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要绕道最远的祁山攻击魏国?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这条路非常崎岖,而且沿途补给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一条“一线天”的绝境之路。魏延的设想是,他率领一支精兵,轻装疾行,出其不意地打到长安城下。他的理由是,魏国在长安的守备兵力不一定很多,如果能迅速拿下长安,那么整个关中都会陷入混乱,曹叡也顾不上别的,只能回防。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答应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

一、 “险”与“奇”的双刃剑:风险评估是关键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极其注重稳妥和细节的。他虽然也善于出奇制胜,但绝不会为了“奇”而放弃“稳”。子午谷奇谋,顾名思义,就是“奇”,但它奇就奇在“险”。

补给的巨大风险: 魏延的计划,一旦进入子午谷,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独立作战的区域。山道狭窄,人马难以通行,更别提运输大量的粮草、辎重了。汉中和长安之间,山峦叠嶂,别说子午谷了,就算是通过其他正常的山道,补给都是一个巨大难题。一旦魏军截断子午谷的补给线,或者魏国在谷中设下埋伏,魏延的这支部队就会陷入绝境,兵败如山倒。这可不是一个小规模的战斗,这是灭国之战,容不得任何闪失。诸葛亮是总帅,他得为整个北伐的成败负责,也得为每一位士兵的生命负责。

情报的不确定性: 魏延之所以能提出这个计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对当时长安守备力量的判断。但战场情报,尤其是这种涉及深入敌后的情报,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万一魏军加强了子午谷的防守,或者在谷中早有准备,魏延的部队就成了瓮中之鳖。诸葛亮当时虽然占据战略主动,但整体实力与魏国相比,仍有差距,不能冒这种被敌人“团灭”的风险。

“兵贵神速”背后的隐患: 魏延的计策确实抓住了“兵贵神速”的要点。如果一切顺利,他确实有可能打乱魏国的阵脚。但“顺利”二字,在战场上是最不可靠的。一旦稍有延误,比如天气不好、山路塌方、遭遇小股敌军的袭扰,都会导致进军速度减慢,从而失去突袭的优势。而且,如此一支孤军深入,即使是初期得胜,后续没有后续部队支援,也难以持久。

二、 祁山之路的“稳”与“可控”

相比之下,祁山方向的出兵,虽然看起来“远”,但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稳”和“可控”。

补给线相对稳定: 祁山方向,诸葛亮可以通过渭水流域的有利地形,建立相对稳固的补给线。虽然依然会有风险,但相比于子午谷这种“一线天”的补给,祁山方向的补给要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这意味着他的军队能够获得持续的支援,并且能够以一个更稳定的节奏推进。

战略选择的灵活性: 从祁山出兵,诸葛亮可以选择的主攻方向和战术就更加多样。他可以在陇右地区与魏军展开周旋,消耗魏军的实力,同时寻找战机。如果战局顺利,他可以逐步推进,甚至威胁到魏国的关中核心区域。如果初期不利,他也有回旋的余地,可以及时调整战略,避免全盘皆输。

消耗战的优势: 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国力相对虚弱,与强大的魏国进行正面硬碰硬的消耗战,对他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然而,他北伐的目标并非是闪电战式的灭国,而是希望通过不断地对魏国进行军事压力,削弱魏国的实力,同时争取内部的稳定和发展。祁山方向的出兵,更符合他这种“以弱胜强”、“持久战”的战略思路。他可以在前方吸引和牵制魏国的兵力,让魏国不得不调集重兵来应对,从而消耗魏国的国力。

三、 诸葛亮的性格与战术理念

诸葛亮本人,是历史上少有的严谨、审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军事策略上,他不愿意拿大汉王朝最后的力量去冒险。每一次北伐,都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和智慧,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他没有魏延那种“富贵险中求”的冲劲,他更看重的是“万无一失”。

对后勤的极致重视: 诸葛亮在治军方面,对后勤的重视程度是其他许多军事家无法比拟的。他清楚地知道,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勤保障。子午谷那种极端恶劣的后勤条件,是与他军事理念相悖的。

“攻心为上”的策略: 诸葛亮虽然要用兵,但他也深谙“攻心为上”的道理。他每次北伐,不仅是为了军事上的胜利,也是为了争取民心,争取陇右地区的民心支持,为蜀汉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从祁山出兵,可以更有效地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并且展示蜀汉军队的“王师”形象。

四、 历史的局限性:时代与技术

我们现在回顾历史,可以轻易地看到“如果……会怎样”。但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科技水平、交通状况、信息传递方式,都与现在截然不同。

对山地作战的认识: 即使是诸葛亮,对这种极端山地作战的难度和风险,可能也比我们现代人理解得更深刻。他不是没有尝试过山地作战,但从来都是在可控范围内。

信息的传递: 诸葛亮无法像现在这样,通过卫星侦察,实时掌握子午谷的每一处细节。他的情报主要依赖人力,这就大大增加了他判断风险的难度。

总而言之,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从祁山出兵,而不是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基于对风险的审慎评估、对后勤保障的极端重视、以及他本人稳健务实的军事风格。 祁山方向虽然路途遥远,但它提供了一个更稳健、更可控的战略选择,能够更好地发挥蜀汉军队的优势,并为整体北伐计划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魏延的计策固然大胆,但在诸葛亮看来,其风险太高,一旦失败,可能导致蜀汉的灭顶之灾,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他宁愿选择一条看起来“远”,但更有可能成功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不论怎么说逻辑都是通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战略目标是一种真实的进攻意图,也可以说是向“匡扶汉室”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实质性迈进。但是考虑到蜀汉的实际综合国力,这一步操作实在是太冒险了。例如,就算魏延真的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那蜀汉的后勤补给又能撑多久呢?另外,魏国如果大军压境,蜀汉在此战败,可谓一战而亡国。孤军远征,全部蜀汉主力陷入危地,太冒险了。

一个将军敢于冒险,这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军事斗争本身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将军上了战场,以求胜为目的,即便不胜最后壮烈地倒在战场上,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考虑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他要总览全局,不仅仅要考虑“匡扶汉室”这个总目标,还要考虑蜀汉存亡这个小目标。以武侯之智慧,他没有选择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他在全盘考虑之下,判断出魏延的斜插子午谷翻秦岭奇袭长安的计划成功率非常低,而且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豪赌。丞相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是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当时大背景、军事策略的风险评估、以及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战术理念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绕远路”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魏延想走子午谷这条又小又险的山道,直接奔袭长安.............
  •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历史中一个相当微妙且充满争议的节点:诸葛亮是否意图“篡权”或“摄政不归”。要深入剖析,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单化的“忠臣”或“野心家”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理解诸葛亮的处境、刘禅的特点以及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主动“不把朝政还给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占领西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军事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条件的极端挑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恶劣的地理环境。在汉末三国时期,交通和技术条件与今天截然不同。 高海拔和缺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子午谷奇谋,这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魏延那句“愿效韩信,奇兵出子午谷”,听起来是何等豪迈,何等有魄力!仿佛只要这么一搏,半个天下就唾手可得。可诸葛亮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这个听起来“风险可控,收益巨大”的提议呢?毕竟,最坏的.............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为何不处死李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说句不好听的,当初跟着刘备那是“投效”过来的,算不上是老臣。早先在荆州的时候,就和刘备有嫌隙,后来被诸葛亮请到蜀汉,诸葛亮对他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很高的地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司马懿敛众不战,诸葛亮为何不强攻营垒,这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三国演义中都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对两位杰出军事家策略的深度探讨。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九伐中原”的艺术加工,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司马懿战略上的成功。简单来说,诸葛亮不强攻司马懿营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攻坚防御的巨大风险” 以及 “缺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和战略决策的诸多核心要素。简单地说,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并非是视野的缺失或能力的不足,而是基于当时蜀汉国力、战略目标以及南越本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蜀汉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威胁:首要目.............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父子,权倾朝野,却从未有半分篡权之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深思熟虑、多方面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诸葛亮个人的品德、对刘备的忠诚、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及他自身的战略眼光等多角度进行剖析。一、 坚守“知遇之恩”与报答之心诸葛亮最初并不显赫,他只是一个隐居隆中的书生,过着“躬.............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