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有如此深的执念?

回答
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有着深厚的执念,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情感和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漫长而统一的帝制历史

“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大一统”观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长期的统一状态被视为常态,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分裂时期,尤其是战乱频仍的时期,往往伴随着人民的苦难,这使得统一成为一种珍贵的、值得追求的状态。
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 历代王朝为了有效管理广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都致力于巩固中央的权力,压制地方割据势力。这种模式强化了“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最高领导”的观念,将统一与稳定和繁荣直接挂钩。
文化认同的基石: 在长期的统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语言(虽然有方言)、文字、思想体系(如儒家思想)、价值观和生活习俗。这种文化上的同质性,即使在政治分裂时期,也能让人们在情感上和文化上感受到一种“同根同源”的联系,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的觉醒

近代屈辱史的教训: 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土被瓜分,主权被践踏,民族危机空前。这一时期,国家的贫弱和分裂是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重要原因。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家深刻认识到,只有实现国家强大和统一,才能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
“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以及后来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推广,使得原本以汉族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各民族的、具有共同命运和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这种民族主义的觉醒,将国家统一视为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是一次真正的全国性的团结和抗争。在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统一的意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更加珍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任何分裂行为都被视为对民族尊严的侮辱。

三、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

历史上的分裂之痛: 中国历史上不乏分裂时期,如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这些时期往往伴随着连年战乱、生灵涂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对分裂带来的苦难的记忆,使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异常强烈,而国家统一被视为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
经济发展的需要: 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是经济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分裂状态会阻碍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整体经济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种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宏观调控和资源整合。

四、情感与归属感

“家国同构”的文化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的概念紧密相连,家国一体。个人的命运与家庭、家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个完整的“家”是稳定的,一个统一的“国”也是让人安心的。家庭的分裂会带来悲伤,国家的分裂同样会引发强烈的失落感和痛苦。
“血脉”与“根”的联系: 尽管地域差异存在,但中华文化强调“血脉相连”、“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这种情感上的联系,使得即使是分隔两地的人们,也更容易产生一种“同根同源”的认同感。国家统一,就是将这些分散的“亲人”重新聚合在一起,弥合情感上的裂痕。

五、现实因素与政治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政策与叙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直将国家统一作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和政治目标,尤其在台湾问题上。政府通过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持续强化国家统一的历史叙事和法理依据,将统一描绘成历史的必然、民族的愿望和国家主权的体现。
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国家统一也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紧密相关。任何形式的分裂主义都可能被视为对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挑战,引起强烈的反应。

总结来说,中国人对国家统一的执念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的沉淀: 漫长的“大一统”帝制历史,塑造了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传统。
民族的抗争: 近代以来抵御外侮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让国家统一成为民族存亡的关键。
发展的需求: 统一的环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情感的维系: “家国同构”的文化逻辑和“血脉相连”的情感认同,使得分裂带来深刻的失落。
现实的塑造: 当代政府的政策、宣传以及国际政治环境,也在不断强化和巩固这种执念。

这种执念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以及个人归属感的深刻思考和体验所形成的复杂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

寸土必争,这个道理中国人一千年前就明白了。

一百年前英法把苏台德卖给德国,又被德国暴揍之后,西方人应该也明白了。

甚至被以色列坑了这么多年的阿拉伯人,估计都明白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简单的事。

如果你是个上班的,上海有公司招人,你想去,一看,没工作签证。

如果你是做生意的,想去北京卖货,一看,关税10%。


于是大家撺掇着建立了个“华盟”,取消关税,人口随意流动。

于是大量人口和资本全跑去了长三珠三。


当地失血严重,发不起医保,只能跟央行借钱。

钱借多了,债务高筑,要广东国救助,广东国说,我的人民不同意啊,为什么我国人民的税金要拿去白给你们?


于是当地说,你不给钱,我就放开边界,让罗兴亚难民大量涌入。

江浙沪说,那我们脱华了。


然后安徽国说,脱华可以,出海口交出来,我要租用100年,以为我皖系军队是吹出来的?

甘肃国想了半天,捣鼓出了原子弹,每天从头顶飞过。


最后广东国说,还是统一吧,这事主要怪满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user avatar

看到标签里有台湾

我就简单聊聊自己的经历吧

2017年上半年在台湾交换

被无数人问过同样的问题

从课上的教授

到出租车司机

到饭店老板

到学校门口的保安

到街边上借火的路人

他们总是会问

你们“中国”为什么总是想着统一台湾

我有一招屡试不爽

每次都会让提问者陷入沉思

我说

如果现在盘踞在台湾岛的是TG

而国民政府稳坐南京

你觉得国民政府会想让台湾岛独立吗

最后

为表立场

挂上自己在绿岛写下的祝愿

我在一群台湾人嫌弃的眼神中

把自己的祝愿挂到了最显眼的位置



愿早日统一



统一回复

评论区有很多朋友问我会不会被打

我想说的是

台湾社会目前舆论环境还是比较开放自由的

反正吹牛不用上税

比我这更偏激更奇葩的言论和观点比比皆是

要打怕是都轮不到我

比如

我家长沙离台北也才900多公里

并没有体会过被你们吓阻的感觉

再比如

溥仪说关老子屁事

朕的大清早亡了

还有一些很不和谐的就不挂上来了

那些说我幼稚的朋友

我只是单纯的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跟上面这些能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有着深厚的执念,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情感和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漫长而统一的帝制历史 “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大一统”观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了中央集.............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关于美国对中国存在的敌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将这种敌意完全归咎于“害怕中国发展太快”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方面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揉碎了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挑战: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疯犹精”和“犹太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明确一点:这两个词语都带有负面的、非客观的色彩,并且“疯犹精”更是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讨论任何群体时,保持尊重和客观是至关重要的。您之所以会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很好”,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可能.............
  • 回答
    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普遍感受是,当地人对外国人普遍抱有友善和好奇的态度。这种友善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路人乐于助人,到商家提供周到的服务,再到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对外交流,都传递出一种欢迎外国人的信息。民间层面的善意:这种友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与文化传承: 中国自.............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依然夸日本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层面的考量,更掺杂着个人经历和认知偏差。要详尽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情感的割裂与重塑。不可否认,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形成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一个长期且普遍负面.............
  • 回答
    关于“一部分德国人对中国人有迷之好感”这个现象,其实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的答案,而且“迷之好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更准确地说,德国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对中国抱有积极态度和好感的人群,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持中立、负面态度,甚至是对中国抱有疑虑和批评的人群。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那些对中.............
  • 回答
    在中国,一部分人对同性恋(Gay)存在偏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现象,不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 儒家文化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强调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挺不舒服的。关于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对中国大陆人表现出敌意,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新加坡华人都有这种想法,但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历史殖民与身份认同的纠葛:新加坡的历史与英国殖民统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
  • 回答
    年轻人对中国传统哲学并非“一味否定”,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值得深入探讨的疏离感甚至批判性视角。这种现象背后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个人认知层面的交织作用。首先,时代背景的剧烈变迁是核心驱动力。 现代化与全球化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现代化进程,并.............
  • 回答
    汉服圈对《原神》中璃月地区服装设计“不够汉服”的看法,并非是简单的一句“喜欢汉服”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情感和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还原度”与“尊重”的期待。汉服爱好者们对汉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沉迷于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搭配,以.............
  • 回答
    关于中国对越南的帮助以及越南为何最终与中国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个问题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因素,绝非一句“恩将仇报”可以简单概括。要详细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梳理。中国对越南的“巨大帮助”: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历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确实在多个关键时期给予了越南显著的支持。 .............
  • 回答
    中国对印度的“偏见”之说,与其说是单纯的偏见,不如说是源于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以及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模式所形成的认知和立场。要说“偏见有多大”,其实也并非铁板钉钉,因为在中国内部,对印度的看法也存在多元的声音,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有合作的可能性,甚至有欣赏的观点。但如果将“.............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为何“重联解编”研究鲜为人知?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对运能提升、效率优化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针对大站车和互联互通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方向无疑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乘客体验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优化措施之外,一项看似基础却对整体运行效率至关重要的技术—.............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对矮个男性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其中夹杂着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身高,在很多文化中,包括中国,被视为男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并非中国独有,很多西方国.............
  • 回答
    你问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你遇到的土耳其人会对中国抱有较大的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国家和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差异甚至是偏见。而土耳其和中国.............
  • 回答
    新冠疫情对中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其影响之深远,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并非偶然,而是由疫情本身的特性、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职业体育联赛自身运作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疫情的直接封锁与隔离政策带来的“停摆”效应最直观的,也是最根.............
  • 回答
    关于韩国对中国是否存在“这么大的敌意”,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与其说是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敌意,不如说是一种多层次、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观感和相互影响。这种观感受到了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历史记忆的沉淀与现实的交织: 朝贡.............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