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题主的问题还是值得鼓励的,至少说明了你有一定的考古常识,不像一些鼓吹发掘秦陵论者瞎嚷嚷。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要“抽成真空发掘”?
这涉及到一个考古学常识。一个墓葬的保存,其实最紧要的就是最开始的几十年。过了这一阶段,如果随葬品保存较好的话,它们大概率会保存数百年甚至千年。
原因很简单,此时墓葬内的氧气已经消耗殆尽,细菌的作用越来越微弱,整个墓葬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微环境」。
如果你无视这个“微环境”,大动干戈地把一个墓葬打开,它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里面的随葬品可能立马会被毁坏。
这样的教训,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生。
马王堆汉墓就有这么个传闻,据说当时考古学家挖到了一个漆鼎,揭开盖子后,里面赫然漂着几片藕片。可取出没多久,在众目睽睽下,这些藕片居然消失了!
这可不是什么灵异事件。实际情况是,藕片被取出后,原先在缺氧环境中的它接触到了新鲜空气,立马氧化了。
我们现在主张不发掘秦始皇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确定有没有能力保护好发掘出来的文物。现在题主这个建议很好,搞个大玻璃把骊山罩着,里面全抽成真空。再高级一点,不用真空,玻璃罩内的温度、湿度、含氧量,随时可以调节,这样发掘前和发掘后的微环境,就大概率能保持一致了。
像最近火爆全网的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考古队就给每一个祭祀坑都罩上了玻璃「考古舱」。
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这就尽最大可能维持了文物出土前后「微环境」的平衡,保护了文物。
所以,参考三星堆的发掘,也搞个“考古舱” 完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了:经费。
先来看下这次三星堆遗址发掘。
一共是 6 个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但是规模不一,小的 3.5 平方米,大的也顶多 19 平方米,跟一间卧室差不多。在这个基础上盖玻璃「考古舱」,相对比较简单。
再来看秦始皇陵。
根据最新的勘探结果,整个地宫的开口,也就是最上层的尺寸,长 170 米、宽 145 米,好家伙,比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还大。
墓室的底部,东西长 80 米,南北宽 50 米,刚好 4000 平方米,相当于 10 个标准篮球场。
那地宫有多高呢?15 米,相当于 5 层楼高。
注意啊,这还仅仅是地宫,没算上上面的封土堆。
如果你要发掘秦始皇陵,那就得建一个像三星堆那样恒温恒湿的「考古舱」,不过面积却呈几何倍放大。
而且中间还不能立柱子,不然破坏了整个遗址的面貌。
想想,这中间的难度和经费得多大?
退一万步讲,国家下定决心,拨了巨额经费,也造好了巨型「考古舱」,就万事大吉了吗?
还没有,想要找到地宫,那就得挖掉秦陵地面上的封土,破坏了整个遗址的原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挖秦陵违反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可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这一点,有的人不太能够接受,秦始皇陵是中国的,凭什么外国人也要插手管一管?唉,还真的有权利管。
中国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员国,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从它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一刻开始,它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对于文化遗产,首要的保护原则是:保存现状、恢复原状、可逆性、可识别和最小干预。
说白了,就是能少折腾,就少折腾。
更多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秘闻,欢迎订阅我的专栏
现在不挖掘始皇陵墓,是因为不允许,而不是不能。
考古界从来不建议挖掘保存完好的帝王陵或者其他性质保存地,建国初郭沫若和吴晗毁灭性发掘明定陵,惨重的损失让考古界是痛到骨子里了。从那以后考古界达成了共识:对于文物,只能做抢救性挖掘。
现在常见到某某文物出土,是因为:这些文物保存地点已经因为施工或者盗墓被破坏,失去了保存条件,不得不挖掘。
对于无破坏迹象的文物保存地,没人能拿到挖掘批文。
题主抽真空无非是想隔绝氧气,但是这样做代价太高,这样大的真空系统根本超过人类工程能力。想想这个保护罩有多大面积,每平方米将承受10吨大气压。考虑到普通材料的屈服极限远小于抗张强度,这个罩子恐怕根本没法做。
真要隔绝氧气,一个氮气保护就够了,普通碳分子筛轻松做到4到5个9,足够了。
思路可行,工程不行。能罩住一座山抗住一个大气压的巨型跨度无柱结构(你不能在皇陵上往里面打柱子),本身就属于建筑奇迹级别的了(造价估计玩过万亿级别),更也许结构工程师会直接告诉我做不出来。。同时,真空环境,文物内外气压不同,还会改变水的沸点,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保不齐比空气中的氧气还厉害。而且很多设备在真空中无法运行(电动设备也多需要空气散热),而且考古人员要穿真空防护服,工作也不便。
那为什么说思路可行呢?
害怕氧气破坏,只要没氧气就行了啊!
气膜球场是很成熟的技术了,没顶起来至少内部没多少空气,使用大量氮顶起来,之后直接在旁边配套个空分机,氮气持续吹到气膜里,氧气罐瓶子给考古人员入内作业使用。如果不放心,可以再除去剩下微少的氧气。
这应该比你设想的那个要可行而且便宜的多。
补充1:如果担心人员呼出的剩余氧气破坏,可以使用CCR全封闭循环呼吸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