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如BMP之类的苏/俄系步战车的主武器采用了100毫米主炮和同轴30毫米副炮的设计?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

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

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的根本定位。它不仅仅是装甲运兵车(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APC),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为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并在战场上与敌方的装甲目标、反坦克火力以及其他轻型装甲车辆进行交战。

冷战时期的背景: 苏联在冷战时期面临北约强大的装甲集群的威胁。其步战车的首要任务是能够伴随主战坦克,并在进攻中为步兵提供掩护和火力压制,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反坦克能力,能够对付北约的步战车和轻型坦克。
对付不同目标的双重需求: 战场上的目标是多样化的。既有需要摧毁的重型主战坦克,也有大量需要压制和摧毁的轻型装甲车辆(如装甲输送车、装甲侦察车)、步兵、工事以及低空飞行目标。一种口径的火炮很难完美地兼顾这些目标。

2. 100毫米火炮的选择:

100毫米(或类似的105毫米)口径在坦克炮领域曾经是一个非常主流的口径,后来被120/125毫米取代。但将其放在步战车上,尤其是在BMP3之前的型号,有其独特的优势:

反坦克能力: 100毫米炮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其穿深足以对抗当时北约的大部分轻型坦克和步战车。虽然不如主战坦克的125毫米炮,但在伴随步兵作战的平台上,已经提供了相当可观的反坦克打击能力。
火力支援与弹药的多样性: 100毫米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发射多种类型的弹药,尤其是高爆破片弹(HEFrag)和破甲弹(HEAT)。
高爆破片弹: 这是步战车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关键。在城市战、近距离作战中,步兵经常需要压制敌方步兵、火力点、工事。100毫米炮发射高爆弹,其爆炸威力、破片杀伤范围远超30毫米炮,可以有效清理工事、压制步兵阵地,为步兵提供安全的突击环境。
破甲弹: 能够对付轻型装甲目标。
烟幕弹、照明弹等: 还可以执行其他战术任务。
相对紧凑的设计: 相比于120/125毫米坦克炮,100毫米炮在尺寸、重量和后坐力上更容易集成到步战车的炮塔中,且对底盘的承载能力要求也更低。

3. 同轴30毫米副炮的选择:

30毫米机关炮作为同轴武器,其作用与100毫米主炮是互补的,而非重复:

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和步兵: 30毫米炮发射的穿甲弹,对于北约的BMP系列步战车、M113装甲输送车等轻型装甲车辆,以及敌方步兵暴露在外的载具(如卡车、吉普车)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压制火力与近战优势: 30毫米炮的射速远高于100毫米炮,可以进行持续的扫射,提供密集的压制火力,尤其是在巷战、林地等近距离交战环境中,其快速反应能力和弹幕压制效果显著。
对空能力: 30毫米炮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对付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无人机的能力,虽然这不是其主要任务,但增加了其作战的灵活性。
弹药经济性: 30毫米炮的弹药成本和消耗率都远低于100毫米炮,更适合进行大规模的火力压制。
“弹药分离”的考虑(BMP3之前的版本): 在一些早期的100毫米主炮/副炮组合设计中,例如BMP2的100毫米炮,其弹药布局往往是将100毫米炮弹和30毫米炮弹分开装填或存放。这样设计可以确保主炮在需要时可以发射威力更大的穿甲弹或高爆弹,而当目标是步兵或轻装甲时,可以使用射速更快、弹药更经济的30毫米炮。

4. 为什么不是“100毫米炮+7.62毫米机枪”?

苏/俄系步战车通常还在主炮旁边配备一挺7.62毫米机枪,这是一种更传统的搭配。然而,30毫米机关炮的加入,实际上是基于对战场复杂性的认识:

火力层次的提升: 7.62毫米机枪对于现代轻型装甲目标的穿透能力非常有限。30毫米炮的加入,弥补了7.62毫米机枪与100毫米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提供了更有效的对付中型装甲目标的能力。
“双管齐下”的打击效率: 在面对敌方步战车时,100毫米炮可以发射穿甲弹尝试摧毁,而30毫米炮则可以持续攻击敌车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如履带、火炮防盾缝隙),或者压制敌方的炮塔观瞄设备,干扰其射击。

5. 总结——“黄金组合”的逻辑:

“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的组合,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作战需求下,追求火力广度、深度与弹药经济性的平衡。

100毫米炮: 赋予步战车对付中型装甲目标(包括坦克)的硬杀伤能力,同时也能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30毫米副炮: 负责压制和摧毁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工事,并具备一定的对空能力,且弹药消耗更为经济,是步战车执行日常支援任务的主力。

这种设计使得步战车在面对多样化的战场威胁时,能够根据目标类型和战术需求,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武器进行打击,展现出“一专多能”的战场适应性。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例如BMP3之后,100毫米炮与30毫米炮的集成方式以及弹药性能都有所改进,但其核心的设计理念——用两种口径的火炮实现对不同目标的高效打击——依然是这种武器配置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回答:

又要大口径炮打榴弹拆工事炸开阔地步兵,又要小口径速射炮打穿甲弹射爆对面轻装甲车辆和低空飞行器,你以为大口径炮+小口径速射炮的配置是毛子原创?其实是高卢鸡的发明,成果就是注明的高卢老流氓amx-30。


原回答

小口径速射炮算是步战车泛用性最好的主武器,打得了对面步战、装输、侦察车等轻装甲车辆,也打得了武直、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至于主战坦克级别的,或者比较坚固的建筑,则可以用反坦克导弹解决,但是这样的组合仍然还有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小口径炮对付开阔地带上的步兵队形效果一般,反坦克导弹数量有限且装填缓慢。

毛子在换装bmp-2后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虽然bmp-1在打人拆工事方面也只有全重才2.9kg的73mm杀爆榴弹,那也不是30x165能比的呀,就算往步战车上加装榴弹机枪可以解决反步兵的问题,但是总不能遇上30炮打不动的工事就上反坦克导弹吧?导弹还得留给对面坦克呢。

所以bmp-3的那40发100mm杀爆榴弹就是用来解决上述问题的,当然30炮本身也是好评如潮,当然就想办法和100炮整合到了一起。这种大口径炮+小口径速射炮的配置其实还是法国人的amx-30首先实践的。

user avatar

2A28滑膛炮的初衷并不是打工事,甚至不是打人员。2A70低压炮主要目的是在常规环境下更好的打人,同时兼顾反坦克。

现在国内网的文字视频资料已经很丰富了。苏军最初给步战定的目标就很多,尤其是必须能对抗坦克。

最初的2A28只有破甲弹,没有杀伤弹。打人员靠同轴的PKT机枪。2A28主要负责近距离反坦克,远距离由婴儿导弹负责。直到后期才研发了杀爆弹,而且不能用半自动装弹机装填,只能手动装,有的后期生产型把半自动装弹机拆了。

而且替代2A28的是2A42机炮。因为在实际对比中,2A42不仅打人打移动轻装甲目标效果好,而且虽然和73滑一样无法摧毁坦克,但是能更好的击毁坦克外部设备,打燃油箱。凭借上述原因坦克兵总局支持的2A42才能击败火箭炮兵总局支持的73滑。

100低压炮诞生的具体原因是在阿富汗战争中虽然BMP-2比BMP-1更受欢迎,但是苏军发现步战缺少对敌军人员实施有效面杀伤或者有效打击简易火力点的能力。

经过研究,当时苏军在120迫榴基础上进行改造,缩小口径适配D10坦克炮的榴弹和炮射导弹,金属固定装药,膛线变浅取消刻槽。同时和结构简化的2A72采取共架结构稳定设计。由此一举获得了:远距离人员杀伤、近距离击毁简易火力点、打击移动轻装甲目标、攻击敌方坦克等多种能力,而且还和T55通用部分弹药配件。

但是苏联时期100低压炮仍然是作为副武器使用,共架结构使得两种武器无法同时使用。

两种武器增大武器操作维护难度,早期火控复杂流程长,效率低,这些或多或少也为车臣战争BMP-3糟糕表现埋下祸根。


而且论毁伤论精度100低压炮都远不是125的对手

100低压最早的杀爆弹3UOF17,装药刚刚1.7公斤,初速250米秒,弹头和D10的杀爆弹是一回事,可以看作是100炮打减装药榴弹头。125早期的OF-19榴弹,装药超过3公斤,初速850米秒,这怎么比?

具体内容请看小毛爸比的文章






原回答: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发现73mm滑膛炮打击效能没有30mm机炮好,同时面对简易火力点时需要有一种大口径的火炮支援步兵。经过一些竞标和研究认为100+30的组合综合效果最好,适合配给步战。不过主炮应该是30,副炮是100。

曾经有西方军人觉得这种设计贪大求全,当然西方没有苏军那种对攻坚能力的需求,自然不懂。现在俄军没需求了,库尔干人也变成机炮+导弹的模式。


不过苏联时期的100+30性能并不好,出于成本考虑最初的榴弹和D10通用弹头,结果壳体太重,准头杀伤都不行,火控也特别坑爹,在格罗兹尼吃了很多亏。一直到00年代才改善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和称呼历史文明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你注意到,在谈论早期文明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等说法,但似乎很少有人会专门说“古中国”。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原因,涉及到历史学界的命名习惯、文明的连续性以及我们对“古”这个概念的理解.............
  • 回答
    要探讨中国人在面对日本消费品时,是否像某些韩国人那样表现出“坚定抵制”的骨气,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这种“骨气”的背后,其实牵扯着历史、民族情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亲近性以及个体选择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确实是许多民族情感的根源。中日两国在近代有过深刻的.............
  • 回答
    上一代人之所以特别相信“德国下水道”、“日本海底煤”之类的谣言,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塑造,也有认知模式的影响,更有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获取的稀缺与信息渠道的单一 有限的信息来源: 在没有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信息的主要来源非常有限,主.............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小鲜肉”这类演员,但他们却依然活跃在影视圈,甚至被邀请出演重要角色,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喜好问题。下面我来详细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大家会不喜欢“小鲜肉”?首先得弄明白,大家普遍认为的“小鲜肉”往往带有某些被公众诟病或不看好的标签,这些标签累积起来,就形成了.............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是啊,现在的技术、资金、演员阵容,很多方面都比当年强太多了,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再也找不回当年看TVB《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那种“哇,过瘾!”的感觉了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怀旧滤镜”,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一、创作环境与心态的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游戏设计选择以及历史题材的呈现方式。像《帝国全面战争》和《维多利亚2》这类宏大的策略游戏,它们致力于模拟历史进程中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体系,但却有意地回避了“黑奴贸易”这样一个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却又极其敏感和残酷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游戏的本质和设计理念说起.............
  • 回答
    回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末民初,我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古老土地上,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那个转型期的中国。辜鸿铭、梁启超,仅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与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人才井喷”的现象?这绝非偶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关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孰优孰劣的讨论,在影视剧爱好者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虽然《雍正王朝》无疑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视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眼中,《康熙王朝》似乎更受欢迎,尤其是在“更胜一筹”的评价中。《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点评,以及各大影视评分网站的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这.............
  • 回答
    诸葛大力,这个在《爱情公寓5》中横空出世的角色,以其超高的智商、冷静的处事风格和近乎完美的“全能人设”,瞬间俘获了大量观众的心,尤其是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她更是被誉为“理想型女友”的代表。然而,正如任何一个被过度追捧的事物一样,诸葛大力的大火,也悄悄在一些女生心中埋下了反感的种子。这并非简单的嫉妒,而.............
  • 回答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行动确实比后世要自由得多,诸侯军队得以随意穿越别国境内,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去,抛开后世那种森严的国家主权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春秋时期所谓的“国”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那时的“国”,更像是贵族家族.............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玉玺与天子,这两样象征着正统与权力的物件,为何在诸侯们的眼中,重要程度却截然不同?为何唯独曹操似乎“情有独钟”,对玉玺念念不忘,而其他诸侯却似乎更看重掌握在手中的权力,而非那块刻着传国玺的玉?这其中的门道,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玉玺”和“天子”在.............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