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伊始为什么秦国选择王龁而不是之前就在负责对韩作战的白起?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秦国的主要对手和战略重点是韩、赵两国,尤其是在韩国境内,秦国早有布局。之前的几场战役,包括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为秦国打通了直捣赵国腹地的关键通道。而在这个关键通道的掌控者,以及在韩国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将领,正是王龁。

王龁并非无名之辈。他在与韩国作战中屡有战功,尤其是在攻取野王一役中,他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对战局的精准把握。野王是韩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处重要战略要地,一旦被秦国占领,便能切断韩赵两国的联系,并为秦军深入赵国提供便利。王龁成功攻下野王,为长平之战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可以说,王龁是秦国在韩国战场上的“开路先锋”和“排头兵”,他对韩地理环境、韩军战术以及后勤补给线的熟悉程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在对赵国发起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时,秦国没有立即启用当时声名赫赫的白起?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几种考虑:

第一,战略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长平之战并非凭空而来,它是秦国对韩国战略的延伸和升级。王龁在韩国战场上的成功,尤其是攻占野王,使得秦军能够更顺利地进入韩国的腹地,并为后续进攻赵国创造了条件。因此,让在韩国战场上表现出色的王龁继续负责,能够保证战略的连贯性,避免因为更换指挥官而可能出现的战术调整和信息断层。王龁对韩国的战事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的指挥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对赵国战场的准备和试探。虽然秦国目标是赵国,但长平之战的爆发,也需要一个引子和合适的时机。秦军最初在长平与赵军对峙,其意图可能也是在试探赵军的反应,观察赵国名将廉颇的部署,并为后续可能的更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王龁作为先锋,其任务可能是先在长平地区与赵军展开接触和消耗,为白起这样的主帅到来争取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白起的“压箱底”战略。白起在秦国的军事地位非同一般,他被誉为“人屠”,是秦国灭六国的主要功臣。他的到来,往往意味着秦国要动用最精锐的力量,并且要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考虑到赵国作为当时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秦国对赵国的进攻必然会投入巨大的资源,而且会非常谨慎。可能秦国将领层在权衡之后,认为在战役初期,由王龁这样的实力派将领来负责,既能稳扎稳打,消耗赵军,又能避免一开始就让白起这样级别的将领直接正面硬碰,留待最关键的时刻,一举解决赵国。

第四,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指挥权和战役阶段的划分。长平之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日之间就分出了胜负。在战役的初期,可能由王龁负责前期的对峙、部署和局部战斗,而当战局发展到需要白起这样具有全局观和战略决断力的统帅来实施更深远的计划时,秦国才启用白起,并赋予他全权指挥。这种分阶段的指挥安排,在大型战役中是比较常见的。

因此,长平之战伊始秦国选择王龁,并非是对白起能力的质疑,而是基于当时的战略布局、战役的阶段性以及对对手的判断。王龁在韩国战场的经验和成果,以及他在战役初期作为先锋的稳健表现,都使得他成为当时秦国合适的指挥官。而白起的到来,则标志着战役进入了最关键、也是最具毁灭性的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你提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白起太牛逼了光芒遮住了别的所有人,以至于你觉得王龁可能就是个路人甲吧。暂借用别人总结的

此处昭襄王五十年有缺漏: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 裴駰集解引徐广曰:“楚,一作‘走’。” 张守节 正义:“按:此时无楚军,‘走’字是也。”而拔新中是反攻之后。

在王龁独自作为主将的战斗中,只有打毫无胜算的邯郸之战是输了。而王龁在邯郸战败后收集败军回撤,然后反攻追击的三晋军队,斩首六千,并将一批敌人赶进河流中淹死,并攻陷宁新中(更名安阳),用胜利为不光彩的邯郸之战画上了一个挽尊的句号。而长平之战开局期间连续斩将破阵,打到廉颇只能依靠绝对地形优势来防御,此外多次攻城略地,也非等闲之辈。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如果没有做裨将时打出来的战绩,他也不会被轻易的多次被任用作战,而邯郸战败后,他也并未受到什么影响,继续掌军,甚至还做了上郡守。

可能很多人觉得一个上郡守算的了什么啊,和外派下放差不多,远离政治中心了。但是根据上郡制造的戈戟铭文留下来的信息来看,做上郡守的基本都是名人。

最早担任此职的是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王五年上郡守疾戈”“王六年上郡守疾戈”“王十年上郡守疾戈”这三件出土秦兵器表明,樗里疾至少在秦惠文王五年至十年时担任上郡守。期间发生过修鱼之战。十四年上郡守操戈,平定义渠的庶长操也做了上郡守。十五年上郡守寿戈,十九年上郡守错戈,向寿和司马错也担任了上郡守的职位,秦昭王二十七年后后司马错才调去灭蜀。四十年上郡守起戈,此时已经出名的白起担任了上郡守攻韩夺取九城,七年后就是长平之战。四十四年上郡守绾戈,此人是后来的丞相王绾还是五大夫绾,目前未有定论。二年,三年上郡守冰戈,庄襄王二年三年,李冰担任上郡守。元年上郡假守暨(被认为是王龁)戈二年上郡守锜(龁)戈,秦王政元年王龁临时代理上郡守,与蒙骜一起被封为将军,秦王政二年,王龁正式担任上郡守。三年,王龁死。三年上郡假守戈就说明了这一情况,临时代理了职务。从以上不完整的名单来看,担任上郡守的人,多数位高权重,军功赫赫。王龁和这些英杰并列,难道能是一个路人甲?只是群星的璀璨,都被一颗超新星的光芒所掩盖了。

此后,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灭赵时发上郡兵下井陉,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击胡人,驻军上郡,而扶苏为上郡监军。现在还觉得扶苏是被下放到外面远离权力和政治,喝西北风去了吗?

回到问题的开始。这一开始并不是秦赵的命运决战,而是秦稳步扩张战争中的一小步。而赵也只是要进行一次投机,并不是要搭上身家命运棺材本的豪赌。只是命运的河流,把一场必然的决战,放在了这个偶然的战场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