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等到「天下有变」时再北伐?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佳时机”,恐怕比登天还难,而且,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远不止是“一战定乾坤”。

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心中的“天下有变”是什么意思。他北伐的目标,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毕生的信念和使命。在他看来,曹魏占据着中原正统,而刘备集团作为汉室宗亲,承载着匡扶汉室的道义。所以,他认为汉贼不两立,必须通过军事手段来改变这种格局。

那么,什么样的才算“天下有变”呢?或许在他脑子里,这包括魏国发生内乱、北方大旱导致军粮匮乏、或者其他势力崛起与魏国交战,分薄其力量等等。但各位想想看,这些“机会”真的那么容易等来吗?

1. 时机的“可遇不可求”与“主动创造”

曹魏政权,尤其是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虽然内部也有权力斗争,但整体上国力强大,兵精粮足,而且边境防御也相当稳固。指望魏国自己“天下有变”,就像是指望天上掉馅饼,这可能性微乎其微。诸葛亮不可能坐等机会降临,而是要主动去创造机会。

每一次北伐,他都是在认真评估当时的形势,寻找魏国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他会利用魏国刚刚经历一场大的战役(如曹操败于赤壁后),或者魏国内部有重大变故(如曹叡时期有一些君臣不合的传闻)的时候,来发动攻势。虽然这些机会不一定是“天大的变故”,但却是他能抓住的、相对有利的窗口期。

2. 蜀汉的战略困境与“主动出击”的必要性

蜀汉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土地贫瘠,人口不如魏国。如果长期处于守势,等待魏国来攻,那么蜀汉就只能被动挨打。而且,一旦魏国集中力量攻打蜀汉,以蜀汉的国力很难抵挡。所以,诸葛亮采取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防御战略——以攻代守。

通过北伐,他可以不断地给魏国施加压力,消耗魏国的国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魏国的兵力,避免魏国将全部力量集中在攻打蜀汉上。他每一次出兵,都是在试图打破这种战略僵局,为蜀汉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 消耗战与“以弱胜强”的策略

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国力不足以与魏国进行一场速战速决的大决战。他北伐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消耗战,或者说是一种“以弱胜强”的尝试。

他会利用蜀汉在军事上的优势,比如精锐的士兵(如诸葛亮训练的蜀军兵士),以及他出色的战略战术和后勤保障能力,来和魏国周旋。每一次北伐,即使不能一举收复失地,也能在战场上给魏国造成损失,同时也能锻炼蜀汉的军队,积累实战经验。

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虽然是惨败,但之前诸葛亮也曾成功占领陇右部分地区,例如祁山。这些胜利虽然不稳定,但都能够对魏国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能鼓舞蜀汉内部士气。

4. 保持士气与维护统治的稳定

蜀汉集团是刘备在危难之际建立起来的,它的基础相对不稳固,人心思汉的情绪需要被持续地激发和维持。如果诸葛亮长期按兵不动,坐观魏国强大,那么蜀汉内部可能会出现动摇,士气低落。

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对刘备遗志的坚持,一种对复兴汉室的信念。通过持续的北伐,能够向蜀汉内部的所有人表明,他们的事业还在向前推进,并没有放弃初心。这对于维系蜀汉的统治稳定至关重要。

5. 曹魏内部的“变化”与诸葛亮的敏锐洞察

尽管我们说魏国整体强大,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诸葛亮非常擅长观察和利用敌国的内部矛盾。

例如,第一次北伐时,他利用了曹魏内部对关中地区防守部署的争议;后来他曾抓住魏国主帅失当(如马谡失街亭),或者魏国将领内部不和的时机。虽然这些不能称之为“天下有变”,但却是诸葛亮能够抓住的“局部变化”。

他不可能等到魏国皇帝驾崩、朝野大乱的那种“天翻地覆”的时刻才行动。因为那样的大变动,很可能也意味着蜀汉自身的处境会更加艰难,或者已经被其他力量捷足先登。他所做的,是在他能掌控的范围内,捕捉那些细微的、但足以支撑一次北伐的时机。

总结一下,诸葛亮不等到“天下有变”而北伐,是因为:

“天下有变”的可遇不可求: 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很可能永远等不到。
蜀汉的战略现实: 必须主动出击,以攻代守,才能避免被动挨打。
消耗与“以弱胜强”的策略: 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消耗敌国,积累自身力量。
维系士气与政治稳定: 北伐是展现政治决心和鼓舞民心的重要手段。
捕捉局部变化: 诸葛亮是一位敏锐的战略家,他会抓住魏国局部出现的薄弱环节。

可以说,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实现一个崇高的目标,所做的最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他不是在赌“天下有变”,而是在努力“创造有利的变化”,并且在既有的条件下,做出最优化的行动。他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在为“兴复汉室”这条道路,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和才智。所以,与其说他是在等“天下有变”,不如说他是在一步步地朝着那个目标靠近,即使前路坎坷,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金宝

首先明确所谓待天下有变再行北伐的前提条件。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易言之,只有跨有荆州、益州,才有休养生息,与中原对峙的本钱。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中原遭受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而荆州、益州却基本未受战火波及,国殷民富,因此,鼎足西南,先为不可胜,而后待可乘之机有其经济基础。

待到建兴年后主继位之时,荆州已完全丧失,益州亦遭到夷陵之战的打击,丧失了数万精兵,由此造成的与曹魏的实力差距,已非统治者主观能动可以弥补。当此局面,闭门坐守,双方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诸葛亮急于北伐,《三国志》中给出了一条答案:

(诸葛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易言之,蜀汉唯一的优势,只在于诸葛亮本人的军政才能,但孔明也会老去,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则蜀汉完全无胜算。如日后姜维北伐时的局面:智不出敌而力少于敌。连主观能动性都无从发挥。

《后出师表》给出了另一条答案: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蜀汉军队战斗力强悍,来自其转战四方,百战之余,而这些精兵悍将同样在经历岁月的冲刷,易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也呈现下降趋势。

又,东吴的局势恐怕也在孔明的考量之中,如《绝盟好议》中提出的:

若就其不动而睦於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

孙十万只要还在喘气,就算看戏,也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然而,东吴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如果孙权驾鹤西游,这种汉、吴互相配合的局面是否还能维持,那就值得商榷了。

综合以上局势,诸葛亮已经丧失了持久待机的客观条件,除了主动北伐,寻求战机,恐怕别无二途。

再看实际的军事操作,孔明三次大规模北伐亦非盲动。

第一次,太和二年,曹丕新死,曹睿登基,人心尚未安定。

第四次,曹真诸路伐蜀失败,郭淮等大败于羌中,陇右不稳。

第五次,联合孙权,东西并进,两路夹击。

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在尽量利用或制造“有变”的机会。然而,如建安二十四年这般战略机遇,只能是可遇不可求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周瑜深知诸葛亮才智过人,而草船借箭之事,他本就抱持着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若诸葛亮果真以“故意延迟”、“不与齐备”为借口推脱,周瑜此时的处境可就有些棘手了。首先,周瑜绝不会轻易让诸葛亮脱身。他部署了这一出戏,为的就是抓住诸葛亮犯错的把柄,而不是给他台阶下。所以,诸葛亮要推脱,周瑜必然会步步紧逼.............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小鲜肉”这类演员,但他们却依然活跃在影视圈,甚至被邀请出演重要角色,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喜好问题。下面我来详细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大家会不喜欢“小鲜肉”?首先得弄明白,大家普遍认为的“小鲜肉”往往带有某些被公众诟病或不看好的标签,这些标签累积起来,就形成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表面上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似乎都比刘备展现出了更耀眼的光芒。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智谋无双;关羽武艺超群,忠义无双,义薄云天;张飞勇猛过人,万人敌,一声怒吼可退百万师。相比之下,刘备的“强”似乎更多体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一.............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他们究竟为何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羽翼下的臣子,而非选择独立称王,建立自己的基业呢?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实则牵扯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一股深植于士人内心的传统观念。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势”二字。古代社会,.............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和称呼历史文明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你注意到,在谈论早期文明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等说法,但似乎很少有人会专门说“古中国”。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原因,涉及到历史学界的命名习惯、文明的连续性以及我们对“古”这个概念的理解.............
  • 回答
    回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末民初,我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古老土地上,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那个转型期的中国。辜鸿铭、梁启超,仅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与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人才井喷”的现象?这绝非偶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像黑森、符腾堡、梅克伦堡这些在德意志诸侯里实力不弱的国家,却长期没能挤进“七选帝侯”的圈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运气不好”,而是涉及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政治格局、历史演变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规矩。首先,我们得明白“选帝侯”(Kurfürst)这个头衔在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