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打汉中出动了十万打东吴只出动了五万了?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力不足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咱们这就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中间的门道。

汉中之战(公元218年-219年):为何是十万?

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吞并汉中、确立鼎足之势的关键一战。当时刘备的目标非常明确:夺取汉中,解除自身在北方的战略威胁,并获得一块稳固的基地,为日后与曹魏抗衡打下基础。

1. 战略地位的绝对重要性:
“得汉中,则汉、魏不两属”:这是诸葛亮对汉中战略地位的经典论述。汉中位于秦岭以南,是连接关中和巴蜀的咽喉。谁控制了汉中,谁就拥有了攻守曹魏的有利位置。
解除后顾之忧: 曹操占据关中,汉中是曹操出兵威胁蜀地的门户。如果不能拿下汉中,刘备集团将长期处于曹操的战略压力之下,无法安心发展。夺取汉中,相当于切断了曹操南下的主要通路,为刘备集团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
进攻和防御的基石: 汉中不仅是防御曹操的屏障,更是将来北伐中原的出发点。拿下汉中,意味着刘备集团真正有了与曹魏抗衡的资本。

2. 当时刘备集团的实力和决心:
上升期势头正猛: 在刘备入主益州、占据汉中之前,他已经成功夺取了荆州部分地区(虽然后来大部分被孙权夺走,但刘备仍然保有相当实力),并统一了益州。集团内部人心思定,士气高昂。
集结全国兵力: 为了完成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目标,刘备调集了蜀汉政权当时能够动员的绝大部分精锐力量。虽然“十万”这个数字是根据《三国志》等史料推测得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刘备倾举国之力的体现。张飞、马超、魏延等名将都参与其中,足以证明此战的规格之高。
曹操的应对策略: 当时曹操也认识到汉中的重要性,派遣了夏侯渊、张郃等名将防守。刘备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才能与之抗衡。

3. 政治和军事目标的高度统一:
汉中之战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宣言。夺取汉中,能极大地提升刘备在天下诸侯中的声望,巩固其汉室宗亲正统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刘备愿意承担更大的军事风险和兵力投入。

夷陵之战(公元221年-222年):为何只出动五万?

夷陵之战是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以及收复荆州而发动的战役。然而,这次的兵力投入却远远不及汉中之战,原因非常复杂,是战略失误、兵力不足、政治内耗以及内部矛盾的综合体现。

1. 复仇心理与战略冒进:
为关羽报仇是导火索: 关羽的死对刘备集团是沉重的打击,也极大地影响了刘备的心情和决策。报仇雪恨的冲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刘备的理性判断。
战略目标不清晰或过于理想化: 刘备的目标是将陆逊逼退,收复荆州,然后班师回朝。但他似乎低估了东吴的实力和陆逊的指挥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忽略了当时蜀汉政权根本没有能力同时与魏、吴两个大国抗衡。

2. 蜀汉政权实力的局限性:
国力与兵源枯竭: 经过汉中之战和后续的治理,蜀汉虽然巩固了益州,但国力相对薄弱,人口和兵源都远不如曹魏和东吴。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汉中之战)已经消耗了相当大的国力,再拿出像汉中之战那样规模的军队,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已经是极限,甚至可能超出其能力范围。
兵力分散: 刘备集团在汉中得手后,虽然控制了汉中,但同时还需要驻守汉中,对抗曹魏。这使得能够抽调到前线的兵力受到很大限制。
将帅的限制: 许多能征善战的老将如张飞、马超等(马超病逝),以及为汉中之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都已不在或未能全力投入。
“五万”说法的由来: 《三国志》记载刘备出兵“凡五万人”,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偏低,实际兵力可能在数万到十万之间。即便如此,与汉中之战的“倾国”相比,兵力投入是明显缩水的。这反映了当时蜀汉的整体军事动员能力已经捉襟见肘。

3. 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
与东吴的破裂: 夷陵之战前,蜀汉与东吴已经因为荆州问题彻底破裂。刘备无法像汉中之战那样,在不与东吴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下进行作战。
曹魏的态度微妙: 虽然刘备出兵东吴,曹魏在初期并未全力支援东吴,但其潜在的威胁始终存在。蜀汉如果倾尽全力,一旦被曹魏抓住机会进攻,后果不堪设想。这使得刘备在兵力调动上必须有所保留,不能完全放开手脚。

4. 战略上的失误和轻敌:
一战式投入,缺乏持久战准备: 刘备似乎寄希望于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来达成目标,而没有充分考虑东吴的实力和陆逊的指挥能力。
战术上的错误: 刘备未能采纳诸葛亮“安抚东吴,徐图后计”的建议,反而采取了深入浅出的长驱直入战术,使得军队容易被敌人分割包围。例如,将营垒连绵数十里,一旦被火攻,便损失惨重。
对陆逊的低估: 陆逊作为东吴后起之秀,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成功地以少胜多,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

总结一下,汉中之战的出兵十万,是刘备集团处于上升期,目标远大,实力相对充足,倾举国之力夺取战略要地;而夷陵之战的出兵五万(或数万),则是由于国力损耗、兵源不足、战略冒进、政治孤立以及战前对敌情和战局判断失误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简单来说,前者是“蓄力一击”,后者则是在实力受限且充满被动的情况下的一次仓促且代价巨大的反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兵力投入,也恰恰反映了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命运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时候,步骘就向孙权献计:“现在范强和张达二人还在东吴,可以将此二人送回蜀汉,让他们将荆州交给刘备,以表求和。”孙权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结果刘备仍然不满意,杀死了范强和张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刘备自封“汉中王”而非“成都王”,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渊源以及战略意图,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以及刘备所处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王”的封号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虽然汉献帝依然存在,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架空了汉室.............
  • 回答
    刘备在入川之战后,之所以如此重用魏延,甚至在镇守汉中这一关键军事要地时,选择魏延而非张飞,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用人策略以及魏延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入川的整个过程。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势力逐渐壮大,一直觊觎益州这块富饶之地。在诸.............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凭借“汉室宗亲”的名号在乱世中屡屡获得款待,甚至成为他东山再起的关键助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牌效应”,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那些表面的光鲜和深层的逻辑都掰开了讲。首先,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时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一个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刘备.............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学界普遍不把刘备的蜀汉政权算作汉朝体系的延续,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一句“不是正统”就能打发的,里面涉及到的政治合法性、继承性、国家认同,还有历史书写者的立场,都非常关键。首先,咱们得明确,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尤其是汉朝这种开创性的王朝,对后世的“正统”观念影响.............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历史学家之所以普遍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并且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合法性、历史叙事、以及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正统性概念的演变与历史学界的认知在古代,“正统性”是一个与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继承顺序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合法”.............
  • 回答
    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赵政权,最终却对刘备和刘协的后代赶尽杀绝,这其中的逻辑复杂,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汉赵政权的建立背景、其统治者的野心、以及他们对“汉室”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赵政权的性质。它是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刘渊虽然姓刘,但他是匈奴汉单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