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国一开始势力不强最后却统一六国了?一开始排名在前面的国家却没了?除了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还有吗?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

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秦国一开始势力不强”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虽然与中原诸侯相比,秦国的起步确实晚,基础也薄弱,但它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成为强国的基因,并制定了长远的战略。

“老秦人”的倔强与韧性: 秦人的祖先是帮助周灭商有功的嬴姓部落,被封于秦地。这片土地虽然偏僻,却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秦人素以勇猛、朴实、忠诚著称,这种民族性格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屡败屡战的重要基石。他们不像一些中原国家那样,因为受到太多礼乐文化的熏陶,反而显得有些“文弱”,秦人更注重实际的军事和农业发展。
“避祸”与“变法”的起点: 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得到了“西陲大夫”的职位,负责镇守边疆。这个地理位置虽然带来了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挑战,但也让他们能够避免中原诸侯频繁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的直接冲击。更重要的是,秦国在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开始了适应性改革。例如,秦仲、秦庄公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外扩张,与西戎作战,逐步巩固了在关中的地位。

二、 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绝不止地理位置优越

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西部边陲小国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其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绝非全部。

1. 地理位置的“优越”与“挑战”的辩证统一:

“天府之国”的基础: 秦地,特别是关中地区,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被巍峨的秦岭、陇山、函谷关等山脉环绕,易守难攻,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这使得秦国能够相对安稳地发展生产,避免了来自东部强国的直接威胁,为国内的改革和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边缘”的动力: 然而,地理位置的“边缘”也意味着秦国初期在中原诸侯眼中是“非主流”,在政治和文化上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但这种边缘化反而成为了秦国变革的动力。他们不像中原国家那样受到周礼的束缚,可以更自由地吸取和创新。他们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生存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务实和进取。

2. 变法的深远影响——法家治国的“硬核实力”:

商鞅变法的划时代意义: 如果说地理位置为秦国提供了发展的“温床”,那么商鞅变法则彻底激活了秦国的潜能,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政治变革,其核心在于“依法治国”,将法家思想贯彻到底。
“耕战”国策的铸就:
奖励耕织: 变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对耕种和纺织有功者,给予爵位和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源。
奖励军功: 变法明确规定了军功爵制,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土地和财富。这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秦军的战斗力因此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
严刑峻法: 商鞅变法实行了严酷的法律,强调“轻罪重罚”,使得社会秩序得以高度统一,民众不敢触犯法律,也为国家的各项政策能够顺利推行提供了保障。
废除分封,建立郡县制: 变法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将权力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避免了地方势力坐大,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畅通。
“富国强兵”的内在逻辑: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将一个落后的半游牧部落国家,改造成为一个高效、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了一套能够持续产生“富国强兵”效果的制度,这才是秦国能够傲视群雄、最终统一天下的核心驱动力。

3. 政治的稳定与人才的吸纳:

君主集权的稳定: 尽管秦国经历了多次君主更迭,但商鞅变法奠定的强大中央集权体系,使得国家政策能够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遇到有能力的君主,也能迅速推行自己的施政方略,而不会受到强大的贵族势力的掣肘。
海纳百川的人才观: 秦国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其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从商鞅、张仪,到后来的范雎、李斯,以及最终统一六国的白起、王翦、蒙恬等军事将领,这些人才来自五湖四海。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有能力,就能获得重用。这种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使得秦国能够不断地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统治团队,确保了国家在各个层面的竞争力。

4. 军事上的优势与战略的精明:

高度军事化的社会: 秦国的社会高度军事化,从军队的组织、训练,到士兵的作战方式,都充满了秦人的勇猛和严酷。商鞅变法确立的军功爵制,更是将军事荣誉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大的军事机器: 秦国拥有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他们在战场上如同猛虎下山,士气高昂,战术灵活。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一战奠定了秦国在战场上的绝对优势。
战略上的远见: 秦国在战略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他们深知“天下未乱,不可变”,因此在早期蓄势待发,待实力足够强大时,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他们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离间六国,各个击破。例如,与魏国争夺河西地区,逐步压缩了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

三、 曾经的强国为何消失?

与秦国的步步为营、不断革新不同,曾经一度强大的国家,其衰落和消失有着各自的原因:

晋国的“三家分晋”: 曾经强大的晋国,因为内部卿大夫势力过于强大,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分裂为魏、赵、韩三国。这种内部的权力分散,极大地削弱了其整体实力,也使其失去了作为统一力量的潜力。
齐国的“政变”与“内乱”: 齐国在春秋时期一度是霸主,但后期也经历了严重的内部政治动荡,例如田氏代齐,以及君主昏聩,导致国家实力受到侵蚀。
楚国的“守成”与“傲慢”: 楚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在春秋时期也曾称霸。然而,楚国后期显得有些“守成”的意味,且在与秦国的较量中,有时表现出傲慢和低估对手的倾向。他们的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未能像秦国那样形成高效的统治机器。
赵国的“改革”与“失误”: 赵国在战国中期有过改革,例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大大增强了其军事实力。然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四十万大军被坑杀,国力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燕国与韩、魏: 燕国地处北方,相对孤立,且政治斗争复杂。韩、魏虽然是三家分晋后的强国,但长期以来深受秦国制约,且在改革创新方面未能与秦国相比,最终也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

总结:

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统一六国,其成功绝非偶然,也不是仅仅依靠地理位置的优越。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套高效、务实的国家治理体系,并通过商鞅变法,锻造了强大的“耕战”国策,建立了高度军事化的社会。同时,它能够吸纳人才,保持政治稳定,并在军事和战略上展现出超凡的远见和魄力。

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或是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或是因为改革的滞后,抑或是因为战略的失误。它们未能像秦国那样,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实现自我革新,最终只能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秦国的崛起,是那个时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为后世留下了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宝贵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清楚题主说的“一开始”是指哪个历史时期。

1,

如果是指西周前期。

那么秦国不涉及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存不存在的问题。

在当时,诸侯国里偏强的有齐和楚。

齐国后来没了是因为外姓卿族篡位。

楚国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末期,12年以后还诈尸了。

所以问题不成立。

至于西周前期楚国的实力,看一下丹阳到荆山的距离就行了。非说“楚人偷牛”事件等于楚国弱爆了,那当我没说。

2,

如果说的是春秋初期。

这个时间秦国的势力确实不强,但一直在持续扩张,到春秋后期已经是仅次于晋、楚,与齐国并列的强国。

齐、晋后来没了,都是因为外姓卿族篡位。

楚国到战国末期一直存在。

所以也不成立。

3,

如果是指战国初期。

秦厉共公到秦献公时期的秦国一直都是强国。

问题还是不成立。

你非聊小说剧情说这段时间秦国快要亡国了,那也当我没说。

4,

如果是指商鞅变法时期。

当时秦国还是强国。

至于当时存在的大型诸侯国都坚持到了公元前230年。

所以问题仍不成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首先,要纠正一.............
  • 回答
    秦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曾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晋、楚、齐并列为“春秋四强”。然而,当战国的大幕拉开,秦国似乎一度从舞台中央滑落,沦为了二流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春秋与战国时期,各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虽然激烈,但周天子的名义和礼乐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皇帝”的起源,以及秦始皇命名时的深层考量。嬴政选择“皇帝”这个称号,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蕴含着他独一无二的政治抱负和历史愿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并没有“皇帝”这个头衔。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如周天子,被称为“王”。而“三皇”.............
  • 回答
    秦国之所以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其背后是深层次的国家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秦国数十年来积淀的国力与雄心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集中爆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深层原因:一、 战略层面:破除东方六国合纵,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这是长平之战最核心、最根本的动因。战国.............
  • 回答
    秦国,一个从偏居一隅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的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然而,这个伟大的王朝,却如流星般璀璨,却也如流星般短暂,仅存续了十五年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缘由,绝非偶然,而是秦国自身在制度、文化、统治策略等多个层面的深层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数百年的孕育:秦国如何崛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统一”这一目标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秦国崛起的各个阶段,并逐渐成为其国家战略的核心。首先,要理解秦国为何如此执着于统一,就不能不提到他们的“法家”思想。与东方六国或多或少继承的“礼乐”传统不同,秦.............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而非赵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是地缘、制度、人才、战略以及时代潮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细捋。一、先天优势:秦国的地缘与军事根基首先,咱们得看看秦国的出身。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也经过一番奋斗,但相比于中原诸国,它是个“边缘化”的国.............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提起秦国,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印象:那个原本在诸侯争霸中显得有些边缘、甚至有些落后的国家,怎么就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路势如破竹,最终统一了天下?这种“一夜之间”的感觉,其实是历史进程中多个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并非真的朝夕之变,而是漫长改革积累的爆发。要理解秦国的崛起,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它更早的时.............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其长期的战略布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要理解秦国灭六国的动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生存与安全的根本需求是秦国崛起的最直接动力。秦地地处偏远,长期以来被视为“边陲之国”,与其他诸侯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都相对隔阂。在春.............
  •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
  • 回答
    秦国统一中国,这背后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雄心壮志驱使,而是一系列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秦国自身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明白,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时代的大背景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所说的“中国”,在秦统一之前,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那时候是战国时期,周朝的宗主国地位早已名存实亡,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们得.............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