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为什么不统一建好居住小区,然后以实惠的价格出售给国人?那个地级省,市卖地卖的好就被国家优先发展?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也触及了许多人对房地产市场和国家发展政策的疑问。为什么国家不统一建设好居住小区并以实惠价格出售?为什么某些地区会因为卖地收入高而获得优先发展?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因素。我将尝试详细地为您解析。

一、为什么国家不统一建设好居住小区并以实惠价格出售?

理论上,国家统一建设并以实惠价格出售住宅是可行的,这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住房困难。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巨大的资金投入与融资难题:
前期成本高昂: 统一建设需要巨额的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劳动力、基础设施配套(水、电、气、暖、交通、教育、医疗等)等前期投入。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
资金来源问题: 国家财政能否承担如此规模的投资?即使可以,是否会挤占其他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国防、科研)的预算?依靠贷款,又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
缺乏市场化动力: 房地产开发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开发商通过利润驱动来建设房屋。如果国家包办一切并以“实惠价格”出售,意味着利润空间很小甚至亏损,这与市场化运作逻辑相悖。

2. 效率与质量的挑战:
官僚体系的低效率: 大规模的政府主导项目容易受到官僚主义、流程繁琐、决策缓慢等问题的影响,可能导致项目进度滞后,成本超支。
质量管控的难题: 如何保证统一建设的房屋质量?在缺乏市场竞争和利润驱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这会带来长期的社会问题。
“一刀切”的模式不适应各地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统一模式的建设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可能导致“水土不服”或资源的浪费。

3. 市场机制的缺失与资源错配:
破坏市场供需关系: 房地产市场是商品房市场,其价格受供需关系、土地成本、建筑成本、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家直接介入并提供“实惠价格”会扭曲市场信号,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打击私营开发商积极性: 如果国家提供了低价住房,私营开发商的生存空间将大大压缩,可能导致房地产行业的活力下降。
公平性问题: 如果国家统一建设并提供低价住房,如何界定符合购买条件的人群?这会引发新的公平性问题和分配争议。是所有人都享有同等低价,还是根据收入、贡献等进行分配?这都非常复杂。

4. 政治与制度的考量:
所有权和产权问题: 国家建设的房屋,产权归属如何界定?是完全归个人,还是有年限的租赁?这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制度设计。
地方政府的利益: 当前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果国家统一建设低价住房,意味着地方政府将失去一大块土地出让收入,这会影响其财政能力和发展动力。
社会稳定与民生保障: 政府确实有保障民生的责任,这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等政策上。但完全由国家包办所有住房,其管理和维护成本极高,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二、地级省、市卖地卖得好就被国家优先发展?

您提到的“地级省、市卖地卖的好就被国家优先发展”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现实。这背后是土地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紧密联系。

1. 土地财政的根源:
中国的土地制度: 在中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个人和企业只能通过向政府购买土地使用权来获得土地。
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在中央的财权与事权划分中,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但其税收分成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方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土地作为资本: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土地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将土地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即时现金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吸引投资。

2. 卖地收入高与优先发展之间的联系:
强大的财政支撑: 当一个地区能够成功出让大量土地并获得高额收入时,意味着该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这些收入可以被用来: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道路、地铁、公园、学校、医院等,改善城市环境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
提供公共服务: 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吸引和留住人才: 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吸引投资: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良性循环效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良性循环”或“正反馈”机制。卖地收入高 → 城市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 城市吸引力增强 → 更多人口流入和投资 → 土地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 → 卖地收入更高。这种机制使得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财政资源,从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
中央政府的导向: 在一定时期内,中央政府也鼓励地方通过发展来增加财政收入,支持经济增长。因此,那些卖地收入高的地区,往往也更容易获得中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例如重大项目的布局、区域发展规划的倾斜等。
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那些一开始就具有较好发展基础、人口流入较多、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更容易通过土地财政实现快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陷入“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3. 卖地收入高不等于“国家优先发展”的唯一标准:
发展潜力与战略意义: 国家在进行区域发展规划时,除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还会综合评估一个地区的战略地位、资源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例如,一些欠发达地区可能因为其战略地位或资源优势而被国家重点扶持。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包括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等。
可持续发展考量: 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也存在风险,例如可能导致城市过度扩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国家也在强调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地方财政的多元化转型。

总结:

国家不统一建设并以实惠价格出售住房,主要是出于资金、效率、市场机制和制度复杂性的考虑。政府通过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来解决特定人群的住房困难,但全面介入市场化住房建设并以低价销售并非最佳或唯一选择。

而“地级省、市卖地卖得好就被国家优先发展”的现象,则源于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核心收入来源的现实。卖地收入高意味着区域经济活力强、城市吸引力大,能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更容易在区域竞争中获得优势和发展机会。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是综合性的,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卖地收入的高低。

理解这两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发展动力与风险防范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复杂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限制土地供应,你在海淀每平米花7万人民币,交给海淀区土地管理局5万人民币。

现在你成本价2万买了一套房,你让海专精们喝西北风去?

user avatar

这种房子有,但是你拿不到~


这种房子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比如新加坡的组屋、香港的公屋、内地的公租房,都是这种房子。

这种房子由政府出资统一修建,公共设施相对来说差一点,但是价格低廉,而且不可直接购买,需要申请(内地叫“摇号”)。


像这种公共房屋制度,落实得最好的就是新加坡。

李光耀很早以前就说过,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外力稍微捏一下,新加坡就亡国了。所以新加坡政府一定要对自己的国民非常非常好,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国民吃苦,不然国民一旦内乱,新加坡的毁灭只在一瞬间。

所以李光耀自新加坡建国之初就一直在打压商业地产公司,因为他认为地产一旦被商业公司控制,房价必然疯涨,国民就会产生不满。

新加坡绝大多数的房屋都是组屋,也就是政府出资修建的公共房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新加坡组屋的占比达到了90%以上,只有极少数房屋为商业地产公司所建。

新加坡组屋的价格大概是4000新币,约等于人民币2w。

看起来好像很高?可是新加坡人均月薪大概是5000新,中位数是4000新左右,本科应届生均薪好像是2600新。

你可以理解成中国人均月薪5000人民币,中位数4000人民币,本科应届生均薪2600人民币,然后房价是4000一平米。

事实上我国人均月收入也就是在5600左右,但是房价···

所以现在你还觉得新加坡房价高吗?

前段时间李显龙接受媒体采访,说新加坡公民自住率好像是在96%以上?记不太清了,反正是高于90%。新加坡真的做到了“居者有其屋”,这也是公共房屋最核心的价值体现。

新加坡组屋的申请要求比较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必须是新加坡公民,绿卡似乎也不行,不然的话你就只能购买商业住房,商业住房的价格则是组屋价格三倍以上。而且组屋的交易也很麻烦,限制非常多,主要是为了遏制恶意炒房的情况。


公共房屋的话国内也有,只不过叫公租房。

公租房的话,每个城市的申请条件有一些区别,但是总体来说都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所以各项价格也很低廉。

像成都这边,公租房要先租满五年,租满五年后可以以现在(也就是购买时的五年前)的价格购买。租金基本只有市价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而且水电价很低,还没有物业费和停车费。

这个房子不仅只有低收入人群才有资格申请,而且数量十分稀少。

我有个朋友去年申请到了一套公租房,他好像申请了三年才申请到。当时他还说好像未来几年的申请都已经放完了,在新的小区放出来之前你连申请都提不了。

总之,申请条件是真的苛刻,同时数量也是真的少,那真的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但是申请条件再苛刻,也挡不住关系户。

我那个朋友入住过后说小区地库里停的全是豪车,根本没有贫困户的样子。这一条我可以保真,因为我去看过。

换句话说,需要这个房子的人是申请不到的,能申请到这个房子的都是不缺房的。

所以你要说我国没有价格低廉的公共房屋倒也不对,因为政策上来说我国确实有。但是这个“有”,也仅仅是“有”而已,你要说它解决了什么问题,那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至于说为什么不鼓励,因为鼓励了的话房子和地皮就不值钱了,那有些数字就不好看咯~


~~~更新~~~

我后来又查了一次人均收入的数字,5600这个数字似乎并不准确,虚高了很多,我当时查到的时候也感觉很疑惑。但即便真的是5600,房价也仍然很离谱,然而实际上我们连5600都没有,所以有些数字远比我们想象的离谱得多。

user avatar

就说问题前半部分,以兰州情况为例。

我小时候,身边亲戚朋友都是住家属院的。无论哪个单位,家属院的户型很统一,都是五层,一层三户,东边套是大户型(使用面积85左右,4间),中间套是小户型(50左右,2间),西边套是中户型(65左右,3间)。如果你级别高,会分两套,你可以打通,例如我爷爷奶奶家,就是两套打通,有130平方左右,但这个130很大,相当现在的160-180。

那年代也有“豪宅”,多数在军区大院里面,我们称为“大校楼”,意思就是,不用是将军,只要到了大校,就可以住。基本是两层,两三百平方,干活有战士。但军产的特点就是,到时要腾退,没有缓冲。我有两个阿姨,都是一转业,半年后必须腾退。

地方的豪宅,就是青年农场(家属院的名字),地方豪宅门槛比军队高的多,理论上要四大班子当过正职,才能搬(实际也没有)。这个豪宅原则是不传子女,也就是说,如果老头是干部,老太太不是,那老头去世了,老太太可以一直住这。但如果老太太也去世了,那一定期限后(最长有二十多年,人性化过了),这房子就要腾。

再说具体。类似我爷爷奶奶,他们一生是实打实分过五套房的。具体是,省委给我爷爷安排过四间房(那时是根据家中人口申请),交还后,省政府给了两套,后来去画院又分了一套,省委给我奶奶一套。他们离退休后,干休所还给一套,这套自主性就比较大,可以选180,160,140三种户型。他们最后选了小了。我爷爷比较高风亮节,很多占便宜的机会他都没有去沾,如果想,再多几套很容易。当时让他去青年农场,也没去,觉得搬来搬去麻烦。但在这个政策上,各地比较起来,我觉得甘肃比较抠(可能穷),在云南,只要是正地级,都给一套呈贡这边的别墅。

我姥姥姥爷就是文艺工作者,他们一生就两套房,都是家属院,一大一小。其实在九十年代,单位是有很大自主权的,但他们的单位不景气,好的单位,例如残联,就可以把房子盖的很大。

我大表哥,他是运动员,甘肃比较穷,他一直到97年拿了全运会冠军,大队才给了他一个小套。但他当教练那年,大队盖了家属院,他就分了一套大的(100方),但他年轻,资历浅,所以是最后分,最后就剩一楼了。(这个和单位级别挂钩,体工大队听着大,其实就是县处级单位,大队长也就分130)

我小表哥,他是爸妈买了套厂里的房给他,800块钱一个平方,我一次没去过,他也没住过,感觉不会好。一分价钱一分货。

我五舅爷,他所在的卷烟厂,是兰州效益最好的企业(每年纳税超百亿),但他们分的房子一般,我以为单位会给换,结果也没有。唯一好的,就是他儿子。这种单位很有意思,如果你一人在单位,要等很久,而且分也是小的,但如果两口子都是,就很快,还能选大的。但这个房子就类似经适房,不是白给,是要自己花点钱的。我记得是四千一平方,当时同地段商品房是9000。

我妈也分过,但也不好,同事没几年全卖了。

总结一下,但凡非产品房,无论是干休所,家属院,大队的,厂里的,那怕是腐败路,青年农场,其实环境条件都一般。让现在人去看,都看不上。但为什么不以这个为主了,主要还是经济账。另外就是土地,无论干休所,家属院,大队,厂里,他们的房子都盖在他们自己的地上。这个来源很复杂,但绝不是流通来的。例如卷烟厂,他们的小区就盖在厂房旁边(上班近,提前五分钟),那这土地使用完了,未来也就没了。一句话,为什么不建,因为地分完了。

卷烟厂盖厂房旁边。

体工队盖体育场旁边。

user avatar

这不就是赫鲁晓夫楼吗

user avatar

提这种问题的人,就属于搭窝棚的竹竿和油毛毡都不想买,却有住天安门的胆子

user avatar

你没看新闻?廉租房都被贪官给贪了。。。

user avatar

国家在鹤岗建了很多小区。可是没人去住。

现在的问题不是房子不够住,而是大家都想住省城的学区房。

user avatar

怎么建?

明白告诉你,无论怎么建,总有不满意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随机触发的。

任何事情,只要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大包大揽了,那所有矛盾点都会集中向这个人和这个集团,维护成本和风险会十分高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高。

让人们充分竞争才是分解矛盾的好办法。好东西谁都想要,但要配上惨重代价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想要了。房子会不会是个例外呢?

user avatar

没想到我随便写写大家这么……激动~

其实过去房地产没兴起的时候,中国人都是国家分配房产的。但是想有一套满意的房子难度并不比今天差。今天的高房价要现在的孩子误以为以前房子真的是价廉物美。。以前住房不要钱???

我来和你们说说过去的分房制度:

那时候虽然是分房子,但是要存DKP的(好吧,这个分的专业名词我不记得了),你入职那年开始算分,一年2分,如果你对象(要拿证)也是单位的,加3分。看见没有,你如果能在单位内找到另一半,你夫妻妥妥的吊打同龄人了。然后大家的分数基本心理门清,接着每年单位会有一定的房源。比如今年单位有10套房子,由分数最高的十位来分配。分配方案基本按你的级别来。

我百度了一下:网上一位中石化的朋友发的

工人一般分小两房,技术员就分环境更好的大两房(六十多方居住面积),科级干部分小三房(八十多方),处级分大三房(九十多到一百出头)。

分房要以分数为准,包括级别,岗位(机关干部要比车间干部更高分),职称或技能工级别,前几年工作成绩,拿奖情况,排出分数就排名,前面的先选,排后面的就等下一年。

那时候分房子可是大事,房子归国家所有,你要交房费,类似今天房租。并且没有产权。当你调离……升职之后,你要让出房子给别人,没错,房子是分给你,但是你不能拥有……你排到的也基本是别人空出来的。

这位中石化还是妥妥的强力单位!我父母结婚是住筒子楼的,我亲戚是住团结户的。很多人估计没听过。筒子楼就是集体宿舍,没独立厨卫。类似于电视剧闲人马大姐那样。

团结户情况好点,比如一个两室一厅,一家住一室,厨卫厅共用。。

后来我家是平房,就是张大民那种……说白了,很多人上一辈子班到死。也是没有房的。你死了房子单位要收回,后面人在排队呢……

电影甲方乙方里,葛优刘蓓领证就为了一个小户型。最后给技术员圆梦……那时候已经是房改时期了……

今天的老百姓想要得到一套自己的房子,比过去容易太多了好不好。。

我假设现在开始重新分配房产,那么怎么分公平?

评论里有人说了,无论是考试,抽签,比年龄职称,都不如金币公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道理,这种小区在绝大多数城市都有~而且很多。

经济实惠而且便宜。。。远远低于城市均价……

但是……地段在四环以外的周边地区,上下班不堵车驱车一小时起~

比如我大武汉……我随手一搜就有!

我大武汉的房子,看看,这联排别墅户型,不过万啊!~

你还嫌贵?安排!!!

只要5800,千尺豪宅是你家。起步122平~三面朝南哦!!

但是所有说房价高的人会看这种房子么?不,你们看不见!这种房子在很多人眼里全都不曾存在!

中国人多聪明啊!!多有眼光啊!大家都看中的是什么房子???

然后大家得出中国房价太高!大家买不起房的结论……

最后题主提出了问题:国家为什么不统一建好居住小区,然后以实惠的价格出售给国人???

显然,能问出这个问题,只能说国家没有在一环内把房子买的和四环外一个价……

真一个价了,你买得到么????凭什么该你买呢?

user avatar

地方财政问题你给解决?

user avatar

醒醒。苏联早亡了!

user avatar

国家简单的问一句——凭什么。

首先,不要抬出“国家”这样抽象的概念,而是要知道国家机关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机构。“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也许有义务帮助每一个国民过得更好,让每一个居者有其屋或者什么别的。但是国家机关里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人大代表之类,他们主要是为工作服务,他们为设立的目标服务,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是不是都一样的得到了幸福。

其次,不管是抽象的国家,还是“国家权力”里涵盖的个人,都会问一句——凭什么。

在城市买不起房的假中产是“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么?假中产敢闹事么?假中产敢随便辞职么?假中产投敌“国家”会受害么?再说假中产去投敌,敌人要么?

国家如果有钱,是解决无业的人就业、生存不下去的贫困户能生存下去更重要,还是几个假中产买房重要?活不下去的人就是不稳定的因素,假中产能比吗?高端人才决定国家未来,他们的房子当然要解决呀,假中产能比吗?相反,假中产辞职是不敢辞职的,因为他们害怕阶层跌落,他们会自觉内卷,互相攻击。

如果你是“国家”,你凭什么管这群人有没有房子住。好歹人家炒房的实实在在购买了土地上的房子,给财政带来了收益。不买房也跑不了,那就是还没有割完的韭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