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

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法是元朝的灭亡。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并非“从来都不提”元朝的灭亡。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材都会详细介绍元朝的建立、统治,以及最终被明朝推翻的过程。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绕不开的内容。

不过,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可能是因为你觉得教科书里讲得不够深入,或者侧重点不同,让你觉得“没提”或者“提了也等于没提”。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原因,而且涉及到历史叙述的策略和侧重点。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历史叙述的重点与视角:

以“中原王朝”为主线: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大陆的中学历史,通常是以中原王朝(如秦汉、唐宋、明清)的兴衰为主线来展开的。元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但它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方式、文化背景与之前的汉族王朝有所不同。在以汉族王朝为主线的叙事框架下,元朝的灭亡,尤其是其内部因素,可能不会像“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那样被反复强调。
强调“统一”与“民族融合”: 历史叙述常常会强调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汉族地区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因此,教科书在介绍元朝时,可能会更侧重于它如何纳入了中国版图,以及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它的“丢失”。
“丢失”是一个相对概念: 站在明朝的角度看,元朝的灭亡是明朝的“建立”。站在蒙古族的角度看,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可能是一种“丢失”。教科书需要平衡不同视角,但往往会倾向于以一个相对宏观的、以中国整体为中心的视角来叙述。

2. 元朝灭亡的原因复杂性与篇幅限制:

元朝的灭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族等多个层面,原因众多且相互交织。如果要在有限的课时和篇幅中面面俱到地讲述,确实非常困难。

政治腐败与统治危机: 元朝后期,皇权旁落,权臣专政,党争激烈(例如,蒙古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两都之争”)。这种内部的政治动荡削弱了统治基础。
民族矛盾与阶级压迫: 元朝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将各民族划分为不同等级,蒙古人享有特权,对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实行歧视和压迫政策(如“四等人制”)。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加上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普遍的反抗情绪。
经济凋敝与民不聊生: 尽管元朝在贸易和交通上有发展,但其统治后期,赋税繁重,加上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导致民生困苦,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提供了土壤。
军事上的衰落: 尽管蒙古骑兵曾令人生畏,但随着时间推移,元朝的军事力量也在衰退。同时,大规模的起义使得元朝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各地反抗。
农民起义的爆发: 以白莲教为背景的农民起义,如刘福通、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的爆发,是直接导致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最终成为了推翻元朝的主力。

教科书的叙述策略:

突出主要矛盾: 在有限的篇幅里,教科书会抓住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来讲述。通常会强调元朝统治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民族矛盾激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起义。
简化复杂过程: 为了让中学生理解,一些细枝末节的政治斗争、经济细节可能会被简化或略过。
聚焦结果与影响: 教科书更侧重于元朝灭亡的事实(即被明朝取代),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例如,明朝的建立、汉族统治的恢复、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变化等)。

3. 历史研究的进步与教科书的更新: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元朝及其灭亡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早期的教科书可能侧重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叙事,而现在的教科书在描述元朝时,会更加注重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其统治的复杂性。

总结一下,中学历史教科书并非不提元朝的灭亡,而是以其固有的叙事框架、篇幅限制和教学目标,对复杂的原因进行了取舍和简化。 它会让你知道元朝怎么了,是什么结束了它,以及这个结局带来了什么。但要深入探讨其“丢失”的每一个细节和原因,那可能就需要课外的阅读和更深入的学习了。

如果你觉得教科书里的信息不够,确实可以去阅读一些关于元朝历史的专门书籍,比如《剑桥中国史》的元代卷,或者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著作,那里面会有更详尽和多维度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外蒙在清末到北洋时期出现了大批无地破产牧民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一个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土地(草场)兼并后,清政府时期勾结一些不法晋商发的父债子还的黑帮高利贷问题,说白了就是类似黄世仁式的地主问题。减丁政策和北洋政府的政策也有问题。在俄国白军和红军进蒙古之前破产牧民叛乱已经很严重了,叛军和晋商的私军以及北洋打了几仗。

然后苏俄内战,蒙古站了白军那边(蒙古元帅乔巴山就是在白俄首都伊尔库茨克念的书,接触了布尔什维克然后带回蒙古)。后来白军被红军打跪了,一部分白军逃窜至蒙古。然后红军也跟过来了

红军来了之后起初不得人心屡遭失败

但是后来红军发现了这个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抓住了这个矛盾用来广泛发动群众。

苏俄红军发动群众参加蒙古红军口号很简单

урвасан хулгай дайси
终结骗子行为(字面意思直译为使小偷骗子被背叛。此句为蒙古红色歌曲《红旗》中高潮部分,里面口号里另外三句都是套话,只有这句都是核心内容)

口号的意思就是扬了放高利贷的大骗子。骗子指高利贷者 一部分是晋商,也有本地人和满人。和晋商矛盾较大因为晋商有武装。(外蒙排 华 也是从这来的,内蒙没这个问题因为内蒙是清廷直辖收税,没出现满汉人放贷款这档子事。)

而且人说到做到,苏赫巴托尔的蒙古红军所过之处,对贫苦农牧民的,不合理的高利贷全部废除,贷款利息超过几个点的全不算数,废除父债子偿的古法,那些不还债就威胁殴打牧民,抢财产奸污民女的高利贷黑帮通通毙了一个不剩,收上来的财产充公买枪,被偿债收去的草场是谁的重新还给欠债牧民。

就这么一句话,失地牧民往蒙古人民党那里越聚越多,从红军进入时候的百十条枪一门战防炮的连队级别武装迅速壮大(连外蒙的王爷有一些都拥护红军,因为连王爷贵族很多也被搞的欠了高利贷。他们先打跑了白军,然后选准时机在直奉大战时,北洋无暇北顾时候,苏赫巴托尔突然实施战略决战打垮北洋军,占领外蒙的北洋军事基地买卖城,解除北洋军队武装,形成事实独立

至于为什么没讲,不是说故意隐瞒,而是因为21年之后的历史必须以我党为主线展开,与我党无关的一概略过。因为篇幅不够

两次直奉大战都没写进去能有地方写这个?

user avatar

《人民日报》: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
蒙古的独立,就是在民族自决的原则下,一个新国家的诞生,给世界的和平民主阵营增加了一份力量。承认蒙古独立,同时对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只得欢呼的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事后又大肆造谣,侮蔑人民的蒙古,侮蔑苏联与伟大的世界领袖斯大林,并说:"蒙古独立是中国领土的丧失"。反动派这样说原也不足为怪,可怪的是,我们人民中有的人居然也有宗主国的情绪,似乎蒙古也非得划在中国"版图"上不可以似的,这实在是中了大汉族主义的毒。---------------摘自1950.02.24 《人民日报》


不关我的事,转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好的,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未提及“豫湘桂大溃败”以及此次战役的严重性,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选用,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谨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篇幅限制以及国家整体的教育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
  • 回答
    在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确实很少能看到系统性地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叙事重点的选择,还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叙事框架上。一、 近代中国自身命运的重心与叙事的主轴首先,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史的叙事 .............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以及随后的建国和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叙事。这个结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实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双方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灭国”的定义、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1. “灭国”的定义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国”在历史上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因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或内部的剧烈变革,导致其政权、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水淹攻城的战例之所以屡见不鲜,而欧洲对此却鲜有记载,这背后涉及了地理、气候、技术、军事思想乃至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选择和主动适应的结果。中国水淹攻城的优势与土壤首先,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水淹攻城拥有天然的优势。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南北对峙、分裂的乱世中,最终实现统一的往往是北方政权成功征服南方,而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则相对罕见。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政治制度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军事优势:北方政权的骑兵.............
  • 回答
    读史常令人感慨,为何那些在正史中最终走向失败的英雄人物,反而在中国民间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后世反复传颂、顶礼膜拜?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无不是精忠报国、义薄云天,却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饮恨而终。这背后,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定论能概括。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皇室称谓中,确实存在“皇叔”而鲜有“皇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皇权继承以及礼制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皇叔”和“皇伯”这两个称谓的来源。“皇”字在中国古代帝王称谓中地位极高,通常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关联。“叔”和“伯”则是古代兄弟之间或亲属之间.............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伐的尝试并非只有一两次,而是贯穿了多个朝代,其中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因素。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南北方的差异是北伐屡屡受挫的根基之一。 南方水网密布,北方平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