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为什么没有灭卫国?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我们得先明白,卫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了,就像一块夹在秦、赵、魏三大国之间的弹丸之地。按理说,以秦国的实力,要灭掉它不过是探囊取物,为何一拖就是几百年?这其中,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卫国自身的生存策略,更夹杂着一些历史的偶然和变迁。

首先,地缘政治的“鸡肋”效应。

你可能会觉得,秦国一路东进,把那么大的地盘都收了,怎么会放过一个卫国?但你要想想,战国后期的秦国,战略重心是什么?那就是灭掉东方那些强大的国家,尤其是三晋(韩、赵、魏)和楚国。卫国夹在魏国和韩国之间,地理位置上并不突出,它本身也贫瘠,人口不多,资源匮乏。

对于秦国来说,与其耗费兵力去攻打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卫国,不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带来战略优势、能够威胁到秦国自身、或者能够为秦国提供更多资源的国家上。卫国就像一个食之无味的小点心,秦国当时更想吃的是主菜,比如富饶的巴蜀,或者强大的楚国。

其次,卫国自身的“夹缝生存”智慧。

卫国虽然弱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手段。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练就了一套非常灵活的生存之道。

善于“事大”: 卫国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个强大的邻国作为“靠山”,然后卑躬屈膝地侍奉。在秦国崛起之前,卫国主要是依附于晋国,晋国分裂后,又先后依附于魏国、韩国。这种“事大”政策,能够保证自己不被其他小国吞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强大的邻国直接攻击。
“朝秦暮楚”的周旋: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一家独大。卫国更是把“朝秦暮楚”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一方面向秦国进贡、表示臣服,另一方面,又会和魏国、韩国等国保持一定的联系,甚至会参与到他们之间的联盟中,尽管这种参与微乎其微。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国家觉得卫国是它独有的附属国,也不让自己完全失去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这种暧昧不清的态度,反而可能让那些强大的国家觉得,与其直接灭掉它,不如留着它作为一个缓冲地带,或者作为制衡其他国家的棋子。
“卖好”秦国,换取庇护: 卫国也懂得如何“取悦”秦国。比如,秦国每次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战争,卫国往往会主动派使臣过去“慰问”,送去一些小小的礼物,表示支持。这种小动作,虽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至少能让秦国觉得,这个小国家还是“听话”的,不值得秦国费大力气去消灭。

第三,秦国自身的战略调整和“统一”逻辑。

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战略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先易后难: 秦国早期东进,目标是三晋。打败赵国、魏国、韩国,才能为攻打楚国、燕国等奠定基础。卫国夹在其中,秦国觉得先把这些大块头解决了,卫国自然是跑不掉的。
“威逼利诱”: 对于一些弱小国家,秦国更多的是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他们会通过军事威胁,迫使这些国家臣服,然后要求他们进贡、提供粮草、甚至允许秦国军队过境。卫国由于弱小,很容易被秦国用这种方式控制,而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兵力去攻城略地。
“吞并”的成本: 彻底灭掉一个国家,尤其是像卫国这样的小国,不仅需要派兵,还要派遣官员管理,维持秩序,这都需要成本。秦国需要考虑的是,为了一个卫国,投入的资源是否值得。如果能够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有限的军事压力就达到控制的目的,秦国自然会选择更省力的方式。

第四,一些历史的细节和偶然。

当然,历史的进程有时候也会受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影响。

战国的漫长性和消耗性: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就是因为一直在打仗。秦国虽然强大,但每一次对外战争都是巨大的消耗。在与赵、楚等强大对手的拉锯战中,秦国也需要休养生息。对于一个无关痛痒的卫国,也可能就被暂时放下了。
秦始皇时代才“彻底”解决: 别忘了,卫国最终还是被秦始皇灭掉了。这说明,秦国并不是“永久”地放过卫国,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待完成”的任务。等到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后阶段,所有主要的敌人已经被消灭,秦始皇为了实现“万国一统”的宏伟目标,自然也就顺手将这个最后的弹丸之地解决了。可以说,是秦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决绝,最终结束了卫国的国祚。

总而言之,秦国没有早早灭掉卫国,并非因为秦国力量不足,而是出于一种 “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的战略考量。卫国就像一个不易察觉的“小石头”,在秦国横扫六国的宏大棋局中,它既不是关键的阻碍,也不是必须立刻清除的威胁。卫国之所以能苟延残喘这么久,更多是凭借其 “夹缝生存”的智慧、主动示弱的策略,以及秦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直到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这个最后的“小尾巴”才被一并剪除。

试想一下,秦国如果早早去灭卫国,可能会耗费一定的兵力,引起邻国的警觉,甚至可能成为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借口。但如果等到秦国强大到无人能敌的时候,再去灭掉卫国,就显得轻而易举,也不会引起任何波澜了。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甚至可以说是“实用主义”的战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你不知道的99个历史知识,经常有这么1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们得.............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公元前210年),仅仅过去了11年。在这短短十一年间,秦始皇励精图治,但也留下了不少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灭六国时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比如内史腾、王翦.............
  • 回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饱含血泪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秦朝覆灭的真实写照。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灭秦的主力大多出自楚地,但秦朝灭亡后,强大的楚国并没有能够顺利复辟,甚至连一个强大的楚国复国势力都没能有效整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老秦人”为何未能扛起复国的旗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秦国没有灭周,而嬴政选择以“尊周”为名统一六国,那么周天子是否真能“万世一系”传承至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环节:一、 秦国“不灭周”的可能性与嬴政的策略首先,秦国为何要灭周?周朝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已经式.............
  • 回答
    要说清楚楚国和秦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春秋时期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咱们得从这俩国家自身的特点、体制以及发展脉络来掰扯。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啥叫“卿大夫专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原本属于国君(比如王、侯)的权力,被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们瓜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秦岭大熊猫的名气确实不如四川大熊猫响亮,这背后并非因为秦岭的熊猫不够优秀,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聊。首先,历史和积累:四川,特别是成都周边,是人类与大熊猫最早、最深入的接触地。自古以来,四川盆地就拥有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竹林和气候。早期的植物学、动物学.............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说起《唐人街探案3》,秦风为什么最终没有加入Q,这个问题其实是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关键但又留有余味的设计。这背后牵扯着秦风的内心挣扎、Q的神秘动机,以及整个系列对“侦探”定义的探索。秦风为什么没加入Q?首先,我们要明白Q是什么。在《唐探3》里,Q的身份虽然没有完全揭晓,但它代表的是一个由世界顶级侦探组.............
  • 回答
    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策略和手段时而强硬,时而迂回,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有些“反复无常”。然而,即便如此,六国最终还是被秦国一一吞并,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并非简单一句“警惕不足”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秦国“反复无常”的本意。秦国在战国后期,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国力日益强盛,军事力.............
  • 回答
    秦始皇一统天下,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这之前,春秋战国那几百年,各国君主诸侯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不痛定思痛,积极变法,而是选择“赂秦保己”,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性考量。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要理解“赂秦保己”的根源,得先看看秦国是怎.............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秦汉的尚武精神之所以未能像其长城和兵马俑一样成为后世永恒的象征并得到完整保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简而言之,历史进程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文化价值的转型以及政治制度的调整,都深刻影响了尚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更详细的阐述:一、 秦汉时期尚武精神的特点及根源:首.............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之所以没有陷入大规模的“治安战”或持续的抵抗,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实力支撑,也有其采取的一系列高效且铁腕的统治策略,以及六国在被灭后缺乏有效的反抗基础。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展开论述。一、秦国强大的国力作为根本支撑首先,秦国能够实现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兵马俑的服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厚实、有夹层的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棉衣。不过,要澄清一点,秦朝时期,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普及开来。那么,兵马俑的衣服为何会给人棉衣的错觉呢?这背后其实是秦朝时期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制作工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