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铁道部向株洲跟大同各多买一台中华之星的机车,那么之后的高速铁路系统还会是今天这样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遐想的问题。如果当年铁道部在“中华之星”项目上,向株洲和当时的大同电力机车研究设计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北车大同电力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各多采购一台机车,这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轨迹,乃至整个铁路装备制造业,都有可能产生微妙却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华之星”这个项目本身的意义。它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中国铁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那个年代,中国铁路发展迫切需要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升国产装备的水平。“中华之星”作为280公里/小时级别的大功率电力机车,承载了国人的期望,它的出现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证明。

多买一台,会带来什么?

设想一下,如果铁道部当时不是只采购了有限数量的“中华之星”,而是增加了采购量,哪怕只是两台,这背后可能反映出的心态和后续影响是多方面的:

1. 对“中华之星”技术路线的更深肯定和投入:
技术验证和稳定性提升: 增加采购量意味着铁道部对“中华之星”的技术性能有了更强的信心,愿意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实际运行和进一步的验证。多运行一段时间,多积累一些运行数据,就能更早地发现潜在的技术问题,并有机会在后续的改进中解决。这可能有助于“中华之星”在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更快地成熟。
批量生产的启动可能: 即使是多两台,也可能成为后续批量生产的“催化剂”。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订单的增加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当时铁道部表达出对“中华之星”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意愿,可能会鼓励株洲和沈阳(“中华之星”的另一主要贡献者,沈阳机车车辆厂)进一步加大研发和生产线投入。
人才和技术的积累: 任何复杂的技术,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多制造和运行几台车,意味着更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有机会参与到设计、制造、调试、维护等各个环节。这对于培养中国自己的高端机车人才队伍,以及沉淀相关技术经验,都是非常有益的。

2. 对后续高速铁路发展方向的潜在影响:
“中华之星”作为动车组基础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猜想。虽然“中华之星”是传统的动力分散型机车,但它代表了中国在200公里/小时级别机车技术上的突破。如果它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铁道部是否会考虑以“中华之星”为平台,或者借鉴其核心技术,来开发更先进的动车组?
借鉴牵引系统和控制技术: “中华之星”采用的牵引变流技术、制动技术、网络化控制系统等,都是当时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成果。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甚至被移植到动车组的设计中,可能会对中国早期动车组的研发路径产生影响。
可能存在的“误区”或“弯路”? 当然,这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如果铁道部过分依赖“中华之星”的技术路线,而忽略了动力分散式动车组的颠覆性优势,可能会在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过程中走一些弯路。毕竟,高速铁路的核心在于“动力分散”,而非传统的大功率牵引机车。
对引进技术路线的平衡: 在“中华之星”研发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引进西门子、阿尔斯通、川崎等公司的动车组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如果“中华之星”的自主研发道路走得更顺畅,获得的重视程度更高,这可能会在中国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平衡。也许会有更多的资源被倾斜给国内的研发,从而加速中国在动力分散式动车组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和谐号”的出现会早一些还是晚一些? “和谐号”系列动车组,特别是CRH2、CRH3等,是基于引进技术的成功产物。如果“中华之星”能更早地证明其自主研发的潜力,铁道部会不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中华之星”平台后续升级的投入?甚至,是否会以“中华之星”为蓝本,结合动力分散式理念,催生出一种独特的中国高速动车组?

3. 对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株洲和北方地区的地位: 如果“中华之星”的项目得到更大的支持,株洲(中国南车,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北方地区(中国北车,原大同电力机车研究设计院,以及沈阳机车车辆厂)的机车研发和制造能力将获得更强的巩固和提升。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格局。
技术竞争与合作: “中华之星”的成功,以及其后续的可能发展,会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内部带来更强的技术竞争和合作动力。谁能掌握更核心的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华之星”的局限性:

“中华之星”虽然技术先进,但它的定位是280公里/小时的干线客运机车,而非用于高速动车组。高速铁路的核心在于“动力分散”,即每个车厢都拥有自己的动力单元,这能提供更佳的加减速性能、更舒适的乘坐体验、更灵活的编组方式,以及更高的运行速度潜力。

“中华之星”作为传统的“动力集中”模式,即使运行速度能达到280公里/小时,与动车组在整体性能上仍有根本性的差异。它更适合在现有铁路上进行提速改造,以及作为大功率客运或货运机车。

因此,即使多买一台,也难以直接改变中国高速铁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动力分散式动车组的道路。 铁道部当时之所以大力引进国外动车组技术,正是看到了动力分散式技术的巨大优势,以及自主研发在那个时间点上还存在技术上的巨大鸿沟。

那么,更可能的影响是什么?

1. 对“中华之星”系列的延续和深化: 如果采购量增加,铁道部可能会继续投资于“中华之星”的改进型,比如继续向30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速度级别迈进。这会使中国在200300公里/小时级别的“准高速”机车技术上积累更深的经验,可能催生出更强大的“中国制造”干线客运机车。
2. 对中国早期客运机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更多的研发投入和运行实践,会提升中国在机车设计、制造、牵引控制、转向架技术等方面的整体能力。这些能力,即使不直接用于高速动车组,也能为中国铁路整体装备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3. 市场和策略上的信号: 增加采购量,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信号。这会鼓励配套企业加大投入,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可能让铁道部在选择技术路线时,有更多国产选项可以考量,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国外引进。

结论:

我认为,即使当年铁道部向株洲和大同各多采购一台“中华之星”机车,中国的“高速铁路系统”本质上仍会走向动力分散式动车组的道路,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和谐号”和“复兴号”。 这是由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但是,这次“多买一台”的小小改变,可能会带来以下一些 间接但有意义的影响:

“中华之星”本身会更加成熟, 在280公里/小时及以下的客运领域,中国可能会拥有更强大的、自主产权的机车。
中国在机车研发和制造方面的经验和人才会更加丰富, 这对于支撑动车组的技术发展,乃至未来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研发,都是宝贵的财富。
在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可能会形成更早、更平衡的互动, 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牵引系统、牵引控制等方面,“中华之星”的技术成果可能与引进技术产生更早的融合,为中国自己的动车组技术体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多买一台“中华之星”,不太可能让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变成“机车牵引”的模式,但它无疑会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化进程,增添更多的经验、信心和技术积累,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间接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高铁发展轨迹。这就像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多准备了一个知识点,虽然不一定能解答所有的考题,但无疑会让你在考试中更加从容,思路更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来一发。

其实我问这个问题没说清楚时间点,应该是中华之星项目刚开始时多订购两台,四台机车组合着跑试验,出毛病了立即拖去修应该也不会太耽误试验,毕竟还有其他车顶班嘛。

就其他朋友提到的那张故障单我也粗略看过,就感觉大同头(B车)毛病不老少,所以才有一种穿越回去多订两组的奇怪想法,至少大同头再烧车轴也还有俩株洲头带着剩下的大同头继续试验,大领导们组团来了也能有个交待,尤其是某个即将接班,又好钻司机室的秃子,把他伺候好了这项目也许还能续命甚至忽悠到点追加的资金也说不定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你现在再去问问刘友梅院士,和十年前肯定不是一个回答。所谓大领导不过是当时铁道部长,傅他本人也是国产派,傅本人也是技术官僚,所以不管出不出问题,所以第一这是傅的政绩,傅在位就不会下,而等到刘志军肯定是要下的。第二这车确实故障很多,而且那次严重故障出问题的是进口轴承,如果当时继续走国产集成进口零件的路线,技术消化不见得比现在快,而且花钱。第三刘志军就是当年一提到四提的急先锋,他应该是更有谱的那个人。


动集对于技术的要求比动分高,全世界动集高铁最后搞出名堂的,也就只有法国和西班牙一家半,两家在技术上都属于剑走偏锋型的,一个狂减重+双层,另外一个搞变轨距市场,像德国意大利早期搞得没有技术特色的动集无一例外的性能偏低。中华之星的技术参照没猜错应该是ICE2,抛去ICE2本身不行不说,中华之星距离ICE2的水平还差很远。

user avatar

之前某铁道论坛大佬对中华之星的评价,我觉得细节比较充足,所以借用一下:

那么,出了这次严重故障,铁道部是不是真的象某些喊冤叫屈者所言,把“中华之星”一棍子打死,没给它改进的机会,永远将其踢出局了呢?
不,铁道部是还给了它机会的。我们用事实说话:从2005年8月1日开始,“中华之星”开始在秦沈客运专线上载客运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运营仍是试验性质,虽然每天一个往返,但是以临客的形式运营。秦沈客运专线设计运营时速是200公里,考虑到安全因素,在这条线上“中华之星”的冲刺速度被限制在160公里以下。
从2002年11月28日出那个大故障,到2005年8月1日投入试运营,中间隔了两年零八个月,我相信相关单位肯定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当然了,公关工作恐怕下的本钱更大。那么在试运营过程中,“中华之星”的实际表现又如何呢?

四、“中华之星”试运营中的表现

我找到了一份2006年上半年“中华之星”的故障单,现抄录如下:

1、1月12日,运行途中发生轮对擦伤。(A)
2、2月26日,B车操纵时B车与A车网络数据有丢失现象。(B)
3、2月26日,电制动级位显示不正常(1592%)。(B)
4、2月26日,绥中北站检查发现A车2、4轴托架漏油。(B)
5、2月26日,绥中北站刚开车时,B车停放制动灯不亮,A车停放制动灯亮闪不止。(A)
6、2月26日, TVM430工作不正常,A、B机无故障转换几次。(A)'
7、2月26日, A车机车高压柜主断路器合不上,停在区间进行微机全复位处理。(A)
8、2月27日,出库时 A车操纵B车合不上主断。(A)
9、2月27日,停放制动时,B车操纵时,A车停放制动灯亮闪不止。(A)
10、2月27日,A车操纵时,B车停放制动灯不亮。(A)
11、2月27日,运行中,经常跳主断。(A)
12、2月28日,A车三次跳主断路器。 (A)
13、3月1日,锦州南至盘锦,B车主断路器合不上。(A)
14、3月2日, B车Ⅱ转向架变流器水温高,动力切除。(B)
15、3月2日,运行途中发生轮对擦伤。(A);
16、3月10日,396km+100m处,制动表压力显示为零,制动失灵。(A)
17、3月10日,晚点发车9分钟。(C)7
18、3月10日,全车组大部分仪表过期未进行效验。(C)
19、3月11日,B车发生轮对空转现象。(B)
20、3月13日,B车出现两次踏面二级预警。(B)
21、3月13日,前后动车车载电话呼叫不良。(B)
22、3月14日,A车起车打滑。(A)
23、3月14日,B车3轴1位二级预警。(B)
24、3月14日,10979车电热器烧坏一个。(C)
25、3月14日,10984车斜顶板松。(C)
26、3月16日,出现水压报警。(C)
27、3月16日,计算机死机,B车无数据。(B)
28、3月18日,A车Ⅰ转向架主变流器水温高,动力切除。(A)
29、3月20日, B车Ⅰ转向架变流器水温高,动力切除。(A)
30、3月22日,第二次电空制动防滑试验时,发现变流器冷却水泵从水封处流出油水混合物,A车动力切除。(A)
31、3月22日,第三次电空制动防滑试验时,B车3轴、4轴发生踏面擦伤,10981号(酒吧车)拖车1轴发生踏面擦伤。(A)
32、3月22日,返回皇姑屯时,A车无法控制B车(因A车动力切除,只能使用B车动力)。  (A)
33、3月23日,A车Ⅱ架冷却水泵漏水,切除动力。(A)
34、3月23日,起车发生空转。(A)
35、4月7日,皇姑屯站发车时不能启动。(A)
36、4月10日,过葫芦岛北后连续两次TVM430掉码。(A)
37、4月10日,从K22km返回时(上行线)直到绥中北站TVM430无码,显示故障代码“023”。 (A)
38、4月20日,塞拉门指示灯亮。(B)
39、4月22日,开水炉和集便器多数不能正常工作。(B)
40、4月25日,A车主断路器合不上。(A)
41、4月27日,发现10984车紧急制动阀玻璃罩板丢失。(C)
42、4月30日,10982车空调不制冷。(B)
43、5月1日,微机显示屏无11位轴温显示。(B)
44、5月2日,报A车Ⅰ架4QS1相构件两个GTO击穿,同时发现两个冷却水管外部有深度裂纹。(A)
45、5月3日,在K25处发现10984车二位空气弹簧高度控制阀进气口活接漏风。(B)
46、5月7日,10985车一位端车体制动管与转向架连接的橡胶管漏风。(B)
47、5月7日,拖车空调故障。(B)
48、5月8日 过分相显示黑屏,B车头灯坏。(B)
49、5月9日 A、B车误报对方车停机,复位不解决问题。(A)
50、5月10日 辅助变流器故障。(B)
51、5月11日 主断跳、10:40-11:40显示屏黑屏、逆变器板报故障芯片故障。(A)
52、5月12日 A车跳主断。(A)
53、5月17日 下雨,6车3位门和3车4位门漏雨。(B)
54、5月18日 A车LCC通讯不正常,停车复位后恢复。(A)
55、5月19日 LCC网侧变流器中模块控制板故障,复位后正常。(A)
56、5月20日 无线列调杂音大,A车速度显示与实际相差8km/h。(A)
57、5月31日 两个车逆变器故障。(B)
58、6月1日 一位电机传感器故障;A车一位转向架切掉。 (B)
59、6月2日 A车一位转向架隔离。 (B)_

A级故障31项,B级故障22项,C级故障6项,总计59项。

对于这个故障单,我们一帮子基层技术人员研讨后得出以下结论:
1、这个故障单流出有两年多了,那些鼓吹“中原之星”的人对此并无异议,所以我们认为上面所列的故障是真实可信的,并不是刻意抹黑造谣。
2、虽然故障单真实可信,但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这张故障单是极不完整的,只是实际故障的一小部分。咱们在平时工作当中,不管是日常维修,还是部里做鉴定,都存在这个问题。出了故障当然要处理,但填写、汇总故障记录时,则能抹就抹,能瞒就瞒,这是通例。因为把故障全列上,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种试运营的车,相关单位肯定要对运用单位大力公关,请求他们在向上峰汇报故障时尽量少报些。
例如第17条:17、3月10日,晚点发车9分钟。该条故障被列为C类,但为什么晚点开车?如果是调度,信号,或者其他不关“中华之星”的原因所致,应该不列为它的故障才对呀。那么既然列了,肯定是当天发车前“中华之星”出了问题,联系到第16条:3月10日,396km+100m处,制动表压力显示为零,制动失灵。这两条故障发生在同一天,那么我们怀疑之所以晚点开车,极有可能是要命的动车系统或者制动系统出了故障。但开车前究竟出的是什么故障?故障单里没写,只是简单地说始发晚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真正的故障原因被和谐掉了。
3、这59条故障后面括号里列的是故障等级。A级是最严重,影响到行车安全、正点、舒适的重大故障。C类则是一些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故障。处于这两类之间的都列为B级故障。

如果是铁道部鉴定,全车只要发现一个A类故障,鉴定人员就根本不必再继续看了,整列车直接判定为不合格。

(上面加粗的是原文)

按照故障发生的规律,B类故障应该远多于A类,而C类故障应该远多于B类,这也是我们判定这张故障单极不完整的重要依据。
4、第4、14、23、58、59项原文中列为B级故障,但根据我们的现场工作经验,认为应该判为A级故障。
5、第1、15、23项全是轮对踏面擦伤。自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快速车上安装防滑器以后,这种故障大为减少。但“中华之星”轮对擦伤的频率居然这么高,而且既然列为A级故障,肯定是擦伤严重过限,联系到其他A类故障许多和动车、制动系统相关,尤其是居然能出现制动失灵的故障,该车的安全性的确堪忧。
6、“中华之星”的设计运营速度是270公里,在秦沈线上试运营时,最大速度被限制在160公里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半年时间居然出了那么多A级故障,那么如果真按其设计时速运营,我不敢想象它还能出多少故障,会出多少后果不堪设想的严重故障。
7、这已经是改进后限速使用的情况,另外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05年8月1日在秦沈客运专线上正式开试运营,这张故障单列的是06年上半年的故障。也就是说,“中华之星”在试运营五个月后,重点故障仍然频频发生。这绝不能用设备处在磨合期来解释,因为已经试运营五个月,磨合期早该过去了。那么在改进前的2002年,刘院士说在试验时没出什么大故障,“中华之星”如何如何先进可靠,仅仅是偶然在领导参观前掉了一次链子就被扼杀,这种话您信吗?反正打死我也不信。

8、从这份故障单判断,“中华之星”在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持续改进后,

并经过五个月的试运营后,存在的问题仍比当年的唐老鸭要严重得多,我想相关试用单位恐怕也是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个样子别说参加高速动车组竞标,这就算是白送给我们使用,我想也没任何一个局敢要、敢用这种车上线。

user avatar

这个,中国铁路发展,会大大不如现在吧。

中华之星这套动力集中式,确实这个技术路线不好,很难经济的解决250KM/h以上的高速行驶问题。要提高速度,就得加大功率,集中在动力车头上,反过来又给轴温爆表造成恶性循环。

中华之星不要说什么近300,实际上能稳定跑250就已经需要精耕细作了。

要解决不是不可能,但是经济成本呢?老百姓坐不起的天价高铁,谁敢砸巨资开工修起来?最后就是既有线提速的老传统,中华之星跑时速200KM,装作我们有高铁了呗。


如果中华之星没有及时死掉,中国可能错过以超低价格大批买入国际先进技术的窗口,以后想高价买也未必买得到了,全部重新自己摸索动力分散式列车里的那么多KNOW-HOW诀窍,把速度提高到350KM/h以上,需要的代价和需要的时间也是惊人的,甚至中国可能就二三十年内都没有机会获得350KM/h以上高速铁路的可能性了。

当然如果大家就满足于时速200KM,那另说。

PS 往下拉我看见有同学已经转贴了当年忘情巨巨拉的中华之星故障单,我就不贴那么长的东西了。要注意的是,这是已经经过两年维修改进,再把标称设计时速270的车降低到160,降标降速运行的情况下,还半年多就频繁出一等事故,这个底子,要如何满足大家300+时速高铁的出行需求啊。

讲道理,京沪4.5小时和7小时是完全不同概念的,改变出行需求规律和几乎不会有大变化的区别。

user avatar

这不是多订一组车的问题。事实上,后来的时候也不是没给中华之星机会,奈何这车就是不给力,在秦沈客专上大小故障频繁出现,直到决定放弃这东西的时候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窃以为这样的问题不是伺候好领导就能解决的,反而可以说拉着一车领导出了毛病,这毛病出的及时,能让当时的铁路从一个错误里挣脱出来。

user avatar

更新一个 @丁丁冬冬 @双冲大桥手波车神

首先借用几张照片,侵删!

这张照片感谢原作者任意车,照片拍摄于2012年11月,和我也是有些渊源的。

我在2012年十一假期期间由兄弟(工作于长客)带领进入沈北大库参观,彼时中华之星和长白山正在刷漆翻新,哈大高铁还在实验阶段,遂拍照留念发在了hasea东北版上。

任意车先生是长白山忠实的拥趸,看见帖子后和我聊了不少,于是他也计划了去沈北大库拍照留念,因为彼时我们都知道这三辆车已经时日无多了。


这两张照片我已经不记得原作者是谁了,只记得是沈阳的一位伪车迷,总之感谢他!


上照片更新的目的是想杠一杠打个脸,也针对于下面某些答主。


首先看长白山的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2003年,由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轨道股份有限公司装配成功出厂,出厂后经过短暂封存。

2004年9月,长白山号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动力学实验中跑出了254.5km/h的速度。

2005年5月,遂渝线综合提速试验,长白山号试跑,最高时速235km/h,平均时速在180km/h。

2006年底,长白山号动车组由铁道部移交给沈阳铁路局。

2007年2月10日,长白山号动车组正式在沈大线运营,运营车次T459-T466~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长白山号更改车次为T541/2和T545/6次,每日往返于沈大线两次,节假日两列全部上线,每天四对!


多了不用再写了,很明了!


彼时铁道部并没有抱着中华之星死抓不放,而是动集动分都在实验验证。


而某些人说彼时铁道部认准了动集,动集又不符合国情,那么请问长白山号要怎么解释?


我本不想地域黑,但是我不得不说一句:彼时的南方铁路没有东北铁路发达,南方伪车迷朋友怕是有些孤陋寡闻了吧。


长白山这么明显的造型,你再跟我说他是动集?

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


没有赶上四万亿和高铁名片时代,又经历了部长换届,谈什么国产车不行都是扯蛋的。


那段时间公知大V皿煮人士拿着刀乐满天飞,造不如买的论调大有市场。


买来的CRH又如何?初期该出事还是出事。


任何高科技产品和国之重器都是拿钱堆出来的,没钱说啥都是白扯。


彼时每走一步都要战战兢兢,在正至大于技术的基础上要时刻提防航空、公路、公知大V、买办阶级和磁悬浮的代言人。


谁有钱或者说谁敢给那么多钱让傅志寰部长砸在国产车上?


你们真TMD是站着说话不蛋疼!我鄙视你们!


以下是原回答:


魂是招不回来的了,毕竟那是傅志寰的工程。


这是个正至任务很明确的实验品,没有他可能今天京沪间跑的就是磁悬浮了。


那段时间也是公知大V美分最活跃的时间。


生不逢时,时不待人。





user avatar

DJJ2是动力集中式的呀,要冲高就要加功率,这是个麻烦的事,毕竟就一头一尾有动力,必然是上大电机和大变压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轴温,一直没有妥善处理;总体来说技术也不够成熟,入不了跨越的眼。

动分式的要加功率就比较方便了,加动轴的数量即可,动力配置灵活;而且引入了国外的技术,品质上去了,跨越也喜欢。

=分割线=

现在又在搞动集了,不过平台早变化,动车基于HXD而来,非动车基于25T而来,标的也是200级别,实际上也就跑160;与其说是动集不如说是固定编组。

电力机车搞动集基本上可以说是死路一条,内燃还勉强可以,霓虹这种强国气动车也是动力分散型的,我国的卧式柴油机和与之匹配的传递系统不过关,导致现在内燃还没办法动力分散(ps:其实内燃动车组运用起来很灵活的,在日本有所体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遐想的问题。如果当年铁道部在“中华之星”项目上,向株洲和当时的大同电力机车研究设计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北车大同电力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各多采购一台机车,这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轨迹,乃至整个铁路装备制造业,都有可能产生微妙却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华之星”这个项目本身的意义。.............
  • 回答
    关于铁道部当年引进700系新干线作为2系车辆,对中国动车体系发展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分析700系的特点,以及当时中国铁路的状况,可以勾勒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同发展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700系新干线和当时中国铁路所使用的2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25B/Z系列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情境,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关键的企业家、技术路线的抉择,以及国家科技战略的走向。如果当年倪光南院士选择从联想“跳出”,自己单干,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推演:一、 倪光南的个人特质与当时的背景: 技术情结与坚持: 倪光南院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情境,它触及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倪光南与柳传志的争议,虽然公众知晓度不如某些直接的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具有深刻的影响。要详细探讨如果当年倪光南在与柳传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有何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关.............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如果当年朝鲜战争中美没有介入,北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 共产主义的区域扩张与挑战西方的成功象征: 意识形态胜利: 北朝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当年华约国家,乃至中国,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无疑将彻底改写世界的格局,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起的涟漪将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意味着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如果当年那个晚上你开车带郭德纲回家,并提出“用一辈子免费去德云社的门票”作为交换,大概率会引发一系列有趣的互动和后续发展。以下是一个基于现实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假设性分析: 1. 郭德纲的反应:调侃与反讽 “你这提议有点意思”:作为德云社的“社长”,郭德纲可能不会直接拒绝,反而会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他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魔兽世界中两位极具影响力的角色——阿尔萨斯和老佛爷(指希尔瓦娜斯·风行者)——的命运轨迹联系在一起,探讨了一个“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阿尔萨斯的师傅是老佛爷,那么斯坦索姆事件的走向,甚至整个第三次战争和后续的剧情,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分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如果当年的阿波罗计划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那么整个世界,乃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开端。经济格局的重塑:一场新的“淘金热”想象一下,当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样本中,赫然显示着某种地球上稀.............
  • 回答
    尚博尔伯爵是否接受三色旗,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它几乎触及了法兰西命运的十字路口。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挖掘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了解各方势力、各派政治诉求,以及历史事件的层层叠叠。时代背景:一个王朝的艰难抉择19世纪的法国,简直就像一个被反复折腾的病人。从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到复辟的波旁王朝.............
  • 回答
    如果当年汉字真的拼音化了,历史和现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让我们尽可能详细地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 语言和文字的变革: 拼音文字的普及与主导地位: 汉字将不再是主要的书写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汉语发音的拼音字母系统。 .............
  • 回答
    如果当年叶文洁没有向三体发送坐标,地球的命运轨迹将会完全改变,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充满了未知与希望,但也可能潜藏着其他危险的故事。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那个“劝说叶文洁的人”。考虑到叶文洁当时所处的环境——经历过文革的创伤,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与憎恨,并且身处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能够接触到并劝说她的人,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讨论。曹云金如果当年留在了德云社,他会达到岳云鹏如今的高度吗? 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慢慢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曹云金当年在德云社,那绝对是响当当的角色。他跟岳云鹏一样,都是郭德纲的徒弟,而且辈分上还比岳云鹏高。论起说学逗唱的功底,曹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又很难有定论的“历史假设”。如果当年奉军(特指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坚决抵抗,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牵扯到政治、外交、民族情绪等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澜。首先.............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苏联解体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如果哈萨克斯坦当年没有宣布独立,那么苏联是否能保留“苏联”的国号,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致探讨的方面,而且这个问题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假设性。要详细地说,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的转折点,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举动对整个苏联局势的影响有多大。.............
  • 回答
    梁思成先生当年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确实是围绕着如何避免北京陷入现代城市病展开的,其中就包括对交通拥堵的预判。如果当初采纳他“在京西建新城”的思路,北京的交通格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不同,甚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今天的拥堵状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梁思成先生当时的思考脉络,以及他为何提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