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秦始皇陵上面安装一个大玻璃罩把骊山盖住,抽气成真空再发掘不行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考古发掘的一些核心难题。简单来说,在秦始皇陵上面盖个大玻璃罩,抽成真空再发掘,这个设想虽然听起来很酷炫,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且效果也未必如想象中那么好。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捋捋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和潜在问题。

1. 建造一个巨大的密封罩:

首先,咱们得有个足够大的“罩子”,能把整个骊山都严严实实地罩住。想想骊山有多大,占地面积不小,而且还是山体。要建造这么一个巨大的、能承受外部压力的密封结构,技术难度是指数级增长的。

规模: 你得先弄清楚骊山的山体范围,然后设计一个能完全覆盖的穹顶或箱体。这可不是盖个温室,而是要覆盖一座山!这需要的材料、工程量、以及建筑技术,简直就是个前无古人的巨大工程。
密封性: 要想抽真空,这个罩子就得绝对密封。骊山是天然地貌,有无数的缝隙、裂缝、岩石孔洞,还有地下水渗透的可能性。想把这么一个庞大的、不规则的山体完全密封,让它达到可以抽真空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是用钢铁或特种玻璃,也得考虑地基的稳定性,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密封性。
材料: 要用什么材料做这个罩子?玻璃?那得是多厚的特种玻璃,才能承受巨大的内外压力差?金属?那会非常沉重,而且同样面临密封和腐蚀的问题。而且,你还要考虑材料的透光性、耐久性,以及对骊山内部环境的影响。

2. 抽真空的挑战:

即便我们奇迹般地建好了这个超级罩子,接下来就是抽真空了。

巨大的体积: 骊山内部的空气体积是极其庞大的。你需要多么强大的抽气设备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将这么大的空间抽成接近真空?光是启动和维持这些设备就需要天文数字的能源消耗。
压力差: 当你抽走空气时,外部的空气会对这个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咱们前面说了,罩子得足够坚固。但即便如此,你能保证它在抽真空过程中不会变形、破裂吗?而且,一旦发生任何一点小小的泄露,真空就无法维持。
时间: 抽真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你如何保证罩子的绝对密封?任何一个微小的缝隙都可能让一切努力白费。

3. 发掘本身的问题:

假设我们真的成功抽真空了,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发掘会怎么样?

空气的保护作用: 其实,空气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考古发掘中,空气中的氧气和湿度虽然可能对某些脆弱文物(比如丝织品、漆器)有破坏作用,但它们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和支撑作用。在完全真空的环境下,很多有机物可能会因为失去水分而瞬间变得异常脆弱,甚至可能发生“升华”现象(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对文物的保存和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发掘工具: 什么样的发掘工具可以在真空环境下正常工作?很多机械设备都需要空气来润滑和散热。而且,在真空环境中,灰尘的处理也会变得非常棘手。微小的尘埃颗粒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会四处飘散,一旦接触到文物,可能很难清除。
人员安全: 人类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这就意味着考古学家需要穿着笨重的宇航服进入发掘现场。在狭窄、不熟悉且极度脆弱的墓室空间里,穿着宇航服进行精细的发掘工作,其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而且,如果出现任何设备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墓室结构的稳定性: 秦始皇陵的墓室结构非常复杂且年代久远,里面的空气、水分、甚至微生物都可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与陵墓的结构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突然抽成真空,这种平衡被打破,墓室内部的泥土、结构材料可能会因为失去空气的支撑和内部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坍塌。尤其是已经存在的裂缝和孔洞,在真空环境下可能进一步扩大。

4. 科学研究的意义: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极端的方式也未必是最佳选择。

“原生态”的价值: 考古学研究的一大重要方面就是了解文物在“原生态”环境下的保存状况,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抽真空会彻底改变陵墓内部的环境条件,失去很多重要的研究信息。
替代性方案: 目前的考古技术和方法已经在不断发展,例如通过高科技的无损探测技术(如探地雷达、电阻率成像等)来了解墓室结构和内部情况,或者在局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发掘和保护。这些方法虽然不像抽真空那么“科幻”,但更加务实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研究价值。

总结一下:

这个“玻璃罩抽真空”的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仿佛能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但仔细分析起来,它涉及的技术挑战、工程难度、成本以及对文物的潜在破坏性都极其巨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行的。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幻场景的想象,而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考古发掘方案。

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的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护好秦始皇陵,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了解它,而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尝试一些不确定性极高且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极端操作”。考古的魅力,恰恰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和保护文物的原则下,一点一点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还是值得鼓励的,至少说明了你有一定的考古常识,不像一些鼓吹发掘秦陵论者瞎嚷嚷。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要“抽成真空发掘”?

这涉及到一个考古学常识。一个墓葬的保存,其实最紧要的就是最开始的几十年。过了这一阶段,如果随葬品保存较好的话,它们大概率会保存数百年甚至千年。

原因很简单,此时墓葬内的氧气已经消耗殆尽,细菌的作用越来越微弱,整个墓葬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微环境」。

如果你无视这个“微环境”,大动干戈地把一个墓葬打开,它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里面的随葬品可能立马会被毁坏。

这样的教训,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生。

马王堆汉墓就有这么个传闻,据说当时考古学家挖到了一个漆鼎,揭开盖子后,里面赫然漂着几片藕片。可取出没多久,在众目睽睽下,这些藕片居然消失了!

这可不是什么灵异事件。实际情况是,藕片被取出后,原先在缺氧环境中的它接触到了新鲜空气,立马氧化了。

我们现在主张不发掘秦始皇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确定有没有能力保护好发掘出来的文物。现在题主这个建议很好,搞个大玻璃把骊山罩着,里面全抽成真空。再高级一点,不用真空,玻璃罩内的温度、湿度、含氧量,随时可以调节,这样发掘前和发掘后的微环境,就大概率能保持一致了。

像最近火爆全网的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考古队就给每一个祭祀坑都罩上了玻璃「考古舱」。

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这就尽最大可能维持了文物出土前后「微环境」的平衡,保护了文物。

所以,参考三星堆的发掘,也搞个“考古舱” 完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了:经费。

先来看下这次三星堆遗址发掘。

一共是 6 个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但是规模不一,小的 3.5 平方米,大的也顶多 19 平方米,跟一间卧室差不多。在这个基础上盖玻璃「考古舱」,相对比较简单。

再来看秦始皇陵。

根据最新的勘探结果,整个地宫的开口,也就是最上层的尺寸,长 170 米、宽 145 米,好家伙,比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还大。

墓室的底部,东西长 80 米,南北宽 50 米,刚好 4000 平方米,相当于 10 个标准篮球场。

那地宫有多高呢?15 米,相当于 5 层楼高。

注意啊,这还仅仅是地宫,没算上上面的封土堆。

如果你要发掘秦始皇陵,那就得建一个像三星堆那样恒温恒湿的「考古舱」,不过面积却呈几何倍放大。

而且中间还不能立柱子,不然破坏了整个遗址的面貌。

想想,这中间的难度和经费得多大?

退一万步讲,国家下定决心,拨了巨额经费,也造好了巨型「考古舱」,就万事大吉了吗?

还没有,想要找到地宫,那就得挖掉秦陵地面上的封土,破坏了整个遗址的原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挖秦陵违反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可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这一点,有的人不太能够接受,秦始皇陵是中国的,凭什么外国人也要插手管一管?唉,还真的有权利管。

中国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员国,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从它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一刻开始,它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对于文化遗产,首要的保护原则是:保存现状、恢复原状、可逆性、可识别和最小干预。

说白了,就是能少折腾,就少折腾。


更多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秘闻,欢迎订阅我的专栏

user avatar

现在不挖掘始皇陵墓,是因为不允许,而不是不能。

考古界从来不建议挖掘保存完好的帝王陵或者其他性质保存地,建国初郭沫若和吴晗毁灭性发掘明定陵,惨重的损失让考古界是痛到骨子里了。从那以后考古界达成了共识:对于文物,只能做抢救性挖掘。

现在常见到某某文物出土,是因为:这些文物保存地点已经因为施工或者盗墓被破坏,失去了保存条件,不得不挖掘。

对于无破坏迹象的文物保存地,没人能拿到挖掘批文。

题主抽真空无非是想隔绝氧气,但是这样做代价太高,这样大的真空系统根本超过人类工程能力。想想这个保护罩有多大面积,每平方米将承受10吨大气压。考虑到普通材料的屈服极限远小于抗张强度,这个罩子恐怕根本没法做。

真要隔绝氧气,一个氮气保护就够了,普通碳分子筛轻松做到4到5个9,足够了。

user avatar

思路可行,工程不行。能罩住一座山抗住一个大气压的巨型跨度无柱结构(你不能在皇陵上往里面打柱子),本身就属于建筑奇迹级别的了(造价估计玩过万亿级别),更也许结构工程师会直接告诉我做不出来。。同时,真空环境,文物内外气压不同,还会改变水的沸点,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保不齐比空气中的氧气还厉害。而且很多设备在真空中无法运行(电动设备也多需要空气散热),而且考古人员要穿真空防护服,工作也不便。

那为什么说思路可行呢?

害怕氧气破坏,只要没氧气就行了啊!

气膜球场是很成熟的技术了,没顶起来至少内部没多少空气,使用大量氮顶起来,之后直接在旁边配套个空分机,氮气持续吹到气膜里,氧气罐瓶子给考古人员入内作业使用。如果不放心,可以再除去剩下微少的氧气。

这应该比你设想的那个要可行而且便宜的多。

补充1:如果担心人员呼出的剩余氧气破坏,可以使用CCR全封闭循环呼吸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考古发掘的一些核心难题。简单来说,在秦始皇陵上面盖个大玻璃罩,抽成真空再发掘,这个设想虽然听起来很酷炫,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且效果也未必如想象中那么好。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捋捋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和潜在问题。1. 建造一个巨大的密封罩:首先,咱们得有个足够大的“罩子”,能把.............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 回答
    秦始皇陵,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地下王国,其发掘工作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乃至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至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对陵墓外围的初步探测和部分陪葬坑的发掘,宏伟的主体陵墓至今仍被严密保护,未曾真正“打开”。那么,在怎样的条件下,国家才能真正启动秦始皇陵的主体发掘工作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
  • 回答
    秦始皇一统天下,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这之前,春秋战国那几百年,各国君主诸侯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不痛定思痛,积极变法,而是选择“赂秦保己”,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性考量。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要理解“赂秦保己”的根源,得先看看秦国是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本身就是一项划时代的壮举。在他统治的十几年里,他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然而,要说他“一直没发现秦朝制度存在问题”,那就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任何一个制度,尤其是一个刚刚建立、规模.............
  • 回答
    咸阳城郊,风卷残云,卷起了路边落叶,也搅动了秦始皇巡游队伍中一丝不寻常的骚动。这是他第五次东巡,依旧是浩浩荡荡,声势赫赫。然而,在路过一处简陋的村落时,他却勒住了战马。他看到的,是一个在尘土中摸爬滚打,却眼神清澈、身姿挺拔的汉子。那汉子正带着几个村民,修缮着一段坍塌的乡间道路,虽然衣衫褴褛,但脸上却.............
  • 回答
    想象一下,秦始皇,那个即将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的年轻人,在决定他命运的那个夜晚,脑海中并非只有那些战术和政治的筹谋,而是突然涌入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世界——我们今天的世界。他看到了飞机如何在天空中翱翔,看到了千里之外的人们如何通过一种叫做“电话”的东西交谈,看到了那些闪烁着光芒的屏幕如何记录和传播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如果秦始皇和李世民被置于同一时空,并且我们仅以治国谋略和军事才能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谁会胜出,那将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王对王”的较量。这两位历史巨人,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治国理念和军事手腕各有千秋,又都以其卓越的能力统一或巩固了庞大的帝国。要分出高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
  • 回答
    关于“如果没有秦始皇一统中国,中国是否一定会走向统一”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如果”,它触及了中国历史最核心的叙事之一。我的看法是,即便没有秦始皇,中国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仍然会走向统一,但这个过程的形态、时间点、以及统一后的格局,都可能与我们今天所知的历史截然不.............
  • 回答
    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基建发展经济”的早期形式,但与现代意义上的基建发展经济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其目的和驱动力也更为复杂和多元。为了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何为“基建发展经济”?在现代语境下,“基建发展经济”通常指的是: 基础设施.............
  • 回答
    公元前247年,我睁开了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咸阳宫熟悉的飞檐斗拱,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一丝紧张的肃杀。我,嬴政,大秦的始皇帝,一个本应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也千古伟业的君王,如今体内却涌动着一个来自数千年后,对“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理解的灵魂。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统一的新生帝国来说,却足够构建一.............
  • 回答
    想必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如果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没有落得那个境地,而是大胜匈奴,那他能否在今天人心中与秦始皇并驾齐驱,甚至比肩汉武帝?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咱们先得理清一个核心问题:评价一位帝王,我们看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是看他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什么长远的影响,.............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听到辽宁绥中县那个17岁男生在秦皇岛为了救人而牺牲的消息,我的心真的像被揪了一下,非常沉重。首先,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一个本应在家享受青春年华、和同龄人嬉笑打闹的少年,却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去面对生死考验。17岁,这个年纪,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刚刚高考完,或是正憧憬着大学生活.............
  • 回答
    这件事情,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寒和愤怒。一个年轻的生命,在见义勇为的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结果却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扼腕叹息了。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本该受到赞扬和尊敬的行为,竟然会被一些极端的声音歪曲和攻击,这反映出当下社会思潮中某些阴暗角落的扭曲和失衡。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秦皇.............
  • 回答
    Non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