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前,各国国君诸侯为什么没有积极变法富国强兵 而选择赂秦保己?

回答
秦始皇一统天下,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这之前,春秋战国那几百年,各国君主诸侯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不痛定思痛,积极变法,而是选择“赂秦保己”,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性考量。咱们一点点来掰扯。

首先,要理解“赂秦保己”的根源,得先看看秦国是怎么崛起的。

秦国起初是个边陲小国,地处偏远,饱受戎狄侵扰,生活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秦国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商鞅变法,那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商鞅可是把秦国的制度来了一次脱胎换骨。

法制严苛,奖赏分明: 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军功爵制度。老百姓想升官发财,就得拼命打仗,砍下敌人的脑袋越多,得到的爵位和赏赐就越多。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全民的尚武精神,士兵的战斗力那是嗷嗷叫。
重农抑商,土地私有: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实行土地私有制,这大大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上去了,国家才有底气。同时压制商业,让人口和资源都向农业倾斜,保证了军队的兵源和后勤。
中央集权,郡县制: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权力牢牢掌握在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诸侯坐大。这使得秦国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号召力极强。

相比之下,战国其他各国虽然也有变法图强的时候,但往往半途而废,或者变法不彻底,甚至有些国家根本没有感受到迫切的危机感,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

那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积极变法,反而选择“赂秦保己”呢?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改革阻力巨大:

你想啊,商鞅变法,那可是动了秦国根基的改革。在其他国家,虽然也知道需要富国强兵,但变法往往意味着要触动一批人的利益。

贵族阶层的反对: 过去的封建分封制下,各国都有庞大的贵族阶层。他们掌握着土地、权力,享受着特权。变法,尤其是推行军功制度,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和财富可能受到挑战。一旦改革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会拼命反对,甚至联合起来阻挠。这就像我们今天如果有人要大幅度调整某个行业的规则,那些在这个行业里已经站稳脚跟的人,肯定不会轻易答应。
士大夫阶层的抵触: 战国时期,虽然也有变法,但很多国家依然保留着相对传统的官僚体系。士大夫阶层习惯了按照旧的规矩办事,对于引入新的法度、新的考核方式会感到不适,甚至认为这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他们可能会用各种理由来阻挠变法,比如“不合礼法”、“扰乱秩序”等等。
旧制度的惯性: 历经数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旧的制度、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彻底打破这些,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很多君主可能缺乏这种魄力,或者担心改革会引发社会动荡,得不偿失。

二、对秦国实力的低估,或者抱有侥幸心理:

虽然秦国一直在扩张,但很多国家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秦国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或者认为秦国只是一个“蛮夷”之国,不足为虑。

地域观念: 很多国家觉得秦国地处偏远,文化和政治中心都在东方,秦国的崛起只是暂时的,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总能压制住秦国。这种地域隔阂和观念上的傲慢,让一些国家忽视了秦国真实的威胁。
短期利益的诱惑: “赂秦保己”表面上看是一种“以夷制夷”的策略。通过向秦国进献财物、土地,或者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时保持中立,来换取秦国的暂时不侵犯。这是一种短视的“止损”行为。对于一些短期内面临内乱或者其他危机的小国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能够暂时保全自身,比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改革要“容易”得多。
寄希望于联盟: 许多国家会寄希望于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他们认为,只要东方六国齐心协力,就能抵挡住秦国的攻势。但这种联盟往往难以形成,即便形成了,也因为内部矛盾和勾心斗角而形同虚设。

三、变法成功的要素缺失,或者难以复制秦国的经验:

秦国的变法之所以成功,不仅仅在于制度的设计,还在于它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和执行力。

君主的决心和魄力: 秦孝公得到了商鞅的全力支持,并且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即使遭到强烈的反对,也绝不退缩。很多国家的君主可能缺乏这种“一竿子捅到底”的决心。一旦遇到阻力,就容易动摇,甚至撤销改革措施。
执行者的能力和忠诚: 商鞅本人就是一个极其能干且忠诚于改革的政治家。他能够设计出精密的制度,并且以强硬的手段加以推行。而其他国家可能找不到这样的人才,或者即使找到了,也无法赋予他足够的权力来执行改革。
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秦国地处偏远,受到的传统文化束缚较少,反而更容易接受新的制度。同时,其军功制度也契合了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这种“条件”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变法的“成本”: 变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一些国家可能本来就国力不济,或者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其他地方,例如修建宫殿、供养奢靡的宫廷,而不是用于国家长远的发展。

四、政治上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冲突:

作为君主,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统治,如何维持国家的稳定。

“保己”的诱惑: “赂秦保己”是一种看似最直接、最稳妥的“保命符”。通过付出一些代价,能够换取一段时间的安宁,这对于一些君主来说,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尤其是在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或者军事实力不足以对抗秦国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变法的风险: 变法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工程。如果变法不成功,不仅不能富国强兵,反而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衰弱,甚至被秦国趁虚而入。因此,很多君主宁愿选择“保守”,也不愿意承担改革的巨大风险。
君主个人的政治目标: 有些君主可能更看重的是个人声望、宫廷享乐,或者与邻国的联姻等表面功夫,而对国家长远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规划。

那么,“赂秦保己”的下场是什么呢?

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最惨痛的答案。这种策略就像是饮鸩止渴,看似能获得短暂的苟安,实则是在为自己的灭亡铺路。秦国吞并六国,就是一步步蚕食的结果。每一次的“赂秦保己”,都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而那个“赂秦”的国家,则在一次次的妥协中丧失了抵抗的能力和勇气,最终被秦国轻易吞并。

比如,韩国在秦国多次攻打时,为了自保,主动献上城池,甚至承诺每年进献财物。但秦国贪婪的胃口岂是这点东西就能满足的?最后韩国第一个灭亡。魏国也曾经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和秦国周旋,也未能幸免。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诸侯选择“赂秦保己”,而非积极变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政治上的短视,也是对自身实力和改革难度认识不清的表现。这种策略虽然能够带来暂时的安宁,但最终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扫清了障碍。这其中,既有制度的根源,也有人性的弱点,更有时代变迁下的无奈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六国没有积极变法?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变法”是个比今天“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更加时髦的词汇,你看看今天各行各业如何追捧互联网,那个时候各家诸侯就如何追捧“变法”。

但是没有人规定过变法就一定会成功,也没有人规定变法成功的话国家就一定会富强。就像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头扎进互联网行业就一定能赚钱,更有甚者赔的血本无归,哪怕你在传统行业领域到过许多西方国家身经百战见的多了也不行。

变法是有风险的,而收益是很难保证的。

战国七雄之中第一个变法的是魏文侯,文侯变法任用李悝,在经济生产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举措,使得魏国迅速强盛起来。这是一次成功的并且有积极作用的变法,可惜人亡政息,等到他孙子魏惠王晚年,这点变法的利好全都败光了。

韩国变法始于韩昭侯任用申不害,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让韩国也比原先强大了不少,甚至能够向外拓张。但是一来韩国体量太小,底子太差,即便变法图强也不能一飞冲天;二来韩昭侯一死,同样人亡政息。韩国从此直到被灭都在打酱油。

赵国变法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点军国主义的意思,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赵武灵王毕竟是个脑洞大开的逗逼,最终死于自己的作死。但他的变法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跟秦军死磕失败,其实是非常有偶然性的。

楚国吴起变法失败之惨烈,正是我说的“没有人规定变法就一定会成功”。

齐国春秋时管仲变法,使得国家富庶强盛,加之远离争斗中心,所以一直缺乏变法的动力。但是即使是这样,田齐在战国时也一样有邹忌变法。虽然小打小闹,没什么卵用。

燕国乐毅变法,杀得老大帝国一溃千里,不可谓不辉煌。但是同样人亡政息。没什么卵用。

六国变法,有半途而废的、有叶公好龙的、有胎死腹中的、有人亡政息的、有变法有毒被变法害死的……但是唯独没有“不积极变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战国诸侯的变法竞赛中最终胜出的是秦国,因为他们刚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改革方案,又刚好有力的执行了它,又刚好人亡政不息,又刚好孤注一掷在长平赌国运成功,又刚好周围的对手全部掉线……

我不知道这一连串刚好是不是全部都是偶然,但是我觉得,用《六国论》的观点来分析六国的失败,其实是比较粗暴的。更何况,《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借题发挥的成分比历史分析的成分大得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