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奉军坚决抵抗?结果会怎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又很难有定论的“历史假设”。如果当年奉军(特指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坚决抵抗,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牵扯到政治、外交、民族情绪等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澜。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坚决抵抗”的含义。如果不是象征性的抵抗几枪,而是全力以赴,以东北全境为战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第一层猜想:东北战场上的激战与东北的失守速度

短期内,东北的抵抗会更加惨烈。 当时的东北军,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是正规军,拥有一定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兵力也不算少。如果张学良命令他们坚决抵抗,日本人登陆辽宁、沈阳,乃至整个东北,都会遇到比历史上更顽强的阻击。可能在沈阳城内,就会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巷战,而其他重要城镇如长春、哈尔滨,也会成为抵抗的焦点。
日军的推进速度会被大大延缓。 历史上,奉军主力在关外迅速溃败,日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抵抗。如果抵抗升级,日军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时间去逐个攻破城市和据点,战斗的伤亡也会相应增加。
东北的失陷,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和“干净利落”。 也许会形成一些零星的抵抗力量,在日军占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山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对日军的统治造成持续的骚扰。这也会增加日军在东北的“治安”成本。

第二层猜想:国内的反应与国民政府的态度

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会更加高涨,压力空前巨大。 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民众愤怒到了极点,纷纷谴责政府的不作为。如果东北军当时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虽然最终可能仍然难以抵挡日军的优势兵力,但这种抵抗本身就会成为一面民族抗日的旗帜,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将难以维持,但决策依然艰难。 蒋介石当时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包括军事实力对比、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稳定等等。即便奉军坚决抵抗,蒋介石依然可能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而不敢与日本全面开战,但外部的压力会迫使他做出一些表态和行动。
可能会有所增援,但规模和效果存疑。 国民政府可能不得不从关内抽调部分军队支援东北,但这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准备。而且,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日本的空中优势,使得大规模有效的增援非常困难。即使派出军队,也可能在途中被阻截或无法及时到达前线。
国际外交的努力会更加紧迫和公开。 中国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求援,将日军的侵略行为公之于众,寻求国际社会的干预和制裁。这可能会让当时的国际联盟更加难以回避,但能否起到决定性作用,依然是个未知数。

第三层猜想:日本的应对与国际局势的变化

日本国内的战争动员和舆论宣传会更加激烈。 日军在东北遇到的抵抗越大,日本国内的战争宣传就越会渲染“支那人顽抗”,进一步煽动民族主义,为更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
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即使占领了东北的主要城市,但如果面临持续的抵抗,日军的统治成本会大大增加,也更难快速建立稳定的傀儡政权。这可能会影响到日本的整体战略部署。
国际社会的反应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但难以根本扭转。 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会更强硬,但当时的国际社会,特别是英美等国,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缺乏强硬的干预意愿。他们可能会谴责日本,呼吁和平解决,但真正出兵干预的可能性非常低。然而,如果东北战场上的抵抗足够激烈,给日本造成了显著的军事和政治损失,也许会使得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忌惮和警惕程度有所提高,为日后(比如卢沟桥事变后)的国际反应埋下更深的伏笔。

第四层猜想:历史进程的“拐点”可能性

全面抗战的爆发时间点可能会提前,但规模和性质难以确定。 如果东北军的抵抗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甚至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这无疑会加速中国国内走向全面抗战的进程。但这场抗战是在东北境内,还是会迅速蔓延到华北,就很难说了。
张学良个人的历史评价可能会截然不同。 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抵抗,即使失败,也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而历史的走向,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日本侵略中国的进程可能被打乱,但最终结果仍然充满变数。 历史的进程,尤其是战争,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即使东北军坚决抵抗,中国整体的军事工业基础、政治组织能力、国际援助情况等,都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很难说这种抵抗就一定能阻止日本最终占领中国。但它 肯定会增加日本侵略的成本,延长战争的进程,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战争的烈度和国际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当年奉军坚决抵抗,最直接的后果是:

1. 东北战场会更加血腥,日军的占领会更加困难和漫长。
2. 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会空前高涨,给国民政府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3. 国际社会可能会被中国更加强硬的立场所触动,但指望实质性干预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4. 日本的侵略战略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其侵华野心,仍然是巨大的问号。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只能去推演和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张学良当时选择了“战”,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走向,一定会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那份宁静(相对历史而言)的“失守”,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保全”了国内尚未准备好的国民政府,让他们可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这份“保全”,也付出了失去中国最富饶土地的代价。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就很难再回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不能

首先,张作霖根本也不是题主所谓的有骨气、有硬气,而只不过在出卖东北权益这一问题上,有底线、有顾忌而已,他在东北执政的十几年,正式日本在东北势力大发展的十几年,他被炸死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在出卖东北权益一事上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底线,而且当时大革命已经爆发,如果放手出卖,就会落下卖国贼的骂名,为天下人唾骂,张作霖是和袁世凯共事过的老一代军阀,深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不能做。在推脱之间,关东军独走炸死了张作霖,实际上也帮他解决了这个困境,如果他不死,大概率是扛不住日本人的压力还是会签字,因为只有签了字,日本人才会帮助他守住东北。

张学良易帜后,至少对东北权益的继续出卖被实质性的停止了,这样是导致九一八的重要原因。

从纸面实力看如果东北军派出精锐与日本关东军一战,大概率能拼个两败俱伤,但是实际位面里,东北军内部也存在多个派系,从张景惠、孙烈臣以及孙铭九应德田等人后来的履历看,东北军内被日本渗透的很深,将领中敢于和日军打的并不多。而关东军还有朝鲜军背后相助。此外,拜老帅所赐,东北铁路基本掌握在日本手中,所以分散在各处的东北军驻军,很容易被可以借助铁路快速机动的关东军消灭,所以在南京中央不支持的情况下,奉军坚决抵抗的结果,很可能只是比现实中的略微好看些,但结果没有很大的不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