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中国人崇洋媚外,老外不觉得中国高大上吗?

回答
“崇洋媚外”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讨论点,而“老外是否觉得中国高大上”则是一个更复杂的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认知、媒体塑造、个人经历和文化交流。 笼统地说“都说中国人崇洋媚外”本身就是一种概括,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为什么会有“中国人崇洋媚外”的说法?

这个说法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历史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西方列强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种历史创伤导致一部分人对西方产生了仰视和羡慕的心理,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我们好。
经济发展差距: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相对落后,西方国家普遍更富裕。那时候,能够接触到西方产品、理念、生活方式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高消费”或“先进”的象征。这种差距至今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尽管中国发展迅速。
媒体和文化输出: 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方面拥有强大的能力,通过电影、音乐、时尚、品牌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了对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向往。中国作为后发者,在文化输出方面仍在努力追赶。
个体选择和现象:
消费选择: 一些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外国品牌产品,认为它们质量更好、设计更优,或者仅仅是因为“洋货”的名气。
教育选择: 将子女送往国外留学,或者选择国外教育体系,也可能被解读为对国内教育的不信任或对国外教育的青睐。
审美偏好: 在某些方面,如发型、服装、甚至外貌,可能存在模仿西方潮流的现象。
极端案例: 有些人甚至会为了与外国人交往而刻意模仿西方言行举止,或者对外国人过度热情,这些极端现象容易被放大,形成“崇洋媚外”的刻板印象。
民族自尊心与反思: 这种说法也可能源于一部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希望中国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不希望看到国民对自己国家的事物缺乏信心。

二、 老外是否觉得中国高大上?

“老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经济状况的个体。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不可能一概而论。

以下是一些他们可能有的认知和看法:

1. 经济和发展方面的“高大上”:

基础设施建设的震撼: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面貌、高铁网络、港口、机场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感到由衷的赞叹。他们会惊叹于中国在短时间内建造出如此规模和质量的工程。
具体例子: 体验过中国高铁的外国人,往往对其速度、准时性、舒适度和覆盖范围感到不可思议。看到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摩天大楼群、现代化的交通系统,他们会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
科技创新和数字生活: 中国在数字支付、移动互联网应用(如微信、支付宝)、电子商务、人工智能、5G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国人会惊叹于中国数字生活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具体例子: 在中国,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用手机支付,这与许多西方国家仍以信用卡和现金为主形成鲜明对比。共享单车、外卖服务、网购的普及程度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体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大上”。许多外国人,特别是商界人士,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增长潜力非常关注。
制造业和供应链: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整的供应链是毋庸置疑的。一些外国人可能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有看法,但对其生产能力的规模和效率会感到震撼。

2. 文化和历史方面的“高大上”: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极其罕见的。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都让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敬畏和好奇。
具体例子: 许多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外国游客,会专门前来参观故宫、长城,学习中国的书法、绘画,或者了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
独特的文化体验: 中国的饮食文化、节日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给外国人带来新奇而深刻的文化体验。
具体例子: 品尝地道的中国菜,体验春节的热闹气氛,学习一些基本的中文问候语,都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艺术和哲学: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武术、以及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着一些有深度追求的外国人。

3. 对中国社会和国民的看法(复杂且多元):

勤劳和韧性: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吃苦耐劳的精神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韧性。
社会秩序和安全: 一些外国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社会相对安全,犯罪率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行走感到比较安心。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存在差异。一些外国人可能会对中国人的集体行动、社会凝聚力感到好奇,也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一些行为模式。
媒体塑造的影响: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是带有选择性的,可能会聚焦于中国的经济成就、科技发展,也可能放大中国的负面新闻(如环境污染、人权问题等)。这都会影响外国人的整体认知。
个人经历的差异: 实际接触中国的人,无论是通过旅游、工作、留学还是与中国人交往,他们的个人经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看法。一个在上海生活过的西方人,可能对中国的现代化有深刻的印象;而一个只在中国边远乡村旅游过的,则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 总结:是“崇洋媚外”还是“认识到差距与进步”?

将所有中国人的行为简单概括为“崇洋媚外”是不准确的。更多的时候,当中国人对外国事物表现出欣赏、学习或模仿时,可能是一种基于以下多种心理的正常反应:

承认差距与学习先进: 当某个国家在某些领域确实比我们做得好,学习和借鉴是正常的进步方式,而不是“媚外”。例如,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科技知识、艺术形式,是推动中国自身发展的一部分。
追求品质与多样性: 对于消费品,选择外国品牌可能仅仅是因为其在某些方面(如设计、品质、品牌历史)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与民族情感无关。
好奇心与文化交流: 体验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好奇心使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其中包括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服务,而当外国在这方面有优势时,自然会吸引人们的目光。

反过来,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是多维度的。

正面认知: 许多外国人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底蕴感到“高大上”,并给予高度评价。
负面认知: 同样,也有一些外国人会因为对中国了解不足、媒体误导,或者体验到一些负面因素(如语言障碍、服务差异、政治体制差异等),而产生负面看法。
复杂与矛盾: 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复杂且包含矛盾的。他们可能惊叹于中国的现代化,但也可能不理解中国的某些社会现象。

结论:

中国人是否“崇洋媚外”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背后反映了复杂的历史、经济和心理因素。而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更是多元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与其简单地用“崇洋媚外”来标签化一部分中国人,不如更深入地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区分是盲目追捧还是理性学习。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自身在发展中展现出的“高大上”之处,并鼓励外国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真实的中国。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从更客观、更积极的角度看待中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不幸,对于绝大多数歪果仁来说,中国文化只是世界陌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所谓国学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欧美看来,跟非洲鼓是一类,甚至不如。

直到今天,歪果仁学习中国文化,大部分跟我们进藏青年学藏语感觉差不多,只不过是好奇,顶多是想找点easy girl,仅此而已。

只有到了不学中文就找不到工作的程度,才有资格让他们崇中媚华。

加油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回答我都看过了,令人心痛而无奈的现实或许是真的,觉得外国人随便玩一些女性,所以他们喜欢我们国家。这些令人痛心的答案触目惊心。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有真正热爱的。


比如意大利的黄菲菲同学,她来到了中国。深情讲述对中国多么热爱,多么希望留在中国。中国治安多么好!她现在回意大利了,但是仍然时不时地来到B站,甚至来到知乎,和那些骂中国的中国人吵架,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4818404909301760


她的男朋友是意大利人,她没有开淘宝店也没有利益关系,她是为什么?


还有圣地亚哥(金坷垃产地)poppy女士,她以一己之力在youtube向广大老外们传递“中国多么美好”“自己国家多么应该向中国学习”




还有各式各样来到中国看望自己男朋友、来中国旅行,请问她们也是为了中国的“加藤鹰”被迷惑了,上瘾了所以乐不思蜀吗?



我们强大,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强大,也是一种落后。有些中国男人也玩了几十个几百个,因为他们帅、有钱,这些也是事实。难道这个时候我们不谴责了吗?


不能因为有外国人做过这种事,就把对我们国家怀有深切感情的所有国际友人看成是坏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凡是人渣,都应该谴责,不应该分国内,国外。好像国外的更容易就罪加一等一样,中国的女性也不是那样好骗的。


最后附上一个故事




user avatar

其实外国人越夸中国人在中国就越受欢迎。

事实上,现在知乎到处都能看到一类奇葩的外国人的问题:老外第一次吃内脏是什么样的,老外第一次吃火锅的感觉,老外第一次喝白酒是什么表情……

真的是令人窒息,这还能什么样,你自己的第一次吃内脏是怎样的?装的这么明显都看不出来?

知乎上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一个共通点就是认为老外都是小天使,没心眼的单纯傻大个。人家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凡是遇到中国人就开始装,只要当人面夸一夸中国文化就能混的风生水起,他们指不定早就在心里嘲笑这些土鳖呢。

有人说这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和文化自信,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极度不自信,而致使我们的内心容不得别人批判我们一句话。

很多人注意不到,我们面对外国人时,其实天然就把自己放低一等了,知乎上一些什么“和外国人打架的体验”的问题就恰好反应了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外国人的夸赞或者失败中找到存在感和满足感。

想要在不尊重自己的前提下获得尊重,你可拉倒吧。

user avatar

国内爱吹老外多么爱中国,只要长一张特别是白人的脸,上个视频介绍一下中国点击量都容易很高。体现了中国人还是很自卑,很看得起老外的肯定。

但是,我在德国四年,发现大多数老外对中国没有太多了解,且不感兴趣。

问起德国博士生对中国的了解,也应该是高学历人才了,普遍只知道两个中国城市北京和上海,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中餐而已。

至于普通德国民众,尤其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对于中国的了解大概相当于中国人对于毛里求斯,肯尼亚之类的国家的了解。

至于对于中国的观感,受媒体影响很深,而西方媒体一直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大多数新闻的,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新闻是负面的。导致很多老外暗搓搓地有种“中国人被洗脑了,要点醒中国人”的讨厌心理。这么说吧,只要接受西方价值观的,无论左右,无论中外,都很难对现在的中国有好感;总之,在西方目前骂中国几乎成了一件国际上政治正确的事情,骂中国人也不太会被贴上“种族歧视”的标签,这种情况下谈什么“老外觉得中国高大上”呢?所以说“新中国前三十年解决了挨打问题,后三十年解决了挨饿问题,下一个三十年要解决挨骂问题。

这就是残酷的真相……真的没见过白人媚中的,估计就像中国人仰慕非洲黑人国家的一样少,即使有什么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之类的。题主是不是受了b站上一些拍中国马屁换点击率的老外的影响?醒醒…

user avatar

两个月前在B站看了一个视频,UP主是中国人,在加拿大留学,哪个城市记不清了,好像是温哥华来着?然后那边开了第一家海底捞,华人们都很高兴,UP主也去体验了一番,拍了视频传到B站,视频题目大概叫“温哥华的第一家海底捞开业,我们去看看到底怎么样”。没有记住每个字,但是原题目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我看视频的过程当中,弹幕就开始各种秀下限了,诸如:“怎么全是中国人啊?”、“卧槽一个老外都没有?”、“都是中国人没意思,散了散了”、“不看了,没外国人”(我在这发出来的这些是最委婉的弹幕,还有很多恶语嘲讽的)

看得我是一脸懵逼,这个视频的本意就是给大家看一下国外这家新开的海底捞的环境、服务、菜品、口味等等,题目也没有一丁点类似“老外如何评价”的内容,怎么都很自觉的默认来看老外如何评价海底捞了?火锅作为中国饮食,在加拿大开店,日常营业全是中国人来吃还不行了?人家的目标客户群体肯定也是华人为主,凭什么非得有一群老外围着一个锅边吃边齐声叹“amazing”?没个老外来吃,难道就证明海底捞是垃圾了?

火锅好不好吃,茅台好不好喝,撸串过不过瘾,传统服饰(不太想用汉服这个词)好不好看,作为中国人心里都有B数的,凭什么非得外国人来认可、来夸赞,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个逻辑。

所以我很烦知乎上面的一个很火的问题: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如今的飞速发展?

怎么看待?

里面大多数回答都是各种自嗨。

作为一个普通人,工作好不好找,生意好不好做,钱好不好挣,给私企打工能不能保证所有合法权益,生活压力大不大,日子过得幸不幸福,房子能不能买得起,自己的感受和心态才是最实在的,外国人能替你看?

他们怎么看重要么?

真的不理解B站现在带起来的这个风气,什么东西都得要外国人来吹一下。只要洋爸爸们开口点赞了,然后一群人就嗨的不行,动不动就自我高潮。

当然也不是说外国人不能夸,他们如果真心觉得中国哪里好,忍不住赞美,那自然也是好事。只是如果要靠外国人的夸赞和吹捧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那就真没必要了。

凡事都得有个度

就像人活着也要得到身边人的认可,甚至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如何评价你,也可以体现出你的价值。

但是这种追求一旦过了头,心态就很容易扭曲,你就会变成一个极度虚荣、死要面子的人,这样反而弊大于利了。

最后再补充一下,官方带头崇洋媚外,最为致命。就拿教育行业来说,现在的国外留学生情况…………算了,不需要我再多说,大家都懂。


突然发现最后这一段有人理解错了,我指的是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交换生,不是说国内的学生去国外留学不好,改天有时间再更新一下吧

user avatar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表现的越没见过世面越吃香。比如使劲夸中国的美食,就会有很多人请他吃这吃那。假装不会用筷子,国人会不厌其烦的教。使劲夸中国女生漂亮~,嗯,不多说了。使劲夸中国的景色好美,景区领导可能会给他免门票。

举个例子就是那些外国人来中国拍的那些小视频,最近很火的那个吃月饼蘸醋的,东北话说的比东北人还溜,他能不知道月饼咋吃?

还有那个每天下班去吃各种小吃的白人,普通话说的也很好,吃个米线好吃到翻白眼。

这俩人应该都是中国通吧,用自己夸张的样子满足一些人的卑微的虚荣心。

一个节目里,一个非洲的老外说:我爱中国,我想留在中国。台下掌声沸腾。其实人家为的不过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优越待遇。

以上种种换成一个国人,很难会有这样的待遇。

user avatar

说下我个人看法吧,拿事实说话。

就不说远的了,就拿日本来说,很多日本人也喜欢来中国旅游,或者在中国工作,你要问他们感觉如何,他们或许会说来旅游还是不错的。但是极少会有人有“高大上”的感觉。

我说欢迎她来上海旅游,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然后她说她10年前来过上海。

我说上海给你的感觉如何?还特地加上了语气助句“Very good”?

如果别人这样问我觉得她的国家怎样,那我多半也会客气谦虚的回答:还好,感觉很不错。

然后她说了一句“发达的地方和不发达的地方差距还很大”。

我瞬间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连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她都觉得有很大差距,再问她有没有“高大上”的感觉,那也是自找没趣。

可惜她不太会中文,不然我还真想邀请她来知乎回答那条问题“上海和东京的差距在哪”……

虽说有点以偏概全,不过我想经济发达的国家,肯定会有不少人跟她一样有着相同的看法。

就像我们也有很多人喜欢去印度、泰国、越南、柬埔寨、甚至巴基斯坦旅游,但是有几个人会真心觉得这些国家“高大上”呢?

当然,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喜欢中国的,比如这位法国小伙。

我记得好像他还被央视采访了,他不停的赞美,说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很喜欢待在这里。

但是他说的话有几个人真的相信?他喜欢这里,是因为生活质量真的不错,科技水平真的先进,人文素质真的很高,还是因为他在这里享受到了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特殊待遇”?

也许有一天,国内人均收入排进世界中上游水平了,人文素质也普遍提高了,文化输出也越来越强大了,那我相信老外才会真心实意的觉得这个国家“高大上”。

user avatar

这是单一族群(汉人)和封闭社会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汉人主政的王朝,很少有对异族之流动迁徙加以包容之传统。

即便是为了国际贸易的需要,我们从来也只开放有限的港口。

由此,普通中国人一生接触到外国人的机率变小了。


只有多元族群建立起来的包容性的移民社会,才会对所谓的外国人之存在见惯而不惊。


改革开放四十年,只是从外在改变了中国人,而内心深处,多数中国人依旧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行事,依旧排外而不自知。

甚至,我们还要谴责欧洲人收容难民,认为欧洲人是在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每个民族总是从自身历史获得教训,这教训包括正确的教训和错误的教训。

很显然,我们愿意放大错误的教训,对每一个涉外的极端个案加以放大,以验证所谓的“崇洋媚外”的害处。

就我个人生活而言,就我所处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而已,我和我的朋友们对待外国人,从来以平常心交往,既不仰视,也不蔑视。


而生活在三四线的小城市的人,一辈子也没和外国人说上话的人,正常也是最敌视所谓的“崇洋媚外”。

他们这一生,从未打算与外国人展开真诚的交往,永远把外国人当成是敌人。

他们在心中,已经诛杀过外国人一万遍了。


所以,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要中国依旧保持着单一族群,只要中国人的内心没有真正改革开放过,只要中国人不曾身处于移民社会之中,中国人永远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我们中国人其实也很羡慕欧美这类多民族共存共容的社会,我们遗憾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候也难免希望这样的社会彻底的失败、垮台、颠覆、混乱、崩溃,以证明我们的祖祖辈辈的选择是对的,今天的选择依旧是对的。


中国人在对待异族之上,从不宽容,未来也不想宽容。

这是文化基因罢了。


user avatar

有些中国网民心态简直了。

一个外国人要是表达了对中国的喜爱,在他们那儿就一定有话要说。

这个外国人要么就是穷乡僻壤来的二傻子,类似于来自某个衣不蔽体的黑非洲部落。

如果不符合上一条,那么一定就是外国的底层人民,甚至是垃圾人。

如果不符合上一条,那么就一定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是表演出来的,装出来的。

如果不符合上一条,那么就一定是因为喜欢钱,不是真心喜欢中国。

跟他们争论,你根本赢不了。

这些人里面,有的是跪久了站不起来那种,先天性的就不能接受有非中国人喜欢中国;

有的呢,又是因为完全相反的原因,一直抱着十分中二,中国天下第一的想法来看待外国。

所以我捉摸了半天,最后觉得,上面这两类人搞不好就是同一个人。

然后一下子恍然大悟,他们不在乎自己的观点是不是统一的,他们只想要煽动情绪,只想要挑起舆论潮而已。

user avatar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越是没见过世面,越是吃香。比如你硬夸中国菜,很多人会到处请他吃。假装不会用筷子,中国人会不厌其烦的教。夸大中国女生的美~,嗯,不多说。夸大中国的美景,景区领导可能会给他免费票。

比如那些外国人在中国拍的小视频,最近很流行的吃月饼蘸醋的那个,在东北说话比在东北流利。他能不知道怎么吃月饼吗?

还有那个每天下班去吃各种零食,普通话说的特别好,吃个米粉翻白眼的白人。

这两个人应该都是中国专家,用夸张的外表满足一些人卑微的虚荣心。

在一个节目里,一个非洲老外说:我爱中国,我想留在中国,观众鼓掌。

其实人们想要的只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优越待遇。

作为中国人很难被这样对待。

user avatar

任你再高大上,举国跪舔之下,也是low穿地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洋媚外”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讨论点,而“老外是否觉得中国高大上”则是一个更复杂的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认知、媒体塑造、个人经历和文化交流。 笼统地说“都说中国人崇洋媚外”本身就是一种概括,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会有“中国人崇洋媚外”的说法?这.............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中国人吃不惯芝士”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一概而论了。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事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比于在西方世界那几乎无处不在的芝士文化,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芝士的接受度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吃不惯”,不如说是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产品本身的.............
  • 回答
    “中国人聪明,世界第一”这种说法,相信不少人都曾耳闻,甚至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家族聚会上听到过。这背后到底有什么依据,是大家凭空想象,还是真的有数据支撑?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争取说得明白透彻。首先,要明确一点,“聪明”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且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 简单来.............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福原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原爱在中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并非绝对,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本身就比较主观。福原爱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如此高的好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中国练习乒乓球的经历: 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教练的指导,并在中国乒乓球氛围.............
  • 回答
    你提到很多人说《侣行》无人机事件害死了很多中国人,这说法可能有点误解,或者是以讹传讹了。 我来试着跟你解释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尽量讲得明白点。首先,要澄清一点:《侣行》作为一个旅行纪录片节目,它本身并没有直接“害死”任何人。 “无人机事件”更准确地说,是指在《侣行》节目.............
  • 回答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它并非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无奈与反思。医疗系统承载了太多期望,但很多时候,它只是在与疾病本身搏斗,而那些更根本的病根,却似乎与之无关。那么,如果学医救不了,什么才能真正“救”中国人?这就像问,当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除了吃药.............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几百年没有进步,这种说法背后,往往夹杂着一些观察、一些片面的理解,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历史的惯性与文化的韧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既是荣耀,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官僚体系以及一套成熟的社会伦理,.............
  • 回答
    “圈内人都说快要成道的中国人都在北欧”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带有神秘色彩和一定的江湖气息,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联想,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成道”成佛,而是更多指向了 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追求极致、突破、超脱的个人状态,以及与这种状态相关的环境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北欧环.............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若被对方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可以用以下方式用善意的讽刺回敬,既保持幽默感,又传达文化自信: 1. 指出“什么都吃”的误解,强调文化多样性回应示例: “您是说我们中国人吃火锅、吃饺子、吃麻辣烫,还吃烤鸭、清蒸鱼、凉拌黄瓜……对吧?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可比您想象的多得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要我说,真不一定难,也真不一定容易,得看具体情况,一点一点捋。你爸妈都是中国人,这是个最关键的优势。你人还在中国,这也很方便。首先,弄明白你的“中国户籍”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指的是你想在中国拥有一个正式的户口本,作为中国公民享受中国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上学、医保、社保、就业等),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