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建立汉朝时,几乎没有秦国,楚国的前朝余孽?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是“不成气候”、“无法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前朝余孽。刘邦建立汉朝,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曾经强大的楚国,以及作为前朝遗孤的秦国残余。所以,说“几乎没有”可能不完全准确,应该说,那些曾经的秦国贵族、楚国重臣,如果他们的存在对刘邦的统治构成威胁,基本上都被处理掉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秦朝本身的覆灭根源:内部的剧烈动荡与迅速瓦解

秦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外国入侵,而是因为内部的崩塌。秦始皇之后,二世胡亥的昏庸残暴,加上赵高弄权,直接将秦朝推向了深渊。

暴政引发的全面反抗: 秦朝的统治极其严苛,重刑、繁役、苛捐杂税,早已让百姓不堪重负。陈胜、吴广起义,看似一个小小的意外,实则是一根导火索,引爆了长久以来压抑的民怨。一旦火药桶被点燃,全国各地立刻响应。
六国旧贵族的伺机而动: 秦朝统一六国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迁徙六国贵族到咸阳,但这些人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故国的记忆和对秦朝统治的不满。一旦秦朝出现统治危机,他们中的一些人自然会成为反秦力量的拉拢对象,或者主动参与到反抗中。
军事力量的迅速耗尽: 秦军虽然强大,但在镇压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中,消耗是巨大的。每一次镇压,都是对秦朝有生力量的削弱。而起义军则越战越勇,不断壮大。
权力真空与群雄并起: 随着秦朝统治的崩溃,中央集权荡然无存,各地势力纷纷崛起。这些人很多都是曾经六国的贵族后裔,或者是趁乱崛起的军阀。项羽、刘邦、陈馀、张耳等等,他们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新”的势力,在瓜分旧秦帝国。

所以,秦朝的“前朝余孽”并非没有,而是他们早就在秦朝灭亡的烈火中,要么被焚毁,要么转化成了新的起义军的组成部分,要么是在随后的诸侯争霸中被消灭。 当刘邦最终胜出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破碎不堪的秦国,那些曾经的秦国贵族,如果还活着,也早就依附于某个起义军,成为了那个起义军的“旧势力”的一部分,而被刘邦打败,也就一同被清除了。

二、楚汉战争的残酷性与对旧势力的清洗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一场对当时天下格局的重新洗牌。在这场战争中,前朝的残余势力,无论是指秦朝还是指项羽领导的楚国,都受到了严酷的对待。

项羽的“杀戮成性”: 项羽在战争初期,确实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但他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的残暴和缺乏政治远见。
坑杀降卒: 项羽在彭城之战后,坑杀了秦降卒二十余万,这无疑是对秦军旧部最彻底的清洗。虽然这并非针对“前朝余孽”的政治清洗,但客观上消灭了大量与秦朝军事体系相关的力量。
分封诸侯的“唯亲唯楚”: 项羽分封天下时,把很多原先的六国故地分封给了自己的亲信和项氏家族成员,却对刘邦等人非常苛刻。这种分封方式,虽然巩固了他的短期统治,但也埋下了诸侯反抗的种子。而那些原本应该属于六国旧贵族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不能得到项羽的认可,就难以在新的格局中立足,很多人在这种混乱中被淘汰。
对秦朝都城和宫殿的破坏: 项羽进入咸阳后,烧毁了秦朝的宫殿,屠戮了当地的居民。这是一种对秦朝文明和权力的彻底否定和摧毁,也意味着对秦朝一切象征性事物的清除。
刘邦的“政治智慧”: 相较于项羽的鲁莽,刘邦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更为老练。
拉拢和安抚: 刘邦在战争初期,也曾面临很多原六国贵族和士人的支持。他对这些人采取了相对安抚和拉拢的政策,让他们为自己效力。例如,他利用秦朝的法律来争取人心,表示自己不会像秦朝那样残暴。
分化瓦解: 刘邦善于分化瓦解对手的势力。他会拉拢项羽的部下,利用项羽的失误,不断削弱楚军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先依附于项羽的势力,也可能在权力更迭中被刘邦收编或消灭。
军事上的最终胜利: 最终,刘邦通过韩信、彭越等人的军事行动,以及自己领导的正面战场,将项羽彻底击败。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与项羽结盟或依附于项羽的旧势力,也随着项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

举个例子: 曾经的六国贵族,比如赵国、魏国、韩国的旧贵族,在秦灭六国后,一部分被迁徙,一部分被杀,还有一部分仍然潜藏。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重新站出来,比如赵歇、张耳等,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势力。但这些人往往也成为了项羽或刘邦争夺的对象。如果被项羽扶持,就成了楚国的一部分;如果被刘邦收编,就成了汉国的一部分。在楚汉战争的残酷淘汰中,能够真正延续下来的,必须是能够适应新的政治格局,或者被胜利者主动吸纳,否则就难以生存。

三、汉初的政治格局与“非六国化”的重建

刘邦建立汉朝后,他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秩序。这包括了对前朝遗留问题的处理,以及对新王朝的合法性构建。

郡国并行制: 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又鉴于项羽分封的弊端,采取了郡国并行制。他分封了一些刘氏宗室和功臣为王、侯。虽然这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国”的概念,但这些新封的诸侯,更多的是刘邦的亲信和支持者,而非前朝的旧贵族。
“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的初期策略: 刘邦深知连年的战乱已经让民生凋敝,所以他在建立汉朝初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目的在于稳定社会,而非激进地去清洗什么“余孽”。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下,那些没有实力的旧势力,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地方势力的整合: 汉朝建立后,刘邦又通过“削藩”等手段,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依附于地方诸侯的原六国旧贵族,也同样被削弱或清除。
意识形态的重塑: 汉朝逐渐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六国文化的残余,塑造了新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

总结一下,为什么刘邦建立汉朝时,你感觉“几乎没有”秦国、楚国的前朝余孽?

1. 秦朝自身因为暴政和内部矛盾,在起义中就已经迅速瓦解,其“余孽”早已融入了各路起义军,并在后续的混战中被消耗殆尽。
2. 楚汉战争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权力洗牌。 项羽的残暴和政治失误,以及刘邦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共同作用下,将所有可能构成威胁的前朝残余势力,无论是指秦国的残余还是项羽楚国的旧势力,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清除。
3. 刘邦建立汉朝后,通过新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缓和的经济政策以及逐步加强的中央集权,成功地整合了天下,并塑造了新的国家认同。 那些无法适应新制度、没有实力的旧势力,自然也就难以生存和延续。

所以,不是“没有”,而是那些曾经的“前朝余孽”,在经历了秦朝的灭亡、六国旧贵的起伏,以及最终楚汉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绝大多数已经被清扫、收编、转化,或者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湮没了。 最终能够存活并留下痕迹的,都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或者被胜利者所接纳和利用的。这就像一场盛大的海啸过后,留下来的,要么是坚固的礁石,要么是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的沙砾,而那些脆弱的、无法适应巨变的力量,则早已被彻底带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邦建立的汉朝,背后代表的就是楚国余孽与秦国余孽。

历史上经常忽略刘邦改旗易帜事件的重要性,但这恰恰就是刘邦务实精神的体现,是楚国余孽与秦国余孽,被刘邦化解仇恨之后,联合起来拥立刘汉的里程碑事件。

说改旗易帜之前,就要先提下“改正朔,易服色”这个事情。这个是刘邦的重孙子,汉武帝最终干成的,而且是确立汉制,与秦制分道扬镳的标志性事件。

简单来说,改正朔,就是改日历中每年的第一个月是哪个月。易服色,就是将改官方的衣服颜色与旗帜颜色。也就是说,易服色,也可以叫改旗易帜。国家国旗的颜色有多重要,不用多说,我们现在是红旗,红色中国。但还有一个岛没收复,所以抗拒我们的红旗。

两汉四百年,汉朝皇帝改旗易帜,一共有五次:

第二次,最不起眼,是因为是失败的一次。这次是汉文帝发起的,是汉文帝借儒家公孙臣,冲击黄老道家的关中开国功臣集团,发起的“改正朔易服色”运动。

至于为什么要发起这个运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汉朝初期的历法是以十月为一年第一个月,与秦朝一样。汉朝初期的服色、旗帜色也与秦朝一样。最重要的,汉朝初期的二十级军功爵制也是继承秦朝的。也就是说,这一整套制度,都是汉承秦制。二十级军功爵制,是汉初以功侯集团为主的军功受益阶层赖以掌握政治特权的制度基础,是汉初功臣集团的法理保障,命根子。

汉文帝发起易服色改制,就是要名义上改动继承自秦朝的汉初制度,实际上是要动秦朝留下的一整套有利于汉初功侯集团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制度保障,进而加强皇权。

但在功臣集团与汉文帝的博弈之后,作为功侯集团代表的丞相换了,汉文帝的马前卒新垣平也倒台了。这次改制最终失败了,没能成功。

第三次,也不太起眼。这次是汉武帝刚继位,年龄不大,屁股也没坐热就匆忙发起的建元新政。当然也是失败了。之后汉武帝做了六年的傀儡吉祥物。

第四次,就是汉武帝掌权后成功的改制。改正朔易服色。从此,功侯集团就走下坡路了。

汉武帝最终把秦汉(初)历法中的第十个月为每年岁首,改为了正月为每年岁首。和现在一样。把秦汉(初)官方黑色的旗帜和衣服颜色,改为了黄色。之前前两次失败的改制方向和这次是一致的,其根据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黑色是水德,黄色是土德,汉朝应该是土德。意思就是每个王朝轮替都按属性顺序,说明轮替是合天理的。

第五次,是光武帝建立东汉,宣称继承西汉,但又不是真正的继承者,而是创业者。他既要强调自己与西汉一致的地方,也要强调他与西汉不一致的地方。于是他不改正朔,只改服色。他把汉朝的旗帜颜色改为红色,说汉朝应该是火德。依据是什么?依据就是他的祖先,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赤帝子。所以,光武帝选择了红色,是与西汉的开国君主刘邦保持一致,与西汉那群除了刘邦外其他皇帝都不一样。这表明他既继承了刘邦的汉,也和西汉有所不同。效果非常好。

其实第五次这次,打着恢复刘邦赤帝的说法,想要再改回红旗,是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思想。之前汉武帝把黑旗改黄旗,是儒家经学冲在最前边做吹鼓手,代表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汉武帝犒劳儒家,给儒家了官学地位。但儒家做了官学就不老实了,后面又怂恿西汉后期皇帝改红旗,并在哀帝时期短暂发生“再受命”事件,差点就真改回红旗。这等于是否定了汉武帝的黄旗,也否定了汉武帝的君主专制思路。不过失败了。王莽篡汉后,顺着西汉末的潮流,“钦定”前朝是红旗,不是黄旗。刘秀统一后,又顺着王莽的茬儿,认自家汉朝是红旗,强调刘邦是赤帝子。可见,改旗帜对于王朝统治者而言,其实是皇权强弱的风向标。皇帝要加强皇权,就推动改旗易帜。臣子要削弱皇权,也要推动改旗易帜。谁推得动,那就是谁得旗帜。这是一种博弈,是古人觉得政治上很敏感的事。

那么,看到这里,大家的问题就来了,刘邦是赤帝子,斩白蛇起义,就是斩了白帝子,这是刘邦自己造的谣。那么刘邦的旗帜颜色应该是红色。那汉初怎么又是和秦朝一样的黑色呢?第一次改颜色是谁改的?

就是刘邦自己...

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刘邦自立为沛公的时候,就是按照他的赤帝子传说,旗帜都是红色的。他还祭祀了黄帝和蚩尤,仪式感十足。所以,沛公的军队是红旗,这一点非常明确。

后来,刘邦是楚人,自己势单力孤,就要傍大腿。他本来是想投奔有楚国王室血统的景驹的。景驹虽然是楚国望族景氏,但景氏是楚国王族分支出来的,就是楚国余孽的代表。

可刘邦中途被项梁截胡了,跟了项梁。项氏虽说也是楚国封建大族,也算楚国余孽,但到底没有王室血统。后来景驹自立为楚王,项梁一看这不行啊,不能听你的啊,于是打着拥戴陈胜张楚的旗号,把景驹给杀了。但这样子,迟早楚国王室余孽还是要出一个新楚王的,这张牌必须要自己打出来占住。项梁就立了一个楚怀王的孙子做楚王,就是后来的楚义帝。有了楚王室血脉傀儡的名义,再加上项梁的实力,项楚就一时风头无两。刘邦就是项楚旗下的一员大将。

谁想项梁突然战死了。项家新一代领军人物项羽太年轻。这下子项楚群龙无首。楚义帝瞅准时机就要夺权亲政,扶持了宋义、刘邦等一大票文臣武将上来,制衡项家。

刘邦很滑头,这个时候就站到了楚义帝的一边,和项家划清了界限。所以,刘邦一直都是楚臣,现在还站在有楚国血统的楚国最大余孽楚义帝一边。所以他也是楚国余孽。

楚义帝于是给他封了武安侯,并且派他出兵伐秦。楚义帝同时派出的,有好几路西征军伐秦,其中有北路走河北的长安侯项羽的项家军,中路走函谷关的武安侯刘邦军,南路走武关的高武侯戚鳃与襄侯王陵等。并约定,先入关中者做关中王。只不过刘邦走中路,磕不下来函谷关,跑到南路抢了王陵他们的路线,最终进入关中,灭亡秦朝,接受子婴投降。

当刘邦接受子婴投降的时候,刘邦军的旗帜是红旗,而秦军的旗帜是黑旗。

楚国余孽这不就翻盘成功了,把子婴时自降为诸侯国的秦国干翻了?

可楚国自己又闹崩了。项家觉得,楚义帝你干过啥,资源都是我项家打下来的,你何德何能称帝?刘邦你个不仗义的,我项家提携了你,你跟着义帝坑我项家?

义帝被项羽给杀了。刘邦先入关中,却没被封为关中王,给赶到秦岭以南作了汉中王。

刘邦也不服气啊,他原本都准备好当秦王,定都咸阳,统治关中了。所以他进了咸阳,秋毫无犯,善待秦国余孽,约法三章,尽全力收买关中与秦国余孽的民心。关中和秦国余孽也都感激刘邦,还去犒劳刘邦军队,大家相处非常和谐。结果,项羽杀了义帝,不认义帝之约,还把他给赶到汉中去。

刘邦也恼了,很快就从汉中还定三秦,又把关中抢回来。但咸阳已经毁了,没法用,他就定都关中栎阳,坐拥整个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境为自己的汉国。但是这个时候刘邦还是红旗。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刘邦一听说义帝死了,撕心挠肺的大哭啊,为义帝发丧三日,并且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开始与杀害义帝的楚国逆臣项羽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

所以,到这里,项羽不臣,杀害自己的主君。楚国余孽都站刘邦。刘邦原本都顺利得打下义帝之前的都城,项羽后来霸占为直接西楚都城的彭城。刘邦已经是楚国余孽们,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的王师了。奈何项羽太能打,后来把刘邦又打回到秦国境内。

刘邦回到关中后,有个经常被忽略的大动作,就是他以一个举重若轻,装作一种极其不经意的方式,完成了非常敏感的改旗易帜的动作,表明自己正式代替了秦国赢氏家族,成为旧秦国臣民的新主人。他为了使自己带领的原楚国部将们甘心本土化,拥抱秦朝制度和臣民,使自己这个沛砀人事集团成为关中的统治集团,主动把自己的红色旗帜,改成了黑色旗帜。

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刘邦回到关中的汉都栎阳,问臣子说:“秦国以前的上帝祠,是祭拜哪个帝啊?”

臣子说:“四帝,白、青、黄、赤。”

刘邦又问:“不是有五帝吗?怎么只祭拜四个?”

臣子答不上来。于是刘邦抢话说:“他们在等我凑齐五帝,我就是那个空缺的第五帝,黑帝。”

于是,刘邦修了黑帝祠。然后就把自己先前的赤帝子传说给抛到脑后,转身成为黑帝化身,从此以黑色为旗帜色。

其实刘邦那个话是有道理的。秦朝建立,秦始皇改正朔,易服色。把自己作为水德尚黑。黑帝就是秦朝皇帝自己。刘邦故意这样问,然后又说自己是黑帝,其实就是取代了秦朝皇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和旗帜。

刘邦改自己的旗,易自己的帜,信手拈来,看似无心之举,其实是融入了秦地的风俗,争取了秦地的民心。刘邦自己曾经是个秦朝人,刘邦后来又自己整天拿着红旗和秦军的黑旗打仗,通过了秦朝的公务员考试,你说他不知道秦朝是黑色,秦帝是黑帝,不知道他把自己的旗帜改成了和原先他敌军一个颜色,他自己都不信。务实和装傻是刘邦的两绝,改旗易帜这么敏感的事情,让刘邦一句似是无心之言,轻松化解,这是罕有的易服色如此轻而易举实现的案例。

刘邦这种说法,称自己是关中盼望的帝君,既没有驳了关中父老的面子,也没有损了刘邦丰沛将士们的颜面,一举两得。这也给了刘秀一个既与西汉一致,又与西汉不一致的契机。

当栎阳城头上的红旗被替换成黑旗的时候,关中父老们仿佛又看到昔日的大秦回来了,那心情别提多激动了。

从此,刘邦就不再是红旗、红衣的刘邦,而是黑旗、黑衣的刘邦。黑化了。电视剧、纪录片里,那些刘邦从汉二年以后还穿着大红袍的,都是不严谨的。汉武帝穿着大红袍的更会让汉武帝一脸懵逼。汉武帝是只穿过大黑袍和大黄袍。大红袍是东汉的颜色,很多人受影响,把西汉也拍成清一色的红...

其实刘邦用人家赢秦黑旗、黑袍这事,效果上讲是有些矮化自己,有点掉价。这黑色版权毕竟是人家秦朝的。堂堂大王朝,做秦朝的跟屁溜。这也是汉文帝到汉武帝,皇帝不断想要改制穿黄袍的根源。但大臣就怕你皇帝要强化自己的皇权,废掉继承秦朝的有利于功侯的制度,百般阻拦。汉文帝的丞相张苍为了给汉朝找面子,又不让汉文帝穿黄袍,就说:“秦朝那么短,他们压根儿算不上一朝。他们是假黑色,咱汉朝才是真黑色。”但这是后话。刘邦能屈能伸,主动不当赤帝子,转去当黑帝,为的是关中的民心能向着汉王,所以和秦朝黑色套近乎。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

后来,楚汉战争中,刘邦“发关内兵,收三河士”,这都是秦国国境的兵源。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萧何与太子则在汉都栎阳治理关中,为在前线作战的汉王做后勤补给,征发关中徭役和兵役,征收秦地的粮食和税赋。汉国国境与秦国几乎重叠。所以,刘邦此时是不叫秦王的秦王。秦国余孽,都成了他作为汉王的社会基础了。

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萧何在刘邦战事最吃紧,被项羽打个精光的时候,甚至把关中老弱病残和未成年人都发去从军,补给刘邦。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萧何营建壮丽的未央宫,也没少征用关中百姓。关中百姓很苦。

但没办法,关中百姓就认刘邦。他们曾经也想观望一下,比较比较哪位英雄做他们的关中王比较好。所以刘邦驻军霸上阻拦项羽的时候,秦人作壁上观,没有给刘邦足够的支持。导致刘邦无奈参加鸿门宴,答应给项羽让路,让项羽进入咸阳举行否定此前刘邦灭秦的二次正式灭秦仪式。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谁知道,楚国逆臣项羽一进来关中,他们就遭遇烧杀抢掠与大屠杀。而且项羽烹杀了谏言定都关中的士人,表明了对秦国人十足的歧视和敌意。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秦人大失所望,终于明白,不是谁都会像刘邦那样对他们好。苦点总比去死强。跟着汉王灭项王就是秦国余孽们唯一的盼头。

刘邦是代表楚义帝的忠臣,是代表秦国百姓的明君。楚国余孽和秦国余孽,从此合体。一起讨伐楚国余孽与秦国余孽共同的仇人——项羽。项羽可以说是作了当世两大死,和秦楚两大基本盘,和关中轴心力量与关东轴心力量,都结了仇怨。

项羽被灭,汉朝建立后,都城是继续留在关中,还是迁都到洛阳,发生了争议。楚国余孽当然想让刘邦离楚国近一点。秦国余孽当然想让刘邦离秦国近一点。没办法就取个中吧。刘邦原本已经定都洛阳,但三个月就反悔了。因为如果定都到中间,其实是离秦国也远了,离楚国也远了。彭城依然能出个反王,关中指不定也能蹦出个新秦王。于是刘邦又回迁到关中,并且在咸阳废墟旁边兴建长安,决心不再迁走,做定了水利、宫殿、关卡、道路等设施齐备,田地富饶,山河四固的关中地区作为汉朝朝廷的基本盘。

秦国余孽看到刘邦回来了,安心了,楚国余孽咋办?

秦国是军功爵制,大地主和世家贵族其实很少,习惯了耕战传统,也比较听话。秦国余孽,主要是人民。

楚国余孽,则是那些封建贵族大地主,是项家、景家这样掌握着巨大资源的楚地大家族。

秦国富饶的土地与发达的基础设施搬不走,人民太多了也迁不完,但楚国的贵族可以迁到秦地嘛?多完美。

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

刘邦把楚国四大家族,昭、屈、景、怀迁到关中。顺便还有齐国王室田氏。而项家,除了项羽伏诛,其他像项伯等都归顺了刘邦,能封得都封了侯。项家还被赐姓了“刘”,项羽的堂弟刘舍。后来还官至汉朝丞相...项家变刘家,楚国五大家族全部成了西汉的关中大族。

关中与关东的仇恨,被刘邦这样一个没有旧贵族包袱,在秦楚之间左右逢源,平民出身的皇帝给化解了。战国的地域仇恨消散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楚国余孽与秦国余孽,从此合为一体,成了汉人,关中老乡。秦地保持了中枢优势,那帮余孽们混官场维系财富。楚地百姓因为封建大地主都被迁走,从而分得了土地,皆大欢喜。同为汉人,还要啥秦国楚国,当余孽图啥...

能化解仇恨的人,往往是政治天才。他们可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通过情绪对立或许能赚得一时一地一撮人的叫好,最终依旧会作为逆势一方被时代所碾压。抓住仇恨,在螺旋敌意中,与别人不断爆发冲突的家伙,哪怕再勇武过人,天资聪颖,也终归是失道寡助。在更喜欢以恶意、恨意待人的人身上,聪明与力量这些原本的优越天赋,都成了暴殄天物,配给他们这些实在是浪费...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哈,其实要探究一下还真是能让人发现不少东西。

首先说说为什么没有秦朝余孽。反秦大起义是一场规模巨大,来势凶猛且彻底的反秦风暴,参与这场斗争的不仅仅有普通平民,还有六国遗留贵族。可以说,秦朝余孽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哪怕躲在犄角旮旯也会被揪出来。

在这一波大势中,项羽反秦最为彻底,巨鹿之战彻底歼灭秦野战军主力,并且将二十万战俘全部坑杀。随后,项羽进入咸阳屠城,杀秦王子婴等秦国贵族,焚烧宫城,扫荡关中,所过无不破败。秦国高层残暴统治黔首,百姓同样以残暴回馈秦朝,只不过百姓的力量远大于秦国贵族。所以“秦朝余孽”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再来说说,为什么没有“楚国”的前朝余孽。虽然从“项羽灭秦”到“垓下决战”,这一段历史被归为”楚汉之争“。但是如果站在战国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楚国人的内斗。不论是项羽的“西楚”政权,还是刘邦的创立的“汉”政权,其核心统治集团都是由楚人构成的,汉朝与楚国并不存在针锋相对的矛盾。楚国的贵族早就在秦灭六国时遭受重创,然后再经过项羽灭义帝的一波打击变得荡然无存了。

汉朝核心权力层人物一览表(部分):


一图胜千言,楚国人在汉朝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楚国余孽”为何要反汉朝呢?

user avatar

之前涉及过这个问题,不过没有专门谈过。

事情很简单,因为刘邦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包括秦人和楚人。

以前分析鸿门宴的时候提到过,刘邦之所以在鸿门宴上只能低头,原因是他作为占领军无法有效动员秦地军民,而项羽作为楚国大将,统率诸侯联军西进时所能指望的诱饵,也只能是大掠关中。这可能只是一个推断,但是现实很清楚:

刘邦在进入咸阳初期昏了头之后,在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以后,果断放弃了已经到手的财帛美人,宣布约法三章。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焚烧宫室,屠戮城池。

当时我分析说,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上无法下决心杀死刘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刘邦没有将秦国的财富搬到刘邦西征军的大营里去。这就导致怀着报仇雪恨以及升官发财等各种不同心思的联军,没有必要与刘邦决战。

财富在秦而不在刘,抢劫的目标依旧是秦而不是刘。

在当时,能够保护秦地的刘邦没有办法获得秦地军民的信任;能够保护秦地的秦地军民,却还不可能在失去秦朝之后寻找到新的替代者。

所以秦地被掠夺就成了一个必然。

这也反过来说明项羽带领下的诸侯联军的主要性质,已经从反抗暴政的义军,向背叛诸侯王、抢掠秦地、一心升官发财的暴徒转化。

在这个情况下,秦地唯一的选择,就只有汉王刘邦。

这个选择既不可能是带着几十万秦军在新安被坑杀的章邯,也不可能是杀光烧光抢光以后回去打内战的项羽。

只有汉王刘邦。

按照楚怀王的承诺封建的汉王刘邦。

鸿门宴上,项羽只是楚国北征军的统帅,以及被他裹挟的诸侯联军的军事统帅。

在政治上,楚国北征军与西征军内讧,在鸿门宴这个时间点是不合时宜的。项羽必须走完最后一个程序,最后一次用楚怀王的名义,完成最重要的一个政治任务——按照自己的意图对联军进行分封——然后才能反叛。

这样,随后楚怀王就没有了用处,被项羽废杀。天下进入了项羽的掌控。联军跟着项羽抢劫了秦国,然后野心膨胀的联军将帅拿着项羽用楚怀王名义给的封号,回去背叛他们的主君。

这个叛军联盟随后掀起了野心家混战,项羽作为最大的野心家参与其中。

在这个情况下,作为根据楚怀王承诺晋封为汉王的刘邦,打出了为义帝发丧的旗帜。

在这个时候,楚国的前朝余孽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奔按照楚怀王的承诺封王的汉王刘邦,一个是投奔野心勃勃、背叛楚君的项羽。

于是这个时候出现了秦国余孽和楚国余孽都选择刘邦的奇异景象。

刘邦是秦国余孽的最优选择,刘邦是楚国余孽的最优选择。

政治上,刘邦保持了天下反秦战争的正义性,并且,他用军事胜利告诉秦人他是不可抵抗的,又用约法三章证明他能够体恤秦人,所以秦国余孽能够也只能接受刘邦。

政治上,刘邦保持了天下反秦战争的的正义性,他是楚怀王亲口承诺的王,他是楚军两路大军的西路军统帅。所以楚国余孽正常来说也可以选择刘邦。

当然了,秦人并不全部都亲刘邦,楚人也有很多亲项羽,但是,秦人已经失去了独立性,有人愿意带着他们就不错了;而楚人亲项羽的势力在历次战争中多次被打击,早就没有足够影响力了。刘邦第一次出关东征就掏了项羽的老巢。你再说项羽后来绝地反击赢了,楚国贵族们也无法信心满满地说项羽战无不胜我们押宝项羽就行了,毕竟他们已经跟着刘邦置酒高会过一次了。并且他们和刘邦本来就共事过……

楚人内战,刘邦还是大义所在,楚国余孽就是有也应该支持刘邦。秦人在这个反秦是政治正确的时代,还是被项羽抢劫的,这个时候刘邦是带着他们报仇的领袖,他们只能支持刘邦。

所以弄到最后,项羽在政治上的全面失败导致前朝余孽只能支持刘邦。

特别是到了最后阶段,西楚灭亡的时候,连项羽的宗族都选择改姓刘整体加入刘邦集团了,这还能有什么余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