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学家不承认刘备的蜀汉的正统地位?不将其视为汉朝的延续?

回答
历史学家之所以普遍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并且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合法性、历史叙事、以及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正统性概念的演变与历史学界的认知

在古代,“正统性”是一个与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继承顺序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合法”的意思,更包含着“天命所归”和“继承正统皇室血脉”的含义。

继承顺序的断裂: 汉朝的建立者是刘邦,其后由子孙相继。尽管东汉的建立者刘秀是通过军事手段推翻了王莽的新朝,但其同样是汉室宗亲,被认为是汉朝的延续。而蜀汉的建立者刘备,虽然宣称是汉室宗亲,但其与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之间,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更重要的是,蜀汉政权是在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被曹魏实际控制的背景下建立的,其建立方式更接近于割据政权的性质,而非对中央合法政权的继承。
“天命所归”的失落: 传统观念中,正统王朝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天命所归”的论调,例如祥瑞、民心所向等。蜀汉虽然有“汉贼不两立”的口号,试图将自己定位为继承汉朝、匡扶汉室的合法者,但其最终未能统一全国,反而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走向灭亡。这种“未能成事”的结果,在传统史观中往往会被解读为缺乏“天命”。

二、 主要的政治与历史原因

1. 曹魏的“正统”叙事及其影响力:
政治合法性基础: 曹魏政权是汉献帝禅让而来。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通过禅让获得的权力,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尤其是在官方史书中,这种合法性是被强调的。曹丕受禅让建立魏朝,虽然是曹操父子一步步架空汉献帝的结果,但在名义上,魏朝继承了汉朝的政权。
《三国志》的史学地位: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之一。《三国志》虽然承认刘备是汉室宗亲,并且对蜀汉的“汉室正统”地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但其作者陈寿本人曾仕于蜀汉,后归于晋(曹魏的继承者)。在陈寿的叙事中,他更倾向于将曹魏视为汉朝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将魏朝的史事置于最前,而蜀汉和吴国则作为附庸或另外的政权来记载。尽管陈寿对蜀汉的许多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其整体的叙事框架和对“正统”的认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晋官方史书的定性: 在陈寿之后,西晋政权成为曹魏的继承者,并统一了中国。西晋官方史书,如《晋书》,进一步巩固了曹魏的“正统”地位,并从政治和历史延续性的角度将蜀汉定位为与曹魏并立的一个地方政权。

2. 蜀汉自身条件与局限性:
地理位置与人口劣势: 蜀汉的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益州(今四川盆地)。相比于北方的曹魏,益州地处西南,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和军事实力也相对较弱。这种地理和人口上的劣势,使得蜀汉在与曹魏争夺天下时处于不利地位。
军事上的节节败退: 尽管蜀汉在诸葛亮等人的治理下有过辉煌时期,但其在军事上始终无法突破曹魏的封锁,甚至在后期失去了荆州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并且在伐魏过程中屡屡失利。最终,蜀汉被曹魏的继承者西晋所灭。一个无法完成统一大业、最终被他国所灭的政权,很难在传统史观中获得“正统”的最高评价。
“兴复汉室”口号的局限: 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这更多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手段,意在争取汉朝遗民和中原士人的支持。然而,当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政权实际控制在曹操及其继承者手中时,刘备的这一口号,虽然在道德和情感上具有一定号召力,但在实际的政治继承逻辑上,存在一定的断裂。

三、 史学界的评价标准与演变

“大一统”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大一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能够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的政权,往往被视为正统。汉朝本身就是以大一统的辉煌形象存在于历史记忆中,因此,未能实现统一的蜀汉,自然难以被视为汉朝的直接、完整的延续。
政治实用主义与史料解读: 历史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虽然《三国志》等史料对蜀汉有所记载,并且很多历史学家也认可蜀汉在治理、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但从政治合法性和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来看,将蜀汉定位为曹魏之后的“正统”王朝,与史学界普遍接受的政治逻辑和评价标准存在冲突。
“汉贼不两立”与“臣节”: 尽管蜀汉坚持“汉贼不两立”的口号,并认为自己是汉朝的延续者,但在一些史学家看来,这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尤其是在汉献帝仍然健在的情况下,刘备在益州称帝,可以被视为是对汉献帝权威的一种挑战,而陈寿等史学家认为,汉献帝代表着名义上的中央政权,曹魏通过禅让承袭了这一政权。

四、 现代史学的观点与 nuanced 的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史学界对蜀汉的评价更加 nuanced。

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学家们承认三国时期的历史复杂性,认为当时的政治格局并非简单的“正统”与“非正统”可以完全概括。蜀汉在文化传承、制度建设等方面确实有其重要地位,也代表了汉文化在南方的一种延续。
“谁是正统”的争议: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正统”的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有人认为蜀汉的“兴复汉室”口号更符合汉朝的意识形态,因此更具“正统”色彩。然而,从政治继承、实际控制力和最终统一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并未成为主流。
现代史学更关注: 现代史学研究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以及对不同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估,而非仅仅依据古代的“正统”观念来评判。因此,虽然不将其视为汉朝的“正统延续”,但对蜀汉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依然给予了高度肯定。

总结来说,历史学家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政治合法性上的断裂: 刘备的建立政权是在汉朝名存实亡之后,与曹魏“受禅让”的合法性相比,存在形式上的差异。
历史叙事的传统与影响: 《三国志》等经典史书的作者陈寿以及后续的官方史书,在政治继承逻辑上更倾向于承认曹魏。
“大一统”的历史价值观: 蜀汉未能实现统一全国,未能承载“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军事和国力上的劣势: 蜀汉最终被更强大的政权所灭,无法证明其政权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蜀汉在维护汉文化传承、治理能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正统”的定义,在历史研究中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和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在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史书基本上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三国志成书是在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而晋朝的江山是从曹魏手里篡夺来的,如果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司马氏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三国志开始,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来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

而从曹魏时期开始,就以正统自居,把蜀汉和东吴都视为分裂割据政权。在刘备死后,曹丕就曾经让王朗、陈群等人给诸葛亮写信,目的就是让蜀汉自去帝号,称臣称藩,诸葛亮一开始没有理会,后面专门写了一封公开信作答。这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王司徒阵前嬉戏的桥段的由来,也就是曹魏的诱降攻势。

当然,曹魏这么干,也不是毫无来由的。在曹操死后,刘备曾经派人以吊祭的名义去见曹丕,但是曹丕认为刘备是“因丧求好”,很不愿意,就拒绝了刘备,没有接待,让边境接了书信就把来使送走了。刘备这次写信给曹丕,其实就是想照猫画虎,先和曹丕搞好关系,为伐吴做准备。孙权在偷袭荆州之前,就先给曹操奉表称臣了。



所以曹魏始终不承认刘备和蜀汉的正当性。从曹魏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当然也是成立的。毕竟曹魏的皇位是汉献帝通过禅让程序交给他的,这是皇权转移的合法程序,而刘备称帝只是下属拥戴,没有什么正当性。东吴就更不用说了,孙权曾对曹操称臣,后来又对曹丕称臣,一直到曹丕死后,孙权才正式称帝,是毫无疑问的割据政权。

在曹魏的正式文献里,对蜀汉也一直称为蜀,而不称汉。蜀汉这边当然就不一样了,不管曹魏把他们叫什么,他们都是以汉朝正统自居的。江山是高祖打下的江山,汉献帝没守住,其他高祖子孙谁都有资格也有义务重振汉室。所以,在蜀汉这边,一直把曹魏视为篡权夺位的汉贼。这也就是蜀汉说的,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曹魏就是贼。

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西晋就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之乱的内外打击之下,不得不渡江南迁,衣冠南渡,也就是后来的东晋。东晋虽然局面也已经很糟糕了,但毕竟在五胡十六国那样的时代里,还是个汉人政权,又是皇室正统,所以后来大多数也都是承认东晋的正统地位的。加上北魏早期曾经东晋有往来,所以东晋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隋朝的政权是篡夺北周而来的,也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南陈,但隋朝也承认东晋的正统地位。到了唐朝修订晋书的时候,仍然还是坚持曹魏、西晋、东晋这样的正统叙述,但同时也为北魏另外修订了史书,等于也承认了北魏的历史地位,所以东晋的正统地位其实已经有些动摇了。在晋书中,唐太宗嫌主持修书的大臣对司马氏还不够黑,干脆自己下手亲自写了评论,把司马氏黑得一塌糊涂。

即便如此,唐朝也不否认三国时期曹魏的正统地位。但司马氏的正统地位既然动摇了,连带的自然也会影响到曹魏的正统地位,对曹操的非议也就越来越多了,对刘备的同情也开始逐渐盛行起来。也是在这个时期,对王朝正统地位的认定标准也越来越严谨,对禅让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对曹魏正统性的彻底质疑出现在宋朝。虽然赵匡胤也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政权,但毕竟是他完成了统一,消灭了持续多年的封建割据状态。到了南宋,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因为为蜀汉的正统性辩护,就是为南宋自身的合法性辩护。南宋也对金国称臣了,如果按照之前的正统叙述,那么金国就成了正统,南宋就不是了。所以从南宋开始,特别强调蜀汉的正统性。之后元明清也基本上延续下来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每朝文士们在对蜀魏两国的正统之辩中都受到了当时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说,篡权得位或以臣代君者崇尚曹魏,他们通过赞美曹魏的正统地位,表明自己的禅位合乎古法,借此巩固政权的稳定。而只得偏隅之地者崇尚蜀汉,他们通过赞美蜀汉来表现自己的政治地位,彰显自己收复失地的战斗意志。

由于维护自己的合法地位是统治者第一要务,国家地位次之。所以当偏安政权和帝位不正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政治家们都倾向于尊魏。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一下就是这样:

  1. 篡夺者尊魏,偏安者尊蜀
  2. 尊蜀者未必偏安,尊魏者必定篡位


毕竟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神仙皇帝”都是统治者们的把戏。佛说业力化现,天道也受其约束,何况人间帝王。

但在这种污浊的政治“业力”之外,还有一种“净力”也参与其中,那就是百姓的意见。这既是封建社会最崇尚的“民心”,也是唯物史观下最权威,最根本的意见。它才是决定魏蜀尊贬的决定性力量。

总而言之,决定魏蜀正统力量共有三种,按影响力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统治王国的地理位置,统治者的称帝程序,和百姓话语权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百姓意见在朝堂上的比重越来越大,百姓尊刘贬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净力”的影响开始不断地超越“业力”的限制,从四面八方左右着史官们的书笔。三国的正统归于蜀汉,既是封建王朝的最终结论,也是人民和历史的最终选择。


一、尊魏的西晋时期,《三国志》以春秋笔法暗示蜀汉曹魏并为正统

尽管西晋尊奉曹魏为正统,方便给自己的禅位程序增加合法性。但实际上蜀汉正统观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上就已经有所表现。虽然陈寿迫于西晋的政治压力,按皇帝的标准给曹操写纪。但他在文中暗藏了诸多春秋笔法,以此为刘备集团正名。

  1. 曹操和孙权没有帝王自身的异像,自带特殊异像者只有刘备和曹丕。
  2. 三国立国时的告天文书,陈寿搬运了蜀汉全文,却拒绝转抄魏吴的立国宣言。好像魏吴在历史上就没有任何立国宣言,当的只是关门皇帝一样。
  3. 在对三国君主的评价上。陈寿把孙权比作古代诸侯王勾践,把曹操比作申商韩白这些或叛逆或不道德的文臣武将,唯独把刘备比做高祖刘邦。
  4. 《三国志》对曹操和刘备的姓名进行避讳处理。对于二人的死亡,陈寿也分别以帝王专用词汇“崩”“殂”来指代。而隔壁孙权没有得到其中任何一个待遇。

推荐一个答主贴的论文。我虽不认识作者,但我们都看出了陈寿的意思,证明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一个臆想,而是很多人的共识。

zhihu.com/answer/195650

是不是陈寿作为蜀汉旧臣,故意在史书里暗藏私货呢?不可能,《三国志》是西晋官方文书,需要经过各种审核,它代表着皇帝的本意。事实上,司马炎似乎并不会抵触他这种做法。晋朝虽然继承了魏国的土地,但开国皇帝司马炎却号召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并把自己的相貌宣传成刘备的样子。

《晋书》:“(司马炎)发委地,手过膝。

关于刘备引发的长臂模仿风气我在这个答里说的比较清楚,这和当时百姓对仁君的渴望有关。司马炎有利用蜀汉影响力的倾向,自然也对蜀汉的精神有所认可。

zhihu.com/answer/199598

那么陈寿是什么意思呢?按三国志的各种暗示来看,陈寿认为曹丕有正统之地,刘备则拥有正统之质——民心。土地和民心孰重孰轻,成为后世蜀魏正统之辩的焦点所在。

帝庙之争自此开始。


二、东晋时期,著名史官习凿齿公开提出蜀汉正统论

随着政权的偏安和奸雄的再次弄权,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刘备集团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高度。为了鼓励国家收复中原,抑制权臣篡位节奏,史家习凿齿写就《汉晋春秋》一书。书中认为,曹丕虽篡帝位,但有刘备继承大统,因此汉祚未绝。直到晋公灭亡蜀汉,天下正统才转移到了北方政权手里。

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习凿齿的观点对中国影响非常深远,而且政治积极性相当地高。他解除土地和正统的物理绑定,认为国家信仰才是正统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承接了孔孟思想对国家精神信仰的崇尚态度,给当时东晋王朝的合法性背书,更鼓舞了后世华人反抗异族压迫的勇气。

如果没有习凿齿这种观点,南宋失去了中原土地,正统就是金朝。民国不仅失去了中原土地,还进一步失去了都城南京和老家广州,日本鬼子妥妥地变成了中华代言人。这显然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根据习凿齿的理论,伦理和民心才是正统最重要的指标,这让中国人民对外寇的反抗意志更为坚韧,对伦理道德的坚持也更加决绝。


三、从南北朝到隋朝: 北朝或尊曹或尊刘,偏安的南朝四代却只尊奉魏国

北朝民族混杂,各种政权目的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其中明确尊蜀的有汉赵政权,疑似尊蜀的有成汉政权。疑似尊魏的有北魏北齐政权。

而排队篡朝的南朝意见却出奇的统一,宋齐梁陈都尊曹魏而弃蜀汉。这就比较值得玩味了,因为南朝的偏安性质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他们不尊蜀汉呢?

看来对于统治者而言,篡位的恶迹要比偏安的地理形势更为丢人。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都选择遮掩前者。以下是金仁义教授在《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中的一段话,可以做为一个参考。

南朝各代是同时具备篡位和偏居两大特点的政权,但它们却无一例外的选择尊曹魏而弃蜀汉。足见在政治“业力”方面,曹魏其实比蜀汉更占便宜。部分曹粉一味拉偏架,只提南宋而回避南朝,未免太过下作。



四、唐朝再次将魏国奉为正统

李世民令房玄龄等作《晋书》,再次为曹操作帝王纪。而蜀汉并无列入。李隆基时为前代君王立庙,也是把曹操当做三国时代唯一的皇帝。

原因大家也是懂得,李渊曾是隋朝的重臣,李世民又得位不正,李唐自然要尊崇曹魏。更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小时候也有和“阿瞒”类似的小名,可以说李唐几乎没尊奉曹魏以外的选择。

但蜀汉能力压曹魏的关键恰恰就是因为唐代。由于唐代民众生活富裕,富农们有余力学习文化知识。而科举制度的普及更让民众的意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些都为蜀汉的反杀做好了铺垫。

与此同时,群众们在满足生活需求之余也开始出现对精神方面的享受。民间文化开始在“勾栏瓦舍”中热闹起来,三国故事登上戏台,为民众所熟知。而从李商隐的诗作来看,当时百姓显然对西北方面的战事更为喜爱,他们调笑的两位名将皆终于此地。

李商隐《娇儿诗》: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由此可见,蜀汉在唐代很可能已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三国主角。


五、北宋时期,魏蜀正统之辩达到最高潮

北宋前期,百姓生活殷实,文化需求大大增加。精彩的三国历史进一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段子素材。时隔七百年,百姓们终于能在历史上证实他们对刘备的喜爱,而且还进一步地证实他们对曹操的厌恶。

苏东坡《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因为以往史官虽然对曹刘各有尊崇,但不会过于贬低另一位,史书中的帝王将相总得端个架子。但百姓们可不管这一套,他们只会记住珍惜他们的仁君和鞭挞他们的暴君,直白地赞美前者并辱骂后者。

换言之,比起对刘备的喜爱,对曹操的厌恶更能体现人民与统治者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这处记载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冲突对曹操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封建王朝设立前朝庙宇,本质上是给自己的合法性增光添彩。如今曹魏风评臭不可闻,再为他们立庙明显是一个弊大于利的事。

同时,宋代的科举制比唐代更加完善。民间学士的入仕比例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百姓在朝堂的话语权大幅升高。民间开始步步倒逼官方的说法。

在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中,司马光面对大量蜀汉粉丝的压力,不得不开始把蜀汉当成汉朝的延续。他虽然仍旧以尊魏为主,却称这种行为只是方便纪事而已。不仅如此,司马光还自称愚昧,分不清正统不正统,认为最好还是按三国来算,试图搅混水。

《资治通鉴魏纪一》: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这种含糊不清的骑墙做法引来了很多争议。欧阳修就对此不满,他借批判《三国志》为由,试图继续维持魏国的正统地位。

《明正统论》: 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而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东晋、后魏,议者各以为正也。今皆黜之,作《东晋论》《后魏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蜀汉已经是民心所向,为什么它在北宋还是不得正统呢?

理由很简单: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位者。北宋统治者受此“业力”影响,即使民间对曹操骂声一片,他们也有必要维护魏国的权威,避免有人搞些恶毒的政治隐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

下文是平先荣《宋代士人之三国正统观研究》。他也认为北宋尊魏的行为带有维护自身合法性的目的。


在魏蜀正统之争的背后,显然还有着一场百姓寒门和上位者的文化斗争。但即使在这样一个由篡位者建立的国家,蜀汉粉丝们的力量都足以让朝廷重臣司马光装傻骑墙,三国正统的最终的归属已经没有任何悬念。


六、南宋正式确立蜀汉为中华正统

尽管南宋政权仍然承继了北宋赵匡胤篡来的半壁江山,但作为偏安政权,它对蜀汉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加上皇权一度崩坏,南宋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百姓的信仰。蜀汉开始正式走上庙堂。

自此之后,南宋几乎所有涉及到三国的史书皆以蜀汉为正统。

朱熹作《资治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统。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寇履倒置,何以示训? 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李巳开禧中改修《三国志》,以蜀汉为正统。

“尊昭烈后主为汉纪,魏吴次之。”

萧常撰《续后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初,常父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定,未及成书而卒。常因述父志为此书。以昭烈帝为正统,作《帝纪》二卷、《年表》二卷、《列传》十八卷,以《吴》、《魏》为《载记》,凡二十卷。”

苏天爵《滋溪文稿》,以蜀汉为正统。

《题孙季昭上周益公请改修三国志稿》载:“宋乡贡进士庐陵孙季昭三上书益国周公请改修三国史以正汉统……昔昭烈以汉室之胄,上承统绪,间关巴蜀,兴复帝业,诸葛忠武侯辅之,名义即正,规模斯张,其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陈亮:《三国志纪年》,1卷,按蜀、魏、吴排列。示正统在蜀。

李杞:《改修三国志》,69卷,以蜀汉二主为纪,列魏、吴其后。

翁再:《蜀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朱黻的《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辩》,卷之一首列蜀汉,称刘备昭列皇帝,后以西晋续之。

黄继善《史学提要》“三国”条,即按蜀、魏、吴的位次给三国排列序。



七、跟风尊蜀的金朝

出乎意料的是,隔壁金朝也出现大量“帝蜀寇魏”的言论。

赵秉文: “西蜀僻陋之国,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汉者,公天下之言也。自余则否,书汉中王立为帝者,何着自立也?昭烈帝室之冑,辅以诸葛公王者之佐,乘中原无主,遂即尊位,以系远近之望宜矣。

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庙记》:“仁者未必成功,成功者未必仁。仁者之心以仁仁天下,不仁者之心以仁济其私。故善论人者,论其心之何如,而成败不与。以仁济其私者,发于其言,见于其事,亦仁也,盖窃仁以欺天下。夫窃仁者,是有大不仁根着于心。然窃者易穷也,而根着于心者卒不可掩,天下之人莫不腹詈臆唾,虽一时成功,旋与草木共腐矣。仁者之心,不以其身其家,而以天下,故天下之人亦相与讴歌戴仰,愿以为吾君,虽生无成功,天下之人莫不叹惜,至后世犹喜称道。先主,仁人也。当阳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贤,虽不能如其言,要之其心如是而已。有厚爱天下之心,必飨天下之报,至今天下之人犹叹惜其无成,而喜称道之。涿之人又祠而奉之,宜哉!五季兵火之余,室庐焚荡殆尽,而庙貌岿然独存,悍夫暴客过堂下,敛兵肃跽不敢犯,则其仁之入民也深矣。大哉仁乎,蕴之于心,充于天地,被于万物,盖有□与死而俱亡者,幽而为神,其遗泽残烈,丐及天下后世,以达其生平未厌之心必矣,岂独私于一乡哉?祠而奉之者,特其乡人之情耳。庭筠既书其事,复作歌遗之,使迎送神,佐其鼓舞以乐之云。先主建安廿六年即皇帝位,后谥曰昭烈,若夫虚名未饰,非其心也,唐石题曰蜀主庙,今仍之。其辞曰:舜禹不可作兮古犹日溃,盗拓盗守兮恬不为怪。仁人起兮力砭其废,志天下兮岂独为汉计。

(文章读起来挺不错,就全贴啦~)

此外还有元好问杨奂王若虚等金国文人的言论,不再一一细说。

为什么我要特意提一下金朝呢?因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如下观点,认为南宋尊蜀是纯粹的政治目的。

“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唯恐中原之争正统也”(《文史文通·文德》

但既然连占据魏地的金国自己也在尊蜀,此说不攻自破。

事实上,蜀汉被尊为正统的真正原因从来不是某些人脑补的一些偶然因素,而是百姓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普及。蜀汉被推为正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八、元明清: 持续尊蜀贬曹的三个统一王朝,学界从此再无异见

我在南朝一段已经提到,很多曹魏粉丝宣称蜀汉的正统全都来自偏安政权维护自身的需要。但从实际历史来看,曹魏被当做篡位者遮羞布的次数要更多。无论是南朝六代,还是隋唐北宋,他们都有这方面的倾向。曹魏粉丝仅靠一个南宋来拉偏架,根本无法解释元明清三朝的共同选择。

1.元代

郝经撰《续后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特著此书,正陈寿帝魏之谬。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而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原本九十卷,中间各分子卷,实一百三十卷。升《昭烈》为《本纪》,黜吴、魏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别之。”

郝经《书黄华涿郡先主庙碑阴》诗云:

磊落一片恢复心,始终於仁无少差。当阳之言永安命,三代圣王何以加。仲谋雄畧祇僭伪,阿瞒诡谲空奸邪。论议到此真不欺,文采绚缛森芳葩。书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韵胜如时花。歌谣慷慨燕赵义士风,但恨不能完汉军败崩三巴。百匝细读立复坐,不觉午日倾檐牙。徬徨欲去不忍去,饥马更系枯荆楂。东夷何以得此人,日出之图王气韬朝霞。灭辽服宋帝诸夏,礼乐制度无疵瑕。

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卷,以蜀汉为正统。

“宗《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终晋泰始七年后主之亡。”“所取事迹则载於《三国志》者尚十不及五。特於《资治通鉴纲目》中断取数卷,略为点窜字句耳。不足当著书之目也。”

此外,元代还开始展开对曹魏毁庙工作(夷陵私庙,官庙早就凉了)。这件事还引发了一个文化现象,四方文人都去围观发微。

唐肃《毁曹操庙文》: “操之不臣于汉,天下后世莫不知之,而夷陵独有庙。夷陵之民皆愚耶?”

成廷圭《毁曹操祠赋》: 西陵归来忽千古,操有何德称魏武.....今年偶值申屠君,削吾尊罍彻吾俎。茫茫穹壤复何之,夜夜荒林怨风雨。无颜可见山阳公,有恨犹思茂陵土。当时贼汉岂独孤,同日举兵皆可数。高文一落在人间,只得群公诮狂虏。寄与扶倾济弱人,慎勿欺心背其主。

陈旅《毁夷陵曹操庙》: 黄牛峡口滩声急,楚女传芭水庙秋。此地殷勤祠魏武,何人辛苦得荆州。莫令故国无遗祀,不见中郎尽发丘。千载有人伸大义,高风全似故安侯。

由于毁庙一事甚得众心,围观大V纷纷给毁庙官员转发点赞,不点不是中国人。


2.明代

明代尊奉朱子理学,他们对蜀汉的正统地位更为尊崇。

谢陛撰《季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自汉献帝迄少帝,为《本纪》三卷,诸臣为《内传》。吴、魏之君为《世家》,以其臣为《外传》。复以董卓、袁绍、袁术、公孙瓒、公孙度及吕布、张邈、陶谦诸人为《载记》,依附董、袁诸人者入《杂传》。”

明朝对蜀汉爱之犹深,有些极端的文人甚至认为刘备可吊打刘秀和李世民。

叶子奇:“ 帝王之盛节,三代而下,汉高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

同时明朝还继续开展边隅地区曹魏私庙的拆除工作。虽然曹操的民间私庙已经毁完了,但曹丕还在。于是他们改曹丕碑为刘协碑。

《汉愍帝碑》: 古今簒窃之雄首称曹魏,其恶有不待论者,始其为禅受也,实在许之繁城。宝自领郡得达观。其故都有坛焉,曰禅受,皆夸诩之迹;有碑焉曰禅受,皆矫诬之词。千载而下,指而笑之,有不谋而同心者,在此所谓。存之足以为乱贼之戒者,存之可也。其地有庙以祠魏文,南面帝服,俨然临之。虽易姓改物,彼亦有不能冺者。

改曹丕庙为玄帝庙。

《高庙重修记》碑文记载:明代许州知州于玭,一日到此,谓“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殿设像者何?”

(此庙至今尚在,但曹丕像被移到最后一间平房,前面的门楼供奉的是关老爷。)

元朝砸了老子,明朝砸了小子,曹系阉党的遗风在华夏大地上被一扫而空。


3.清代

王复礼撰《季汉五志》,以蜀汉为正统。

首为《昭烈本纪》,次为《诸葛》以下《传》,意在补陈寿《三国志》之阙。

《四库全书》以蜀汉为正统,顺便贬低一下陈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以理而论(魏蜀正统),寿之谬万万无辞。

学者毛宗岗要求文士以蜀汉为正统去研究历史。

《读三国志法》:“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朱熹)《纲目》之所以为正也。”

而习凿齿超前的正统观念,也跟着为世人所仰止。

谢兰生 《咏史》: 我生三十年,曾读汉魏史。我读汉魏史,仰止习凿齿。谓魏为正统,蜀乃以寇视。茫茫数百载,谁复能议此。赖公发聋聩,大声震里耳。独帝汉昭烈,分别冠与履。天道以不丧,人心以不死。煌煌良史才,下启紫阳子。

事实证明,蜀汉的正统不仅坐的广,而且坐的稳。一朝居庙宇,千年不下堂。非合天意民心者不能如此。


九、总结

从刘禅投降到清朝灭亡,总计共有1600年。其中西晋到北宋大约800年,南宋到清朝大约也是800年,历代尊魏蜀者各居其半。但尊魏的800年是充满争议的800年,尊蜀或不设正统之议的国家时有出现,学术界也一直持续不断地为蜀魏正统而进行或明或暗的争辩。而当尊蜀贬魏的风潮开始后,魏国却再无“复辟”现象,学术界的争议也基本结束。可见蜀汉是这场千年之辩中当之无愧的最终答案。

在中国封建历史里,尊蜀者为多,尊魏者为少。尊魏的文化是浮动的,是受统治者意见所左右的。尊蜀的文化是稳定的,是有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基础的。在人民的话语力量不足的时代,曹魏一伙尚能依靠篡位者的自保心理窃居神位。一旦人民崛起,并回忆起数百年前曹魏对他们虐待,阉党们的神像便轰然倒塌。

历史将蜀汉推为正统,这其中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其偶然性是历代政权的利己目的,必然性则来自于蜀汉本身的优秀(以及曹魏的助攻)。百姓们厌恶虐民的奸臣曹操,而向往着刘备这样的仁君,他们对蜀汉的尊奉也代表着对政府的诉求。

蜀汉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大家庭,更是一个以仁德闻名的进步政府。这群光辉夺目的政治家在沉浮近千年后,终于被中国人民合力奉在庙宇之中,从此百世永存。


p.s.三国有关的谣言甚多,特此辟去和正统相关的几个谣言。

谣言一: 现代中国尊崇曹魏?

评论区很多人关心现代我们尊什么。我可以打包票的告诉你,我们现代只尊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官庙”,远胜所有帝王偶像。

本文是按唯物史观的写的。人民是历史的主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就是历史的方向。在唐宋之前,人民受到的压迫太大,确实发不出什么声音,只是一个个生产单位。在唐宋时代,生产力有所提高,他们终于有余力在文化和政治上产生影响,可以把对自己较好的历史统治者抬进封建庙堂。到近代以后,人民意识正式觉醒,发现自己才是中华大地上真正的正统。那么自然就不需要什么皇帝庙宇了。封建明君是荣耀,也是枷锁,获得解放的人民不应该重回过去,任何帝王将相也不值得我们叩拜。

后来两岸政治情况复杂,双方虽曾利用蜀魏问题互打嘴炮,但也只是嘴炮而已。谁都没有再为曹刘他们建立官庙祭祀。既然大家的国名里都有个“民”字,那么原则性的问题都不会出差错。

当然,这不代表研究历代政府尊奉的对象没有意义。一开始百姓们只能愚昧麻木地叩拜屠杀过他们的暴君,再后来可以尊崇他们敬爱的仁君,最后凭自己的力量成功站立起来,不再叩拜任何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

现在弯弯进取之意已灭,两岸已经有五十年没有相关争执。纠结那一场了无痕迹的嘴炮毫无意义。郭梅毒的《蔡文姬》逐渐被束之高阁,而中国在94年拍摄的央视《三国演义》仍是以尊蜀为主。


谣言二: “魏晋南北朝”就意味着“尊魏”?

还有些人用“魏晋南北朝”来说事,实际上历史正统和朝代承接是两回事。比如秦朝承接自秦国,秦国在战国后期还是天下第一强国。但真论起战国的正统,根本没有秦国的事,反而是东周小朝廷当仁不让。

实际上,我上文中引用的大部分尊蜀的例子里都没有否认魏国在体制上的承接。比如这首《咏史》。

谢兰生 《咏史》: 我生三十年,曾读汉魏史。我读汉魏史,仰止习凿齿。谓魏为正统,蜀乃以寇视。茫茫数百载,谁复能议此。赖公发聋聩,大声震里耳。独帝汉昭烈,分别冠与履。天道以不丧,人心以不死。煌煌良史才,下启紫阳子。

作者重复说着“汉魏史”,但依旧不影响他的尊蜀立场。所以“魏晋南北朝”的说法并不代表蜀汉会被无端排挤。


谣言三: 蜀汉是季汉的蔑称?

蜀汉从来都不是蔑称。蜀确实是一个地理名词,但汉其实也一样——它就是指汉中一带,那是汉高祖最早的称王之地。甚至魏吴两个国号也和地名有关,不存在相互嘲笑的立场。

连尊奉蜀汉第二人的朱熹也一样喊蜀汉。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寇履倒置,何以示训? 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换言之,蜀汉只是不如季汉好听而已,其实没差别。


谣言四: 三国时期,魏晋吴都不承认蜀汉是汉代?

吴国承认。吴国陆逊之孙陆机在他的《辩亡论》里明确承认汉的国号。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摧锋,势衄财匮,而吴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

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辩亡论》虽作于晋朝,但它确实是尊吴的,对孙坚孙权都以皇帝相称,可以代表东吴的政治立场。所以在外交方面,吴国应该是承认蜀汉为汉的。

而魏国曾要求蜀汉成为自己的藩属国,可见他们确实不承认蜀汉是汉朝的延续。西晋官方史书《三国志》为蜀汉做的史书名为《蜀书》,他们应该也是不承认蜀汉是汉的。但陈寿却提到刘备有“高祖之风”,可见当时文士们的态度比较模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学家之所以普遍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并且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合法性、历史叙事、以及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正统性概念的演变与历史学界的认知在古代,“正统性”是一个与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继承顺序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合法”.............
  • 回答
    这是一处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保守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确实,像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这两位对保守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本人在生前很少或从未主动将自己标记为“保守主义者”。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元朝是否算作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许多人持有不同看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历史的演变、民族概念的形成以及后世解读的角度来聊聊。首先,得说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它不是一个在元朝时期就清晰存在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能挑起不少争论的话题!在篮球圈子里,科比的粉丝们(咱们就叫他们“科密”)对詹姆斯的历史地位持有保留意见,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每个原因都挺有说头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对“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的绝对崇拜: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不容易动摇的一点。很多科密心中,乔丹是不可逾越.............
  • 回答
    关于“科比球迷为何难以承认詹姆斯历史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它触及了球迷情感、个人喜好、球员风格以及对“历史最佳”定义的多重维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根植于很多具体因素的集体心理反应。1. 深厚的情感纽带与身份认同:首先,得明白科比的球迷,尤其是那些从科比职业生涯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俄罗斯历史叙事中对于成吉思汗和术赤的定位,以及为何主流历史学家不将他们视为“民族英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俄罗斯的民族构建过程、历史记忆的塑造、以及“民族英雄”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确“民族英雄”在俄罗斯历史语境中的具.............
  • 回答
    岳飞和海瑞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尽管他们似乎“不晓人情往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他们的“不晓人情往来”并非真的不懂世事人情,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纯粹、更符合士大夫理想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能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历史节目,尤其是那些想给大众普及历史知识的,很多时候确实不会把“为什么杀犹太人”这个问题,或者说“纳粹为什么迫害犹太人”这个问题,直接、深入地剖析出来。这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回避,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牵扯的面太广,很难在一两个小时的节目里讲明白。你想啊,要解释清楚为什.............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历史学界普遍不把刘备的蜀汉政权算作汉朝体系的延续,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一句“不是正统”就能打发的,里面涉及到的政治合法性、继承性、国家认同,还有历史书写者的立场,都非常关键。首先,咱们得明确,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尤其是汉朝这种开创性的王朝,对后世的“正统”观念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挖掘历史评价的形成机制。如果说历史上“骂白起不骂项羽”是一种普遍现象,那肯定有些片面,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白起在很多语境下受到的批评比项羽更为直接和强烈。这背后,是他们各自的行为、历史定位以及后世评价的复杂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试着还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洲历史地图通常不明确标注15591560年法国与苏格兰之间的“共主邦联”,这其中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政治术语的界定以及地图绘制的实际考量。虽然我们不能说“完全不标注”,但这种联系确实不像其他一些历史时期的联合那样被普遍且显眼地标记出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力求用清晰、自然的语言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提到南京定都的王朝,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明朝,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和之后,南京都曾是许多政权的都城,而这些政权,无论强大与否,似乎都难以长久延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选择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似乎总是难逃“短命”的魔咒.............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中颇具争议的君主,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仅十三年,却留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然而,与他勤政、务实、果断的个人品质相比,他在历史评价上似乎总是不那么“风光”。很多人会将他与他的儿子乾隆比较,觉得雍正在“文化上”似乎差了那么一点意思,或者认为他的统治风格太过严苛,不近.............
  • 回答
    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历朝历代都曾尝试过,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以惨败告终。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诸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和高句丽自身的实力,也有中原王朝在战略、战术和内部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 严苛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句丽的战略优势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国都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中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河南,那可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王朝在此建立、兴衰,留下了璀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按理说,孕育出同样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豫菜,应该也是响当当的名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背后.............
  • 回答
    要说法国历史上的国王为何鲜少称帝,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且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不愿”或“不能”。事实上,这个“不称帝”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演变、政治现实和文化认同的综合结果,只有拿破仑父子是个例外,而他们的例外恰恰印证了这一规则的特殊性。一、 罗马帝国遗产与“国王”头衔的演.............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