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奉军坚决抵抗?结果会怎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又很难有定论的“历史假设”。如果当年奉军(特指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坚决抵抗,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牵扯到政治、外交、民族情绪等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澜。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坚决抵抗”的含义。如果不是象征性的抵抗几枪,而是全力以赴,以东北全境为战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第一层猜想:东北战场上的激战与东北的失守速度

短期内,东北的抵抗会更加惨烈。 当时的东北军,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是正规军,拥有一定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兵力也不算少。如果张学良命令他们坚决抵抗,日本人登陆辽宁、沈阳,乃至整个东北,都会遇到比历史上更顽强的阻击。可能在沈阳城内,就会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巷战,而其他重要城镇如长春、哈尔滨,也会成为抵抗的焦点。
日军的推进速度会被大大延缓。 历史上,奉军主力在关外迅速溃败,日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抵抗。如果抵抗升级,日军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时间去逐个攻破城市和据点,战斗的伤亡也会相应增加。
东北的失陷,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和“干净利落”。 也许会形成一些零星的抵抗力量,在日军占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山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对日军的统治造成持续的骚扰。这也会增加日军在东北的“治安”成本。

第二层猜想:国内的反应与国民政府的态度

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会更加高涨,压力空前巨大。 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民众愤怒到了极点,纷纷谴责政府的不作为。如果东北军当时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虽然最终可能仍然难以抵挡日军的优势兵力,但这种抵抗本身就会成为一面民族抗日的旗帜,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将难以维持,但决策依然艰难。 蒋介石当时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包括军事实力对比、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稳定等等。即便奉军坚决抵抗,蒋介石依然可能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而不敢与日本全面开战,但外部的压力会迫使他做出一些表态和行动。
可能会有所增援,但规模和效果存疑。 国民政府可能不得不从关内抽调部分军队支援东北,但这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准备。而且,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日本的空中优势,使得大规模有效的增援非常困难。即使派出军队,也可能在途中被阻截或无法及时到达前线。
国际外交的努力会更加紧迫和公开。 中国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求援,将日军的侵略行为公之于众,寻求国际社会的干预和制裁。这可能会让当时的国际联盟更加难以回避,但能否起到决定性作用,依然是个未知数。

第三层猜想:日本的应对与国际局势的变化

日本国内的战争动员和舆论宣传会更加激烈。 日军在东北遇到的抵抗越大,日本国内的战争宣传就越会渲染“支那人顽抗”,进一步煽动民族主义,为更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
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即使占领了东北的主要城市,但如果面临持续的抵抗,日军的统治成本会大大增加,也更难快速建立稳定的傀儡政权。这可能会影响到日本的整体战略部署。
国际社会的反应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但难以根本扭转。 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会更强硬,但当时的国际社会,特别是英美等国,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缺乏强硬的干预意愿。他们可能会谴责日本,呼吁和平解决,但真正出兵干预的可能性非常低。然而,如果东北战场上的抵抗足够激烈,给日本造成了显著的军事和政治损失,也许会使得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忌惮和警惕程度有所提高,为日后(比如卢沟桥事变后)的国际反应埋下更深的伏笔。

第四层猜想:历史进程的“拐点”可能性

全面抗战的爆发时间点可能会提前,但规模和性质难以确定。 如果东北军的抵抗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甚至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这无疑会加速中国国内走向全面抗战的进程。但这场抗战是在东北境内,还是会迅速蔓延到华北,就很难说了。
张学良个人的历史评价可能会截然不同。 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抵抗,即使失败,也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而历史的走向,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日本侵略中国的进程可能被打乱,但最终结果仍然充满变数。 历史的进程,尤其是战争,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即使东北军坚决抵抗,中国整体的军事工业基础、政治组织能力、国际援助情况等,都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很难说这种抵抗就一定能阻止日本最终占领中国。但它 肯定会增加日本侵略的成本,延长战争的进程,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战争的烈度和国际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当年奉军坚决抵抗,最直接的后果是:

1. 东北战场会更加血腥,日军的占领会更加困难和漫长。
2. 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会空前高涨,给国民政府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3. 国际社会可能会被中国更加强硬的立场所触动,但指望实质性干预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4. 日本的侵略战略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其侵华野心,仍然是巨大的问号。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只能去推演和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张学良当时选择了“战”,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走向,一定会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那份宁静(相对历史而言)的“失守”,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保全”了国内尚未准备好的国民政府,让他们可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这份“保全”,也付出了失去中国最富饶土地的代价。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再回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不能

首先,张作霖根本也不是题主所谓的有骨气、有硬气,而只不过在出卖东北权益这一问题上,有底线、有顾忌而已,他在东北执政的十几年,正式日本在东北势力大发展的十几年,他被炸死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在出卖东北权益一事上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底线,而且当时大革命已经爆发,如果放手出卖,就会落下卖国贼的骂名,为天下人唾骂,张作霖是和袁世凯共事过的老一代军阀,深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不能做。在推脱之间,关东军独走炸死了张作霖,实际上也帮他解决了这个困境,如果他不死,大概率是扛不住日本人的压力还是会签字,因为只有签了字,日本人才会帮助他守住东北。

张学良易帜后,至少对东北权益的继续出卖被实质性的停止了,这样是导致九一八的重要原因。

从纸面实力看如果东北军派出精锐与日本关东军一战,大概率能拼个两败俱伤,但是实际位面里,东北军内部也存在多个派系,从张景惠、孙烈臣以及孙铭九应德田等人后来的履历看,东北军内被日本渗透的很深,将领中敢于和日军打的并不多。而关东军还有朝鲜军背后相助。此外,拜老帅所赐,东北铁路基本掌握在日本手中,所以分散在各处的东北军驻军,很容易被可以借助铁路快速机动的关东军消灭,所以在南京中央不支持的情况下,奉军坚决抵抗的结果,很可能只是比现实中的略微好看些,但结果没有很大的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又很难有定论的“历史假设”。如果当年奉军(特指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坚决抵抗,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牵扯到政治、外交、民族情绪等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澜。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情境,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关键的企业家、技术路线的抉择,以及国家科技战略的走向。如果当年倪光南院士选择从联想“跳出”,自己单干,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推演:一、 倪光南的个人特质与当时的背景: 技术情结与坚持: 倪光南院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情境,它触及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倪光南与柳传志的争议,虽然公众知晓度不如某些直接的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具有深刻的影响。要详细探讨如果当年倪光南在与柳传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有何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关.............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如果当年朝鲜战争中美没有介入,北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 共产主义的区域扩张与挑战西方的成功象征: 意识形态胜利: 北朝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当年华约国家,乃至中国,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无疑将彻底改写世界的格局,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起的涟漪将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意味着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如果当年那个晚上你开车带郭德纲回家,并提出“用一辈子免费去德云社的门票”作为交换,大概率会引发一系列有趣的互动和后续发展。以下是一个基于现实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假设性分析: 1. 郭德纲的反应:调侃与反讽 “你这提议有点意思”:作为德云社的“社长”,郭德纲可能不会直接拒绝,反而会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他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魔兽世界中两位极具影响力的角色——阿尔萨斯和老佛爷(指希尔瓦娜斯·风行者)——的命运轨迹联系在一起,探讨了一个“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阿尔萨斯的师傅是老佛爷,那么斯坦索姆事件的走向,甚至整个第三次战争和后续的剧情,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分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如果当年的阿波罗计划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那么整个世界,乃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开端。经济格局的重塑:一场新的“淘金热”想象一下,当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样本中,赫然显示着某种地球上稀.............
  • 回答
    尚博尔伯爵是否接受三色旗,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它几乎触及了法兰西命运的十字路口。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挖掘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了解各方势力、各派政治诉求,以及历史事件的层层叠叠。时代背景:一个王朝的艰难抉择19世纪的法国,简直就像一个被反复折腾的病人。从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到复辟的波旁王朝.............
  • 回答
    如果当年汉字真的拼音化了,历史和现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让我们尽可能详细地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 语言和文字的变革: 拼音文字的普及与主导地位: 汉字将不再是主要的书写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汉语发音的拼音字母系统。 .............
  • 回答
    如果当年叶文洁没有向三体发送坐标,地球的命运轨迹将会完全改变,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充满了未知与希望,但也可能潜藏着其他危险的故事。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那个“劝说叶文洁的人”。考虑到叶文洁当时所处的环境——经历过文革的创伤,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与憎恨,并且身处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能够接触到并劝说她的人,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讨论。曹云金如果当年留在了德云社,他会达到岳云鹏如今的高度吗? 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慢慢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曹云金当年在德云社,那绝对是响当当的角色。他跟岳云鹏一样,都是郭德纲的徒弟,而且辈分上还比岳云鹏高。论起说学逗唱的功底,曹云.............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苏联解体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如果哈萨克斯坦当年没有宣布独立,那么苏联是否能保留“苏联”的国号,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致探讨的方面,而且这个问题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假设性。要详细地说,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的转折点,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举动对整个苏联局势的影响有多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遐想的问题。如果当年铁道部在“中华之星”项目上,向株洲和当时的大同电力机车研究设计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北车大同电力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各多采购一台机车,这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轨迹,乃至整个铁路装备制造业,都有可能产生微妙却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华之星”这个项目本身的意义。.............
  • 回答
    梁思成先生当年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确实是围绕着如何避免北京陷入现代城市病展开的,其中就包括对交通拥堵的预判。如果当初采纳他“在京西建新城”的思路,北京的交通格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不同,甚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今天的拥堵状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梁思成先生当时的思考脉络,以及他为何提出.............
  • 回答
    想当年,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土改”,这画面,啧啧,简直太复杂了,绝不是简单的“分田到户”就能概括的。咱就一点点掰扯,把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儿,描绘得细致点。首先,得明白日本人搞“土改”的目的。他们可不是抱着解放农民的理想来的。他们的核心诉求,一是确保占领区的稳定,二是最大限度地攫取中国的资源,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