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学界不把刘备的蜀汉政权归入汉朝体系?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学界普遍不把刘备的蜀汉政权算作汉朝体系的延续,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一句“不是正统”就能打发的,里面涉及到的政治合法性、继承性、国家认同,还有历史书写者的立场,都非常关键。

首先,咱们得明确,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尤其是汉朝这种开创性的王朝,对后世的“正统”观念影响太大了。汉朝,特别是东汉,它本身就是从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中华文化和政治制度很多基础。所以,后来的政权想要获得合法性,往往会强调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

那么,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怎么回事呢?刘备起兵,一开始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这旗号本身就说明了他想延续汉朝的统治。他本人也确实是汉室宗亲,是中山靖王之后。从血缘上讲,他有资格认亲。他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并且以蜀为都,所以后世称之为“蜀汉”。

但是,为什么就不能算进汉朝体系呢?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坎儿”:

第一,地理上的局限性。汉朝,特别是东汉,它的统治范围是相当广阔的,包括了中原、关中、江南、岭南,甚至影响到西域。而蜀汉呢?它基本上就是以蜀地(今天的四川盆地)为核心,加上汉中等少数地区。它的势力范围与鼎盛时期的汉朝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它没有能够收复中原,没有控制北方,更别说影响到全国其他广大地区。一个政权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国家的主要区域,很难说它是对前朝的真正延续,更像是地方割据。

第二,政治上的“正统”之争。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才是控制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且从汉献帝那里“禅让”而来,名义上是汉朝的继承者。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篡位”,但在当时汉朝已经衰弱不堪,而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实际的权力,曹丕建立魏朝,在政治操作上比刘备更符合当时中国政治的逻辑——那就是谁能控制中央,谁就是名义上的继承者。而刘备虽然也经历了“汉献帝被逼禅让”的过程,但他远在蜀地,只是在遥远的地方宣布“兴复汉室”,这种行为在政治上就处于劣势,因为他没有实际掌握象征汉朝统治的中央权力。

第三,历史书写者的立场和政治宣传。这一点尤为关键。咱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关于三国的历史记载,特别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很大程度上受到晋朝史观的影响。晋朝是取代曹魏政权,然后灭亡蜀汉和东吴才统一中国的。为了论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晋朝及其史官需要确立一个“正统”的王朝序列。在三国时期,虽然很多人认为曹魏是篡位者,但它毕竟占据了汉朝的政治中心,拥有“汉”的最后象征(汉献帝)。而蜀汉,虽然名义上是汉室宗亲,但它只是在偏安一隅。所以,从晋朝的角度来看,曹魏“继承”了汉朝的“名义”,而蜀汉则是在汉朝灭亡后,一个试图复兴但未能成功的政权。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政权史官出身,按理说应该偏向蜀汉。但他在《三国志》的评论中,虽然赞扬了刘备的仁德,但最终将曹魏列为正统,而将蜀汉定位为继曹魏之后的政权(虽然蜀汉灭亡早于曹魏被晋取代)。他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曹魏控制中原地区的“事实”,以及刘备未能“匡扶汉室”最终“播乱天下”的评价。这种“正统”观念,是晋朝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三国的认知。

第四,“汉朝体系”的概念模糊但内涵强大。这里的“汉朝体系”不仅仅是指血缘上的延续,更包含着统治疆域、政治制度、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一系列要素。一个政权要成为前朝“体系”的延续,它需要至少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前朝的这些东西,并且能在新的时代将其发扬光大。蜀汉虽然有汉朝的宗室血脉,也试图恢复汉朝的礼仪制度,但它在疆域上和影响范围上都远远无法与曾经的汉朝相提并论。它更像是一个以恢复汉朝为旗帜,在一个特定区域建立起来的割据政权。

第五,“兴复汉室”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刘备打出的“兴复汉室”旗号,是一个政治口号,也是他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但他最终并没有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他没有能够打败曹魏,收复中原,让汉朝的旗帜重新插遍全国。最终蜀汉被灭,他的理想破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未能成为汉朝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更多的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政权也未能成为贯穿历史长河的“汉朝体系”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比如强调蜀汉的文化传承,或者认为“正统”的定义本身就有多种解释。但主流历史学界之所以不将蜀汉归入汉朝体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政治合法性上,蜀汉未能控制汉朝的政治中心,也未能获得普遍的、事实上的承认(对比曹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地理疆域和国家实力上,蜀汉的势力远小于汉朝,未能实现大一统。
历史书写和评价上,晋朝确立的“正统”观(曹魏为正统)对后世影响深远,并将蜀汉定位为非正统政权。
最终未能“兴复汉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使得其难以被视为汉朝体系的延续。

所以,简单来说,蜀汉虽然名叫“汉”,也以汉室宗亲身份起家,但它更像是在汉朝崩溃瓦解后,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范围内,以恢复汉朝为目标的,但最终未能成功的政权。它拥有汉朝的某些基因和理想,但没有完成汉朝的历史使命,也就未能融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汉朝体系”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季汉当然是汉朝体系,甚至还不是最后的延续和终结。实际意义的汉朝灭亡,在于刘曜改制。。。。。。

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什么是皇汉?这才是真皇汉。

甲子,(后汉高祖)至自太原。戊辰,改国号汉, 赦罪人、蠲民税。于阗遣使者来。是夏,刘昫薨。秋闰七月乙丑,禁造契丹服器。 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反,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为鄴都行营都部署以讨之。庚辰,追 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高祖湍谥曰明元,庙号文祖,祖妣李氏谥曰明贞;曾祖 昂谥曰恭僖,庙号德祖,祖妣杨氏谥曰恭惠;祖僎谥曰昭宪,庙号翼祖,祖妣李氏 谥曰昭穆;考琠谥曰章圣,庙号显祖,妣安氏谥曰章懿。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 皇帝为世祖,皆不祧。往事逾千年,不图今日复建汉高祖,人心思汉,成吉思汉.


伯仲叔季之后,还有匈奴义士,沙陀归汉,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字体学:歪论要斜,振声加黑。

user avatar

蜀汉不被承认为汉朝的一部分,首先是因为刘备继承汉朝皇位的法理不足;其次当然就是成王败寇,偏居一州之地四十余年,终究未能统一天下,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最后,蜀汉承认孙权称帝,和东吴在官方层面搞“二帝并尊”,也消解了其最后自称的合法性。

因此,其历史地位亦不能与西汉、东汉王朝相提并论,仅作汉朝灭亡后,其远支宗亲另行建立的割据政权。

蜀汉政权虽然自称汉朝延续,尊奉两汉诸帝,但一个政权是否尊奉前朝皇帝,是否自称前朝子孙,从来不是判断该政权是否为前个王朝延续的必要条件,

就如匈奴汉国的刘渊尊奉也汉朝诸帝,武氏周朝尊奉周文王,沙陀后唐和南唐皆尊奉李唐诸帝,但历代史家谁也不会将他们看做是汉、周、唐各朝之延续。

对比历史上的司马睿建立东晋,赵构建立南宋,之所以被当时后世史家一致认可为此前王朝的延续;

这是因为赵构本就是北宋的皇子,康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当宋徽宗宋钦宗连同其他所有皇子亲王都被金军俘虏后,他当然可以另即帝位。

司马睿是西晋的琅琊王、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他在长安城被攻破后,于江南称帝,同样也是正常即位。

毕竟不管哪个朝代,当中枢帝位空缺无传承时,皇族亲王去继承皇位,本是理所当然的。南宋和东晋也从前并不是如东汉那样另起炉灶、重新建立的新政权,而只是旧王朝在未丢失领土上的延续,其程序完整而合乎法统。

而刘备仅是西汉皇族远支,并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子孙,也不是东汉正式册封诸侯王,距离汉献帝刘协的血脉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么远。他合法职位只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其所谓“汉中王”纯系自封,和后世司马睿或赵构的情况全然不同。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名为中兴,实为重建新朝。他也已重新确立了新的汉室社稷,对包括刘备先祖在内的所有西汉宗亲,虽然承认其宗室身份,但是并没有恢复他们被王莽废去的诸侯王之位,也就是认可他们是皇帝的远亲,仅此而已。

东汉的皇统曾经断过几次,每次都是从刘秀其他后裔里选人,比如汉安帝刘祜是汉章帝之子清和王刘庆的后嗣,汉灵帝刘宏是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之后嗣,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选到刘备这样的西汉皇族后裔头上。

国舅董承得了汉献帝刘协谋杀曹操的“衣带诏”,拉了刘备当同伙,然而还没有实质行动,就一个死一个逃了。

且不说这个奉“衣带诏”讨曹的“大汉忠臣”董国舅,逃难途中其部属什么表现?斩杀宫人,血溅后衣,同样跋扈无礼,渺视皇权。他与曹操之争,本质是权臣互斗,而无关忠奸。

且不说汉献帝为保性命而卖队友,以自己的名义宣布了所谓“衣带诏”非法无效,董承被灭三族,刘备更是反贼;就算这所谓的“衣带诏”能够合法,也从来不代表汉献帝将东汉的皇位传给了刘备。

所以刘备只能公然声称汉献帝已被曹丕弑杀,然后以此为由来自立为帝。然而此举法理不通,实为僭伪

毕竟不止是汉献帝及其子孙,如济阴王刘熙,山阳王刘懿,济北王刘邈,东海王刘敦,甚至绝大部分东汉皇族,在汉魏易代时也都活得好好的。比如魏国重臣、曹操谋士刘晔,便是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人,论皇位继承次序,他们可都比刘备们近得多了。

诚然,历史第一法则是成王败寇,所以从李世民到朱棣,明明是行篡逆之事,但取得成功,传及子孙,便也成为了大唐、大明王朝的太宗皇帝。

刘秀的血脉仅是汉景帝后裔,连汉武帝子孙都不是,也能当仁不让地说「哪怕汉成帝复生,也不可能再君临天下」。

所以,刘备想要成就帝业、夺取正统合法性的唯一渠道,便是北伐中原,攻灭魏晋后,宣布献帝刘协禅让曹丕,是天子失国,自弃宗庙。他自己仿照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取而代之,“三兴汉统”,那时当然谁都无话可说,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而刘备仅有偏远一州之地时,便称帝以自为,等同于割据边地,自立一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从政治上去争取那些真心拥护汉室法统的中原士人。

要知道,大汉之所以为大汉,绝不似后世满清。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但从不是后世一些人误解的“刘皆可王”。

皇子和诸侯王之外的皇室宗亲,从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天潢贵胄,也和寻常士人一样的为官入仕,立功封侯,仕宦时亦无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而如刘备这般,在建功立业前连爵位都没有的空头宗室,更是成百上千,数不胜数。

当时无数仁人志士,真正维护的是四百年大汉王朝的法统,而绝不是为刘邦子孙一家一姓坐江山的私利,更不会认为但凡是个姓刘的,便是天潢贵胄天生高人一等,江山就只能他们一家一姓去坐。等到刘备自己称帝后,隆中对时幻想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之场景如在梦中了。

更不说蜀汉政权虽然自称为“汉”“季汉”,没几年却和另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搞所谓“二帝并尊”,甚至承认孙权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吴国皇帝,而这个吴国还是完全建立在从前汉朝的疆土之上。这更意味着蜀汉最后一点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理由破产,难以自圆其说,大义名分彻底消失殆尽。

所以即使其盟国东吴,一样是外交时当面称“汉国”,转个身就同样称其为“蜀”了。因此一千八百多年来,皆以“蜀”、“蜀汉”来称这个自称为“汉”“季汉”的政权,拒绝认可他们是汉王朝的合法继承,实为顺理成章。

一直到南宋朱熹,才开始鼓吹“蜀汉正统论”,蒙元和明朝的儒家士大夫承袭这一观点。而满清政权在关外时,便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军事教科书,以关羽为战争守护神,对蜀汉的推崇无以复加,所以满清入关后,正式从官方层面确立“蜀汉正统论”,为代表正义一方的正统王朝,将曹魏贬低为类似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一样的僭伪政权。又因为满清是距离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所以其很多思想也流毒至今,不能消除。

事实上,从朱熹到满清的“蜀汉正统论”,最荒谬的地方,是主张晋朝通过灭亡“正统”的东汉继承者蜀汉,才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

然而谁都知道攻灭蜀汉的并非是晋朝,而是魏朝,司马昭当时是魏朝的晋公,邓艾钟会当时是魏朝的将军,刘禅也并非向晋朝投降,而是向魏朝投降。

虽然彼时的魏朝皇帝曹奂,也和曹操执政时的汉献帝一样,就剩下个招牌了,但是这就是礼制道统,程序正义,是必须要坚持传承的。

如果否认司马氏执政时期的魏朝,那么汉献帝之许都政权,甚至完全依赖军阀曹操而建立,其合法性又何存?

朱熹同时否定了北朝合法性,不承认隋朝继承北魏-西魏-北周的道统,主张隋朝通过灭亡南陈,来获得正统王朝合法性,倒还勉强能自圆其说,但是用来解释魏晋时期,就完全不成立了。公元263年蜀亡,公元266年晋立,中间这3年的空窗期,正统王朝又该是谁?没得闹出大笑话。

辨析一个王朝是否正统,成败论确实高于延续论。所以王莽的新朝政权,明明也是走了完整的禅让程序,然而统治天下十余年后,却被刘秀复辟汉朝后,强行宣布其是僭伪政权,并得到后世二千年历代史家认可。然而即使如此,为了避免大空窗的尴尬,史家还是不得不用“篡位奸贼”王莽的年号来纪年。

蜀汉政权要是有能力北定中原,攻灭魏晋,和刘秀那样再兴汉室。那之前呆在四川割据的那些年,当然也可以同样被洗白成“正统”。既然蜀汉反而被魏灭了,蜀汉皇帝刘禅变成了魏帝国的安乐公,当然就只能在历史上当个割据政权了。此所谓成王败寇是也。

虽然到了满清时期,基于他们自身的政治目的,不断抬高蜀汉地位,但即使“改书狂人”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也终究不会去顺便把陈寿《三国志》里的“蜀主”改成“汉帝”,给刘备刘禅们立本纪,把曹操的《魏武帝本纪》改成《“汉贼”曹操传》,就是这个缘故。 ——你自己不够争气,却让后人怎么吹得起来呢?

当然,时至今日,也确有很多人对蜀汉政权的特殊感情和认可,倒不如说是出于文治武功辉煌灿烂的四百年大汉王朝的推崇,造成的“移情”心理,才坚持蜀汉也是汉朝的延续。

然而,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最煊赫、以“天汉”即银河为名,奠定了后世华夏民族族名的伟大王朝,终结自己历史使命后,以一场冠冕堂皇、隆重盛大的禅代典礼退场后,仍可在自己封地里“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祭祀宗庙如汉制”,已经算是退场得极为潇洒。

定要强行宣布其局促于两汉十三州的区区一个州里“续命”四十多年,终究还是逃不过被司马氏攻灭、为人臣虏的下场,留下“此间乐、不思蜀”之笑谈,当真就更加光彩么?

花有开就有灭,人有生就有死,华夏大地自古亦无不灭之王朝。大周王朝煌煌八百年如此,大汉王朝赫赫四百年亦如是。

因此,任何一个华夏王朝或政权的崇拜者,定要将自己感情寄托到一个古典封建政权,片面选择性使用史料去推崇备至,而对与之对立的其他华夏政权,去刻意地或贬低或敌视,本质上不过是和追星族别无二致的朝代粉黑游戏,恐怕亦非正确的历史观。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中国古代史观,“魏国正统论”如何演变为“蜀汉正统论”?

user avatar

从很多方面来看,蜀汉政权都算不上是东汉政权的继承者。

把刘备的蜀汉政权归入汉朝体系,不符合程序主义。因为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没有禅位于刘备,也不曾向世人指认刘备是大汉统绪的继承人。不仅如此,汉献帝的那批旧臣也没有公开推举刘备,让他当汉朝的皇帝。从头到尾,都是刘备给自己扣了一顶皇帝的帽子。

把刘备的蜀汉政权归入汉朝体系,更不符合实质主义。就算刘备没有实现程序主义,但如果他和他的后继者足够争气,在得到天下人支持的情况下真的实现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消灭了曹魏,并且平定了江南,那么也可以被视为正统。不过,蜀国自身难保,不但不能平定天下,甚至连一个盛世都制造不出来,在三国里也是第一个被消灭的。事实上,有的学者甚至会从行为和动机上对刘备提出质疑。王夫之说:“以先主绍汉而系之正统者,为汉惜也;存高帝诛暴秦、光武讨逆莽之功德,君临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则恶足以当此哉?……曹操王魏,己亦王汉中矣;曹丕称帝,己亦帝矣;献帝未死而发其丧,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费诗陈大义以谏而左迁矣;是岂誓不与贼俱生而力为高帝争血食者哉?”(《读通鉴论》)

从血统来看,蜀汉政权无法归入汉朝体系。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但和东汉皇室的关系过于偏远,根本就没有王爵的身份(东晋建立者司马睿是琅邪王,南宋建立者赵构是康王)。因为和汉献帝刘协在血统上关系太远,从理论上很难说可以绍继东汉大统。事实上,连“汉中王”都是刘备自封的。如果深究,一些古人甚至怀疑刘备的汉室宗亲血统,如裴松之感言:“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从法统来看,蜀汉政权无法归入汉朝体系。按照东汉的皇位继承制度,从法理上看,刘备没有任何资格可以在刘协失权以后继承东汉的帝统。这一点无需多说,而且汉献帝也没有下诏书指认刘备是东汉皇室的继承人。

从道统上看,蜀汉政权无法归入汉朝体系。蜀汉表面上继承了汉朝的政治军事制度,但因为只占据了十三州中的一州,皇帝也不过是事实上的益州牧,所谓三公九卿之类的官员也不过是事实上的别驾、治中、主簿等。至于遥领的凉州牧、冀州牧、并州牧等,更是在画大饼。再有,蜀汉居然废弃了五铢钱,发行什么“直百钱”,大力推进通货膨胀。这一做法,可以说在经济上破坏了东汉的道统。

三国时代的人,普遍也没把蜀汉视为东汉的延续。魏方《伐蜀诏》云:“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见于《魏书·三少帝纪》) 注意,在这里在谈到“季汉”的时候用了“蜀”这一称谓,多少有些不屑。在《告天文》中,孙权说:“ 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在吴大帝看来,汉朝已经“数终”“运尽”,显然是没把西方的“季汉”放在眼里。不仅如此,他还向蜀汉一方提出“二帝并尊”的要求,并迫使对方作出妥协。假如东吴君臣真的承认蜀汉是东汉的延续,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应该对刘禅称臣了。除了蜀汉本国人以外,占天下人口绝大多数的魏国人和吴国人都不承认蜀汉是东汉的延续。其实从蜀汉承认“二帝并尊”这一事实来看,甚至连它自身也有些底气不足。

周边的朝贡国,绝大多数都没把蜀汉视为东汉的延续。东汉灭亡以后,西域各国向曹魏称臣。《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东瀛的邪马台国也向曹魏称藩,魏明帝封其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不仅如此,就连孙权也曾向魏文帝曹丕称臣,成为“大魏吴王”。很显然,它们都是把曹魏视作东汉的后继者了。与魏国相比,蜀汉就享受不到类似的待遇了。如前所述,东吴欲与之结盟提出的条件是“二帝并尊”,而不是屈居于“大汉吴王”的地位。

消灭蜀汉的势力,同样没把蜀汉视为东汉的延续。我们知道,263年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出兵伐蜀,并最终灭了蜀国。其实,灭蜀者名义上是魏国,但实际上此时魏国真正的统治者却是司马昭。两年以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魏立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魏还是晋都没有把蜀汉视为东汉的延续。如前所述,魏元帝曹奂发布的诏书径直说“蜀,蕞尔小国”,根本就没称其为“汉”。同样,晋武帝也没有在立国后追认蜀汉是东汉的后继者,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正统地位建立在蜀汉身上。

后世的主流史学家,也没把蜀汉视为东汉的延续。在《三国志》中,陈寿把《先主传》放在《刘二牧传》的后面,没有没把刘备列入本纪之中,反而放到刘焉、刘璋父子后面。很显然,在他看来刘备不过是州牧一级的人物,根本算不上什么大汉皇帝。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等奉曹魏为正朔,以魏帝的年号纪年。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也曾在《史通》中强调曹魏政权具有合法性。众所周知,朱熹力推蜀汉正统说。但是,他只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家。

为什么不能把蜀汉视为东汉的延续?笔者已经说了很多。但客观地说,蜀汉没能被视为东汉的延续,最主要的还是它没能混一天下。如果能起兵灭了曹魏,再占领江东收拾孙权,那么刘备是不是汉室宗亲都无所谓了,也无需抱任何人的大腿了,完全就可以建立一个以“蜀”为国号的大一统政权。如何那样,其国号是蜀还是汉已经无关紧要,反正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是绝对的正统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古代,在诸多情况下,蜀汉是不是正统都是无关紧要的。在唐代,蜀汉还不被视为正统,但诸葛亮已经被推举为武庙十哲之一。在北宋末期,曹魏的形象在官方还是正面的,但关羽已经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因为关羽、诸葛亮等人有着巨大的历史影响,所以不管是否被视为正统,蜀汉在诸多封建王朝那里都是有着一定地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学界普遍不把刘备的蜀汉政权算作汉朝体系的延续,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一句“不是正统”就能打发的,里面涉及到的政治合法性、继承性、国家认同,还有历史书写者的立场,都非常关键。首先,咱们得明确,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尤其是汉朝这种开创性的王朝,对后世的“正统”观念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俄罗斯历史叙事中对于成吉思汗和术赤的定位,以及为何主流历史学家不将他们视为“民族英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俄罗斯的民族构建过程、历史记忆的塑造、以及“民族英雄”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确“民族英雄”在俄罗斯历史语境中的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密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宿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日本为什么感觉更“挤”,大学却是单间宿舍?首先要澄清一点,“日本比中国更挤”这个说法需要具体语境。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很多农村.............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历史学家之所以普遍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并且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合法性、历史叙事、以及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正统性概念的演变与历史学界的认知在古代,“正统性”是一个与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继承顺序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合法”.............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国内历史学界以三十年战争为主题的译作至今似乎只有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史》,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席勒作品的特殊地位与引进原因: 席勒的文学与历史双重光环: 席勒(Friedrich Sc.............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你觉得不喜欢学习历史,但它对一个人来说,作用可大着呢!这不仅仅是背年代、记人名那么枯燥的事情,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过去的一切,而了解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甚至塑造未来。我们来详细说说,学习历史究竟能对一个人产生哪些作用:1.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理解复杂性,不被简单化.............
  • 回答
    中国历史被学界称为“5000年”与实际考古发现的“4000年左右”的争议,是一个涉及文明起源、考古证据、学术定义和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问题。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逻辑,也隐含着民族叙事的深层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5000年”与“4000年”的来源差异1. 文献记载的起点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核心,以及教育与治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要理解为什么那些读着“四书五经”、信奉“圣贤书”的古代重臣能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现代人普遍认为必不可少的“数理化”在他们那里似乎并非重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古代治国理念与核心技能首先,我们要明白古.............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人心,也触及了历史最核心的矛盾和价值所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历史是由胜利者谱写的,那么我们学习它,是不是就是在接受一种被操纵、被过滤过的叙事?这不就相当于在跟一个有偏见的老师学习吗?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来聊聊。历史真的是“胜利者”书写的吗?这句俗语并非空穴来风,它捕捉到.............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历史没什么用,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强调“实用性”的社会里。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记诵那些年代、人物、事件?老师照.............
  • 回答
    在伊斯兰教思想史上,罕百里学派与穆尔泰齐赖学派之间的一场思想论战,其核心在于对“《古兰经》是否是‘被创造’的”(halq alQur’an)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这场辩论不仅仅是神学上的推敲,更触及了对安拉属性、人类自由意志以及宗教权威根源的根本性认知差异。穆尔泰齐赖学派,作为那个时代理性主义的代表,.............
  • 回答
    关于“历史政治老师给学生洗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教育界和公众讨论中比较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教师个人的意图。一、 历史与政治的学科特性首先,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学科本身就与“观点”和“解释”密不可分。 历史的叙述性与选.............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觉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明明窗外风景无限好,我却只想抱着数学卷子不撒手。政治历史嘛,哦豁,那画面简直比那些复杂的函数公式还要让人头疼,恨不得立刻逃回数学的逻辑世界里去。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慢慢捋捋。首先,这得说到大脑的“偏好”或者说“擅长点”。咱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很多人听到“历史”,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一堆年代、人名、事件的罗列,似乎只是对过去事实的简单复述。但如果历史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那确实没必要将其抬高到一门学科的高度来讲解,读一本编年史或者百科全书不就够了吗?之所以历史被当成一门学科.............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被列为不少学校的必读书目,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考虑到它与正史之间存在的不少差异。很多人会担心,让学生接触这样一本“虚实掺杂”的读物,会不会反而误导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造成曲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看待《三国演义》的价值和在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