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嬴政统一六国后,不自封为皇帝,还能叫什么?

回答
如果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没有选择“皇帝”这个称号,而是沿用了之前的“王”号,那么整个中国的政治称谓和历史进程都会发生微妙但意义深远的改变。

最有可能的称谓:依然是“王”,但地位超然

最直接、也最符合当时历史惯性的称谓,就是继续使用“王”。毕竟,“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从夏商周时期,诸侯就对周天子尊称“王”。虽然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共主,但秦始皇统一的是曾经拥有独立王权的诸侯国,这些国家内部最高统治者就是“王”。

然而,嬴政的“王”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王”。他统一的是天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因此,他即便称王,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天下王”。这个“天下王”的地位,会比周天子曾经的共主地位更加实质和绝对。他将是所有土地、所有臣民的唯一宗主。

细化一下,这个“天下王”会有怎样的意味和影响?

1. 对内而言:
象征意味的削弱与强化并存: “皇帝”二字,“皇”有至高无上的意思,“帝”源于古代对至尊神的称谓,两者合一,直接将人的权力神化,超越了凡间的任何限制。如果只称“王”,虽然依然是最高统治者,但少了那层神圣的光环和绝对的至高性。这可能会在理论上,为后来的某些“篡图”行为留下一丝缝隙,尽管在秦始皇强大的武力和中央集权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集权模式的延续: 嬴政推行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并不会因此改变。他依然会是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拥有生杀予夺大权。只是在称谓上,少了一层直接源自“神”的冠冕。
与分封制的界限模糊的潜在风险: “王”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级别的含义。虽然嬴政会强调自己是“天下王”,但理论上,与之前各国的“王”存在某种历史联系,这可能会在极微小的层面上,给后世一些思想家或政治家留下讨论“王权”性质的余地,即“王”是否可以有多层含义。但考虑到秦朝的强大,这种理论上的讨论很难影响实际政治。
对臣民的意义: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可能感受到的变化并不大。他们依旧会敬畏这位统一天下的君主,继续遵循他的法令。称谓的变化更多是在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一些讨论。

2. 对外而言:
国际地位的定位: 当时中国以外的世界,对于这种政治称谓的理解可能不同。如果称“皇帝”,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宏大的存在。如果称“王”,则可能被理解为更接近其他文明中的最高统治者,例如近东地区的“大王”(Great King)。
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的疆域迅速扩张,开始与匈奴等北方民族以及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群发生冲突和交流。称“天下王”,可能更容易被这些民族理解为一种强大的君主,但其绝对的、非凡的统治性可能不如“皇帝”那样被凸显。

其他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可以设想:

“天子”: 这个称谓在周朝就已存在,代表“上天之子”,具有神权色彩。但“天子”更多是作为“共主”的象征,并非绝对的统治者,且权力在诸侯手中逐渐旁落。嬴政推翻的正是周天子的实际权威,他不太可能再采用这个已经名不副实的称谓,这反而会显得他不如周天子“名正言顺”。
“总司”、“监国”之类的官职化称谓: 这类称谓更像是一种行政职位,而非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嬴政统一天下,其权力超越了任何官职的范畴,所以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为什么嬴政最终选择了“皇帝”?

正是因为“皇帝”这个称谓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他统一六国、开创全新时代的功绩和野心。

前无古人的绝对权力: 他希望自己的权力是前所未有的、不被任何历史传统所束缚的,是超越一切的。
打破历史的象征: 他认为自己打破了分封制和诸侯割据的历史,需要一个全新的、与旧时代划清界限的称谓。
神化自身: 将自己的权力与天地神明相提并论,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奠定万世基业的决心: 希望自己的制度和称谓能够流传万世,成为后世的典范。

所以,如果嬴政不称“皇帝”,最合理的归宿是“天下王”,但他会赋予这个“王”号以远超以往的绝对权力和象征意义。这会是一个更加古老、却也更加强大的君主符号,但它终究少了一点秦始皇所追求的那种“三皇五帝”式的、独一无二的、开天辟地的全新气象。称谓的改变,虽然只是文字游戏,但背后折射的是统治者对自身权力性质和历史地位的认知与定位,而嬴政选择“皇帝”,正是他对自身历史意义最深刻的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帝一词来自于嬴政,很好奇嬴政如果不管自己叫皇帝的话,还可以叫什么来形容他的功绩?什么样的称号可以配的上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