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打下江山不挖秦始皇陵?

回答
刘邦建立汉朝,并未挖掘秦始皇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历史的传承,更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尊重与忌惮:对权威的继承与对鬼神的敬畏

对秦朝正统性的某种继承: 虽然刘邦推翻了秦朝,但作为第一个真正统一并稳定全国的王朝,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对后来的政权有着深远的影响。刘邦建立的汉朝,在很多方面都在继承和发展秦朝的制度,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接去挖掘象征着秦朝辉煌与统治核心的秦始皇陵,在一定程度上会显得对前朝权威的极端否定,不利于新王朝的稳定。
对“天命所归”的考量: 在古代,“天命”是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刘邦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平民,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汉朝,被许多人视为“天命所归”。而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其陵墓如此宏大奢华,被认为是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如果随意去破坏如此庞大的帝王陵寝,在许多人,尤其是当时普通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眼中,可能被视为对死者权威的亵渎,是对“天命”的不敬,甚至可能招致不祥的后果。这种对鬼神和权威的敬畏,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
巩固统治的需要: 新建立的政权,最需要的是稳定和认同。激怒前朝的遗民,或者引发社会对破坏皇陵的普遍不满,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动荡因素。相反,表现出对前朝帝王陵墓的尊重,反而可能是一种笼络人心、减少阻力的策略。

二、 现实的困难与资源的限制

工程浩大,技术和组织难度极高: 秦始皇陵的规模是空前的,其修建动用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劳动力,历时数十年。即使是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的刘邦,要组织起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挖掘如此庞大的地下工程,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勘探与挖掘: 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秦始皇陵的核心区域位于一座巨大的封土之下,并且其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包含“水银江河”、象征天空的“天文星宿”等,还有无数珍贵的随葬品。想要准确找到这些核心区域并进行挖掘,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秦始皇陵的挖掘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且尚未进行的庞大工程。
运输与保存: 即使能够挖开,如何将海量的随葬品,特别是可能非常脆弱的丝织品、漆器等完好地运输出来,并加以妥善保存,都是巨大的挑战。当时缺乏现代化的保护技术和设备。
军事和劳动力调动: 动用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去挖掘陵墓,必然需要从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抽调大量劳动力,这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生产和军事准备。新建立的汉朝,急需恢复民生、巩固边防,将资源投入到这种冒险性的工程中,是不明智的。
资源的优先级: 刘邦刚刚打下江山,面临的是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帝国。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生产、安抚民心、建立稳定的官僚体系。他最优先的任务是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而不是去挖一个充满了未知和潜在风险的帝王陵墓来寻找财富或荣耀。相比之下,重建经济、发展农业、平定地方叛乱等才是更为紧迫和重要的。

三、 战略和政治的考量

集中精力于巩固统治: 刘邦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政治家。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统治体系,以及对抗来自北方的匈奴等外部威胁。挖掘秦始皇陵,虽然可能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也会分散他的精力,可能引发内部的矛盾,甚至招致外部势力的窥视。
避免不必要的敌人: 动用军队和人力去挖掘陵墓,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对前朝势力的“清洗”或“清算”,虽然秦朝已经灭亡,但其宗室、故旧以及仰慕秦朝的人依然存在。为新政权树立一个不必要的敌人,对政权的稳定不利。

四、 利益的评估:并非“不挖自有黄金屋”

关于财富的传说: 虽然传说秦始皇陵内藏有无数珍宝,但这些传说在当时是否被刘邦及其团队所深信不疑,并且认为其价值足以抵消挖掘的巨大成本和风险,这是个未知数。即使真的有财富,也可能被认为不易获取,或者过于分散。
对军事用途的考量: 如果是出于军事目的(例如获取武器、军事技术等),同样也需要考虑挖掘的难度和可能的回报。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东西的价值和获取的可能性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 历史惯例的形成

“祖龙”的说法: 汉朝初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开始出现转变,虽然仍有对其暴政的批评,但其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也逐渐被认可。汉朝的统治者开始将自己视为秦朝的继承者,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尊重前朝帝王陵墓的历史惯例。虽然这不是说完全没有盗墓行为,但对像秦始皇陵这样规模宏大的陵墓进行官方、大规模的挖掘,在汉朝初期是不存在的。

总结来说,刘邦不挖掘秦始皇陵,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1. 政治上的: 尊重前朝权威,维护新政权稳定,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2. 现实上的: 工程浩大,技术和资源条件不具备,成本过高。
3. 战略上的: 集中精力处理更紧迫的内政外交事务。
4. 心理上的: 对鬼神和权威的敬畏,以及对不确定风险的规避。

与其说刘邦是“无暇顾及”或“选择不挖”,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当时历史条件和政治现实的明智决策。他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更具建设性的工作中,为汉朝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政治上讲,当时天下反秦,对于普通的老秦人最恐怖的是什么?就是六国攻破函谷关,对老秦人实施报复性屠杀,毕竟累累血债离的时间还不算远。而刘邦采取了温和的措施,还约法三章废除苛法,老秦人唯恐刘邦不王,这也是刘邦日后从汉中反攻的群众基础。刘邦虽然不能开天眼,但是心怀天下之人,是不会图一时之痛快,去挖人家坟破坏稳定的。

从为人上讲,刘邦本身就是仁义的宽厚长者,不是剽悍猾贼,项羽战败身死后,刘邦也为其立坟,派人看守,战争中你死我活,战胜后又何必把事情做绝呢?对于对手,也有一些同情怜悯,才更让人佩服其人格魅力。

user avatar

既然是涉及刘邦,那么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史记之中有一段描述很有意思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死后,多人争夺项羽尸体,有五个人抢到了项羽身体的一部分,司马迁也将他们的名字记了下来“王翳取其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最后这五个人也如愿封了侯:刘邦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有人说项羽口中的“故人”是指的故乡的人,即同乡,因此推断吕马童是吴中人(楚人)。而且在网上还流传着一段关于吕马童就是吕伯子的“记载”:

“吕伯子,吴中人也,家世不可考。”

“二世元年,九月,项梁、项羽起事于会稽。伯子仗剑从之。一战斩首级12,羽惊奇之,以为马童,世人荣之。”

有人还像模像样的给这段记载注明了出处:《史记列传之吕马童传》。

不禁佩服这些人的作伪能力,只不过不知他们作伪的目的是什么?

很明显,史记是不会称霸王为项羽的,而是项藉;而且史记不会为吕马童这样的人列传,你去查查史记就知道了;还有就是:故人并非就是故乡的人,不要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

不过这个伪作一不留神确实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近来网上还流传着很多诸如《三国志·陈到传》这样的伪作,文笔还不错,不过大家都要当心被误导。只要不颠倒大的是非观,这些伪作也无伤大雅。

那么吕马童到底和项羽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它4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因夺得项羽遗体而获封的5人中,其它4人基本上可以确定是秦国内史(秦国京畿地区)人,他们和吕马童加入汉军的时间(刘邦还定三秦时),以及所属部队(灌婴部)都相差无几。由此可以推断:吕马童也是秦国内史人。

坦白讲,比较诡异的是他们这五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秦人。换言之都是秦国降将。

刘邦入关中,接管了秦的典籍和资料,以秦几百年的数量和庞大的管理体系,哪怕是萧何也无法胜任接管和鉴别的能力,毕竟萧何当时的能力和基础在那,刘邦的势力之所以能有条不紊的系统性的接收秦的资料系统,其中因为约法三章而得到秦人支持和协助到底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没有秦的典籍和管理官员参与,萧何未必就能有条理的接收

接下来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出汉中直击关中,项羽分封的三王在汉军猛攻下土崩瓦解,说明这些挂着秦军将领名号的人并没有得到老秦人的认可和支持,而刘邦定关中而出关之后,又是一副秦一扫六国的局面,而萧何利用自身接收的秦朝典籍,组织旧秦国系统的官僚和人员组织生产征募兵士,让刘邦有了源源不断的援军可以与项羽进行消耗战,而京索之战,旧秦军系统的军官和老兵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刘邦得天下的原因很多,站在大势之上。但是,旧秦国各路人马的支持也是刘邦定鼎天下的一个依仗,当时的汉军大量的充斥着旧秦国的军官和老兵,官僚系统里则有大量的遗老遗少,而对于秦人来说,别的地方分派别,可以纠结,但是秦始皇是他们的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神,关中三王之所以被汉军轻松打垮,核心原因就是他们并无根基,老秦人眼里他们是不过是项羽火烧咸阳之后留下的看门犬,刘邦亲历了楚汉争霸,不可能不知道项羽在关中恣意妄为的后果

挖皇陵,无非两个因素,泄愤或者图财

泄愤一说,刘邦与秦始皇并无恩怨,而刘邦游历时代曾经羡慕和赞誉过秦始皇,并且曾经发出过感概: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要的是开万世基业,而且与秦始皇并没有恩怨,虽然出身项梁领导的楚军,但是刘邦的队伍从来都是独立的系统,不像项羽,与秦始皇有灭国屠家之恨,火烧咸阳就是典型的报复泄愤

图财一说,各路野史都记在秦陵富丽堂皇,有的好像他们在里面游览过一样,其实仔细看看秦统一六国之后的环境就知道,秦没有那么多资源扔到秦陵里,阿房宫直到被焚毁的那一刻都没有完工,秦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消耗了秦大量的家底,而且秦从始皇帝之后一直处在动乱阶段,下葬和随葬的物品很多也遗失在半路,以秦统一和亡国这个时间段巨大的活动和海量的开支,野史记载中那种堆积如山的财富想想就好,而且别忘了,萧何接收了秦国的典籍,其中包括葬制部分,秦陵运进去多少东西,汉的官僚系统可比历史发明家清楚的很

再回到刘邦的统治来说,都说秦开大一统之先河,但是把大一统作为传承下来的却是汉,而一个新王朝要维持统治,必须要对天下展示自己的仁慈和胸怀,而古人重葬制,喜修阴宅,如果对前朝的标志性陵墓进行毁坏,就等于绝了前朝遗民投靠之心,对前朝遗族遗物的尊重,哪怕是表面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千年之后的元就是例子,恣意妄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和所谓的威慑,挖掉了南宋的皇陵,并用猪狗之骨填充,虽然显示了自己的残暴和强大,但是也让被征服的南宋军民产生了隔阂,对前朝的不尊重,导致了前朝各路遗民面降心不降,最后大元也中了胡人无百年国运的魔咒,捕鱼儿海一战蒙古帝国烟消云散,相反的例子就是清,不但打着帮助明朝镇压农民军的旗号,而且在定鼎天下之后开始系统性的保护明朝的皇陵,虽然清的明保暗损一直是国策,但是在思想和宣传上,清利用自己对明的表面上的尊重,麻痹和忽悠了一大群人和势力,君不见,清入关之后,统一天下的主力大部分为前明降军,清建立统治之后,朝廷内部也是一大堆前明的降臣

想要开创万事基业,开创自己的王朝,特别是自己前面有个现成的大一统的时候,就必须得到前朝遗族的支持,而得到支持的根本就是尊重,陵墓作为人去往极乐转生的宅院,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不低于自己的家园,秦始皇陵,就是一个老秦人心中的标志,也是天下其他势力观察汉对自己态度的风向标,保留秦陵,显示的是汉的胸怀和广大,让所有人相信,汉会用最大的诚意和度量来接收他们,统治他们,至于项羽那种到处杀人放火的泄愤,会让人心寒,今天你能烧咸阳,那么明天你也能烧邯郸或者临淄,今天你想挖秦皇陵,那明天你也可能想挖赵王陵,齐王陵

秦陵的存废,实际上汉对依附势力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汉要的是开王朝传承,建刘氏天下,并不是项羽那种家族仇恨泄愤的小打小闹


实际上,刘邦和项羽背后的支持势力和利益集团,才是各自在秦陵态度上根本原因的所在,也是为什么一个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另一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刘邦出身中低层,游侠出身,其支持者早期核心为沛县集团,均无世袭殷封,后期加入的如韩信,陈平,张耳,多为破落户,刘邦的支持集团,基本盘上并没有多少六国世袭旧贵,这也决定了,刘邦基本盘里很少有和秦存在亡国灭家死仇的人,刘邦大可以不理会统治集团内部少数六国有遗老遗少的声音,专心利用旧秦国的政治遗产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项羽出身高贵,虽然碰上了楚国灭亡的客观环境,但是父祖辈留下的威信和势力,依然让项羽享受着人上人的生活,而项家起兵的资本多为项氏宗族弟子以及楚国贵族后裔,源自旧楚军的项家军,实际上是楚军的另一个复刻,楚国原令尹宋义与项梁同为大将军,项家军里充斥着大量的六国旧贵,这些人是项家军的核心力量,虽然这些人很多出身世家和职业武家,受过系统性的训练,素养和水平远高于早期的刘邦集团,但是六国旧贵是依存于封君制下的畸形产物,大一统的国家必然伤害这些画地为牢的地头蛇的利益,所以,项羽的出身和背景以及支持势力,决定了他绝对不可能像刘邦一样来个约法三章,项家军为主的诸侯军入关的主要目的就是报复,摧毁秦的统治,复辟自己封君制度下各自为政的地头蛇生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