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吃不惯中国美食,反而喜欢吃诸如“左宗棠鸡”“杂碎”这类伪造的中国菜?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

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和食材的便利性,对中国菜进行过大量的“改良”,甚至是“重塑”。它们更像是“西方人理解中的中国菜”,而不是“中国人真正吃的中国菜”。

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反而对这些“改良版”的中国菜情有独钟呢?这里头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口味的差异是根本: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口味差异巨大,但总的来说,中国菜在调味上更注重复合、细腻和平衡。我们善于运用酱油、醋、姜、蒜、料酒、花椒、八角等各种香料,去调出层次感,有时是酸甜辣咸的平衡,有时是麻辣鲜香的刺激。

而很多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他们的味蕾习惯相对来说比较直接。他们可能更喜欢浓郁、单一、易于辨别的味道。

甜味和酸味: 比如“左宗棠鸡”,那标志性的甜辣酱汁,对许多外国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甜味本来就容易被大众接受,再加上一点酸和微辣,刺激又开胃。而我们很多传统菜肴,虽然也有甜或酸,但通常是与其他味道巧妙融合,不会像这些“改良版”菜肴那样突出。
油炸与酱汁: “左宗棠鸡”里那油炸过的鸡块,外酥里嫩,搭配浓稠的酱汁,这种口感和风味在西方快餐文化里也很常见,更容易引起共鸣。
“杂碎”(Chop Suey)的起源: 很多历史资料显示,“杂碎”这道菜甚至可能是海外华人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而创造出来的。它通常是将各种蔬菜(如豆芽、洋葱、芹菜等)和一些肉类(鸡肉、猪肉、牛肉等)切碎后,用酱油等简单调料炒制而成。这种做法在食材上比较随意,烹饪方式也相对简单,而且味道比较温和,即使是不熟悉中国菜的人,也不会因为口味突兀而感到不适。

2. 食材的可获得性与适应性: 在中国菜“走出去”的早期,很多食材在国外并不容易获得。于是,为了能够推广中国菜,就必须使用当地更容易买到的食材进行替代。

比如,很多中国菜里会用到一些特定种类的菌菇、蔬菜或者地方特色的调味料,这些在西方国家可能根本就没有,或者价格昂贵。这就迫使厨师们用洋葱、芹菜、彩椒这类在西方普遍存在的食材来替代。
另外,对一些烹饪技法也进行了简化。比如中国菜里很多复杂的炖煮、腌制、发酵等过程,在西方餐饮文化中并不常见,所以会采用更简单快捷的炒制、油炸等方式。

3. 文化传播的“平均化”与“符号化”: 早期中国菜在国外的传播,往往是通过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馆或者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为了吸引更广泛的顾客群体,菜品很容易被“平均化”,去掉那些可能被认为过于“奇怪”或“重口味”的元素。

同时,一些菜肴也因为在传播过程中被反复强调和提及,逐渐变成了一种“符号”。“左宗棠鸡”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在中国本土并不算是一道家喻户晓的“国宴级”菜肴,但在海外却几乎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这背后,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形成,也可能是因为它的口味确实抓住了相当一部分外国人的胃。

4. 对“异域风情”的渴望,但又怕过于“陌生”: 很多外国人想尝试中国菜,是出于对“东方神秘”、“异域风情”的向往。他们希望体验不同于自己本土的饮食文化,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意完全跳出自己熟悉的口味舒适区。

“左宗棠鸡”这类菜肴,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它有中国菜的影子,比如使用筷子吃饭,有酱油的味道,有中式的炒菜方式,但它的味道又足够甜、足够熟悉,不会让他们感到“太意外”或者“无法接受”。它像是一个温和的敲门砖,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触中国美食。

那我们地道的中国菜,为什么反而让一些外国人“吃不惯”呢?

复杂的味道: 比如一些带有发酵味道的菜肴,像腐乳、豆豉等,它们的味道可能对初次接触的外国人来说,会觉得“怪怪的”,难以理解。
辛辣刺激: 川菜、湘菜里那些层次分明的麻辣,不是简单的辣味堆砌,而是麻、辣、鲜、香等多种味道的复合。但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光是那个“麻”就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特殊的口感: 像猪脑、内脏(杂碎在高阶吃法里也是珍馐,但这里指的可能是低端的处理方式),或者某些食材的独特口感,比如脆皮、软糯的组合,都可能超出一些外国人的接受范围。
“意境”的缺失: 中国菜不仅仅是味道,还包含着对食材的尊重、烹饪的技艺、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含义。这些是很难在菜单上直接体现出来的,需要有一定了解才能体会。

所以,总结一下:

外国人喜欢“左宗棠鸡”、“杂碎”这类“伪造”的中国菜,并不是说他们“口味差”,而是因为这些菜肴在味道上做了“减法”和“加法”,让它们更符合西方人的口味习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它们在食材和烹饪方式上也做了适应性调整,降低了接受门槛。

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一种文化产品要进入另一个文化体系时,总会有一个“融合”和“被解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味道和形式可能会被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或许有点可惜,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餐饮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现在很多外国人也能欣赏和喜爱地道的中国菜了。比如川菜、粤菜等,都在全球拥有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这说明,口味的接受度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外国人喜欢的所谓中国美食:蘸番茄酱的北京烤鸭,中国根本没见过的左宗棠鸡。为什么他们喜欢吃这种口感新奇的所谓中餐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有一类食物,就像一张粗糙却饱含深情的旧照片,散发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气息,让当地人魂牵梦绕,却让初来乍到的客人望而却步,甚至品尝后忍不住皱起眉头。它们不追求精致的摆盘,不追求花哨的调味,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朴实和倔强,仿佛只有懂得它的人,才能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厚情感。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某个南方小镇某.............
  • 回答
    外国人吃不熟牛排(通常指的是三分熟到五分熟的牛排,在一些文化中甚至更生)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食材品质、个人偏好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饮食文化与历史传承: 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 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食用相对生嫩的.............
  • 回答
    在很多西方国家,大家确实不太习惯国内那种从小给宝宝把尿的传统。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育儿理念、社会习惯以及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差异。简单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学会如厕,而不是由家长“代劳”。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核心理念是“如厕训练”(Potty Training),目标是让宝宝自己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咱们不妨就这个话题,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背后的原因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得承认,“抵制”这个词可能稍微有点重了。与其说是“抵制”,倒不如说是在面对中国节日和外国节日时,国人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节日不像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关于“外国人顿顿汉堡炸鸡,只喝可乐,却身材健美长命百岁”这种说法,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夸大。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的饮食习惯中确实有汉堡、炸鸡、薯条、披萨以及可乐等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电视、电影里也经常放大这种形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比较微妙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这个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挺普遍的。为什么外国人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而中国人跑出来说“我是外国人,我爱外国.............
  • 回答
    夏天穿西装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反常识”,尤其是对于我们习惯了轻薄透气衣物的中国人来说。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欧美国家的人,即使在炎炎夏日,依然会选择西装革履?这背后可不仅仅是“跟风”或者“刻板印象”,而是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要明白,“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舒适度”和“场合需求”.............
  • 回答
    “南海不属于中国” 这一观点在许多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确实存在,并且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历史证据的争议与解释的差异: 中国的主张依据: 中国认为其对南海的主权依据主要来自于历史文献、古代航海图、考古发现以及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一提“罗马帝国”,我们脑海里就能勾勒出古罗马的城邦、角斗士、凯撒大帝,甚至还有它的辉煌建筑和法律体系;但要是说“汉唐帝国”,很多外国朋友可能就觉得有点模糊,除非他们是历史爱好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的“地理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值得玩味的话题,不少人都会有类似的疑问。说到底,这背后牵扯到文化认同、商业驱动、历史演变以及国家层面的一些考量。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过洋节”和“过中国节日”被提倡或不提倡的出发点。关于“不提倡中国人过洋节”:这背后最核心的理由,我觉得是维护文化主体性与.............
  • 回答
    韩国生育率低迷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议题,而引入外国人以提高生育率的讨论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降低是韩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历史数据来看,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这种故事的设定,在神话中并非孤例,很多古老的神话体系都充斥着各种奇特而令人惊叹的描绘,以解释宇宙的起源、神祇的权力以及生命的神圣性。你提到的“两个神祇搏斗,其中一个不小心吃下了另一个的精子”的情节,确实可能存在于某些古代文化的神话传说中,尤其是在那些强调神祇交合、吞噬、以及生育的起源故事里。虽然我没.............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教育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很多大陆青年,特别是留学生,对港台人士和外国人的批评产生抵触心理,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与历史叙事的影响: “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但也是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好机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 不回避,不辩解,用平和的心态,从文化、历史、误解等多个角度去解读,同时展现出中国人的理性与自信。下面我给你拆解一下,遇到这两种问题,可以怎么巧妙又优雅地回应: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吃胎盘”这个问题,说实话,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