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中国人吃不惯芝士,为什么外国人就能吃?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

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

1. 口味基石的差异:咸鲜与奶香

中国人的味蕾,从小就被各种丰富而复杂的味道所“调教”。我们讲究的是“五味调和”,酸甜苦辣咸,再加上一个鲜字,那才叫地道。中国的传统烹饪,尤其擅长利用发酵后的食材,如酱油、豆豉、豆瓣酱、各种腌菜等,来营造一种醇厚、悠长、富有层次的咸鲜风味。这种鲜,是动物蛋白分解产生的谷氨酸钠带来的,它能让人“回味无穷”。

而芝士,其核心风味是奶香,并且带有明显的发酵味。这种发酵味,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酱香、酒香,它是一种更直接、更浓烈的,有时甚至带点“冲”的酸味和醇厚度。对于习惯了咸鲜为主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直接的奶香和发酵带来的酸味,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甚至有点“怪异”。尤其是一些陈年芝士,其风味更加复杂,可能带有更重的“臭味”,这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 饮食文化的烙印:蒸煮炒炸 vs. 生食与发酵

中国饮食的核心烹饪方式是加热。无论是蒸、煮、炒、炸,都强调将食材的天然风味通过高温烹饪激发出来,同时让食材变得易于消化,并且能更好地融合调味料。我们很少生食大部分食材,更别提直接食用经过高度发酵的奶制品了。

而西方饮食文化,特别是欧洲,与畜牧业紧密相连,奶制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芝士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鲜奶的保存问题,将其转化为一种更耐储存、风味更佳的食品。因此,在西方,芝士常常被直接食用,或者作为配料融入各种菜肴,其发酵带来的独特风味和质感是被欣赏和接受的。

我们吃饺子、包子,里面可以是猪肉白菜、韭菜鸡蛋,这些组合我们习以为常。外国人吃三明治、意面,里面夹着或拌着芝士,这同样是他们文化中的经典搭配。就像外国人刚开始接触麻辣火锅,可能会被辣椒的刺激性吓到一样,我们刚开始接触芝士,也是同样的道理。

3. 历史传承的断层:缺乏接触的机会

直到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腾飞,西方的饮食文化才真正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在此之前,大多数中国人接触芝士的机会非常有限,可能仅限于一些进口食品店,或者通过电影、电视剧了解。这种缺乏早期、广泛的接触和认知,使得芝士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始终处于一个“边缘”的位置。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芝士几乎是伴随他们一生。从幼儿时期的奶酪棒,到成年后的披萨、意面、汉堡,芝士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餐桌上,其风味和质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他们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自然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芝士。

4. 产品本身的特点:风味与质地

芝士的种类繁多,风味和质地差异巨大。从温和的马苏里拉,到浓郁的车达,再到味道“冲鼻”的蓝纹芝士,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风味强度: 有些芝士风味温和,奶香浓郁,几乎没有明显的酸味或臭味,比如马苏里拉。这类芝士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就相对较高,常常用于披萨、焗饭等菜肴。但如果直接推广一些风味强烈的芝士,如卡蒙贝尔或一些陈年切达,其强烈的发酵味和偶有的霉菌味,确实会让很多初次尝试的中国人感到不适。
质地: 芝士的质地也很多样,有软糯的,有硬脆的,有拉丝的。中国人对于食物的“口感”也非常讲究,比如追求“爽滑”、“筋道”、“酥脆”等。有些芝士的粘腻感或者干硬感,也可能与国人的期待有所不同。

5. 如何看待“吃不惯”:这是一种演变,而非定论

不过,说“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句话的有效期正在迅速缩短。随着中国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世界文化的好奇心,以及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各种美食测评和制作教程,芝士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改良与融合: 很多餐饮品牌也开始根据中国人的口味进行改良,例如推出芝士奶盖茶、芝士焗红薯等,通过与其他熟悉的风味(如甜味、咸甜味)融合,降低芝士的风味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接受。
教育与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不同芝士的特点,学习如何搭配,如何品尝。这种知识的普及,也在帮助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芝士。
个人选择: 归根结底,口味是个人化的选择。就像有人爱吃香菜,有人避之不及一样,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吃不惯”芝士,也不是所有西方人都“爱吃”所有芝士。只是在统计学意义上,这种“不习惯”的比例曾经或相对较高。

所以,“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更多地反映了历史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初期接触障碍,而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论断。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芝士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见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中国人是不吃芝士的,就算买了一吃就很难接受。我想为什么外国人能喜欢吃,我们怎样能喜欢吃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若被对方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可以用以下方式用善意的讽刺回敬,既保持幽默感,又传达文化自信: 1. 指出“什么都吃”的误解,强调文化多样性回应示例: “您是说我们中国人吃火锅、吃饺子、吃麻辣烫,还吃烤鸭、清蒸鱼、凉拌黄瓜……对吧?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可比您想象的多得多。.............
  • 回答
    “崇洋媚外”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讨论点,而“老外是否觉得中国高大上”则是一个更复杂的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认知、媒体塑造、个人经历和文化交流。 笼统地说“都说中国人崇洋媚外”本身就是一种概括,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会有“中国人崇洋媚外”的说法?这.............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中国人聪明,世界第一”这种说法,相信不少人都曾耳闻,甚至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家族聚会上听到过。这背后到底有什么依据,是大家凭空想象,还是真的有数据支撑?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争取说得明白透彻。首先,要明确一点,“聪明”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且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 简单来.............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福原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原爱在中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并非绝对,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本身就比较主观。福原爱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如此高的好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中国练习乒乓球的经历: 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教练的指导,并在中国乒乓球氛围.............
  • 回答
    你提到很多人说《侣行》无人机事件害死了很多中国人,这说法可能有点误解,或者是以讹传讹了。 我来试着跟你解释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尽量讲得明白点。首先,要澄清一点:《侣行》作为一个旅行纪录片节目,它本身并没有直接“害死”任何人。 “无人机事件”更准确地说,是指在《侣行》节目.............
  • 回答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它并非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无奈与反思。医疗系统承载了太多期望,但很多时候,它只是在与疾病本身搏斗,而那些更根本的病根,却似乎与之无关。那么,如果学医救不了,什么才能真正“救”中国人?这就像问,当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除了吃药.............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几百年没有进步,这种说法背后,往往夹杂着一些观察、一些片面的理解,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历史的惯性与文化的韧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既是荣耀,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官僚体系以及一套成熟的社会伦理,.............
  • 回答
    “圈内人都说快要成道的中国人都在北欧”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带有神秘色彩和一定的江湖气息,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联想,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成道”成佛,而是更多指向了 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追求极致、突破、超脱的个人状态,以及与这种状态相关的环境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北欧环.............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如果中国的每个人都能同时对我说一句话,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股汹涌澎湃、汇聚了亿万情感与思想的洪流。那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声音,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某个瞬间向我倾诉。我会觉得,那声音绝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我听到的,会是那个清晨,还在赶地铁的年轻人,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希望地说:“.............
  • 回答
    这事儿,要我说,真不一定难,也真不一定容易,得看具体情况,一点一点捋。你爸妈都是中国人,这是个最关键的优势。你人还在中国,这也很方便。首先,弄明白你的“中国户籍”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指的是你想在中国拥有一个正式的户口本,作为中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上学、医保、社保、就业等),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