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不给宝宝把尿,他们是怎么训练宝宝自主如厕的能力的?

回答
在很多西方国家,大家确实不太习惯国内那种从小给宝宝把尿的传统。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育儿理念、社会习惯以及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差异。简单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学会如厕,而不是由家长“代劳”。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核心理念是“如厕训练”(Potty Training),目标是让宝宝自己感知到尿意或便意,并主动去使用便盆。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引导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训练。

具体来说,他们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和方式:

1. 认识到宝宝的信号(Readiness Signs):
这是如厕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一步。外国人不会在宝宝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训练。他们会仔细观察宝宝是否表现出一些准备好的迹象,比如:
表现出对尿布的不适: 宝宝可能会在尿湿或拉便后表现出不舒服,例如皱眉、挣扎、想把湿尿布脱掉。
排便规律性增强: 尽管不绝对,但如果宝宝的排便时间相对固定,例如每天早上或者午睡后都会排便,那么训练起来会更容易。
能够理解并遵从简单的指令: 比如能听懂“坐下”、“站起来”之类的简单指令。
能够自己脱下裤子: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表示宝宝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能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需求: 宝宝可能会用词语、手势或者面部表情来告诉你他要尿尿或便便。
对便盆或马桶产生兴趣: 有些宝宝会好奇地观察家人上厕所,或者主动想坐在便盆上。

通常,这些迹象会在宝宝18个月到3岁之间逐渐出现,但每个孩子的时间表都不同,没有所谓的“标准年龄”。

2. 引入便盆或马桶(Introducing the Potty/Toilet):
当宝宝表现出准备好的迹象后,家长会开始引入如厕工具。
便盆(Potty Chair): 这是一个独立的小椅子,通常放在地上,对宝宝来说更矮小、更安全,也更容易理解“坐在这里”。有的家长会选择带音乐或图案的便盆,增加趣味性。
马桶(Toilet with a Seat Reducer): 大部分家庭会使用家里的普通马桶,但会给宝宝配上一个特制的马桶坐圈(Toilet Seat Reducer),让坐圈的孔变小,宝宝坐着更稳固,不会掉下去。有些还会搭配一个脚踏板(Potty Stool),让宝宝的双脚能够踩在上面,这样更有利于排便时用力。

家长会鼓励宝宝在穿尿布时就尝试坐在便盆上,即使不排泄也没关系,主要是让他们熟悉这个工具,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他们会说:“这是你的便盆,你可以在这里上厕所。”

3. 机会性训练(Opportunistic Training):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策略。家长会抓住宝宝可能需要排泄的“好时机”,主动引导宝宝去便盆。
定时引导: 在宝宝醒来后、吃完饭后、玩耍一段时间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这些通常是宝宝容易排泄的时间点。家长会问:“你想去便盆吗?”或者直接说:“我们去便盆试试看。”
观察并反应: 当家长看到宝宝有想要排泄的迹象时(比如突然站着不动、表情变化、捂住下体),会迅速反应,引导他去便盆:“你是不是要尿尿了?我们赶紧去便盆。”

4. 鼓励和奖励(Encouragement and Rewards):
正面强化在如厕训练中非常重要。
口头表扬: 无论宝宝是否成功在便盆里排泄,只要他愿意尝试,都会得到大大的鼓励和赞美。“干得好!你真棒!”“谢谢你告诉我你想尿尿!”
小奖励: 很多家庭会使用“奖励系统”。当宝宝在便盆里成功尿尿或便便后,会得到一个贴纸、一颗小星星,或者在“奖励图表”上画一个笑脸。有些孩子可能会得到一个特别的小玩具或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作为奖励。这种奖励不是物质上的“賄賂”,更多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和成就感。
“便盆记录”: 有些家长会记录宝宝的成功排泄次数,让宝宝看到自己的进步。

5. 逐步过渡到内裤(Transition to Underwear):
当宝宝在便盆训练上取得一定进展,能够比较准确地感知并主动使用便盆后,家长会开始引入内裤(Underwear)。
白天不穿尿布: 先从白天开始,让宝宝只穿内裤。这样他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尿意,一旦尿出来,湿漉漉的感觉会促使他更快地学习并主动寻求便盆。
夜晚和午睡: 晚上和午睡时,由于宝宝可能睡得很沉,无法及时感知尿意,所以初期仍然会使用纸尿裤或拉拉裤,直到宝宝能够整夜保持干爽为止。

6. 处理“意外”(Handling Accidents):
“意外”(尿裤子或拉裤子)是如厕训练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最考验家长耐心的环节。
不责骂,不惩罚: 这是西方育儿理念中非常强调的一点。他们认为对宝宝发脾气或惩罚只会让他产生恐惧和焦虑,阻碍学习过程。
平静地处理: 当意外发生时,家长会平静地告诉宝宝:“没关系,下次我们记得去便盆。”然后帮助他换掉湿衣服和尿布,并一起清理现场。他们会把重点放在“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上。
把意外视为学习机会: 家长会借机再次强调:“如果你觉得想尿尿,一定要告诉妈妈/爸爸,然后去便盆。”

7. 家长作为榜样和引导者:
家长会在宝宝面前展示如厕的过程,并解释:“爸爸要去马桶尿尿了。”“妈妈要去马桶上大号了。”让宝宝觉得如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什么不习惯把尿?

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掌控感,认为如厕是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自然学会的技能,不应该被强迫或代替。
关注儿童的感受: 他们认为把尿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尴尬或被侵犯隐私,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对身体信号的信任: 他们相信孩子能够感知并表达自己的身体需求,家长应该做的是支持和引导,而不是预判和强制。
更长的“准备期”: 这种训练方式需要耐心等待孩子发出信号,所以训练的开始时间可能会比我们这里普遍晚一些,但一旦孩子准备好了,学习起来通常会更顺畅。
社会环境的支持: 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通常都有适合儿童使用的马桶坐圈和洗手设施,这为如厕训练提供了便利。

总的来说,外国人训练宝宝自主如厕的过程,是一个以孩子为中心、循序渐进、充满耐心和鼓励的过程。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家长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自信地学习这项重要的生活技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话少说,直接上图。

解释一下图中的数据

首先,这是一对双胞胎。所以,他们生理上的差异可以说几乎可以忽略。

其中休从出生50天开始进行如厕训练。按照天数和成功的百分比做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非常纠结的曲线。直到700天开始。突然成功率就突飞猛进了。

而他的兄弟希尔顿则是在700天以后,开始如厕训练,成功率与其训练了将近2年的兄弟不相上下。

而这个实验要证明的就是这种生理上的本能性的能力。需要的是孩子身体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自然完成的。后天的这种训练和努力效果并不明显。

而且,从我身边的观察来说。过早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往往导致的是养育者多了一个与孩子纠缠纠结的事情。还会让孩子体验生活非常的不好。

在儿童发展早期,此类的事情非常多。建议不要自发的想当然的养育孩子。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特征。省心,省力,养得还好。


=====================================================================

对实验的样本有疑问的同学,首先感谢你们的质疑,后继的确找不到大范围人群的实验paper,请如果有知道的朋友推荐一下。但就现在已知的信息来看,自主如厕的前后偏差和孩子学会走路一样。不会非常的大。有孩子的家长差不多都可以在这个时间点前后一个月范围内训练孩子自主如厕。

问如何进行如厕训练的,我建议可以参考这个视频,从这个视频的2分14秒看起。这不是一次如厕训练,而是一次孩子自主换拉拉裤的训练,孩子应该在1岁半以内,无法进行如厕训练,但这种教育孩子自主行为的教育引导方式是可以拓展到很多方面的。

0-3岁样板蒙氏教育—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0Njc5MDg=.html

注意老师帮助孩子做的事情都是孩子无法做到的部分(比如:将拉拉裤从腰褪到膝盖,将新拉拉裤穿入自己双脚,穿好后将边缘翻折整齐),但是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部分,都是自己完成的。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从一而终的引导和教育孩子,自主如厕真的不会是个很大的问题。

user avatar

清晨的卫生间,一个孤独的背影,

正在如厕...


昨天有粉丝问到:呆妈怎么给宝宝进行如厕训练?

早上我就抓拍了这张“家里蹲”...


果汁现在1岁10个月,除了睡觉和外出

现在可以:白天不用纸尿裤,自己上厕所


今天的【呆妈育儿攻略】咱们聊

前部分,是我这3个月的大概经历

结尾,会总结几个关键点



我家的如厕训练,还要从万恶的 “把屎把尿”说起...

我一直是坚决的反对派


我这种懒妈,简直爱死了纸尿裤~

除了费钱,没别的缺点


但是架不住家里有个“经验丰富”的奶奶

和一个“都是为你好”的姥姥啊!


这俩加起来就是一个舒克贝塔组合

经常趁我不注意,偷偷给果汁把屎把尿,

防不胜防...

后来我也反抗无能了

干脆就买了一个小马桶,打算开始如厕训练

与其苦苦对抗,不如主动出击哦耶!


第一个阶段: 熟悉小马桶

经常蹲着给她做示范(当妈无所不能...)

那时候一岁半,已经能听懂大部分的日常对话了

但是你以为她会听?

你想多了,

她只会以为这是一个新玩具...

总之,刚开始的1个多月没怎么训练

三天打鱼似的,带她熟悉小马桶

第二个阶段: 胜利的滋味


真正开始有进步,是在一次便便之后...

因为每次在便便之前,她会一动不动,脸憋通红

有天我正好发现,就立马把她放在了小马桶上....


过一会儿她就解决完毕了,

我们全家都很惊喜,一个劲儿给她欢呼~

她好像也觉得自己挺厉害的,一直嘻嘻笑

有了这次成功经历后,她开始爱用小马桶了


第三个阶段:没事蹲一蹲

从刚一开始的大人把她按在马桶上等她

到后来,过一个小时就会问她:

没有就会奶声奶气的说 “ 没~”

有就会说 “ 油 ”(有) ,我就坐在旁边陪着她

(一开始经常坐不住,得拉着她坐着等...)

第四个阶段:

开始大胆尝试,白天不穿纸尿裤

(因为一穿纸尿裤,大人就容易偷懒,不能及时观察)


给大家打个预防针,不穿纸尿裤的坏处是:

大人只要一会忘问她了,就会 “水漫金山”


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处理几次“洪水”

但我每次都会很淡定的跟她说:

下次之前,你要跟妈妈说哦!知道了吗?”


大概就是这样,她慢慢学会了感受和控制

现在,经常会自己说:挖挖(哗哗)!

然后我指着小马桶说:快去!

她就噔噔噔跑过去,坐下了....


然后亲妈我一脸悠闲的吃着瓜,

并在背后偷拍...


一想到省下的大把大把纸尿裤银子,

就好想得意的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但是最开心的不是我,是奶奶和姥姥

她们说:“哼,终于不用穿纸尿裤了...”


一场世纪家庭矛盾就此Over了~

如厕不是严格的训练,而是顺其自然的过程

我三天打鱼两天嗮网,不也慢慢养成了这个规律!


最后总结的几个关键点:

1. 没有固定的开始训练年龄!每个宝宝发育不一样,具体看情况:如果宝贝可以有1、2个小时以上,纸尿裤是干的,可以开始尝试(一般可以从一岁半,早点晚点的,都没所谓~)


2. 最好能听懂日常用语指令,会接受的更快!


3. 要给适当的鼓励哦!进步很快的一个月里,基本是每次成功后,全家都要跟欢呼奥运冠军似的说 “果汁棒棒”~ “果汁自己会哗哗咯!”


4. 千万别得意,出门还是要穿纸尿裤滴:现在外出,穿着纸尿裤的她会跟我说:妈妈,挖挖(哗哗)!我跟她说:宝贝,我们穿着纸尿裤呢,可以哗哗在里面!


5. 答应我:宝贝弄脏多少条裤子,都别生气~


最后,抓住夏天的小尾巴,开始尝试吧~


》》》》》》》》》》》》》》


嗨,我是呆小贺

89年肥妈一枚,育儿小能手

用我丑萌丑萌的自学漫画,

给你分享实用又好玩的育儿经验~

欢迎来微信找我玩儿,微信公众号:呆小贺(iD:daima201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