才干,获取提供了数份重要战略情报,营救转移了一些抗日爱国人士。

袁殊“落水”后,一直担心军统报复。潘汉年想了个办法,他找到一位和戴笠交情甚笃的资深人士亲赴重庆,将一封袁殊向戴笠表白的信件送到戴笠手中。袁在信中表示,他将像李陵那样忠于汉室继续为抗日做贡献,请戴笠予以谅解。戴笠鉴于蒋日之间的微妙关系和情报特工任务需要,回信对袁殊表示理解并加以安抚。

袁殊的顾虑打消了。

1941年夏天,汪伪要搞大规模“清乡运动”,袁殊被任命为清乡委员会政治工作团团长。

潘汉年向袁殊提出三条要求:一、履行这一职务时不能做直接危害人民的事;二、及时提供有关清乡活动的情报;三、对敌伪抓获的中共地方干部要尽力保护营救。

袁殊基本都照办了。

袁殊平反后,一位袁殊的上级领导给袁殊之子说:“袁殊立过大功。”另一位老干部也说:“袁殊立下的功劳比我们多。”

从1939年秋到抗战胜利的数年里,是袁殊做“白皮红心萝卜”,为抗战事业,为中共情报工作立下功劳的重要时期。

但是,历史还有另外一面。

那几年,袁殊周旋在两国四方之间。他把从日方获取的许多重要情报向中共提供,也将许多情报向军统通风报信,同时,对岩井和汪伪交给的任务也不敢怠慢,卖力操持应付。

他在接受潘汉年代表中共领导的同时,也在着意为自己另留后路。对潘汉年交给的任务有时也并未完全尽心尽力。尤其在潘汉年撤退到淮阴根据地之后,潘汉年情报系统的一些干部有时去找袁殊联系,袁的态度是消极应付,甚至拒绝见面。

他把潘汉年的真实身份透露给岩井,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历史与人物就是如此复杂。

在自然界,决定色彩的,不仅有色相,还有亮度和饱和度。大红之色,如果掺入其他颜色,不仅亮度、饱和度要打折扣,色相本身也会起变化。

如何看待袁殊的政治色彩?是高饱和度的纯红吗?显然不符合实际。但是,他的政治底色无疑是红色的,这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也是历史的事实。

在此底色之上,他的实际色彩可能更复杂一些。

1937年 9月,周恩来介绍阎宝航秘密入党时,党内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阎宝航的经历比较复杂。周恩来说:“他复杂,你不复杂,他能做的事,你能做得来吗?我们吸收一个党员不是看他出身怎样,社会地位怎样,而是看他的共产主义觉悟,有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

周恩来这番话,对如何认识袁殊其人,如何认识袁殊的复杂,启迪良多。

确实,袁殊的政治色谱是复杂的,不过,这正是历史复杂性在他身上的反映,也是情报世界斑斓色彩在他身上的投影与折射。

user avatar

间谍潜伏者都不会有善终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阵营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这个不能怪我们这边翻脸不认人。

因为很难判断你到底是哪方的人。

你是中共地下党在国民党军统潜伏,现在潜伏成功回到组织怀抱。

那你会不会一开始就是军统那边的人,用计获取在军统潜伏,目的是监视地下党的情报线,现在党国兵败你顺理成章回到组织策反光复大陆呢?

你会不会一开始是个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但是回组织前被国民党策反了,回到组织策反光复大陆呢?

你会不会是个投机主义分子呢?你一开始是军统的特务,用计获取在军统潜伏,目的是监视地下党的情报线,现在党国兵败,你一看形势不对,干脆识时务者为俊杰,直接顺理成章改头换面自己是共产党员,秒转换阵营。

你会不会是个乱世之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你是墙头草,在地下党面前出卖军统,在军统面前出卖地下党,现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选择了地下党员这个身份。这样毫无信仰的人能用吗?

这根本说不清楚啊。

更别提碟中谍,三面间谍了,更说不清楚了。

你说你是信仰坚定,自始至终的共产党员谁能证明?

你说有第三号的证明材料。

我问你高源如果没有暴露,第二号会不会给他写证明材料,但是高源是地下党员吗?

前面为我党做的一切都是可以是换取信任的把戏,包括证明材料里写的每一件事,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是高深的伪装。

唯一能做的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

只能选择雪藏肖途,雪藏这些“隐形守护者们”,不委以重任,只是让他过平民生活,这是属于“隐形守护者们”的最好结局。

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地下党员和无数潜伏者们他们身处没有硝烟的敌后战场,但是他们面临的危险和挑战却丝毫不逊色于正面战场,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所牺牲的,所奉献的,所坚持的,一点都不少于战场上的战士们。

但他们无法享受这份荣誉,无法听到属于他们的赞歌,无法感受人民对他们的崇敬,更无法获得历史对他们的谱写。

这是一种无奈和心酸,是一种悲剧中的壮举,是伴随着挽歌向前冲的勇气。

但是这些真正的英雄们毫不在意名誉和来自外界的肯定。

他们有信仰的力量

有自己坚持的人生信条

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

我们应该向建国前那些为了新中国解放而付出巨大代价,甚至临死前都没能在历史书上留下一滴笔墨的真正英雄们致敬!

或许人民不曾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不再能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光辉灿烂的事迹

但人民记得有他们这样一批人的存在

他们为了信仰,为了大众和国家的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向隐形守护者们致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肖途为何直到 1982 年才恢复身份,我们得把时间轴往回拉,深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肖途身上背负的沉重使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官方流程”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的牺牲、隐忍,以及国家安全最核心的考量。首先,要明白肖途的身份是什么。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潜伏者,而是一名身居高位的、为国家长期服务的秘密.............
  • 回答
    在《隐形守护者》这款游戏里,肖途听从梅花袖扣的指令下车后,选择走上军统这条路,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这其中既有梅花袖扣的精准判断和引导,也有肖途自身处境和心境的深刻变化。首先,我们要明白梅花袖扣的身份和作用。梅花袖扣,作为军统安插在肖途身边,甚至是潜伏在他内心深处的一股势力,其首要.............
  • 回答
    《隐形守护者》想告诉我们的,远不止一个谍战故事那么简单,它像一个精心设计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折射出那个特定年代的复杂人性、信仰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坚守。首先,它极力展现的,是“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与变形”。游戏的主角肖途,并非一开始就是什么坚定的革命者,他更像是一个在时.............
  • 回答
    玩《隐形守护者》时,关于为了救纯子而间接导致哑女死亡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纠结和难以简单评价的情节。这其中涉及到太多复杂的因素,从道德、人性,到当时的具体情境,再到玩家自身的价值判断,每一个点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咱们得承认,做出这个选择的“肖途”绝对不是个轻松的角色。他是个共产党员,肩负.............
  • 回答
    在《隐形守护者》这款游戏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种在每一次选择前,心脏仿佛都要跳出胸腔的紧张感。那种感觉,不仅仅是游戏带来的刺激,更是因为你手中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牵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改变整个故事的走向。我记得有一个场景,当时我扮演的主角肖途,需要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人传.............
  • 回答
    .......
  • 回答
    要评价《隐形守护者》中的方敏,得先弄明白她身上那股子令人又爱又恨的复杂劲儿。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角色,也不是那种光彩夺目的女主角,反而是那种藏在阴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局势的女人。从第一次见她,那个站在风雨飘摇的上海街头,眼神里带着点小心翼翼,又带着点不甘的姑娘,你就知道她不简单。她一开始的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隐形守护者》里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吧。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让不少人沉浸其中,除了那股子谍战的紧张刺激,更重要的就是这些角色一个比一个有意思,有血有肉。咱们先从主角肖途说起。这小伙子可以说是全剧的灵魂,他的内心戏太足了。表面上是那个有点滑头的酱油贩子,但实际上,他背负的是整个中国的命运。看着.............
  • 回答
    冯一贤,这个名字在《隐形守护者》这部充满谍战魅力的游戏中,无疑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像一颗隐藏在黑暗中的老练棋子,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步步为营,每一次的出现都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深邃,让玩家在猜疑与信任之间反复横跳。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因为冯一贤的魅力,恰恰在于他那.............
  • 回答
    testvplay 对《隐形守护者》的评价,一句“类galgame游戏,非要装电影的B”,可以说是相当犀利,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款游戏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争议的核心。这句话背后,其实蕴含着对游戏类型定位、叙事手法以及玩家期待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类galgame游戏”这个定语。galgame.............
  • 回答
    《隐形守护者》这部游戏,确实有不少地方让人细思极恐,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的惊悚,而是缓缓渗透进来的,关于人性和选择的压抑感。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点,每次想起都觉得背后凉飕飕的。首先,最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就是肖途自身的“合理化”和“习惯化”。你想啊,他一开始是个普通大学生,被卷进这场生死游戏,杀.............
  • 回答
    《隐形守护者》这部作品,自2019年横空出世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谍战题材、精良的制作水准、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那句深入人心的“我,顾晓梦,今天,要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广播”,迅速抓住了无数玩家的心。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像是一部可以让你沉浸其中的年代剧,让玩家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一个危险而又孤独的角色。因.............
  • 回答
    《隐形守护者》团队疑似解散,对于许多玩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这款游戏凭借其独特的真人实拍互动影像风格,在国产独立游戏领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评价。团队的动向自然也牵动着许多玩家的心。要详细地看待《隐形守护者》团队疑似解散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 回答
    “扶桑安魂曲”,这是《隐形守护者》里一条令人难以忘怀的线,它不仅仅是游戏剧情的一个分支,更像是一曲在乱世中为逝者低语的哀歌,为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而牺牲的灵魂奏响的挽歌。我个人对这条线的情感非常复杂,它既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体会到了命运的无情和战争的残酷。初见端倪,命运的丝线缠绕这条线最开始的.............
  • 回答
    当然有!《隐形守护者》以其独特的谍战题材、真人演绎的实景拍摄、引人入胜的剧情选择以及充满时代感的叙事风格,在众多游戏中独树一帜。如果你也喜欢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想要寻找类似的“硬核”国产佳作,那么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看看有没有能让你眼前一亮的。说到《隐形守护者》的精髓,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
  • 回答
    《隐形守护者》的结局,相信是不少玩过这款游戏的玩家心中最难以忘怀的部分。它不是那种一拍即合、皆大欢喜的简单圆满,而是一种复杂、沉重,甚至带点扭曲的“必然”。如果要评价它,我只能说:又狠又准,让人在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隐形守护者》的“最终结局”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它有太多条.............
  • 回答
    《隐形守护者》在 Steam 和wegame分别上线终章,却因为平台政策、运营策略等原因导致了玩家在体验和评价上的巨大差异,这无疑是游戏上线以来最受争议的一点。这件事之所以引发玩家强烈不满,甚至导致大量差评,背后原因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平台差异的根源:Steam vs. wegame .............
  • 回答
    《隐形守护者》的红色芳华线结局,与其说是一个圆满的落幕,不如说是一次直击人心的拷问,留给玩家的,是无数复杂的情感交织。当陆君泽,那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年轻特工,终于将手中那份关乎国家命运的绝密情报送达到可靠的同志手中,当他在上海的黎明前,望着东方初升的红日,感受到那份属于人民的胜利的曙光时,你很难不.............
  • 回答
    《隐形守护者》这款游戏,可以说是近期国产独立游戏里一道非常特别的风景线。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才能说得透。首先,它在叙事和氛围营造上,做得相当出色。游戏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玩家扮演的是一名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地下党员。这种谍战题材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而《隐形守护者》更是把这种张力.............
  • 回答
    《隐形守护者》的红色芳华线,特别是它的结局,确实是国名党阵营玩家心中一抹复杂又难以忘怀的朱砂痣。这个结局,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一种“存续”,一种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证明。咱们得先说说这个结局是怎么来的。在红色芳华线里,玩家扮演的肖途,肩负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另一方面又被国名党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