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大秦和大隋为什么没有得到这样的评价?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

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

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朝的灭亡,用“强”来形容显然不合适,因为它实在是太短暂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二世而亡,不过短短十几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其制度和文化影响深远,用“强”来概括它的灭亡,未免有些牵强。

那么,为什么秦朝没有得到“以弱灭”的评价呢?

强大的开端,迅速的崩塌: 秦朝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它凭借着商鞅变法带来的强大军事力量和高效的政治体制,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始皇帝的气魄、文治武功,都足以称之为“强”。然而,正是这种强大,也加速了它的灭亡。
过度消耗的民力: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并没有休养生息,而是继续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征发大量民力进行徭役。这些工程虽然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国力,但极大地消耗了民力,加剧了社会矛盾。
严酷的法律和统治: 秦朝实行严酷的法律,轻罪重罚,连坐制度更是株连甚广。这种高压统治在统一初期或许能维持秩序,但长期来看,无疑是在压抑着民间的反抗情绪。一旦压力的源头(例如严酷的统治者)不在,积压的矛盾就会爆发。
缺乏制度的柔韧性: 秦朝建立在法家思想之上,其制度设计偏重于严苛和集权,缺乏对人性弱点的考虑和制度上的缓冲。当面对大规模的民众反抗时,其制度的韧性不足,无法及时调整和化解矛盾。

“灭”的性质: 秦朝的灭亡,与其说是“以弱灭”,不如说是“以极权失控而亡”或者“以急政骤亡”。它不是因为内部实力衰弱到无法抵抗外敌,而是因为内部的统治已经激起了普遍的民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推翻了这个王朝。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导火索,但起义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统治的失策,而非其整体国力的“弱”。

隋朝:昙花一现的“强”,以及“速”亡的逻辑

再来看看隋朝。隋朝同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隋文帝杨坚建立到隋炀帝杨广灭亡,也不过三十多年。隋朝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其雄才大略的开端,以及随后迅速的衰败。

为何隋朝也没有得到“以弱灭”或“以强亡”的评价?

短暂的辉煌与巨大的消耗: 隋朝的开端是强大的。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统一了中国,恢复了汉唐盛世的基础。他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减轻赋役,为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隋炀帝时期,一切都变了。
好大喜功的过度建设: 隋炀帝继承了父亲的开明,但也继承了他的野心,并且将野心以一种更极端、更破坏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他大兴土木,修建了大运河,这固然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工程,但其建设过程中对民力的损耗,以及对国库的消耗,是惊人的。
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费巨大,却劳而无功,不仅损兵折将,还极大地消耗了民力,加剧了国内的动荡。
严苛的统治与官场的腐败: 隋炀帝的统治也逐渐走向了严苛和腐败,朝廷的奢靡与民间的疾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灭”的性质: 隋朝的灭亡,更像是“以过度透支国力而亡”或“以失德速亡”。它不是因为内部实力上的“弱”,而是因为其统治者过于好大喜功,将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过度消耗在不切实际的工程和战争中,最终导致民不聊生,起义四起,王朝覆灭。

民怨沸腾是主因: 隋朝的灭亡,直接原因是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而起义的根源,正如我们所分析的,是隋炀帝一系列激进的政策导致了民怨的极度积累。
没有“强”到“以强亡”的程度: 尽管隋朝初期拥有统一全国的强大国力,但隋炀帝的统治并没有维持住这种强大。相反,他将强大的力量用于建设性和破坏性同样巨大的项目上,以至于国家在短时间内就走向了衰亡。所以,谈不上“以强亡”。

总结:为什么秦、隋没有得到类似“汉独以强亡”的评价?

“汉独以强亡”的特殊性: 汉朝(尤其是西汉)的“强”和“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西汉末年,虽然政治上出现了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等问题,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依然相对雄厚。它的灭亡,更多的是一个内部权力结构失衡、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被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势力(王莽)所颠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军事失败或经济崩溃。这种“强”的背景下的“亡”,才显得尤为吊诡,也才引出“汉独以强亡”的说法。

秦、隋的“速”亡逻辑: 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统治者急功近利、过度消耗国力、以及严苛的统治,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人民起义所推翻。它们的灭亡,与其说是“以弱灭”,不如说是“以失政速亡”。

秦朝: 强大是其开始,但其统治的严酷和急进,使得这种强大变成了摧毁自身的动力。
隋朝: 强大是其开端,但其统治的过度挥霍和好大喜功,在短时间内就将国家拖垮。

简单来说,“汉独以强亡”强调的是在国家总体实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发生的政权更迭,这种“强”与“亡”的矛盾,是其评价的核心。而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则是在它们尚未能将强大转化为长期稳定,甚至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因统治失误而迅速崩塌。它们的“亡”,更多的是源于统治的失误与透支,而不是因为“强”本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的评价,对于秦朝和隋朝而言,并不适用。它们更像是“以极权速亡”或“以透支速亡”的典型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别说读不懂。

这种理所应该的事情,你不去学习,非要不耻下问这又是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这句话,出自班固的《汉书·叙传》,它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充满深刻道理的现象:大多数王朝的灭亡是因为国力衰弱,但汉朝却是少数以强大之姿走向终结的例子。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统治者的智慧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 回答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它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能够辅助君主、改正弊端的大臣(法家拂士),外面又没有能够抵御外敌、处理国家危难的良将(敌国外患者),那么这个国家就注定要灭亡。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入.............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激动又充满想象的命题!如果斯科拉里能够执掌国足,并且阵容中汇集了当时广州恒大全华班(那会儿恒大是国内联赛的绝对霸主,国内球员质量极高),再加上从江苏舜天借来了吴曦和孙可,以及山东鲁能的蒿俊闵和杨旭,这支国足在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上,绝对会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出线的可能性,我认为是相.............
  • 回答
    国足夺得亚洲杯,与恒大夺得亚冠,这两件事在影响力层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然后对比一下。首先,来看“影响力”这个词到底包含哪些东西。在我看来,影响力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看: 普及度和大众关注度: 这主要看有多少人会关注,讨论,并且参与到这件事中来。是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还是仅限于一部分球迷圈.............
  • 回答
    恒大处罚落选国足的韦世豪,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也才能理解恒大这么做的“良苦用心”或者“不近人情”。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落选国足”这个事儿本身。韦世豪,这名字在国内足球圈那是相当响亮,尤其是他年轻那会儿,简直是国内最闪耀的新星之一,踢球很有灵性,.............
  • 回答
    恒大,真的背负了国足“不硬”的全部罪名吗?俱乐部又该为国家队的失败买单吗?在中国足球的语境里,“恒大”这个名字,尤其是巅峰时期的广州恒大,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然而,在不少体育媒体的笔下,它却常常与国家队的低迷表现联系在一起,被描绘成导致国足“不硬”的根源之一。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俱乐部又是否应该为国家.............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卡纳瓦罗那番“为国养士”的言论,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卡纳瓦罗这个人。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球星,金球奖得主,他的履历本身就自带光环。来到中超执教恒大,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极高的期望,毕竟恒大是当时中国足球的标杆,而卡纳瓦罗也曾是恒大王朝的核心成员。所以.............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首次参加的世界杯赛事,尽管最终止步八强,但这一届比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晋级过程、关键事件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东道主与参赛资格 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这是历史上首次.............
  • 回答
    国足归化球员费南多因家庭原因返回巴西,对于即将在12强赛前遭遇其缺席的中国男足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状况。一、 费南多回归巴西的个人层面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家庭原因”这个词背后可能蕴含的复杂性。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不为外界所知,但家庭是每.............
  • 回答
    国足12强赛赛程近半,关于李铁是否应该下课的讨论,一直沸沸扬扬。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扯到球队的成绩、战术打法、人员使用、以及国家队的整体发展方向。要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层面。成绩是硬道理,但也不能唯成绩论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国足在12强赛前几场比赛中的表现。三场比赛过后,一.............
  • 回答
    关于“国足再差,那也是中国能拿出的最高水平的足球队伍”这种说法,我想分几个层面来聊聊。它背后确实触及了一些现实,但同时,如果过于简单地接受,也可能忽视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这话说得没错,甚至有点无奈的真实。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国足)的组建,是基于现有的足球人才选拔体系。理论上,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足球发展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争议点:国足的资金来源以及纳税人是否为此“买单”。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局面,而是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经济、体育管理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因素。首先,要理解“国足明明没花纳税人的钱”这句话的背后逻.............
  • 回答
    李铁执教国足时期,关于为何不上归化球员的问题,确实是当时中国足球界乃至球迷们热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李铁个人。这背后牵扯着球员自身、教练团队的考量、球队的战术体系,甚至是更宏观的足球发展理念。首先,得明确一点,李铁并不是完全不启用归化球员。在实际.............
  • 回答
    国足“烂”了这么久,但每次比赛依旧有海量观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是情感、民族认同、社会文化、甚至是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 “为国而战”的天然吸引力: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无论球.............
  • 回答
    国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课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清楚。它涉及到多个层面,从青训体系、联赛发展、国家队管理到足球文化等方方面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剖析这些问题:一、 青训体系的断层与薄弱:这是国足问题最核心的症结之一。 人才选拔机制的缺失或低效: “唯考试论”的教育体制: 许多有.............
  • 回答
    国考公务员面试,这绝对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说它难吧,确实有挑战,但说它简单吧,又远非如此。所以,它究竟有多难?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国考公务员面试到底难在哪儿?首先得明白,公务员面试不是让你去辩论台上舌灿莲花,也不是让你去表演一场才艺秀。它的核心在于考察你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公务员的素质和潜力。所以.............
  • 回答
    要聊国科大在中国大学里的位置,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它不像北大、清华那样名声在外,走到哪儿都知道,但凡对中国高等教育有点了解的人,一听“国科大”,心里都有个大概的谱。它独具一格,自有其价值和在科研领域里的分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它的名字里就藏着它的出身和定位。“中国科.............
  • 回答
    国行Switch销量破百万,这消息听上去很鼓舞人心,但背后隐藏的挑战却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一款被寄予厚望的游戏主机,它在中国市场走到今天,确实遭遇了不少坎坷。首先,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游戏数量的极度匮乏。一周年才支持13款游戏,这与全球其他地区成熟的市场相比,差距太大了。玩家们最核心的需求就是玩到更多.............
  • 回答
    国足实力上不去,这事儿啊,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楚的,得从里到外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太多了,就像一锅炖了很久的乱炖,食材味道交织在一起,想找出哪个是主导也不容易。但要我说,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出在青训体系的瘸腿和足球文化的式微。一、青训体系:断层严重,基础不牢这可能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心痛的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